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居家养老 对话著名历史学家贺云翱 一生做好两件事|人文周刊荐读

时间:2023-05-16

数据同样显示,83 3%的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1384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8 分钟。

新华日报·人文周刊(第193期)

【记录】

【文脉】

【百家】

【记录】

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居家养老

【编者按】10月11日发布的《江苏省养老方式及服务需求研究报告》显示,江苏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853.80万人,占比23.53%,表明江苏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数据同样显示,83.3%的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已经面临着未富先老的状况,这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难题,也是一道必答题。

人生进入暮年,体力、精力甚至智力都出现衰退的老人成为需要关爱的群体,而养老这件事并不是花钱可以简单解决的问题,它需要细致入微、广泛覆盖的服务,“服务”才是养老事业的“牛鼻子”。如何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养老事业和产业,既事关老人的幸福指数,也标注着社会的文明程度。

今年9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14个运用智能技术服务老年人示范案例,南京江宁区政府平台“小江家护”是江苏唯一入选案例。重阳节到来之际,记者走进江宁,把“小江之家”作为一个样本,探访政府资金如何撬动社会力量,通过系统融合和科技加持,让老年人得到更好的服务。这个项目尚在探索、仍在迭代,但至少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我手上有150个老人”

20:30,59岁的刘丽华带着一身疲惫回到家,第一件事不是休息,而是从身后的护理包中取出理发器充电。从早上5:30出门,她足足做了13单。

刘丽华是一名居家养老护理员,专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专业的上门服务,服务项目包含买菜烧饭、家庭保洁、理发修甲等42个基础服务包。当然,老年人还可根据自身需求,灵活选择需要的助餐、助浴、助医等日常生活照料项目。

这其中,理发是刘丽华的“撒手锏”。用老人的话说,她剪的头发“像从理发店里出来的”,不仅技术好,还特别时髦。“老人年纪大,但同样爱美啊!”刘丽华笑着说。

此前她被派去“接管”一个新小区时,遇上了麻烦。那里的老人“不好搞”,对过去为他们服务的护理员“念旧”,不接受“新人”。刘丽华正是靠着理发的好本事,慢慢被老人接受。

理发是刘丽华的“敲门砖”,也是老人们的“刚需”。

11日上午10点,刘丽华来到金港花园。一边熟络地寒暄,一边拿出指甲钳,给沙发上的老太太剪起脚趾甲。剪脚趾甲是件小事,但对耄耋老人却很困难,衰老就体现在一个个细节中。

“今天给我剪头吗?”96岁的谢龙英憨憨地问。

64岁的女儿赵正华告诉记者,母亲小脑萎缩,心脏也不好,走几步就喘,还随时会摔倒,一刻都离不开人。在刘丽华上门之前,每次理发都要喊一辆“马自达”在楼下,等他们搀扶老人从三楼下来,送去理发店,理完发再如此接回来。

刘丽华还救过谢龙英的命。今年4月,她正在给谢龙英理发,突然老人的头耷拉下来,整个人从椅子上往下滑,她一把抱住老人,大喊“不好,老人不行了,快来帮忙……”听到呼救声奔来的赵正华吓傻了,在刘丽华的提醒下,才晓得撬开老人的嘴巴,喂急救药,救回了母亲。

最新出炉的《江苏省养老方式及服务需求研究报告》显示,目前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排前几位的依次是:清洁(27.1%)、医疗/看病就医/买药(24.7%)、代办服务(代购、代领、代缴等)(17.1%)、日常餐饮提供(16.6%)等。从2019年1月上岗至今,刘丽华几乎每天都奔波在服务老人的路上,也感受到居家养老需求的多样化。

刘丽华的服务中,家务活是一个大项,需求更是五花八门。有的老人需要护理员帮忙做饭、洗碗,有的则需要他们清洁重油污的厨房、帮忙洗澡,“有的护理员上门服务一小时,剥了一小时的毛豆;有的去的时候,发现老人一周的碗都没有洗;还有的农忙的时候到农村服务,要帮忙晒稻子、种地……”刘丽华还记得,有个老太太不肯洗头,她理发时戴着口罩都被熏得受不了。第一次给老人洗头的时候,换了四盆水都是黑的,老人的女儿端着盆直皱眉。不过现在老人干净了,女儿也不再躲她远远的。做了这份工作之后,刘丽华常常感叹,很多改变的确是从一件件芝麻大的小事开始的。

一天13单,对护理员来说是“天花板”,这其中还要刨去路上时间和吃饭时间。刘丽华说,如果和老人不熟悉,13单根本跑不下来。刚开始服务的时候,她也吃过“闭门羹”,跑过去发现老人不在家,不过现在,谁是起早的,谁是晚睡的,哪些老人需要睡午觉,她都了如指掌,服务起来也更贴心。

