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对话《天梯1978》作者泰山童子:“山大中文系旁听生”为何写小说

时间:2022-12-30

这部小说记录了为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序幕恢复高考时的一代人的真实历史,书写了一个大时代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934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9 分钟。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庄滨滨 特约通讯员 李统文 报道

最近,一部记录四十年前恢复高考的长篇小说《天梯1978》引发网络热议。这部小说记录了为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序幕恢复高考时的一代人的真实历史,书写了一个大时代。《海报新闻》特约通讯员,影视制作人、资深编辑李统文就本书创作动机及创作过程采访了该书作者泰山童子(本名谷玉安)。

李:谷玉安老师,首先热烈祝贺您的长篇小说《天梯1978》问世!听说您在山东大学读书时是光学系的学生,那您为什么“跨界”写这么一部长篇大作呢?创作源头在哪儿?创作动机又是什么?

谷:谢谢!下面先说一说创作源头吧。我是1978年考入山东大学光学系激光专业。当年山东大学文史哲学科大师云集,阵容强大 ,中文系更是汇聚了肖涤非、高亨等一批名家。我除了学好自己的专业之外,对文史哲也非常有兴趣,经常去旁听中文系的课,与哲学系的同学展开辩论。这里有个“近水楼台”的便利:我入学的时候,光学系是小系,没有自己的教学楼,一开学,借读在数学系,有时能旁听著名数学家潘承洞的课;入学第二年,光学系搬到了文史楼,这就方便到中文系去旁听。也就为今天写出《天梯1978》打下了原始基础。甚至可以说是我创作这部书的源头吧。

关于创作动机。

当我们今天自豪地宣布,中国GDP全世界第二,世界每一寸土地几乎都布满了中国制造,我们拥有世界上最众多的工程师;这都得益于1977年恢复高考。大学的重启,一批批学子走向重要岗位,我们才有了民富国强、繁荣昌盛的今天。因此说,恢复高考启动了一个大时代,既然是个大时代,它就需要有人作记录,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现在的年轻人以及后来人,都需要回顾了解那个时代、记住那个大时代。

李:您的书在网络图书平台销售情况很不错,可见这部小说虽然是您的处女作,但被读者认可的程度还是很高的。我的另一个问题是:您为什么给这本书取名时要带上一个年份——1978呢?

谷:我原来给这本书取名只叫《天梯》,后来又加上了“1978”,为什么呢?因为1978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改革开放的头一件标志性事件就是恢复高考。而恢复高考后的前两级学生——77级和78级都是在1978年入学的。所以,我给这部书取名《天梯1978》具有更加鲜明的意义。也真实地为公元1978年那个特殊的大时代年份、为一个国家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做了记录。

李:我跟您一样,也是1958年生人,1977年12月从插队的乡下参加高考,1978年上了大学。作为您这部大作的特约编辑,《天梯1978》这部书引起了我的共鸣。可以说,这是一部以亲历者身份,真实还原了1977、1978年那个特殊的时代大背景下,一个高考生坎坷的心路历程和艰辛的求学之路。那么,当初您是怎么想起写这部书,什么时候决定写这部书的?也就是说,您创作这部书的初心是什么?

谷:我想把这个问题分两个部分回答。先谈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这些年来,国内出版了许多反映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但是少有以恢复高考为主题的图书或电视剧,我觉得这是一个缺憾。我刚才说过,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大事件,需要有人来记录。我这里延伸一下,说起来,分布全国的1977、1978级大学生,总共是67万学子,其中文科生比例少一些,但我估计至少也有20万左右,其中中文系的学生估计有6万。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我是个理科生,学光学的,只是一个中文系的旁听生;按理说,《天梯1978》这本书轮不到我来写。最应该写的人,应该是像刘震云这样的同学。 因为刘震云是1978级中文系的学生,毕业后成为了著名作家。而且,像他这样的1978年上大学的著名作家还有许多,但是他们都没写这个题材。那么,这件事总得有人来做,我就毛遂自荐,自我担当写出了《天梯1978》,记录那个大时代。我还要说一句,77级78级的兄弟姐妹们并没有投票推荐我做这件事情,但我自说自话就做了。(李:您做这件事情当之无愧,完全可以代表我们77、78级学子。)我想说的是,我这本书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历史,也记录了77、78级学子的故事,这批学子们,每个人都可以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李:您写这部书花了多长时间?在什么样的写作状态下完成的?是一边工作一边创作呢?还是退休后专事写作?

