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理型语文教师备课福利」|名师教案:部编教材必修一第七单元(二)

时间:2007-11-10

教学难点文章景、情、理结合的特点;体会并评价作者的人生态度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261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6 分钟。

「来源: |理科思想学语文 ID:juxiang2003」

名师教案:部编教材必修一第七单元(二)

必修一第七单元优秀教案(二)

《赤壁赋》《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掌握重要实词在不同语境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异义词,积累文言虚词、状语后置、意动用法等知识;体会并评价作者的人生态度;“主客问答”的结构及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文章景、情、理结合的特点;体会并评价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诵读品味,教师点拨,交流讨论。

课前预习

1.自主阅读文章,梳理生字词和重点实词的意思,勾画特殊句式和关键语段;

2.搜集作家、作品资料,交流展示备用;

3.初步感知文章大意,理清各段大意;

4.勾画写景、抒情、说理的句子,小组交流,课堂讨论。

教学课时4课时。

示范阅读,掌握方法(《赤壁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苏轼在临终前写了一首题为《自题金山画像》的诗总结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对于诗中提到的黄州,余秋雨如是评说:“黄州成就了苏轼,抑或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赤壁不是赤壁之战的战场,却因《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而闻名于世,见证了苏轼的那段失落经历。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进入历史长河,走进《前赤壁赋》,共同探寻苏轼的心路历程。

二、整体把握

(一)知人论世

1.学生将课前预习活动中搜集到的有关作家、写作背景的资料在课堂交流展示。教师补充,共同了解作家经历和创作背景。

2.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

(1)才高八斗。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列“苏黄米蔡”之首。

(2)仕途坎坷。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3)豁达开朗。苏堤(工程师)、东坡肉(美食家)、荔枝(贪吃者)、竹子(心高洁)。

杭州西湖有“苏堤春晓”,苏东坡发明了“东坡肉”,曾自言“日啖荔枝三百颗”,但他更关注精神的需要,曾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

3.写作背景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乌台诗案”是元丰二年发生的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但此事纯属政治迫害。

活动:课外阅读“乌台诗案”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苏轼不平凡的经历,交流展示课呈现。

(二)诵读,解决重点字词句

分组分段派代表朗读,交流讨论,教师点拨指导,解决生字词,读准节奏,初步把握文意和情感。

1.文体知识

赋: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

①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是赋的远源,后者是赋的近源。

②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

③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

④赋的作用,班固说:“或以抒下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也就是说,赋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讽喻政宁。

⑤赋的特点,刘勰说过:“赋,铺采摛文也。”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

⑥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

本文属于文赋。

2.文言文朗读停顿技巧

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且/欲于常马等/不可得。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一般而言有下面几个方面的要求:

(1)句首独立性质的语词要停顿。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然则/何时/而乐耶?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可/以一战。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今齐地/方千里。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吾从/而师之。

(3)按句中标志词“也”“乎”“之”等语气助词后停顿。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余闻之也/久矣。洋洋乎/与颢气俱。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但下句请注意,颓然/乎其间者。(此处“乎”作“于”用,故不能在“乎”后断。)

(4)表示目的的关联词前一般要停顿。如: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5)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亭者谁,庐陵/欧阳修也。

(6)主语、谓语、宾语、状语间要停顿。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予将告/于莅事者。

(7)偏正短语、介宾短语、音节助词“之”,否定词与其中心语之间不能停。如:而/乡邻之生/日蹙。不足/为外人道也。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城/非不高也。

活动:交流展示课,各小组选派代表各朗诵一段文言文,互相点评,打分奖励。

3.掌握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重点实词

既望:七月既望(农历十六。既,过了。望,农历每月十五)

少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一会儿)

如:纵一苇之所如(往)

凌: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驾)

溯: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流而上)

予怀:渺渺兮予怀(我的心)

倚:倚歌而和之(循、依)

方、破:方其破荆州(当;占领)

下:下江陵(攻占)

渚:渔樵于江渚之上(江边)

卒、消长:而卒莫消长也(终究;消减和增长)

适: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

狼籍:杯盘狼籍(即“狼藉”,凌乱)

白:不知东方之既白(明亮)

通假字

属:举酒属客(通“嘱”,劝请)

冯: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通“凭”,乘)

缪:山川相缪(通“缭”,盘绕、围绕)

一词多义

望 ①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 ②西望夏口(向远处看,眺望,动词)

长 ①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 ②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

然 ①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 ②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于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词)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 ④于是饮酒乐甚(于是,表示后一件事紧接前一事,连词)

白 ①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②不知东方之既白(明亮,形容词)

歌 ①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②歌曰(歌词,名词) ③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

词类活用

羽:羽化而登仙(名词作状语,像长了翅膀似的)

舞:舞幽壑之潜蛟(使动用法,使……起舞)

泣:泣孤舟之嫠(lí)妇(使动用法,使……哭泣)

正:正襟危坐(使动用法,整理,端正)

南、西:乌雀南飞……西望夏口(名词作状语,朝南、往南;朝西,往西)

下:下江陵(名词作动词,攻占)

樵: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砍柴)

侣、友: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古今异义的词徘徊:徘徊于斗牛之间(①古义:明月停留。②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美人:望美人兮天一方(①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②今义:美貌的人。)

凌:凌万顷之茫然(①古义:越过。②今义:欺侮。)

子: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①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②今义:儿子)

文言句式

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

月出于东山之上(介宾短语后置)

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判断句)

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介宾短语后置)

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难句翻译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译: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来,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我们任凭小船随意飘荡,越过那茫茫万顷的江面。

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

译:客人中有位吹洞箫的,按着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吹箫伴奏。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译:使潜藏在深渊里的蛟龙翩翩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译:本来是一位盖世英雄,然而如今在哪里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

译:何况我和你在江洲之上捕鱼打柴,与鱼虾结伴,和麋鹿做朋友,驾着一只苇叶般的小船,举起匏樽互相劝饮。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用它们。