去年,刘丽华骑电动车发生了车祸,肋骨断了6根。卧床休养的日子,三天两头有老人打电话要来探望,都被她拒绝了。两个月之后,刘丽华再也躺不住了。“我手上有150个老人,我不去,他们怎么办?”于是,她又跑去给老人理发,不过剪完头发,家属说什么也不让她拿扫帚扫头发渣,“一个个都把我当国宝似的,让我坐下来歇歇……”

藏在刘丽华心底更深处的秘密只有她自己知道。

刘丽华过去做保险,带50人的团队。“那时候真的是忙啊,一点都照顾不了父母,顶多给他们买点东西送过去,可以说一天孝都没有尽到。”父母去世后,刘丽华一直心存愧疚。退休后,她把自己所有的爱给了陌生的老人之后,她的人生也有了更多的连接。

在江宁,有500个像刘丽华一样的养老护理员,他们并不受雇于政府,而是来自家政服务公司,调度他们的是“小江家护”的互联网平台,作为被政府撬动的社会力量,刘丽华们每天背着护理背包,骑着电瓶车穿梭在路上,走进2500个家庭,2018年以来共为城乡老人上门服务170多万次。

“1块钱,现在能买什么?”

11日一早,刚满80岁的李昌明在老伴的陪同下,乘坐838路公交来到江宁区民政局,申领为全区阿尔兹海默症老人、重点空巢独居老人、80岁以上老人发放的智能手环。

他拿到的手环看起来和普通的运动手环没什么不同,但除了血压、心率监测、实时定位外,上面还有个红色“SOS”按键。一旦发生紧急求助或报警信息,区24小时呼叫中心能立即接到信息,会为位置最近的护理员下发紧急工单前去处理,为确保老人安全争取最宝贵的时间。

“他有脑梗,万一跑出去回不来,我不要急死啊!”老伴指着李昌明说,虽然他现在记忆力还可以,但老年人一天一个样。这些年,她目睹了好几起老人走丢事件,心有余悸。有的老人跑到桥肚子底下待了一夜,有的明明家住在7楼,却跑到二十几楼或者地下室去了,家里人找了一夜都没找到。“年轻的时候精得很,现在老了不行了。随时可以找到他,我才放心让他出门……”

除了智能手环,还有联网式烟雾报警器、联网式可燃气体报警器、智能红外探测器等智能设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走进老人的家门。

2020年3月10日18:50,呼叫中心平台接到王奶奶家的烟感设备报警信息。原来,王奶奶正在家煮粥,因外出忘记关火导致粥在锅中煮干冒烟,触发了烟雾报警器发出报警,幸好及时告知,王奶奶立即回家关煤气,损失是烧坏了一口锅,却避免了一场火灾。

老年人的居家生活怎么样,有时候打开他们的冰箱,就能看得一清二楚:好多个小塑料袋凌乱地堆放着,装着馒头、腌菜和各种酱料,塑料薄膜里则盖着一样样不知道放了多久的剩菜……这是小江家护的护理员见到得最多的冰箱,他们发现,不少老人一周只做一次菜,周末晚辈来探望时老人做一桌子菜,孩子们走了,老人就吃剩菜,热了一顿又一顿。

吃饭问题永远是个大问题。

13日上午10:30,记者来到位于湖东路上的“包子哥”时,店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

“吃面食养胃,过去我都自己在家发面做,现在不用那么麻烦了,我每天都来买点带回家吃。”队伍中轮到82岁的耿香华时,她把口罩一脱,对着人脸识别系统一“照”,上面立刻显示出“验证成功,立减2元”的字样。

她将手中握着的1元硬币,交给柜员,然后拎着“一个肉包、一个花卷”心满意足地走了,队伍中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只花一块钱,一块钱现在还能干什么事,政府对老百姓真是没的话说……”

现在江宁每个社区都有助餐点,但是每个助餐点的建设就需要20万元,运营费用还要另算,有没有更便捷、效益更高的方法呢?2019 年 6月,江宁区民政局与和善园、青露、包子哥、金元宝等连锁中式餐饮品牌合作,将老年人家庭周边的社会餐饮门店发展成老年人助餐点,3元的早餐,政府补贴2元,老年人自己只需要支付1元钱。从2019年实施“小江家护”人脸识别银发助餐项目以来,13个人脸识别助餐点已注册8492位老人,助餐136万人次,精准发放财政补贴约300万元,这显然是笔“划算的买卖”,政府资金使用效率更高。

“包子哥”湖东路店的负责人吴玲娟是位“80后”,她告诉记者,开展助餐以来,每天都有上百位老人来消费,最多的一天达到923人次,“队伍都排到停车场那边了”。老人们的光临,不仅占到这个小店营业额的1/3左右,还因为口碑效应带来了周边的新客源。

