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细读《雪国》开篇三句话:“夜的底部变白了” 难为多少翻译者

时间:2023-12-18

川端康成 1946年摄从川端康成最负盛名的雪国开篇,便可略窥一二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03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川端康成是日本文学近百年来的顶峰,在语言的运用上,他拓展了日语的边界,无疑是读者的福音,但当一种语言文字出现创造性突破时,在其他语言中往往很难找到对应关系,于是就会变成翻译者的“噩梦”。

川端康成 1946年摄

从川端康成最负盛名的《雪国》开篇,便可略窥一二。《雪国》开头的三句话,在日本几乎人人可以背诵:

国境の長いトンネルを抜けると雪国であった。夜の底が白くなった。信号所に汽車が止まった。

这三句话的中英译文分别如下(这里只选择最流行的译本):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叶渭渠译)

The train came out of the long tunnel into the snow country. The earth lay white under the night sky.The train pulled up at a signal stop.(爱德华·乔治·赛登施蒂克译)

关于第一句妙处的讨论已经数不胜数,今天我想着眼于第二句:

夜の底が白くなった。

和原文相比,无论是中译的“夜空下一片白茫茫”,还是英译的“The earth lay white under the night sky”,其实都损失了很多东西。

若直译成中文,这句话应是“夜的底部变白了”。它好在哪里?译作中损失的又是什么?

首先,川端康成用了一个非常精准的描述。只有在积雪之地生活过的人,才能瞬间理解这样的景象。

如今一提到“雪夜”,浮现在人们脑中的似乎是“黑夜白雪、天地分明”。但这并不真实,只是一种文艺上的想象。在茫茫黑夜之中,黑暗笼罩一切,其实人是看不到雪的。大概只有在农历十五的晚上,月色最皎洁之时,才能有黑与白的强烈对比。《雪国》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时的电力也远远没有今天这么普及。

所以,在《雪国》开篇,火车冲出隧道口后,人感受到的仍是连绵不断的黑暗。只有在光打过来之时,雪地会因反光而现出白色,夜与大地才瞬间变得分明。在小说里,这道光来自火车的车灯和远处的信号灯(正好接住下一句“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灯光照耀雪地,再到车内的乘客感受到黑暗的变化,这之间有一个小小的时间差,川端康成敏锐地捕捉到了,因而写下“变白了”。无论中文还是英文译本,都没有体现出这一点。

第二,“夜的底部变白了”,是一种诗性的语言,充满了现代性与表现力,具体表现在它有一种“容器感”。

黑夜是无边无形的,而一个东西如果有了“底部”,它必然有一个边界。“夜”与“底部”,两个看似矛盾的东西组合在一起,反映出的是川端康成对语言的敏感认识与细腻运用。

在川端康成的笔下,夜既是有边的,也是有形的。

如果在雪夜中真正地走过,你会发现,白天也许是天宽地阔,而到了夜晚,人的视力被黑暗遮蔽之后,黑夜会像一个罩子一样罩住自己。

从另一个方面看,有底的东西,如瓶、盆、缸,乃至泳池、大海,很多都是用来盛装液体的。“夜”如果有了底部,那么夜就从一个无形的东西,变成了液体。而钻出隧道的火车,就成了漂荡于水面的浮舟,进而又与主人公岛村那种“无为徒食的浪荡生活”联系在了一起。可以说,川端康成用最简单的文字,创造了最无穷的意象。

这一句中的“容器感”,也很遗憾,中英译本都没能体现出来。中文“夜空下一片白茫茫”,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可其意象过于开阔,和原文塑造的意象甚至背道而驰,难免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美学上的偏差。

最后,“夜的底部变白了”,这一句其实是典型的新感觉派的写作手法。

新感觉派是二十世纪日本文学的重要流派,而川端康成是新感觉派的旗手作家。新感觉派作家描写内部世界而非表面现实,因此主张用一种“新的感觉”去感受生活及世界的一切事物。从写作技巧上说,即常常把外部景象化为主观感受。

《雪国》的开篇之句是没有主语的,这不符合英文的习惯,于是英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加上了主语“The train”(火车)。这个翻译受过巨大的批评,因为细读文本不难发现,开篇的视角并非是飘浮在上空俯视列车冲出隧道,它是一个内化的视角,是坐在车厢内透过车窗望向外边。

“夜的底部变白了”也同样如此,是人的主观感受。《雪国》的开篇寥寥几笔,看似是简单的景色描写,实际上川端康成将它们转化为了主人公岛村的内在感受。中英译本中,这几句都翻译成了普通的客观描述,也因此缺少了新感觉派的韵味。

但不得不说,译者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试想,如果直译,结果会怎么样呢?最大的可能就是被读者痛骂,说“译者中文不及格,不说人话”。毕竟,翻译除了要引入新的表现形式,更要考虑本民族语言的审美习惯。

这是一个两难的处境。很多时候,翻译就是在两根钢丝上跳舞。也正因如此,翻译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过,明知不可完成,仍努力去接近完美,这难道不就是翻译过程中最有魅力的地方吗?