4.课后作业:补充语法知识,学生自学,疑难问题提交小组讨论,共性问题放在下节课展示交流解决。

第二课时

三、重点品读

1.学生展示交流上节课布置的作业,解决重点字词句。

2.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3.作者在文中写了赤壁的哪些美景?品读第一、二、五自然段,介绍景物,揣摩语言,体会情感。学生交流,教师归纳点拨。

教师点拨:景有色、声两方面。第一、五自然段写夜色,主要写清风明月和江水;第二自然段摹声音。

情感:“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客喜而笑,洗盏更酌”——喜悦。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悲。

语言:多用整句,语言上下两句格式一致,内容相承,形式整齐,长短搭配,音韵和谐,有诗的韵味。如“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4.品读第三、四段内容,思考下面问题(小组交流,互相点评)

两段的结构层次是怎样布局的?学生从作者的角度改写第三四段,对比原文与改写文字的差异,共同交流。

教师点拨:原文以主客问题的形式布局,构思巧妙。

客人的观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与世界变化和历史变迁相比,个人显得渺小卑微。(悲观)

针对客人的观点,主人提出反驳。可分为两个层次:一、变与不变;二、取与不取。(注意抓住“且夫”等关键性词语来理清思路)

变不变

逝者如斯(水)未尝往也(水)

盈虚者如彼(月)卒莫消长也(月)

时刻在变(人)无尽也(我)

(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旷达之情)

2.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

客:无穷不变须臾 变化 (片面)(悲)

苏轼: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全面)(喜)

(用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辩。)

取不取

清风明月非吾之所有

(大自然是一部抚慰人心灵,开阔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启迪人智慧的百科全书。)

小结: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辩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辩使他乐观旷达。

四、深入探究

探究一:全文的情感变化错落有致,请细读课文,仔细梳理。

参考答案:

①从歌声中来——政治失意——功业难成

②从箫声中来——箫声幽怨

③从历史人物中来——人生变幻无常——命运无常

④从个人境遇中来——人生苦短,生命短暂——人生短暂

总结:全文的情感:乐——悲——乐。

探究二:作者与客是两个人还是一个人呢?

参考答案:赋的篇章结构多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可以认为是作者自己。(学生言之成理也可以肯定他们的看法)

探究三:这篇文章是如何将景、情、理相融合的?

参考答案:本文写景、抒情、说理统一,形象性与哲理性统一。文章第一段写景。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美景引发感情抒发,因景生情、情景交融。第二段客的议论,便以“托遗响于悲风”扣住风,作者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借助于具体的现实的自然物象表达了出来。第三段苏子反驳,起首就用“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一句来个针锋相对,以水和月作比,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事物具有变与不变、取与不取两重性的道理,表现热爱旷达之情。全篇文章,议论使景物具有精妙的哲理内蕴,写景使哲理呈现生动可感的形象,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内在脉络,三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探究四:这篇文章景美、情真、理深,语言也优美。那么语言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这篇文章文辞优美,语言富有诗情画意。一是多用整句,两两相对,造成整齐和谐的音韵之美;二是善用铺排手法,渲染气氛,抒发情感,表达深刻的哲理。如写声音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渲染出声音的低沉悲凉,富有画面感和感染力。再如写曹操,用“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表现曹军声势浩大,意气昂扬之情,生动有力……

【知识链接】

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古代民歌中运用得极为普遍。铺排是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如《木兰辞》:“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渲染出亲人们为迎接木兰还乡而做的工作和动人的喜庆气氛。

活动:课外查找资料,收集有关赤壁的知识,设计一份导游词,在班上交流。

四、回扣反思

课后阅读《后赤壁赋》,比较前后《赤壁赋》的异同。

【参考资料】

异同点:虽都以秋江夜月为景,以客为陪衬,但后赤壁赋重在游、状景,而前赤壁赋意在借景抒怀,阐发哲理。本文第一段,作者在月明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后有“携酒与鱼”而游之乐。行文在平缓舒展中有曲折起伏。第二段,从“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的江岸夜景,写到“履巉岩,披蒙茸……”的山崖险情;从“曾日月之几何而江水不可复识”的感叹,到“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的心情变化,极腾挪跌宕之姿。第三段,借孤鹤道士的梦幻之境,表现旷然豁达的胸怀和慕仙出世的思想。

《赤壁赋》分前后两篇,珠联璧合,浑然一体。文章通过同—地点(赤壁),同一方式(月夜泛舟饮酒),同—题材(大江高山清风明月),反映了不同的时令季节,描绘了不同的大自然景色,抒发了不同的情趣,表达了不同的主题。字字如画,句句似诗,诗画合一,情景交融,真是同工异曲,各有千秋。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都给人以壮阔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自主赏析,巩固效果(《登泰山记》)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泰山,五岳之首,它那磅礴的气势和无与伦比的日出景观,古往今来吸引了众多登临者,而这些登临者又以他们那绝妙的诗章为这位东岳尊者增添了无限的光彩,使之更加名扬天下。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慨叹,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而在洋洋大观的登览诗文中,清代桐城派代表作家姚鼐的《登泰山记》堪称经典,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姚鼐的步伐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活动一:以小组为单位,写出与泰山有关的诗句、俗语、成语等,评选出“博学宏词”组。

二、赛一赛

PPT展示: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李斯《谏逐客书》

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人心齐,泰山移 有眼不识泰山稳如泰山安如泰山蚂蚁搬泰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泰山压顶不弯腰

泰山北斗(古代认为泰山在五岳中最高,北斗星在众星中最明,因此常用以比喻因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为众人所崇仰的人。又称泰斗。)

泰山泰水(旧时称妻父为泰山,称妻母为泰水。又因泰山古称东岳,故妻父又称岳父,妻母则称岳母。)

【资料链接】

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古称东岳,别称岱宗、岱岳,与南岳(在湖南)衡山、西岳(在陕西)华山、北岳(在山西)恒山、中岳(在河南)嵩山并称五岳。有“中华国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誉,位于山东泰安,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时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禅;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主体在泰安市城北,总面积436平方公里,海拔1524米。北距“泉城”济南60公里,南去孔子故乡曲阜70公里,交通十分方便。泰山为五岳之首。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泰山还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也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使之成为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三、解题及作者简介