谷:这是蛮有意思的一件事,其实我当初酝酿写这本书,用了多年的时间。刚才说到了,我感觉有义务做个大时代的忠实记录者,所以必须写部书。最早的时候,我是想写个自传。后来又想,仅仅写个自传远远不够。要让年轻一代和后来人知道并记住这段历史,知道在今天看来是理所当然的受教育权利,当年得来却是多么不容易。仅仅写我自己的真实经历,视野是比较狭隘的。所以,我改变了主意,决定写成一部小说,通过对社会历史的提炼和艺术加工,用大众喜闻乐见的长篇小说形式来为那个时代的大事件留下文学记录。但是真正开始动笔时,我又非常痛苦,因为当时还在单位上班,工作非常繁忙。虽然拟好了小说架构,但是一拿笔就写不动。为什么呢?因为无法进入写作状态。那种事务缠身的无奈,那种环境浮躁的干扰,完全不适合创作。一直到了2018年,我退休了,还拿到了美国的十年旅游签证,我就选择了太平洋中间的塞班岛,和夫人一起,一边休假一边动笔写作。到了那个非常僻静的环境中,我彻底放松了自己,呼吸着新鲜纯净的空气,排除一切干扰,心无旁骛地集中精力专注于我的创作。在塞班岛上,我每天的日程就是个三部曲:从上午开始就专心写作,我喜欢写作,效率也很高,有一种文思如泉涌——“我手跟不上我脑”的感觉,当年的故事和场景以及人物的音容笑貌,仿佛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源源不断地奔涌而出。写作的过程让我身心都非常愉悦。到了下午写累之后,我就到大海里去游泳,让身体的运动代替脑力的劳动。海中的鱼儿伴着我一起畅游,不时碰到我的身体,让人倍感心情舒畅。晚上,我就到塞班岛上的休闲场所去做数学游戏,放松自己。就这样,我坚持每天写作几乎都有十个小时以上。有趣的是,我在塞班岛写了两个月后回国,《天梯1978》还有一小部分没完成,我想着回到上海接着写。不料回到家中,却发现几乎一个字都写不出来了。无奈之下,只好跟夫人说,我还要再上塞班岛。所以,我回到上海只待了一个星期,又重返塞班岛,接着花了一个月时间,完成了这部长篇小说。整个写作时间,我用了三个月,写了30万字的初稿,当然,最后成书是20万字。

李:这让我想起了曾经读到的一篇文章,著名作家格非说到他在巴黎访学时,住在巴黎郊区一个修道院旁边,那里的环境特别幽静,加上修道院那种颇显神秘的氛围,激发了他的写作灵感。看来,优雅的环境对写作能起到特别好的作用。

谷: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看,确实是这样。

李:我觉得,《天梯1978》应该是您的半自传体甚至全自传体作品,我想问一下:您小说里的故乡背景、家族背景是全真实的?半真实的?或者完全虚构的?还有,您的书中出现的人物相当多,而其中的爷爷、母亲、杜鸿雁、“老右派”胃觉等人,因为他们不屈不挠宁折不弯的品性、因为他们的遭遇、因为他们的对书中主人公米双远的积极影响,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几个人物都有真实人物依据吗?