(原标题:夜的底部变白了 难为多少翻译者)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于壮

流程编辑:L022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细读《雪国》开篇三句话:“夜的底部变白了” 难为多少翻译者》,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4)
  1. 旧城不暖少年心2024-01-12 21:38旧城不暖少年心[山东省网友]103.43.199.205
    这句话给了我一种极寒的感觉,翻译者实在不易啊。
    顶3踩0
  2. 爬行者2024-01-06 10:48爬行者[江西省网友]203.22.24.20
    @甜心蓝儿看了翻译后的作品,觉得有些失去了原著的韵味,翻译确实不易。
    顶0踩0
  3. 甜心蓝儿2023-12-30 23:57甜心蓝儿[江西省网友]203.28.56.35
    这样的句子真的很难翻译,每个词都透露着作者独特的意境。
    顶1踩0
  4. 秋风嚣涩2023-12-24 13:06秋风嚣涩[云南省网友]103.37.59.14
    这句话让人不禁联想到冰天雪地的寒冬,文采十足。
    顶0踩0
相关阅读
细读《雪国》的开篇三句话:“夜的底部变白了”  难为多少翻译者

细读《雪国》的开篇三句话:“夜的底部变白了” 难为多少翻译者

...时,在其他语言中往往很难找到对应关系,于是就会变成翻译者的“噩梦”。川端康成 1946年摄从川端康成最负盛名的《雪国》开篇,便可略窥一二。《雪国》开头的三句话,在日本几乎人人可以背诵:国境の長いトンネルを抜...

2023-01-30 #经典句子

细读《雪国》的开篇三句话:“夜的底部变白了” 难为多少翻译者

细读《雪国》的开篇三句话:“夜的底部变白了” 难为多少翻译者

...时,在其他语言中往往很难找到对应关系,于是就会变成翻译者的“噩梦”。川端康成 1946年摄从川端康成最负盛名的《雪国》开篇,便可略窥一二。《雪国》开头的三句话,在日本几乎人人可以背诵:国境の長いトンネルを抜...

2023-05-23 #经典句子

传统文化要不要系统的学习?细读余秋雨《中国文脉》

传统文化要不要系统的学习?细读余秋雨《中国文脉》

...知识都还给了老师。靠着看翻译,看对照来阅读。道德经开篇就写,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老子看来,道是没法有语言来表达出来的。所谓言语道断,一说就错。就别说古今对照,其中意思已然十不存一。不管领...

2023-06-20 #经典句子

留学生17年翻译德文版《西游记》回译汉语爆红网络

留学生17年翻译德文版《西游记》回译汉语爆红网络

...的毕业生告诉钱江晚报记者,在林小发翻译的《西游记》开篇的前两页里,行者、悟空、大圣间隔出现。而书中出现的南海观音,是用印度语里的菩萨概念+中文拼音(Guanyin)翻译的。“唐僧”怎样译,林小发犹豫好久,先用...

2016-11-17 #经典句子

从冷战到深度学习 一文看懂机器翻译发展史

从冷战到深度学习 一文看懂机器翻译发展史

...的机器翻译的想法第一次出现是在70年代。科学家根据对翻译者工作的观察,试图驱使巨大笨重的计算机重复翻译行为。这些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双语词典(俄语->英文)针对每种语言制定一套语言规则(例如,名词以特定的...

2023-06-05 #经典句子

SCI论文写作及投稿体会

SCI论文写作及投稿体会

...解决办法有很多不足,那你的研究思路是什么。事实上是开篇报告或文献综述,最终引出你的创新点,你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08supportinginformation和大佬是不必要的我们能把文章放大吗?当然,创新是肯定的,肯定的,...

2018-11-18 #经典句子

“考研英语一点基础都没有 相当于从头学习 我还有机会吗?”

“考研英语一点基础都没有 相当于从头学习 我还有机会吗?”

...大家分享一些技巧:A、完形填空的第一句话作为文章的开篇,告诉我们文章的主题,下面的内容都是围绕它展开,因此第一句都是完整的,我们也要紧抓第一句话,自己所做的选择都应与第一句的意思相一致。另外注意完形填...

2022-11-20 #经典句子

这 21 本文艺作品 是 5 位学者和译者的年度最佳 | 好奇心日报年度图书推荐③

这 21 本文艺作品 是 5 位学者和译者的年度最佳 | 好奇心日报年度图书推荐③

...收养它的是大榉树那户人家年仅五岁的小男孩。”作者在开篇就点明了“别人家的猫”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昭和时代接近尾声的那段日子。年近中年的“我”原本是出版社编辑,因目睹几位相熟的作家和故交相继离世,于...

2023-08-06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