学生交流展示搜集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资料链接】

1.记是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写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课内学过的作品有:《核舟记》(明朝魏学洢)《小石潭记》(唐朝柳宗元)《岳阳楼记》(宋朝范仲淹)《醉翁亭记》(宋朝欧阳修)和《登泰山记》(清朝姚鼐)。

2.桐城派及作者

《登泰山记》是一篇冬日登泰山的游记。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其文集名因此而来。他是桐城派古文家,清代人,他与方苞、刘大櫆等同属桐城派作家,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该流派作家主张文学兼具义理、考据、词章之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在文论和写作方面都有一定成就。

任务活动二:小组合作,评价式阅读,探究本文高超的状物写景技巧,教师适时点拨。

四、重点品读

《赤壁赋》中我们重点品读了赤壁的美景和作者的情感,请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方法鉴赏《登泰山记》中景与情的关系。

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画出写作者的行踪的词语,抓住景物的特征、侧面描写烘托技巧、观察点的变化来探析,并在文章中作适当的标注与点评。

解说:作者是在冬日登泰山,作者势必要抓住冬日泰山的特征展开描写,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泰山冬日景物的特征。

(一)抓住景物的特征

(1)冬日泰山的特点

①点读第二段。

②提问:泰山冬日特点在文中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

小组探究后展示答案,教师适时点拨。

明确:作者展示了冬日泰山的风韵。首先,作者特意交待登山时间“丁未”(十二月二十八日),观日出是“戊申晦”。除此之外,文中写景处处紧扣严冬的季节特点。如:登山时,“道中迷雾”,山顶“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气象;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的环境烘托;日出后,“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的特异色彩变化;以及“冰雪……与人膝齐”的描写,无不是泰山冬日的特有之景。

(2)泰山日出的特点

①齐读第三段。

②提问:作者抓住了泰山日出的什么特点?怎样进行描绘的?

小组探究后展示答案,教师适时点拨。

明确:泰山日出不同于平原、湖泊的日出,作者捕捉到泰山日出前后急速变幻所呈现出的动感。

背景:“大雪扬积雪击面。”创造出日出前的环境和气势,如戏曲舞台主角上场前的紧锣密鼓。

日出前:“极天……五采。”作者敏锐地捕捉到天地相接处的一线异彩的细微变化,展开感染力的描述。“须臾”言其变化之快。

日出中:“日上……承之。”红日高升,红光摇衬,气势磅礴,绚丽而壮美。

日出后:“回视……而皆若偻。”看似闲笔,实则锦上添花,表现出阳光的效果,日出后的影响,进一步拓宽艺术的境界。

(二)侧面描写巧烘托

解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同样,写景也贵在曲,直则无景。写景曲在侧面渲染与烘托,那么,文中哪些地方采用了侧面烘托的写法。

(1)表现泰山的巍峨高峻

学生讨论,然后明确: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然后借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若带然”和在日观亭时“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以及“日观以西峰”的雪景加以烘托。

(2)表现雪景

明确:除“冰雪”“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外,又以“明烛天南”“白若摴蒱”“绛皓驳色”等作侧面烘托。

(三)观察点的变化

解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景物,所处方位、角度不同,人所获视觉形象也会呈现出千姿百态。

(1)定点换景

①泰山鸟瞰图②泰山夕照图③泰山观日图

(2)移步换景

①登山途中所见②下山人文景观

五、情景交融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因景生,情景交融。景物要写活,必须要有作者独特的感受和审美情趣渗透其中。那么,作者在文中融入了什么情感?

学生讨论报告明确答案。

明确:作者借冬日泰山的壮阔景象,表达了自豪之情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六、回扣反思,课后作业

(一)主旨

本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通过记叙自己在农历除夕气候恶劣的条件下与友人一起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绘了壮丽雄浑的泰山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作业布置

1.熟读全文

2.根据自己的经历,选取一个观察点,描写日出,不少于150字。

第四课时

一、导语激趣

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慨。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导游能带领我们探幽发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导我们寻根问祖,得文化之精髓。今天我们一起阅读《登泰山记》,当一回导游,带领大家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活动三:根据课外收集的有关泰山的知识并结合课本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份导游词,为游客安排好冬季二日游,在班上交流。

二、广告激兴

(一)导游词

根据课文内容,参考相关资料,以导游的身份写一段介绍泰山的文字,激起游客的兴趣。

PPT示例:泰山,古名岱山,又称岱宗,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自然景观雄伟绝奇,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渲染和人文景观的烘托,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426平方公里。主体在泰安市城北,海拔1 524米。北距“泉城”济南60公里,南去孔子故乡曲阜7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泰山的南北面,各有一条大河。南面,有向西流走的汶水;北面,有向东流去的济水。南北水域的分界处有春秋战国时齐国所筑的长城遗址。

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泰山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登泰山极顶,能识尽泰山真面目,无限风光尽眼收。

(二)游程安排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文内容,为游客安排好冬季二日游。

明确:第一天:从泰安城出发,登山至南天门,观赏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顶。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观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下午返程途中观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活动三:根据课外收集的有关泰山的知识并结合课本内容,写一份泰山美景推荐词。

三、广告推广

如果你是泰山旅游的开发商,现在你要做一个推广泰山旅游的活动,你会给泰山的景点取什么名字?并给这一景点写一段推广词。

1.苍山负雪图(泰山夕照图)

课文原文: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描述这种奇观。

参考文字(多媒体课件显示):

登上山顶,极目远眺,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虬枝上挂满了银条,粉妆玉砌。山的连绵增添了雪的气势,雪的洁白增添了山的明净。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给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着群峰,给白雪覆上了一层淡红的轻纱。真是“红妆素裹,分外妖娆。”半山的云雾丝丝缕缕,缠绕山间,像粉妆女子轻歌曼舞。山水雪雾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织,形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

2.泰山日出图

课文原文: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参考文字(多媒体课件显示):