银发助餐也有一个摸索过程。刚开始还闹过笑话,馒头、花卷、发糕等分袋卖,老人站在柜台前反复掂量买哪种更划算,一站五六分钟,后面排起了长队,后来“一刀切”,只有一个组合,刷脸即走;原来一份一大包,结果有子女打电话投诉,老人每天只吃面食,都要营养不良了,于是改成小份。

助餐改变的不仅是吃什么,有的老人生活半径大了,专门乘坐公交来吃饭;有的老人重逢了旧友,在排队聊天的时候,才认出了几十年前的老同学就生活在附近……就像一只蝴蝶在亚马孙丛林扇动翅膀,会在美国引发一场风暴,区区一块钱也引发了“蝴蝶效应”,带动了老人生活、社交方式的改变。

“穷老头富老头,中间的老头呢?”

10月9日—11日,2021江苏国际养老服务博览会(简称老博会)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小江家护”展区内的“一张床”吸引了大量参观者。

“这是失能老人家庭照护床位,它的费用由医保资金、民政补贴、个人自费三部分组成,在叠加了失能照护险和助餐补贴政策后,老人每月只需支出180元左右,就可以享受到每天上门查房、指导用药、餐食提供等服务。”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一个“将养老院搬回家”的场景浮现在我们眼前,而个人支付比例仅为总费用的1/10。

真正的关爱就体现在这样的细节中。

科技提供了无数的解决路径,如何选择仍然要考虑细节。南京市江宁区民政局副局长王津东告诉记者,为防止老人在家中意外去世而没人知道的悲剧发生,当地为符合条件的老人家庭安装了报警系统,但是他们没有选择视频监控,而是安装了红外探测器:“用摄像头监控,一年要1200块钱网费,而且把握不住保护老年人隐私的边界,使用红外探测器,一年只需要4元钱的物联网费用,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可是红外探测器装在哪里呢?他们找到了一个巧妙的解决方案:装在卫生间门口,老人可以不出门,但不能不上厕所,如果4个小时没有感应,系统就会报警。

吃饭问题也一样。当地为老人提供送餐上门的服务,江宁区户籍75周岁以上老年人,30天仅需228元。“主食套餐是一荤两素外加饭、面点,非主食套餐则是两荤两素,没有主食。”王津东说,“为什么要提供非主食套餐呢?因为用电饭锅做饭很简单,从订餐量来说,绝大多数老人选择的都是非主食套餐。”

那么,“小江家护”还有什么短板吗?王津东直言不讳:“老年人居家养老,最大难题是吃饭和看病,这才是政府资金最该做的事。而看病不是指诊断,而是老年人慢性病的医疗建议,接下来我们得推动互联网医疗进入养老行业。”

一路走来,王津东最深的感触就是,养老问题是个社会化的大课题,例如有些人才要落户,就要考虑父母怎么办?要不要跟过来?因此搭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运用互联网技术的时候,需要系统化思维;政府在购买养老服务的时候,也要有市场化思维。

以小江家护的护理员来说,由于单个工时价格达到45元,护理员薪资平均达到4500元/月,缴纳社会保险,政府部门还对其实施免费培训,发放培训结业证书,符合规定的还享受护理员岗位补贴,因此,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加入护理员团队。此外,还要求服务组织按照不低于已签约政府购买服务对象的10%数量,拓展老人自费购买服务市场,以政府购买服务撬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

居家养老服务目前的痛点在哪里?那就是用以前的传统方法,解决不了当下的新问题。江苏省养老协会会长张建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进入老龄化社会,全国都在积极进行养老模式的探索,而目前居家养老的引领模式还没有真正建立,江宁的“小江家护”是有益的尝试,目前这一模式已经在外地有了复制。“现在两头解决了,‘穷老头’政府全管,‘富老头’用钱买高端服务,处在中间不穷不富的人群如何养老?这才是目前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过去,我们想象中的理想老年生活,或许就像一个“世外桃源”,清静悠闲,远离尘嚣。但当老龄化社会来临,人们才发现,要想从容地老去,反而需要与社会更多地连接。

养老问题,不是靠一块大屏、一组数据就能清晰解决的。相反,它是由拐杖、老花镜、助听器还有蹒跚的脚步、模糊的记忆等无数个细微、冗长的日常堆积起来的。生老病死爱恨离别,是人生永远的泪点,而晚年的幸福感,则需要落实于每个小小细节之上的体验感。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 王宏伟

【文脉】

浩荡长江,滋养璀璨江苏文化

——本报记者对话著名历史学家贺云翱教授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当代,如何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很多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从各自的学术角度作出深入阐述。

本期“对话长江”栏目,我们邀请到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贺云翱教授,听他从考古学角度详解长江文化的起源,并为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提出真知灼见。

记者:贺老师,多年来,您致力于长江文化的研究,发表了很多探究长江文明、追寻长江文脉的专著和论文,首先想请您谈谈您和长江的渊源?