谷:首先,在现代小说的分类上,有一类叫做“非虚构小说”,对于《天梯1978》这部书,大家完全可以把它归入“非虚构小说”。这本书,它的主干和主要人物、主要故事背景,都是有历史根据的。或者可以这样说,多少年之后,你可以把这本书当做泰安城东乡的一部民间历史来读。至于你提到的小说中这四个人物,我就讲述一下他们生活中的原型。

第一个人物是米大老爷,原型就是我的爷爷。我的爷爷是个商人,开始在泰安城岱庙百货市场做小生意,后来发展成泰安城颇有名气的茶商。那时,岱庙市场一年四季都开张,白天热闹非常,晚上是个灯火辉煌(灯笼和蜡烛)的不夜城。我们家一开始在那里做的是小本生意,到了我爷爷接手生意时,因为他为人厚道,口碑非常好,有知识有文化,业务熟练,再加上胆子也大,所以生意也就越做越大。我爷爷经常给我讲那段历史,其中有个真实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我爷爷说,那时候我们家从安徽六安进茶叶,有一次从六安进货回泰安的路上,遭遇了日本鬼子的飞机空袭。因为我们进货的马车队比较庞大,货物也遮盖得严严实实,鬼子认为拉的是抗日军火,就一直开飞机追着袭击,用机枪扫射。当时我爷爷就跑到了路边一颗大树下躲避,鬼子飞机上一梭梭子弹打下来,因树木繁茂,没能命中他。爷爷说,就是那棵大树救了他的命。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里,我爷爷的一生,为了维持一大家子人的生活,过得非常辛苦。但是作为一个商人,在我的记忆里,他却从来没告诉过我怎么去赚钱。我爷爷常跟我说,做人要厚道,要仁义;钱算不了什么,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同时他也常常用我们的家训教育我,就是“忠孝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世上惟有读书高”,一定要念书。我爷爷有一种理念,就是他的后代一定要好好读书。尽管我们家人口多,生活艰难,但一定要读书。我父亲小时候正值乱世,为了读书,光是小学他就辗转读了四五家。最后他上了大学,成了我们周边六个村庄历史上头一个大学生。这让爷爷倍感骄傲,非常自豪。后来爷爷就经常跟我说,一定要上大学。他下定了决心,既然把儿子培养成大学生,孙子自然也必须成为大学生。在做人上,他特别重视德育培养,从小就对我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我在书中写到的,爷爷督促双远照顾那位孤寡的远房大爷,就是一个我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这就是爷爷从小教育我的,做人要有爱心。

第二个人物是我母亲,可以说,我母亲就是中华民族那些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妇女们的典型代表。首先,她从一而终,从嫁到我们家来,一直到父亲与她分开另组家庭,她都没有离开我们在泰安城东乡农村的家。从伺候我的太奶奶到伺候我爷爷到资助我父亲上大学到把我养大成人,即使遭受了婚变那么大的打击,她都一直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委屈,逆来顺受、任劳任怨,辛苦操劳了一生。但是,在这里我也想讲一讲书里没写的话题:比较令人欣慰的是,我母亲的晚年生活是过得十分安祥平和幸福的。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之后就把母亲接到了身边,她跟随着我先后迁居过多个城市——东营、济南、北京、上海……后来老了思乡心切,叶落归根,她回到了泰安,住在黑龙潭附近一个物业管理非常周密的公寓里。用她老人家的话来说:“我这不是生活在天堂里了吗!做梦也没想到啊。”每到逢年过节,我都带着全家回到母亲身边一起过团圆节,直到她以87岁高龄无疾而终。比较宽慰的是,对于母亲,我尽孝了。