冬日清晨,天色刚泛出鱼肚白。一行人便搀扶着登上日观峰,脚下云雾漫漫,耳畔松涛阵阵,坐在日观亭上,有腾云驾雾之感。远方的山峦在雾气中隐现,似海市蜃楼,近处的山峰在云涛中出没,似博戏争赌。注目东方,海天之间浮出一条彩线,顷刻时,彩线扩大了它的范围,变为绚丽的彩带,彩带慢慢扩大为红色的海洋,红光汹涌着,摇荡着。太阳像是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从海中升起。一刹那间,这深红的东西,便发出令人目眩的光亮,云彩被染红了,雪峰被染红了,日观峰上的游人也沐浴在红色的朝阳中。

四、小组合作探究

姚鼐强调“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累赘拖沓的语言影响描摹的生动性。本文只有五百多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请从文中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探究,小组示范展示,教师点拨提示。

答案示例:

1.“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赏析:寥寥数语,点出登山季节,路径。同时,连用几个动词,句式整齐,表现出作者登泰山的急切心情。

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赏析: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3.“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赏析:这是山顶上远望和俯视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内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4.“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赏析:这一比喻写出了西南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五、群文阅读,思维进阶

(一)失意人生的不同选择

《前赤壁赋》特点是“以文为赋”,《登泰山记》是“桐城散文”,但两篇文章均写于作者的失意之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姚鼐因与《四库全书》的总撰纪晓岚等当时文坛大家观点不符而辞官,同样面对不公平命运,苏轼与姚鼐的选择却有很大区别,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结合两人际遇讨论探究,小组示范展示,教师点拨提示。

答案示例:

苏轼在《赤壁赋》中先以一个悲情的“客”的形象出现,一悲英雄永逝(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二悲个体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三悲人生短暂(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四悲壮志难酬(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后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暂时对自己作出安慰。

纵观苏轼的一生:贬官——复官——干活儿——再贬官——再复官——再干活儿。其思想也遵循着得意——失意——再得意——再失意的圆圈轨迹。

姚鼐辞官后,立即去做自己所爱做的事,不受制于人,辞官著学。南归后的姚鼐主要于江苏和安徽一带教学著书,学生满天下。

在引导学生品读古人寓于山水的情怀的同时,感悟先辈处理不公正命运的不同思路。

(二)“秦时明月汉时关”,面对“亘古”明月,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与作者的所处的时代、不同的遭遇有关,请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外积累的明月的诗句并总结“月”作为中国传统意象,可以寄托哪些情感?

小组示范展示,教师点拨提示。

答案示例:

1.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2.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3.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6.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夜泊枫江》

7.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8.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9.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10.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1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1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1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15.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16.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月”表达的情感:

1.古人经常望月怀远,寄托对亲朋的思念。

2.表现时光易逝,怀古伤今。

3.表现自身的孤单冷清。

4.表现欢欣的心情和美好的年华。

(三)古代文化常识链接

古代纪年的方法

1.干支纪年。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配合,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2.年号纪年。如贞观二年。文中“乾隆三十九年”即为此种纪年方法。

3.帝王纪年。汉武帝以前是没有年号的。只能用干支纪年或者说帝王纪年。如秦始皇八年,汉高祖三年,周武王十二年等。

4.黄帝纪年,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传说中的纪年。如黄帝二十七年等。

古代纪月方法

1.序数纪月法。“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作为岁首的月份称正(zhēng,一年的开始)月。

2.月建法。“建”,指“斗建”,斗柄指向“子”,这个月就叫“建子之月”,其余“建丑之月”“建寅之月”类推。

3.干支纪月法。如文中“是月丁未”。

4.时节纪月法。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二时,后来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古称“四时”,每季三个月,常用孟、仲、季来称呼。

古代计时方法

【鼓】古时常夜间击鼓报更,所以古人常以鼓代更。

【漏】古时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

【时】时是时辰,介绍见前古代纪时法。

【点】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分为五点。每点约等于现代的24分钟。

【刻】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00刻,实算96刻,每刻15分钟。漏刻指很短的时间。

单元综合学习活动教学设计

活动目的

1.提高阅读兴趣,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培养读美文、品美文的好习惯。

2.通过品味精彩段落描写提升写作能力。

活动主题品读经典,提高文学素养。

活动内容

1.在本单元学习的基础上,扩大阅读范围,欣赏古诗文中有关赤壁或泰山的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激励学生家国情怀。

2.通过视频拍摄脚本的尝试,加深对散文“形散神不散”的认识。

活动时间安排适时穿插于第七单元课文学习之中。

活动方案设计

活动一:“读美文,品经典”精彩景物描写评点活动

活动方案

1.反复阅读《故都的秋》原文第三段景物描写,细加品味,写一段评点文字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2.评点文字示例

散文《故都的秋》关于秋景的描写在郁达夫的笔下能各尽其妙,都体现了意境的唯美、生活的雅趣和都市文人的悠闲。

意境的唯美

在作者的眼中,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在营造这“悲凉”的美的意境上,郁达夫的确是下了功夫的,全凭他独特的视角来调遣这身边的景。如坐在院子里“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还有“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以及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北方的秋雨”等等,北平的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但作者偏偏选择这些看起来不那么鲜艳夺目的景物,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表现“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作者完全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感觉、自己的心境来表现北国秋天特有的“美”,尽管我们认为这些景物是萧条的、衰败的,对这种美的意境的感知和作者或许有点距离。

可以说,作者在文中是一个唯美意境的营造家,不但自己全身心投入其中,也让读者美的体验苏醒了,情不自禁地向往这种美的意境。

生活的雅趣

郁达夫之所以能营造这样美的意境,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高雅情趣和独特体验。在《故都的秋》中提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作者欣赏的不是秋天里的明艳、热烈,他认为色彩艳丽者,像淡红者为“最下”,而淡漠、冷落者如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甚至残败的生命,如“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是最雅致的,在一般人看来,这种秋草是不美的,但秋草也是生命,能直面生命的衰败的感觉,也是需要勇气的,也是一种审美情感的开拓。