贺云翱:我长期工作和生活在南京,滚滚长江流过这座六朝古都。南京也是江苏省唯一跨江发展的城市。我对长江有着深厚的感情,几十年来,我始终密切关注“长江”。从1985年开始,我在学术刊物《东南文化》工作期间,就开始关注长江流域文化与历史的研究。1991年,我在南京博物院原院长梁白泉先生和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正明先生等老一辈专家的支持下,在《东南文化》上开设了“长江文化研究”专栏,发表过一系列有关长江文化的文章,后来还参与组织过一系列长江文化学术讨论活动。

去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他在会上指出:“要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总书记高度重视长江文化建设问题,对包括我在内的文物界及文化遗产界的学者们提出了新任务、新使命、新目标。

记者: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与黄河共同哺育了中华文明。从历史维度上来看,长江文化是怎样萌芽的?

贺云翱:长江文明的发端在哪里?可以通过考古学的发现来探寻。长江流域是东亚地区最早人类的栖息地。在安徽繁昌,发现了距今约170万至200万年的人字洞旧石器文化遗址,发现了远古人类使用过的石制品和骨制品,这是迄今为止东亚区域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存。此外,在长江上游发现了旧石器早期巫山人遗址、元谋人遗址,在南京汤山,安徽和县,湖北郧阳、大冶等地发现了距今20万至50万年的史前古人类,证明长江流域是东亚地区现代人起源和早期发展的最重要地区之一。

旧石器时代晚期,在文明演进上,生活在长江南岸的人类先民上有很多新突破。在江西万年县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了距今1.5万年、有人工驯化特点的水稻,显示长江流域是世界栽培稻的起源地。在上述地点发现的陶片,则证明长江流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陶器制作技术诞生地。

在长江下游的浙江浦江上山文化和长江中游的湖南澧县彭头山文化遗址,距今8000至1万年前,人类已走出洞穴,开始稳定的农业定居生活。此后,长江之滨的先民渐渐掌握了先进的木结构建筑技术、木船制造技术和漆器制作技术。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考古学家发现的榫卯种类有十余种,使后人不得不惊叹先民们高超的建筑技艺。

此后,长江流域又出现了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桂圆桥文化等文化类型。湖南澧县的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出现了我国迄今为止时代最早、保护最完整的古城遗址。就在前几天,有权威媒体报道,澧县鸡叫城遗址上发掘出一处大型木质结构建筑遗迹,距今4700年左右,是目前我国发现的结构最清楚、保存最完整的史前木构建筑遗迹。

距今约五千年前,中国境内最早的国家文明在长江流域的良渚出现,形成了完备的城市、水利、农业、手工业系统。根据对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宝墩文化等一系列古城系统的研究,我们可以认为,在距今四五千年前,长江流域的上、中、下游区域都已大体进入区域性古国阶段。长江文明的萌芽,为此后广域国家的出现奠立了深厚而广博的文化基础。

记者: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长江文化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

贺云翱:商周青铜时代,长江流域盛产铜、锡原料。沿着长江,从今天的江西瑞昌到安徽铜陵和繁昌,均发现了一些商周时期开采的铜矿,说明中原青铜礼器文化所需要的铜料采集和粗加工都是在长江流域完成的。春秋战国时期,长江流域最终形成了三个主流文化圈:上游的巴蜀文化圈、中游的楚文化圈、下游的吴越文化圈。

此后各个历史阶段,长江流域的文化一直稳步发展,日臻完善。必须提及的是六朝,在这一阶段,长江文化攀上新高峰。两晋之交,衣冠南渡,来自北方的移民带来了优秀的文化和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不但促进了江南的经济繁荣,也使长江文化更加丰富多元。六朝时代,长江流域在哲学、文学、科学、史学、教育、书法、绘画、雕塑等方面,涌现出一大批著名学者和艺术家,创作了很多传世之作。出自建康(南京)的文化还远播到东亚各国,产生深远影响。

隋唐时期,长江下游的扬州和上游的益州成为富庶繁荣的全国性大都市,享有“扬一益二”之誉。宋代之后,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渐渐转移到长江流域。明清时代,长江流域整体上处于全国经济高位,推动了文化的发达和思想的创新。在长江下游,以南京、杭州、苏州、徽州等城市为中心,形成江南文化圈,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又一文化高峰,一直影响到近现代。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长江是较早直面西方工业文明的区域。上海、宁波、安庆、芜湖、武汉等长江流域城市陆续开埠,张之洞、张謇、无锡荣氏家族、卢作孚、范旭东等在长江沿岸建造工厂,探寻实业救国之路。100多年来,长江也是上演历史风云的大舞台,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南昌起义,从遵义会议到飞夺泸定桥,从抗战全面爆发到渡江战役,近代史上很多重大的里程碑事件都发生在长江一线。

可以这么说,万里长江,浇灌了长江文化数万年之花,哺育了中华文明五千年果实,也滋养着近现代无数的仁人志士持续奋进。

记者:长江文化是独特的区域文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您看来,和黄河文明相比,长江文明自身有着怎样的内涵与特征,表现出怎样的文化精神?