第三个人物,就是书中米双远的心中恋人杜鸿雁了。这个人物我是一定要谈的,因为这也是我的真实经历。可能读者都觉得杜鸿雁是米双远的初恋,但我不这样看。因为恋爱是双方的,而米双远对于杜鸿雁,只能说是一种青春的萌动,或者是一种单相思。我书中都写了,我们在班里的座位隔着两个人,但我经常在学习上帮助她,我们俩的关系很好。我喜欢她,但是并不知道她是不是喜欢我,只知道她对我是有好感的。遗憾的是,后来杜鸿雁也是命运多舛,她是文艺骨干,不但长得漂亮,唱歌跳舞也有专长,如果放到现在,她肯定能考上戏剧学院电影学院之类的艺术院校,但那时候因为户口迁移权在村干部手里,虽然她先后考上了山东五七艺校(后来的山东艺术学院)和山东京剧团,最后都因为她户口所在农村大队的书记不签字,丧失了上学的机会,非常痛惜。令人宽慰的是,后来在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她终于考上了中专,学了幼儿师范专业。因为那么一个背景,当时的米双远(其实就是我本人)心想,既然爱这个人,就应该给她幸福的未来。而当时姑娘的条件远远好于我,我感觉自己高攀不起,将来也不知道能否给予她幸福。所以一直都不敢向她表白。当然,无论是书里还是现实生活中,这段感情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也是因为一个误会。至于这是个什么误会,我就在这里卖个关子,请大家去我的书里去找吧。

第四个人物是胃觉。这个老师给我的印象至今都非常清晰而且深刻。我在书里也写到了,第一次看见他,是我们早晨在操场跑步的时候,远远看到一个年轻帅气的男子,穿着白球鞋披着白坎肩,戴着白手套,挑着一双粪桶悠哉悠哉地向厕所走去。想想看,那时候的农民都是赤着脚甚至光着膀子挑粪的,怎么可能穿着白球鞋披着白坎肩?我们听说,他20岁就大学毕业了。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还会武功,完全是个神童。所以当时的我非常崇拜他。胃觉的爱情故事也非常浪漫且凄苦,是个非常值得歌颂的故事,也是个真实的故事。所以我在书中做了真实的还原。在书里没写的是,后来他们两口子的爱情也终于修成正果,并且过得十分幸福。胃觉和他那位身为烈士女儿的爱人一起,在我的母校主持高考考前复习,成绩斐然,他们带出来的考生,录取率都非常高。后来胃觉的夫人还被提拔为教育局长。应该说,我书里没写到的这个结局,还是非常令人满意的。

李:我在细读《天梯1978》的过程中还发现,您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小说中,“爷爷智斗龟田勇救抗日壮士”、“母亲上泰山求子的遭遇”、“米大爷在打谷场上跟人比拼抱碌碡”、“米双远跟胃觉学武术”、“小表叔失婚”、“马奶奶痛骂大人物”等等故事,这些故事或悲或喜,却都非常具有传奇色彩。您的这些故事,是真实发生过的?是亲历的?是听了之后经过艺术加工来的?还是自己虚构的?

谷:我可以肯定地说,你提到的这六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其实都是真实的故事,都是有真实生活依据的。这里我就重点讲一讲“小表叔失婚”和“跟胃觉学武术”这两个事例:先说小表叔的四段“失婚故事”,其实这四个故事分别发生在四个人身上。其中两个人的故事发生在我的老家,另外两个人的故事我是听大学同学讲的,我记录下来了。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一个大学同学的凄惨故事。有一次几个同学出去聚餐,喝了一点酒,然后回忆起上学前的经历,其中一位就痛哭流涕的说道,“以后转世投胎,先伸出头来看看家里是什么成分,如果是地主成分,就赶紧把头缩回娘肚子里去”。我把发生在四个不同的人身上,却因为同一个原因——“家庭出身不好”而无法娶妻的故事,都放到了小表叔这个人物的身上。这也算是一种对现实生活加以典型提炼的创作手法吧。

说到“米双远跟胃觉学武术”的故事,我这里想说一下我故乡的民风。泰安地处泰山脚下和大汶口文化发源地,父系社会开始的地方。其实泰山地区最受影响的还真的就是水浒文化,简单说就是嫉恶如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我本人就是这样的人,也做了很多这样的事。为什么我要学武功?就是觉得自己要有实力,才能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其实我不光是跟胃觉老师学武功,我还跟许多老师学过。正因为学了武功,后来村里那些“恶人”见了我还真是躲着走的,一点都不夸张。

总而言之,我的这部小说基本上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那个地区的民间历史与风物。这本书既是那一段历史的记录,也是我家乡那个地方民风民俗、自然景物的一幅画卷。

李:您在本书的第十九章里,展示了大量父亲和叔父在高考前夕写给米双远的信,非常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父辈对即将挑战命运的考生们的殷殷期待,这一封封信札引起了我强烈的、感同身受的回忆。我想问的是,您的这些写作素材(比如这些原始信函)是怎样保留、积累下来的?