都市文人的悠闲

这篇散文是作者离开当时政治文化斗争的中心上海,遁隐到杭州以后所作。也许是远离了都市的繁华,也许是为摆脱心情的郁闷,郁达夫这个时期的散文大都体现了作为“潇洒的闲游名士”的闲情逸致。而这种悠闲的情调在散文的景物和场面中是随处可见的,比如“租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里一坐……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正是有这等悠闲的心境才能有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觉,就连扫街的扫地以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在作者看来都“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一般人是不会去注意这种细节的。而关于秋雨以后都市闲人“缓慢悠闲的声调”的描写,更是切合了作者的心境,因而描写得贴切自然、生动逼真,让人感觉如在目前。读到此处,也不由得跟着平平仄仄起来,仿佛自己也成为一个“都市闲人”。

郁达夫说:“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他的散文也明显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可以说这一绘秋的散文正是作者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而他“丰厚的中外文学素养、典籍学识和阅历经验,赋予他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力,深透吟味力和高超鉴赏力”,形成充满诗的氛围、情调的境界,酿造出一种情景交融、意境幽远的韵味美,给人以高雅的艺术享受,而作者的淡泊、悠闲的情致也蕴含其中,蕴藉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活动二:体会“情景交融”特点,尝试拟写视屏拍摄脚本

参照如下示例,尝试从本单元的课文中选取侧重写景的段落拍成电视散文,设计一份视频拍摄脚本。并由此体会写景抒情散文中“情景交融”的不同类别、“情景相生”的艺术魅力。

[示例](《赤壁赋》第一段):

(《荷塘月色》一、二段):

活动三:收集描写泰山和赤壁的诗文

并探究其独特写法或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

活动方案

1.学生课后收集描写泰山和赤壁的诗文。

2.教师指导学生探究收集的古诗文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

3.诗词例析

《赤壁》杜牧(唐)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悠悠赤壁》杜甫(唐)

悠悠回赤壁,浩浩略苍梧。

帝子留遗憾,曹分屈壮图。

《满江红·赤壁怀古》戴复古(宋)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4.分析示例一:《赤壁》——杜牧(唐)

这是诗人凭吊赤壁古战场所写的咏史诗。它认为历史人物的成败荣辱具有某种偶然性。杜牧的这类绝句开宋人诗歌议论之风。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歌后两句是议论。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

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5.分析示例二《满江红·赤壁怀古》——戴复古(宋)

这首词,风格豪迈,苍劲有力,在自然朴素的描写中,不时有浓重之笔与用力之笔出现,平淡之中见奇伟。上片开头说“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比,复古词显得起势平淡,远不如苏词的气势雄伟;但戴词以朴素的叙述入题,倒也显得自然轻快。苏词中的周瑜形象,着墨较多,形象较鲜明;复古词写周郎,仅写他“气吞区宇”的英雄气概,别是一种写法。对赤壁大战场面的描绘,苏轼仅有“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一句;复古词则用浓墨重彩,极力渲染气氛,艺术地再现这一惊心动魂的大战。“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两句,用精工的对偶句,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贴切地描绘出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写出了火攻曹军时的翻江倒海之势。“貔虎”本指猛兽,比喻勇猛的军队。“鱼龙”指潜蛰江中的水族动物,杜甫《秋兴》诗有“鱼龙寂寞秋江冷”之句,在千艘列炬的大拼搏中,那些潜居江中的鱼龙,再也不会感到孤独,它们因为受到战火的威胁而感到怒不可当了。“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与“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传神地描绘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词写到这里,陡然转折,用“今如许”三字提出问题:现在又怎样呢?这转折一问,问得很好,感慨苍茫,意味深厚。南渡之后,国势一日不如一日,复古将大半生目击心伤的国事,全含在这一问句中。

下片“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数句,写赤壁矶附近的山川形胜,迫怀赤壁之战的遗迹。词人认为建安十三年发生在这里的一次战斗,是两军决定存亡的一次战斗。如今看到这些遗迹,自己得到的深切感受,真胜过读历史书籍。下面又将话题一转,抒写词人忧国伤时的感慨:“几度春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东风吹,光景移,由三国至今,改朝换代的事已经发生不只一次了,历史的往事已经随江潮而逝去,这是历史的规律。千古风流人物,也随着滚滚东流的长江而流逝了,现在又有谁能收拾祖国残破的山河啊!下片的结穴处,词人向道旁杨柳发问:问道旁杨柳在为谁生春,为谁摇动金色的柳条。言下之意是,由于自己感时伤世,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景,再也无心观赏了。这与杜甫的《哀江头》“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以及姜夔《扬州慢》结穴处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是同一种手法,都是以无心观赏美景来抒写作者的时代感伤。)

《如何做到情景交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理解散文阅读景与情关系。

教学难点揣摩教材写作手法创作写景抒情散文。

教学方法示例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写作指导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知识导引

1.陶醉于湖光山色、崇山峻岭、草原荒野,多少文人墨客在晨曦晚霞、春华秋实、潮涨潮落、风霜雨雪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因为大自然的风光、特殊的景观,能寄托人的情感,抒发人的情怀,所谓“情景交融”,就是这个意思。同样一朵花,心情愉快的人,会发现它特别美丽,内心会绽放甜甜的微笑;悲伤的人,会觉得这花在流泪,自己更悲痛万分;愤怒的人,会认为这花也在嘲笑他,恨不得把这花摘下毁个稀巴烂。这就是“情”与“景”的交融。环境描写、景物描写中蕴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环境与景物描写,作者往往精巧点缀,烘衬渲染,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感,达到抒情言志的效果。

2.写景抒情散文是指融写景、抒情于一体的散文。这类散文所描绘的景和抒发的情不是简单地结合在一起,而是情景交融,呈现出“情由景生,景因情美”的和谐关系。在这其中,情由景所背负,景为情而浸蘸,情是灵魂,景是载体。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是写作的核心。