贺云翱:百万年的发展历程中,长江文明形成了独特的内涵。与黄河文明相比,长江文明细腻精致,浪漫潇洒,恣肆豪放,兼容并蓄。举个简单的例子,曾有学者从文学角度进行比较,黄河流域文学以《诗经》为代表,充满了沉郁的现实主义风格。长江流域文学以《楚辞》为代表,屈原、李白、苏东坡等来自长江边的作家潇洒不羁,尽情挥洒着浪漫激情,他们的文字会让人联想起奔腾不止、浩浩汤汤的长江水。

我将长江文化精神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根深叶茂,传承有序,从繁昌“人字洞”石器和重庆“巫山人”化石算起,长江流域文化的发展序列清晰,拥有很多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文化根脉之深厚、体系之绵长、世界性影响之大令人敬仰。

二是多样竞辉,开放包容。长江流域地理单元复杂,山体多,支流多,在这种文化生态中养育出来的长江流域地域文化,如上游的巴蜀文化、滇文化、夜郎文化,中游的楚文化,下游的吴文化、越文化等各有特征,多元丰富。长江通江达海,与“海上丝路”有共生关系,海纳百川的气质非常强烈。

三是创新超越,与时俱进。长江文化富有创新性,这方面例子不胜枚举,史前良渚文化开中华文明五千年之先河;六朝时代长江流域出现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二次百花齐放……无不展现了长江精神中的创新领先特质。

四是精勤内敛,家国天下。从远古开始,长江流域就表现出精于工艺的文化特点,丝绸、玉雕、漆艺、硬木家具等技艺均在长江流域形成体系。屈原投江殉国,祖逖中流击楫,范仲淹“先忧后乐”……自古以来,无数长江儿女厚植家国情怀,胸怀天下,为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勤勉奋进,壮志动天地,业绩垂千秋。

五是诗情画意,浪漫自由。长江流域山水秀美,草木茂盛,山水间易生智者、诗人、画家。加之古代长江流域有神巫文化传统,失意精英流放大江之南等因素,养成了长江流域的浪漫气息和人们相对自由的心灵世界,促成了文学艺术的高度发达。

记者:当下我们应该怎样实现长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讲好长江故事?

贺云翱:今年8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这一意见,对于我们贯彻落实总书记对长江文化保护的要求,有着指导意义。

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首先要明确哪些是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要依靠考古学、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历史学等方面的专业力量,在广泛的田野调查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摸清家底,明确对象,构建起长江文物体系和长江文化遗产体系以及长江文化保护体系,做到政府主导、依法保护、科技投入、社会参与并举,确保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永续传承。

对长江文化要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这是科学推动长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前提。我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参与到长江文化的研究中来,用科学的研究来支撑对长江文化带的规划与建设。

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叮嘱:“要将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总书记强调的“微改造”,就是要求我们在对长江沿线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中,不搞大拆大改,拆旧建新,对文化遗产要精心呵护,由细微处着眼,尽可能多地保留历史信息,将传承了千万年的长江文化遗产完整地交给子孙后代。

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亚洲第一大河,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自古以来,长江连接起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从六朝开始,来自各国的商船就在长江上往来不绝。在当代,我们要运用多种媒介方式,用各种创新形式讲好长江故事,不但重现长江厚重深远的历史积淀,更要展示长江流域日新月异的发展面貌。

记者:万里长江流过11个省区市,最后在江苏和上海之间汇入大海。从地理上看,江苏段长江长达433公里;从文化上,长江对江苏文脉和江南文化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在您看来,在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中,江苏应该展现出怎样的作为?