谷:我前面说过了,我出身于一个崇德倡学、尊重知识的商读之家。说个我们家具体的例子:那个年代还没有专门如厕用的卫生纸,很多人都用旧报纸解决问题。但在我们家,我爷爷立有规矩,绝对禁止家里任何人把带有文字的纸张用作手纸。所以,我从小就养成了一个习惯——爱惜字纸。我家人和我自己的信件、日记等等,手写的任何东西,我都要保留下来。我先后搬了十几次家,每次搬家,带字的东西不轻易丢掉。我跟我夫人强调,家里带字的东西,要丢弃之前必须让我过目。我有一个习惯,常言说“家书抵万金”,父辈们给我的信,是对我的教诲,是必须保留下来的。因此我所有的信件全都保留了下来。同时,我还一直坚持记日记。《天梯1978》这本书之所以能在相当程度上还原了历史,与我这个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今天我把这些书信展示在这部书里,其实也说明了一个问题,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做到五千年文明延续不断,就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尊重文化传承文化的优良传统。

李:如我前面所说,您的小说肯定会引起我们这一批有过相同经历的读者们的强烈共鸣,也会受到成熟读者的喜欢(这里的“成熟”是指年龄上的成熟)。而在几天前的新书分享会上,我们也看到在座有不少青少年读者。我们都不能否认,现在的青少年读者,应该喜欢那些时尚的东西和流行的读本,如玄幻小说、穿越小说、言情小说等。您认为这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您对《天梯1978》这部作品在青少年中的欢迎度有信心吗?为什么?

谷:首先,现在年轻人喜欢玄幻之类题材的读物,我觉得很正常。因为时代变化了。比如说,从我学的光学专业上说,现在通过先进的光学和数码手段,我们可以在舞台上合成一个虚拟人物的全息影像,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现在是个信息爆炸时代,如果只把年轻人局限于教科书、应考教辅读物上,那是很成问题的。这不但限制了年轻人的视野,更是禁锢了年轻人的想象力。人的大脑需要营养,求知欲是天生的,年轻人必然渴望得到更多的知识。喜欢玄幻、穿越类的读物,正好说明年轻人的大脑需要刺激,需要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同时也需要在繁重的学习和工作之外获得休息。这也是创造力的源头,我觉得这是个好事。

再来回答第二个问题,我对《天梯1978》被年轻人接受和欢迎是有信心的。当年米双远(其实就是我自己)为了读书,在农村不供电的夜晚,靠着煤油灯的微光通宵苦读,把灯油都熬干了。现在虽然时代不同了,但年轻人跟我们年轻的时候一样,求知欲是相当旺盛的。而我的这部书,里面包含的知识是多方面的,有地理环境的、有动物植物的、有自然科学的、有历史人文的、有民风民俗等等方面的知识,甚至还有玄幻的故事。这些融会贯通于小说故事里的知识,一定会引起年轻人的强烈兴趣。而且,我这小说其实就是一个励志故事,它不仅仅是关于主人公米双远的励志故事,也是77、78级每一个大学生的励志故事。我为什么强烈希望孩子们读这本书?就是希望在下一代人中牢固地树立起重视文化、重视教育、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让孩子们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受教育权利。通读这本书,你才能了解几十年前的米双远们获得这个权利的艰难程度。今天的孩子们觉得读书又苦又累,要知道,当年我们是想上学都没机会上!如果没有当年“恢复高考”的伟大举措,没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教育意识的确立,一个普通公民的受教育权就不会得到有效保障,进而可以说,中国就不会有今天的伟大成就。