写景和抒情是这类散文的两个要素,或由情而景,或由景而情,都是构思行文时可以采用的方法。或者先生发了某种独特的情感体验,然后在此基础上选择能寄予感情的景物;或者受到景物的触动,通过描写和分析提炼出深刻的感悟。不论怎样,景物的描写,最终是为了表达情感、烘托情感,单纯写景不是散文而是说明文。

二、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指导

(一)注意写景层次

人们观赏景物都有一定的规律,或定点环顾,或边走边看。我们在描写景物时也应遵循这个规律。只有选择恰当的写景层次,文章才能条理清楚,层次井然。常用的写景的层次有以下三种:

1.要注意总体和局部的关系。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很好地处理了从总体到局部的问题。首先鸟瞰全城的全貌,然后饱览一城山色、雪后初晴,再把读者领到垂柳边,领略济南清丽秀美的景色。

2.由高到低,由低到高。如沈从文的《边城》中对酉水景色的描写:“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由低到高,层次井然,脉络清晰,毫无杂乱之感。

3.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描写:“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就是由近及远,由近处的荷塘,写到荷塘四面的树,由树写到远山,层层推进,一目了然。

(二)善用写景技巧

1.妙用修辞法。景物描写中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这些手法的综合运用,能让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能把文章描写的景物变得更加形象。如,高考佳作《美丽的月牙泉》中“四面环山温柔地拥着一弯新月,她是这样清澈宁静,是这样深情婉约。分明是一位美丽的江南少女,却因何在大漠瞩望千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展现出月牙泉的婉约迷人。

2.动静互衬法。也就是以动衬静,静中有动,可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如王籍的《入若耶溪》中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蝉噪”反衬“林”的清静,以“鸟鸣”反衬“山”的空幽,有声反而收到比无声更强烈的艺术效果。另外,像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句运用了动静对照的手法,在一“关”一“出”的动静冲突中,凸显出春光难锁溢出园外的蓬勃的生命激情。

3.虚实相间法。景物的描写,有实有虚,实景的描绘是必要的,但不只是摹貌,还要传神,就需要加以想象,用虚写的手法。譬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这种想象的笔法,使景致更丰富,更传神,更具人情味。

4.对比映衬法。就是充分运用对比、烘托手法来描写景物。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写江南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通过这一系列的对比描写,以南国之秋“来得慢,来得润,显得淡”的特点,反衬出北国之秋更为醇厚、浓烈的味道。

(三)长于抒发情感

写景常常为抒情创造条件,通过写景来抒情,是写景散文的根本特点。常见的抒情方式有:

1.直抒胸臆。即作者在一段景物描写后,通过议论,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有时也在文章开头,在奠定基调的同时抒发自己的情感。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的第一段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直抒胸臆,点明题旨,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2.寓情于景。这种方式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饱含着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寓情于景,即把自己难以表达的情感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如“阳光铺展成路。金色的辐射场内,天高云淡,风轻微。忽隐忽现的影子,肆意行走,恍惚迷离。这是秋风吻凉心情的日子。屋前的树叶,仿佛一夜间变黄似的,在进进出出之间强烈地刺激着眼睛与情绪。而间或看到的几片在空中翩舞飘落,又予人一种浓郁的凄凉的况味。”描写秋季的景,抒发了迷离失落的况味,情由景而生发,作者将主观情绪赋予客观景物,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3.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触景生情式,即作者触及客观景物而引起情思,情由景生,有感而发;杜甫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某种景物,忽有所感,思绪满怀,进而借着对景物的描写,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这就叫“情随景生,触景生情”。如“大街上的人各自演绎雨中的故事。猛地望去,街上已是伞的海洋,编织着五彩的故事,在雨雾中,缓缓地流动着。我放下手中的伞,放飞紧张的心情,享受雨珠,是那样清凉,那样舒适……”描写了雨中所见所感,触景生情,缘情写景,景随情移。此地之景与作者此时之情相互交融,一种油然而生的情感溢上心头。

二是融情于景式,也就是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熔铸在作品的景物中,使外在景物附着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达到“移情”的目的。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来描绘客观景物,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客观景物之中,所写之景被作者赋予了浓厚的主观色彩,这就是“移情于景,借景抒情”。如“昨夜的一场秋雨,打湿了我的眼睛,静静地看人来人往,叶绿叶红,不知疲倦的心,游弋在红枫的森林。前世为着今生的相逢,不愿过奈何桥,不愿喝孟婆汤,化作一滴清露,挂在枫叶间,浸润着枫叶,陪着它寂寞,陪着它燃烧。且让那一树一树的火焰化作古筝,让我的三千青丝为琴弦,在这样一个寂静的黎明,为你,柔柔地弹奏一曲。红枫是暗夜里跳动的火焰,青丝是前世的印记,你,是无法忘却的今生。那筝声,只有你听得懂,因为昨夜我并没有醉,是这满树的灿烂惊醒了沉睡千年的梦,梦醒时,我仍然无法把握那份等待的情缘,无法看清那一瞬间的情殇。”秋雨、红枫林、黎明都成为个人情感的寄托,景即人,情景融合,人景融合。

情与景不可分离,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创造意境的重要手段。运用这两种表现形式,能够使文章显得蕴藉悠长,情真意切。作文中才能避免避免有物没人、有景没情,做到情为景生,景为情注。

除此之外,还要读万卷书,过语句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要想写好写景作文,积累一定量的写景状物的词汇非常有必要。可以用一段时间强化训练词语,饱览写景的文章,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好词佳句。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课堂实践

任选一题当堂训练,完成300—500字的微作文写作。

1.写一篇微作文,要求利用写景抒发喜悦之情或者悲伤之情。

【写作示例】

示例1:喜悦之情:不必说大块小块的菜地,稀稀拉拉的菜架,又白又长的冬瓜,头上顶着小黄花的黄瓜;也不必说随地啄米的母鸡,躲在屋檐下乘凉的大狗,以及突然从窗台上跳到花丛里的蚂蚱。单是屋前那小小的一片地,就有着无穷的趣味。燕子在这里呢喃,公鸡在这里歌唱。打开门看到狗妈妈生的小狗狗,还有蹲在大南瓜叶子下的兔子,如果用手抓住它的耳朵,它会用四只手挠人的胳膊。

