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论语大义(崔栢滔)里仁篇 第一章

时间:2014-09-28

仁是人心所能达到的最高精神境界,这一境界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内容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324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本篇引语】

本篇主要讲仁。仁是人心所能达到的最高精神境界,这一境界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内容。人的本性在仁的境界中得到滋养生发而不断的成长,人才能够获得与天地平齐的地位和能力。

仁是孔门全部学问的核心,是全部《论语》文心之所在。本篇首先解决什么是仁的问题,随之确立仁道,接下来讲,求仁从孝行开始,进而指明行仁道,致大孝于天下的方法和要点。

仁,是孔门学问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发现,这个精神世界建立在人的生命体之上,与生命体的人又保持有相对的独立性,这就把人剖分为性命体的仁和生命体的人两部分,二者合一才构成一个完整的人,而且,此性命体的仁与生命体的人是一对阴阳,同时也是一对无有的生化关系。故而,这一发现,相当于在人们可见的生命体的人之外,发现了第二个人,所以,这个“仁”字的写法,人二,在生命体的人字旁加一个二字,人而能仁,这两个人一起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

此仁的存在,正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相对于生命体的人,这个精神世界的仁,才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和核心。仁,把人与其他的生命体区别开来。古人对仁字的解释,“仁者,人也”。心中有仁,才可称人,表达的就是这样的学理,而不仅仅是讲仁、人两个字的等同。仁的发现,使人认识到了人的本质,在仁的基础上,人才有可能构建起自己精神的大厦,实现完美的人格。

这一发现是孔子在继承前人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孔子的这一成果使中国传统文化走上了彻底的人文路线,有此仁,人才得以位居三才之列,能参赞于天地之化育。

天地人并列三才,三才思想确立了人文思想的基础,没有三才思想的支撑,人文精神根本就是脆弱和缺乏根基的。与天地并列三才的这个人,并不是后天欲念支撑的动物性的人,而是人先天具有、具备后天返还功能的仁的境界上的人,经过后天的学习,人人都可以成为这样的人,仁是仁者心灵的家园,回到家园的人,会在欲界之外,发现别有洞天。富贵贫贱原来都有所依止,所以君子不在境遇上求,而在心地上用功夫,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原文】

子曰:“里仁为美①,择②不处③仁,焉得知④?”

【注释】

①里仁为美:里,本意是邻里,是人身所居之处,按周代的制度,五家为邻,五邻为里。这里是以人身所居之处来比类人心所居之处,人身居于里,而人心则要居于仁。由于孔学道统的遗失,历来对此颇有歧义。较近本意的说法有,一说,里,邑,所居之地的意思。里仁为美,就是居于仁为美。又一说,里,即居处的意思,里仁为美就是居仁为美,如孟子所说的“仁,人之安宅也”。②择:这里指心念起止处,能择仁道而处。③处:居处。④知(zhì):同智。

【释义】

孔子说:“人心居处于仁道,才称得上是至美的境界。(临境当机,心念起动,必有拣择,)选择之后,使自心偏离而失守于仁道,这样的话,怎么能够说得上有智慧呢?”

【按语】

人内心精神的至美境界是仁,善处仁道,才会享受这种至美;在不断迁流变化的环境下,是否能使自己时刻居处于仁道,判断与决策足以考验人的智慧。在时空变换中,临境当机,拣择失当,欲念启动,就丢失了仁的境界,致使问心有愧,而灵魂自此不得安宁,这样的话,怎么能够称得上是智慧呢?禅宗师祖说得明白:“至道无难,惟嫌拣择。”

本篇前面七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从仁对人的作用意义,或者说给人带来的实际利益,以及如何得到仁等各个层面探讨关于仁的话题。

【大义阐微】

孟子云:“仁,人之安宅也。”

钱穆说:“孔子言礼乐,本于周公,其言仁,则好古敏求而自得之。”

礼必然是应时而变的,仁则是古今通行的道理。

孔子研究三代文化的礼乐得失损益,而从周,好古敏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脉相承又代有所长的天人之道,反求诸己、知命知人,而得仁为道本,将学问的重点放在开发人的精神境界上,提出人而致仁的学说体系。为学是学以至仁,为政是行仁,礼乐是行仁的工具,是载人致仁的车船舟楫,故本篇推出仁,说明仁的境界才是人的精神家园,回到这个家园,时时居处于仁的境界,便是学问修养的中心所在。

里仁为美,这里的美,是精神上得到的一种美学意义上的享受,动念起心依止于仁,才能获得这种境界,从起心动念处对心理行为进行管理,需要智慧的参与,并且这本身就是智慧的表现。

孔门学问强调圣人政治,区分君子小人,提倡君子为政,是其学说理论的必然要求,是天文化人文的最终解决方案。

孔子述而不作,法述羲、黄,宪章文、武,根基于伏羲、黄帝草创的中华远古文明,直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脉相承的人文理念,在明了天文的基础之上,发现了人的智慧可以与天地同参,并由此将人由原来被动渺小的动物人提升到与天地平等的位置,提出了三才思想,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人的发现。在这样的基础上,以天文来化人文,建立了人类文明与文化的基础,因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文明与文化,是有其特定的内涵、而不同于现代通俗观念的两个概念。

三才思想中的人,并非是生理意义上的人就可以与天地位列三才的,而是包含道德和智慧的精神境界上得到开发达到了仁的境界的圣人,人达到圣人的境界,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三才。这就把人从被动的服从于自然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把人从原始的宗教迷信中彻底地解放出来。在周代初期,郁郁乎文哉的以人为本的礼乐文化,就被人自己主动地建立起来了,这就奠定了中华民族近三千年来的文化基础。