李:在您的小说中,除了对当年作为回乡青年参加各种“战天斗地”运动的大场面的渲染非常传神之外,您对自然景物和动物的描写刻画更是特别生动,可以看到你对故乡泰山有着很独特的、敏锐的感受力,这种对生活、对大自然、甚至对世间万物的心灵感受力,对于一个写作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您的这种感受力是与生俱来的吗?还是您通过接受了高等教育之后,走向比故乡更广阔的社会舞台,逐渐成为成功人士的过程中训练出来的?

谷:其实我想,这种感受力又是源自于我的家教。从小我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心怀大爱,就是要爱家人爱乡亲、爱动物爱环境,乃至于爱世间万物。所以,尽管那时候生活中有许多的不如意有许多的挫折,但是对那片土地的热爱却是由衷的、不变的。因为你生于斯长于斯,喝那儿的水吃那儿的粮,那里的一切都是亲切的、美好的。所以这种感受力从小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当然,我能把故乡的这些动物植物、自然环境、人文风俗作比较生动传神的描写,也是因为后来在大学里得到了训练,前面我说了,虽然学的专业是光学,但我起码也算半个中文系的旁听生;同时,好多人读了我的书后都说我的文字表达比较简练,颇为言简意赅,这当然是夸奖之言了。不过我想,这也是得益于我大学时学习高等数学后,逐渐形成了简明严谨的逻辑思维方式有关。而大学毕业之后走向社会,因为工作岗位的多次变动,接触的人和事物多了,视野更开阔了,社会经验更丰富了,感受力、观察力、表达力也就更高了。

李:您的这部小说以故乡泰山为故事背景,在新书分享会上你也说了,故乡是你最大的创作源泉,你的写作是不会离开故乡那片土地的。这一点,让我想起了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他的主要作品也都是以故乡高密东北乡为背景写成的。我还想到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就如您这部大作的策划编辑史慧莉老师形容的,《天梯1978》写的就是泰山脚下的“平凡的世界”。作为处女作,您的《天梯1978》的故事,是由农村底层小人物的具体生活构成的,是一种在文学理论上称为以“日常生活去展现历史”的成功之举。您在新书分享会上说,今后您还会在写作之路上走得更远。我想问一下,不知道在你以后的创作中,是否还会坚持故土难离的写作?然后,您有没有打算把创作的领域开拓到更广阔的舞台上,比如说,写写您接受了高等教育之后走向社会成为成功人士的经历故事?

谷:你提到了莫言,他是我老乡,长我几岁。发自内心地讲,我非常敬佩他。我记得,1986年,我当时在华东石油学院教书,我一个在校报工作的同学张振涛突然找到我说,《红高粱》你读了吗?是我们山东老乡莫言写的。我的同学说,莫言这小说开了一代新风。我马上找来小说读了,非常同意我同学的说法,莫言确实了不起。而且,莫言小时候比我还苦,他11岁就辍学了。我1978年上了大学,他没有上。莫言的书大部分我都读了,也看了他的一些随笔。莫言说过,他的老家高密乡这块土地可以容纳下整个世界。我认为莫言以故乡为背景的写作非常了不起,因为让他最刻骨铭心的就是故乡这片土地。写故土,是一个作家的天职。应该说,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每个人脚下的那片土地,都有着深沉的历史,有着丰厚的故事,值得我们挖掘,大写特写。就像我的故乡泰山,每一块石头都有文化都有故事,一定要把它们记录下来。但是,我记得大学时从一本英语读物上读到一个故事:所有的鲑鱼都产卵于地处深山的河流里,而鲑鱼长大之后,一定要游向大海,大海就是它们成年后的家,等到要产卵的时候,它们才又重新回到深山中的河流里去。对于我来说,泰山是我的故乡我的家,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也都是我的家,而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我都可以去游览去工作。对于写作,我可能还是刚起步,我怀念我的故土,感恩我的故土。我的第一本书《天梯1978》已经出版,我的第二本书也还是写我的故乡,第三本书我正在构思中,起点依然是泰山,但故事展开的背景是走向世界的。今后的第四、第五本书,我就不仅是写泰山了,可能会写到太平洋,写到大西洋。为什么呢?我经常给孩子们说一句话:每个人都是世界的,世界也是属于每一个人的。人生的奋斗目标,不仅仅是孝敬父母养育孩子,还要回报社会,直至回报这个世界,为全人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人,从小就应该培养这种志向。我的小说,一定是反映这种人生观的。我去过了世界上很多地方,我就想把我所见到的这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通过我的笔呈现给大家。可以说,我今后的写作空间,应该是环绕整个世界的。