西红柿和西瓜的藤缠在一起,分不清了。西瓜想长多大就长多大,想把藤拉到房顶上去也没人管它,长不出来也没人怨它。西红柿架上有红有绿,不能怪人想去摘它。而小小的红辣椒,戴着好看的帽子,朝天抛洒自己的热情,向地宣泄自己的开心。如果喜欢的话,你还可以到墙角去找酸枣,很酸却别有一番味道,放在一起犹如许多红玛瑙,煞是好看呢。

示例2:悲伤之情:又是一个美丽的清晨,当第一缕光线窥到那支离破碎的断壁残垣。没有昔日孩童上学路上的欢声笑语,没有大人在苞米地里辛勤劳作的黝黑的脊背。几朵野菊花孤独地在村口汽车站牌下随风摇曳,而候车台上却空空荡荡的没有一个人,甚至没有要捎到城里的大包小包的行李。

四周静悄悄的,偶尔有几声清脆的鸟鸣从已被连根震断倒在地上的树木上传来,那鸟鸣像一把利剑,直直地刺向云霄,随着风在初晨的朝霞里发出耀眼的光,却又霎时湮灭在这可怕的生命荒原。清澈的小溪不曾理解这天崩地裂的惨状,照旧汩汩地飞奔,灌入田埂的裂缝里、倒塌的围墙下,好像要用不经世故的青春来填补人们那破碎的心田。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有自己的魅力,多少文人墨客为它们唱响赞歌,用它们寄托情思。“大漠孤烟直”的豪放,那是边塞将士的壮歌;“城春草木深”的低吟,那是亡国百姓的痛心哀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优美,那是西湖游人的咏唱;“满架蔷薇一院香”的芬芳,那是小院农家的赞美。在四季的神奇变换中,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一定会引起你的情感萌动,请选择一个季节,用美景抒发情感,写一篇作文。

【写作示例】

五彩缤纷的春天在太阳开始发狂时匆匆逃走了,勇敢的夏就踩着烈日的风火轮急忙忙地闯入了大地。夏天是热烈沸腾的,烈日炎炎本就是夏天的本色,暴风骤雨本就是夏天的性格。

夏日的风犹如翻滚的热浪,把春天柔和的、带有凉意的风给吞没,只留下滚滚的热潮涌向人们,包裹着人们的身体。夏日的风热闹奔放,但有时又静止不动,有时狂野地仿佛整个世界在翻滚,有时吝啬地不肯摇动一片树叶。太阳吞吐着炽热,阳光热烈狂放地洒向大地,大树张开硕大的绿伞,为世界遮挡着狂烈的阳光,花儿们不惧炎热,依旧争芳斗艳,尽情地张扬开放。翩翩的蝴蝶也被色彩斑斓的花朵吸引了过来,穿梭在花丛中,跳着轻盈的舞蹈。蜜蜂也赶来凑热闹,这儿嗅嗅,那儿碰碰,无视炎炎烈日,辛勤地穿梭采蜜。空气中满是浮动的热,人们三五成群坐在树下,拿着扇子轻轻地摇动,摇出一丝清凉。

太阳依旧当空,但空气沉闷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大人们的扇子摇得越发急切,孩子们拿着冰棍贪婪地舔着。几块乌云毫无征兆地遮住了烈日,接着,豆大的雨点滴落下来。雨来得太突然,不及人防备,就倾盆而下,瞬间便冲净了路上的沙土,形成了一道道水流。雨点打得树叶“噼里啪啦”响,人们身上的汗水和雨水凝聚成一颗颗水珠。稍微安静了一会,雨点停下了,人们的脚步不禁慢了下来,但紧接着,休息了一会的大雨哗地倾泻而下,眨眼的工夫,大雨又匆匆离去了,太阳又跳了出来,但敛去了毒辣。瞬间,风儿有了性情,吹到身上爽酥酥、凉飕飕的。夏天的风,不像春风那样柔和,秋风那样凉爽,冬风那样寒峭,它一律地只会热烈。雨后,蝉儿又唱起了“知了知了”的夏日歌,只要有人稍一抖动树干,便惊乱地从这棵树飞到那棵树,恶作剧的人儿则被淋了个透心凉。

夏天,是一个热烈沸腾的季节。热烈的阳光,伴着争艳的花朵;性急的雨点,伴着凉爽的风儿;起舞的蝴蝶,伴着自由的蝉鸣。我喜欢夏天热烈的不顾一切的自由。

【名师点评】描写景物条理生动,富有层次感,整体读来如见其景,衔接自然。感情抒发真挚到位,赞美之情融入景物描写中,抒发了对夏天急切热烈的赞美之情。

四、绝知此事要躬行——写作训练

作文布置:运用本堂作文课所学知识写一篇游记。要求:

1.题目自拟,字数在800字左右;

2.要交代清楚游览过程,能突出重点,写出景色的特色;

3.在描写景物时,要融入自己的感情,表达独特的感受。

【思路点拨】

1.游记中的线索

游记中的线索就是写作的顺序。写文章如同串珠,没有一根线索将其中各个要素联结起来,这篇文章就会支离破碎。写游记更是这样,一定要有一条合理的线索贯穿其中。按照景物的具体的特点,合理安排写作顺序。

2.游记中的写景

紧密联系主旨,选择重点描写的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写出景物的特色,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游览的欲望。游记并不是浮光掠影的简单描摹,可借助恰当的修辞手法,适当穿插一些背景知识,使得文章有厚重感。

3.游记中的主体与情感

不能忽略游记中人的活动,人的活动能使得自然的生机与活力显得更为突出。作为游记,应该追求情、景、理交融的最佳效果,也只有加入人的活动,才能获得更深切的体验。

【参考范文】

夜游普济寺

以山而兼湖之胜,则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普陀。怀着一种朝圣的心情,我随旅游团来到海天佛国——普陀山。