贺云翱:水韵江苏,源远流长,长江和大运河一横一纵,滋养和塑造了江苏璀璨的地域文化。历史上,和长江文化相关联的吴文化、楚文化、六朝文化、盛唐文化、江南文化、近代工商文化等,均与江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江苏人崇文重教、儒雅精致、开放包容的性格,也能归因于日夜流淌的长江水。历史上一些南北对峙的年代,长江曾几度阻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使得江南免遭兵燹,在安定的环境中推动江南文化的发展。

江苏学术界一直重视对长江文化的研究,江苏考古学界与文化遗产界为长江文物发掘、长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长江文化文博场馆建设等做过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可以说,江苏一直是长江文化研究和长江文化建设方面的重镇。应该看到,江苏目前还缺少专门的长江文化研究机构,我建议有关部门创造条件,尽快在有基础的高校或社科研究机构设立长江文化研究基地,组织全省社科理论界对长江文化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以服务于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实践工作。

总书记提出,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江苏有责任也有条件率先行动,做好顶层设计与规划,深入挖掘长江文化中的江苏内涵。在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方面共同发力,与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直辖市以及各兄弟城市加强合作,为让长江文化在中华文明伟大复兴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而做出江苏贡献。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文 王悦谋/视频

(本栏目由新华日报《人文周刊》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联合推出)

【百家】

一生做好两件事

文 | 钱易

她是国学大师钱穆的女儿,“力学之父”钱伟长的堂妹,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她身材瘦小,却被尊称为“大先生”。她是钱易,六十年传道授业。如今86岁高龄的她,仍然躬耕于三尺讲台。对她而言,世界上最幸福的职业是什么?作为著名的环境工程专家,从事环保事业几十年,她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下面,我们一起来聆听钱易教授在清华大学进行的一次题为《一生做好两件事》的演讲——

一门六院士,半门皆教师

我很小的时候受到父母的影响,开始对教育工作有兴趣和决心。我们一家都是教师,我父亲那边叔父、伯父都是教师,我母亲这边姨妈、舅父都是教师,我有五个兄妹,三个哥哥一个妹妹,我们五个人都是教师。我们五个人的配偶,有四个半教师,那半个就是我的老伴,我的老伴在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工作,虽然不是教育部门,但是他是研究院的博士生导师,所以我把他叫做半个老师。

我父亲钱穆是一个教历史的教师,但是他的人生道路很曲折。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但是到他12岁时,我的祖父就去世了,而且那个时候家道中落,我父亲中学还没毕业就辍学了。他就开始做小学教师,后来又做中学教师。因为他对文化历史兴趣浓厚,所以还不断读书、写文章。他就是因为在苏州一个中学教书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刘向歆父子年谱》,受到了学术界的注意,特别是顾颉刚先生,他非常欣赏我父亲的那篇文章,特别到苏州找到我父亲,跟我父亲讨论,而且还说:“你不适合再在中学教书了,我推荐你到北京的燕京大学去教书。”

这件事情给我启发很大。一方面我父亲能够在艰苦的条件下不懈学习,这个值得我学习。另一方面,能够有像顾颉刚这样的伯乐来帮助一个年轻人,帮助他找到他的位置,能够继续成长,这也让我看到了一个老师应该有的品质。

我父亲1948年离开我们到广州去教书,1949年到了香港,办了一个新亚书院,1981年,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的院长金耀基教授安排我的堂兄钱伟长先生和我到香港去和我父亲见了一面,那是和父亲分开32年后,第一次见面。那次见面主要是我父亲跟伟长哥哥谈话多。伟长哥哥12岁丧父,他基本由我父亲带着长大,他们有很多共同的语言。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钱伟长下决心要读理工科,后来他在力学等方面都作出了很多成绩。他跟我父亲说了自己做的事,我父亲听了就觉得很欣慰。

我跟父亲第二次再见面,是在1988年。父亲60年代离开香港后定居台湾,当时得了重病。那时父亲已年逾九十,双目失明十一年,病重卧床两个月。后来我去了以后,他马上情绪就好转。对联“飞越欧亚廿七天相依亲情应犹在,海峡两岸四十年阻隔伦理有若无”就是我去台湾探亲回来以后,1989年那个春节我父亲写的。在台湾时有很多我父亲的学生来看我,都来跟我讲从我父亲那里学到了什么,使我深刻体会到父亲将一生献给国学和教育多么有意义。