李:好!非常感谢谷老师拨冗接受访谈。希望能有更多人读到您这部大作《天梯1978》。同时,期待您更多的新作问世!

谷:谢谢!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对话《天梯1978》作者泰山童子:“山大中文系旁听生”为何写小说》,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描写泰山最有名的一首诗 最后一句成为经典 学生作文中经常引用

描写泰山最有名的一首诗 最后一句成为经典 学生作文中经常引用

...胸生成云,决眦入归鸟。这首诗整体上是从宏观到微观的描写手法,到了这一句,便是眼前微观的景色描写了。诗人看到山中起伏绵绵的白云,犹如就在胸前激荡,以至于得睁大了眼睛才能看清楚那些不断归来的鸟。整句话的意...

2023-01-01 #经典句子

「理型语文教师备课福利」|名师教案:部编教材必修一第七单元(二)

「理型语文教师备课福利」|名师教案:部编教材必修一第七单元(二)

...。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

2007-11-10 #经典句子

以五年级学生《泰山日出》习作为例 试析小学生作文审题立意技巧

以五年级学生《泰山日出》习作为例 试析小学生作文审题立意技巧

...一般为身边的“人”“事”“景”,如家人朋友外貌性格描写,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一年四季的风景等等。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经过一定训练,遇到这类题材的作文时,细心审题后一般很轻易就能把握住关键词后。在这个阶...

2023-11-11 #经典句子

金庸先生的文化与旅游

金庸先生的文化与旅游

...倚天屠龙记》中小东邪郭襄到达少林寺后,有一段风景的描写:“这时置身处已高于少林寺所有屋宇,但见少林寺层崖刺天,横若列屏,崖下风烟飘洌,寺中钟声随风送上,令人一洗风俗之气。” 《笑傲江湖》有嵩山派,嵩山...

2022-12-28 #经典句子

初一语文: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默写及参考答案

初一语文: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默写及参考答案

...军营寒苦: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10、《木兰诗》中描写木兰辞别父母踏上征途情景、思念亲人的诗句是: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

2022-12-26 #经典句子

中考语文之七年级课内古诗词赏析题汇总

中考语文之七年级课内古诗词赏析题汇总

...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的是动景,“山岛速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的是静景。5.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

2023-09-13 #经典句子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齐鲁青未了”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用(细节描写),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造化钟神秀”,写泰山的(秀美)...

2023-05-03 #经典句子

怎样辅导中小学生写好作文?(三 想象与联想)

怎样辅导中小学生写好作文?(三 想象与联想)

...语言词汇,还要敢于写出别人没写过的,用别人没用过的描写或语言,写出让别人一看即能记忆不忘的华丽、美妙的描写语言。如:“临时伙房设在草地上,几口行军锅成一字形排列着,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锅里热气腾腾”。...

2023-01-22 #经典句子

古诗文阅读 考点突破

古诗文阅读 考点突破

...题第一步,找景。寻找诗句中出现的主要意象,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第二步,绘景。展开想象,抓住画面、情景的特点,用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诗句展现出来的情景、画面。考点二:理解炼字设问:这首诗颔联中,“随...

2023-06-14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