入乡随俗,我们一大帮人便住进了普陀山最有名的普济寺。刚到的两天,大家都随着导游走马观花到处逛,法雨寺、观音洞、紫竹林、金沙滩。第三天晚上,大伙儿因吃腻了寺中的斋菜,便决定到外面饭店吃一顿。我因为肚子不好,再加上旅途疲劳便独自留在寺中。一个人在禅房觉得寂寞,便推门出去。

外面刚下了场雨,到处都是湿漉漉的。雨水打湿了半墙,鹅卵石地面上,洇着暗红的湿渍。偶尔抬头,便可望见那高高的墙头上翘起的飞檐,那上面好像浓浓地聚集着几百年的风霜,几百年的宗教气息。

不觉间,已到了圆通殿前。殿前的一排烛架上,几根未燃尽的红烛挂着长长的泪。铜架后,一只大肚铜炉早已被善男信女们的香灰装满。依阶而上,只见殿的正门已经关上,我便从侧门进去。寺里的僧人都去做晚课了,七重大殿此刻更显得深邃开阔。巨大的观音像立于殿的正中央,贴金的观音头在灯光下闪着灿烂的光辉,与袅袅上升的青烟相映,显出一种祥和与宁静,超越时间、空间,在虚无缥缈中与佛共语。

一阵梵唱打破了宁静,也把我从无边的遐思中拉了回来。我这才顿悟,为何明朝的宁献王朱权要躲入寺院,为何他的后代八大山人朱耷也躲进了寺院。这才领悟了“此趣人不知,轻风度僧语”的妙境。

绕过观音像踏着古老的木阶,来到阁楼。伫立在支起的木窗前向外眺望,海印池中的莲花开得正欢。莲花池反射出墨绿色的光,就在一片墨绿中,淡红色莲花一株株探出水面,探出擎向天空的姿势,丝毫不显一丝困意。

我想消极遁世固不可取,然而在遭遇烦恼,或是俗事久缠时,倒不妨去领略一下独处大殿的空灵,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倒不妨踏上古老的楼阁,放眼满目的大睡之莲,去领略一下郑符所云的妙处。

但当我踏下石阶时,那气韵已委婉了许多,耳边传来古刹钟声,这才晓得已是很晚,加紧了几步,回到了禅房。

【点评】本文写夜游普济寺,描写所见之景,既有定点观察——圆通殿的详细描写,又有随游踪变化所见,并且,作者还由所见所闻来表达对人生的感悟。文章还插入一些文史知识。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并没有脱离普济寺的特定环境、条件,而是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到一起,使抽象的思想感情具有了形象性和感染力。

2021年北京高考作文备考必备资料

(点击所选字体即可打开内容)

来源:资料由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2021年北京高考作文终结预测与解析】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理型语文教师备课福利」|名师教案:部编教材必修一第七单元(二)》,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理型语文教师备课福利」|名师教案:部编教材必修一第八单元(一)

「理型语文教师备课福利」|名师教案:部编教材必修一第八单元(一)

「来源: |理科思想学语文 ID:juxiang2003」名师教案:部编教材必修一第八单元(一)必修一第八单元优秀教案(一)第八单元教学设想单元设计理念以“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任务的落实为统领,创设学生活动的具体情境,以...

2016-08-06 #经典句子

「理型语文教师备课福利」|名师教案:部编教材必修一第四单元(二)

「理型语文教师备课福利」|名师教案:部编教材必修一第四单元(二)

「来源: |理科思想学语文 ID:juxiang2003」名师教案:部编教材必修一第四单元(二)必修一第四单元优秀教案(二)学习活动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收集家乡传统习俗并思考这些传统习俗对家乡社会发展所...

2024-01-08 #经典句子

中学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

中学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

...再进入下一环节的交流,不允许主备人一口气念完自己的教案后其余人例行公事般敷衍),保证不走过场有实效。每人将自己准备好的教案带入集备场地(除课本、课标、教辅用书外其余物品不允许带入),组长认真做好备课活...

2016-06-21 #经典句子

看老师们的备课本 图文并茂 印刷体应有尽有 你老师还是你老师

看老师们的备课本 图文并茂 印刷体应有尽有 你老师还是你老师

...画画的一看就不是一日之功。看来现在做老师,想写份好教案,十八般武艺都要会一点,这才能浅显易懂,有趣生动嘛。其实啊,这都是表面的成绩,藏在这优质教案背后的,是一颗认真的心。手下你看这字儿吧,整齐划一,大...

2023-09-15 #经典句子

「理型语文教师备课福利」|名师教案:部编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二)

「理型语文教师备课福利」|名师教案:部编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二)

「来源: |理科思想学语文 ID:juxiang2003」名师教案:部编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二)必修一第一单元优秀教案(二)《百合花》《哦,香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以及人性美、人情美的思想内涵。...

2022-11-15 #经典句子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学计划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学计划

...师讨论后,再按照自己所教层次做出适合各层学生使用的教案。(2)上课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要注意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起来,同...

2017-03-05 #经典句子

「理型语文教师备课福利」|名师教案:部编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一)

「理型语文教师备课福利」|名师教案:部编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一)

「来源: |理科思想学语文 ID:juxiang2003」名师教案:部编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一)必修一第一单元优秀教案(一)第一单元教学设想单元设计理念以“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落实为统领,创设语言运用的具体情境,以教...

2023-08-14 #经典句子

海拉尔区初中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学科教研员定期深入蒙古族中学开展名师工作坊活动

海拉尔区初中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学科教研员定期深入蒙古族中学开展名师工作坊活动

为进一步推进民族语言授课学校使用统编教材工作,提高使用统编教材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学质量,海拉尔区教育研修中心将初中语文、初中道德与法治、初中历史名师工作坊主题教研活动与校际结对帮扶工作有机融合...

2013-11-25 #经典句子

小学英语教师资格证面试心得

小学英语教师资格证面试心得

...整体梳理一遍。二,翻下以往真题,看看出题的形式以及教案的编写。三、详细梳理每种课型的思路。四,多做题,每种题型都尝试自己写教案和试讲逐字稿。五、模拟上课,计时10分钟内,最好控制在8分半到9分半钟,然后根...

2012-06-07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