谆谆教诲,师恩难忘

在我的成长中,还有很多老师对我帮助和影响也非常大。

我本科上的是上海同济大学,学给水排水专业。我们有一个老师姓胡,叫胡家骏,这位老师在关键时刻总是指导我、点拨我,给我很重要的影响。我大学毕业答辩后,答辩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的陶葆楷先生请胡先生鼓励我考他的研究生。胡先生来动员我,我直接就拒绝。我说我不去清华,我要去兰州建设大西北。后来胡先生说了几句话:“第一,陶先生是市政工程界全国第一的学者。第二,他要招生,你能考上,是你的幸运,你能学到很多东西。第三,很多人去考,你能不能考上还是问题。”就是因为胡先生对陶葆楷先生的介绍,还有他非常有智慧的激励,我改变了主意,后来我就来到了清华,一直到今天我都是一个清华人。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突然收到了一封胡先生的来信,长长的有四页纸,胡先生在信里说,你最近工作生活好吗?听说你现在有很多社会工作、社会活动。他指的是我先当了政协委员,后来当了人大代表。他说你是不是很忙,你还有没有时间做研究?然后他说,我们这个行业需要人才,工作任务很重,你不要放弃你的专业,你一定要好好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我读了信感动得都掉眼泪,我马上就提起笔给胡先生写回信,我告诉他说,我曾经参加了环境保护方面有关法律的制定,我曾经参加了很多执法的检查工作,我在大会上、小组会上经常要做关于环保、教育的发言,我要提出我的建议,我说我还在教书,我也在做科研,我在教什么,我在研究什么,给胡先生做了详细汇报。胡先生收到信后很快给我回了信,他说好的我知道了,我放心了,你做的这些事儿都是有意义的,都是应该要付出努力的。

1980年学校选拔一些人出国做访问学者,第一次选拔的名单里没有我,后来陶葆楷先生发现了,马上就给我们系的领导提意见,他说为什么不让钱易去考一考,她自学过英文一定能考上,系里的领导听了陶先生意见让我去参加考试,后来我考及格了。1981年的时候我就到美国去做访问学者,这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走到国际上认识了不少人。当然跟国家的发展有关系,后来我在国际上参加了很多活动,而这些跟陶先生精心的教育也分不开。我经常想,在我的一生中,假如没有遇见陶先生,我会是怎么样?我肯定不会是清华大学的教授,我的人生道路肯定完全不一样。

愿为环保事业鞠躬尽瘁

我做的工作原来的专业名叫给水排水,但是后来工作内容增多了,专业的名字也改了,改成环境工程。最早的时候,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中国人谁也不懂什么叫环保。后来我们才看到了资料,知道西方在60年代就开始讨论环境问题了。因为工业革命虽然带来了好的生活,带来了便利的衣食住行,但是也带来三大问题: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这三大问题促使很多人思考,从60年代开始到上个世纪末这个世纪初这40年左右的时间里,我找到了六件大事说明我们环保事业发展的进步。这六件大事情正好可以用三本书三次会来概括。

第一本书是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主要描写了化学农药发明、生产使用了以后,虽然在农业上有了作用,但是对于人和生物的健康也产生很大危害。在《寂静的春天》影响下成立了罗马俱乐部,他们在一起研究环境问题,最后写了一本书叫《增长的极限》。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是经济不断地增长,造成资源短缺,造成粮食不够,造成环境污染,但同时人口还在增长,这样下去地球最后会崩溃。联合国成立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经过多年的工作写了一本书,叫《我们共同的未来》。这本书前面的结论跟罗马俱乐部差不多,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不能造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但是它的结论和罗马俱乐部不一样,它说我们一定要为了当今人类的需要和未来人类的利益改变发展模式,然后还提出了这个改变的新模式即可持续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不应该是在局部时间里、在局部地方支持人类进步,而是在遥远的未来也能支持全人类的进步。为我们人类环境问题、发展问题找到了一条很好的路。

这三本书分别带来了三次联合国大会。第一次联合国环境大会在1972年召开。第二次联合国环境大会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大会安排我们旁听了半天联合国的大会。这半天我收获极大,使我很早就知道了可持续发展,然后让我大彻大悟,觉得不仅要重视技术问题,更应该重视这些战略问题。所以从里约热内卢回来,我在清华大学做了两件事,一件事是我建议我们清华大学应该建设一个生态清华园,要把清华大学建成一个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清华园。第二个建议是开设一门本科生的公共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我认为大学生不管学什么专业,都应该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意识,都应该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到他自己的专业、他今后的工作中去。

第三次大会在2002年召开,这次会总结了1992年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后十年的成绩和问题。在这次大会的政治宣言里讲了一句非常尖锐的话:1992年里约会议所确定的目标没有实现。为什么没有实现呢?有两句话说得非常到位,一句话是“地球仍然伤痕累累”,第二句话是“世界仍然冲突不断”。所以,联合国在2015年又出台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我们现在还要努力做这些工作。

总的来说,我觉得环保的事业发展虽然曲折,但是一直在进步,中国也是在不断进步。十八大文件里专门有一段话“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段话古今中外没有人讲过,没有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那四大建设之上的“突出地位”,还要把它融入其他的各大建设,这个真是第一次,这个对我们教育意义很大。