三才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才,有根本、根本动因的意思。天地之间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因,最终归结起来,只有三个:天、地、人。天以四时轮转运化构成万事万物运化的原始驱动力;地以方位不同而有所便利,为万事万物提供物质基础;人以智慧可以通达天地时空运转变化而参与到推动天地间万事万物变化的进程中,以“和”天与地的运化,此“和”既是结果,也是方法、手段。

接下来的事情是解决人如何成为圣人,圣人是人来做的,孔子提出: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困而知之者,更有困而不知者。唯上智与下愚不移,除去前后两项,中间两项就是凡人入圣的途径。就连孔子自己,也甘居学地,也就是说,包括孔子在内的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学习,学做圣人,甘为君子,从而一步一步达到圣人境界的,这就为人们提供了非常具体的路径。在这样的路径基础上,完成了孔门学问的体系的建设。所以,圣人政治,是中国传统中政治的核心。

圣人是大化了的人,此大人以天地之心为心,视民为我同胞,视世间万物为我同体,所谓人人与我同体,万物与我同根,天地与我同源,具有同体大悲的情怀,悲天下之苍生万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样就将高高的天,落实在了民生、民声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民为主体、为民做主的思想,这就是《尚书》中的民主思想的核心及其建立的内在逻辑。

圣人是精神境界,也是学问境界,通过学习和实践,人人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所谓天下皆尧舜,这是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境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人人为尧舜,大道自可行之。天下大同,是精神上的大同,而人人皆为尧舜的大同世界,必然是经济上自由平等的世界。而精神上不能平等的世界,即使如何的财富丰足,都不会是真正的平等,这个平等不只是人际间的人人平等,还要包含世间万物的同体大悲的平等。

智慧是道心的运用,运用道心,使身心居处于仁的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常乐而我净,随顺自然,万物径流,时光飞逝,所谓逝者如斯,而仁境能够如如不动,如此运化道心,自然是智慧的境界。

如果将聪明用于私利的计较,个人、局部、偏于一隅,执于一斑而不能得其全豹,终究不能获得智慧通达,无法了然全局于胸,也就根本不能达到如《尚书·洪范》所言的建用皇极所需要的智慧境界,更别提天地一心的仁的境界了,这哪里是智慧之举呀?

另外,智慧与聪明,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同层次的两个概念,智慧是孔学中“智仁勇”的智,是心智上的智慧成就;聪明,是耳目之力,耳聪目明,感官的层次。聪明是小聪明,智慧是大智慧。智慧建立在仁的基础之上,才是真正的智慧。否则,不能够得到真正的智慧,得到的仅只是一些聪明罢了。用心不建立在仁的基础上,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择不处仁,焉得智呢?

“至道无难,惟在拣择”,禅宗大师就更发明了孔子的这个意思。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论语大义(崔栢滔)里仁篇 第一章》,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论语大义(崔栢滔)里仁篇 第七章

论语大义(崔栢滔)里仁篇 第七章

...所以发生,“过”去则仁现,见仁就很容易了。这里,《论语》引用孔子的原话,举出了知仁的一个具体方法。观过,确实是非常具体而可行的简易方法。后世之中,各家各派都有戒律,其实质,就是将各派精华以戒律的形式表...

2010-05-30 #经典句子

怀川讲堂|乐读《论语》里仁第四(19):父母在 不远游

怀川讲堂|乐读《论语》里仁第四(19):父母在 不远游

【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1)。游必有方(2)。”【译文】孔子说:“父母健在时,不去远方游历。如果必须要出远门,一定向父母禀明去向。”【评析】本章夫子谈论为孝的方法。 (1)游:指外出游历。(2)方:...

2023-12-27 #经典句子

浅谈《论语·里仁篇》:君子与小人并非一成不变 而是随时变换的

浅谈《论语·里仁篇》:君子与小人并非一成不变 而是随时变换的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说:“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本章孔子讲“义”与“利”。因为这一章中含有极为明显对立的观念,且又直接与人...

2007-03-21 #经典句子

雅韵网——《论语·里仁》:君子怀刑 小人怀惠

雅韵网——《论语·里仁》:君子怀刑 小人怀惠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释义】周:合群;比(音bì):勾结。君子能团结人而不与人互相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是团结人。【延伸】团结和勾结,一字之差,天壤之别。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2011-11-29 #经典句子

我读《论语》62:里仁为美

我读《论语》62:里仁为美

【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这是论语的第四篇第一章,也即为《论语.里仁》的第一章,《论语.里仁》共计26章,主要谈仁、义、利等,整体而言较谈礼的《论语.八佾》更务实、更精彩一些。孔子:居住...

2016-11-13 #经典句子

论语里仁第四4.7 4.8 4.9原文及翻译

论语里仁第四4.7 4.8 4.9原文及翻译

论语里仁第四4.7原、文及翻译「原文」:子曰:“人之过①也,各于其党②。观过,斯知仁③矣。”「注」:①过:过失。②党:类。③仁:通“人”。「本段的意思及翻译」:孔子说:“人的过错,各有总类。观察他所犯的错...

2018-03-10 #经典句子

论语里仁第四4.25 4.26原文及翻译

论语里仁第四4.25 4.26原文及翻译

论语里仁第四4.25、4.26原文及翻译「原文」:子曰:“德不孤,必有邻①。”「注」:①邻:邻居,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本段的意思及翻译」: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必然会有敬从之人,如居之有亲邻。”「...

2017-06-13 #经典句子

论语里仁第四4.22 4.23 4.24原文及翻译

论语里仁第四4.22 4.23 4.24原文及翻译

论语里仁第四4.22、4.23、4.24原文及翻译「原文」: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①也。”子曰:“以约②失之者鲜③矣。”子曰:“君子欲讷④于言而敏⑤于行。”「注」:①逮:及,做到,赶上。②约:约束。③鲜:少...

2011-11-15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