我们现在经常喊一句口号我非常拥护,就是我们要“打好保卫蓝天的攻坚战,要打好保卫清水的攻坚战,要打好保卫净土的攻坚战”,这个说得很好,强调了环保工作的重要性。但是我有一个小小的建议,这些攻坚战不是三年五年甚至于八年十年都能够彻底打赢的,我们还要做好一个思想准备,就是我们要打持久战。环保的问题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我们钱家有一个《钱氏家训》,是从吴越国最早的国王传下来的,中间有四句话我想在最后讲一讲,它说“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更谋之”。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每个人做什么事一定要看有利于什么人,有利于一个人不能做,一定要有利于天下;有利于当前的你要做,但是有利于千秋万代的你更要做。这个话跟我们刚才讲的环境伦理观是非常一致的,我拿这句话来跟大家研讨,我自己一辈子做了两件事,一件事是教育,做教师;一件事是环保。我仔细想一想,这两件事都是利于天下,都是利在万世,都是有意义的事,所以我感到欣慰。当然我做得很不够,我现在还希望自己再不断学习,再不断做一些事,当然希望还是在年轻人的身上,还要靠大家一起做。(作者为环境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居家养老 对话著名历史学家贺云翱 一生做好两件事|人文周刊荐读》,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网络课堂学习:魏老师与居家网课学习的同学们谈语法(二)

网络课堂学习:魏老师与居家网课学习的同学们谈语法(二)

提示语 :最近,有一些居家网课学习的同学们告诉我:他们在语法学习中遇到了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现在有些教师有意淡化语法教学,语法教学的深度不够,学生不能较为透彻的理解;二是教师的语法教学...

2022-11-20 #经典句子

网络课堂学习:魏老师与居家网课学习的同学谈语法

网络课堂学习:魏老师与居家网课学习的同学谈语法

提示语 :最近有一些居家网课学习的同学们告诉我:他们在语法学习中遇到了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现在有些教师有意淡化语法教学,语法教学的深度不够,学生不能较为透彻的理解;二是教师的语法教学只...

2023-04-29 #经典句子

中考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归类 居家学习 掌握牢记 开学做学霸

中考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归类 居家学习 掌握牢记 开学做学霸

...率低下,更有甚者因此自暴自弃,实在得不偿失。为此,居家学习,在每天准时观看“停课不停学”网课的同时,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不仅短时间内提高学习成绩,还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学习方法很多,不同的科目方法不一...

2011-02-23 #经典句子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阅读练习题 居家学习 学霸都在练习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阅读练习题 居家学习 学霸都在练习

...教师精心推荐,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阅读练习题,居家学习,学霸都在练习,你也来练练吧!这是一份包含四种题型的新颖试题,包括听记练习(6分)、基础乐园(63分)、阅读园地(11分)、写话天地(15分)。这份试...

2023-01-26 #经典句子

魏老师给居家网课学习的同学讲语法:现代汉语语法中“介宾短语”

魏老师给居家网课学习的同学讲语法:现代汉语语法中“介宾短语”

张鸣:魏老师,除了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和主谓短语外,还有其他几种短语,您也顺便介绍一下吧。魏老师:好,今天就先谈一谈介宾短语,这类短语是由介词和它的冰与组成的。张鸣:那些词或者短语可以充当介...

2023-07-30 #经典句子

(1W5K情境英语单词) 生活常识与社交篇「居家生活之烹饪等」

(1W5K情境英语单词) 生活常识与社交篇「居家生活之烹饪等」

...的人一起学习与进步。Chapter One 文章内容,早知道:-> 1. 居家生活__烹饪,词汇句子详解;-> 2. 居家生活__家务打扫,词汇句子详解;-> 3. 居家生活__单词汇总速览,快速回忆,加深词汇印象;-> 4. 如需回看上一篇文章,请点击(...

2023-05-08 #经典句子

语言发育迟缓儿童 居家如何康复训练?

语言发育迟缓儿童 居家如何康复训练?

语言发育迟缓是指在发育过程中的儿童,其语言发育没有达到与之年龄相应的水平,不包括由听力障碍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构音障碍。多数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具有精神发育异常,对周围的人或物的反应发育延迟或异常。这部分患儿...

2023-12-15 #经典句子

一学就会的居家语言治疗技巧

一学就会的居家语言治疗技巧

...关于语言治疗的相关技巧,这些方法简单实用,适合家长居家使用。更多详细内容,家长可登录“ALSO课堂”通过视频收看、学习。朱芯盈 博士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健康科学系高级讲师语言治疗师毕业于美国堪萨斯大学语言治疗常...

2022-11-27 #经典句子

“啰嗦”奶奶培养出“巧嘴”宝宝 幼儿语言训练是关键 值得学习

“啰嗦”奶奶培养出“巧嘴”宝宝 幼儿语言训练是关键 值得学习

我们小区有一个邻居家的宝宝,只比我家宝贝大一天,但是人家孩子说话非常的流利,而且语言表述也非常清晰,不到两岁就能把几首唐诗背得滚瓜烂熟,我家孩子却还只是会说几句平常话。最让我无法接受的是,邻居家的孩子...

2023-07-12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