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母亲52岁患病去世 临终呼喊石三伢子 毛泽东深夜写出祭母文

时间:2012-10-26

66岁的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湖南老家韶山冲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518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1 分钟。

1959年6月25日,傍晚。

66岁的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湖南老家韶山冲。

那天晚上,毛泽东辗转难眠,他一改往日夜晚工作的习惯,在黎明时分便早早起床,独自一人前往父母墓地。

因为事情仓促,工作人员来不及准备花圈,只是在旁边折了一些松枝、野花。

毛泽东接过这些松枝、野花放在了父母的坟前。

那天,在双亲坟前的毛泽东没有太多的话语,他说:

前人辛苦,后人幸福。

毛泽东和母亲的关系要远远超过父亲,母亲文七妹几乎完美诠释了什么是慈母,她这一生对于毛泽东十分的疼爱,总是在毛泽东的毛顺生闹矛盾的时候,挺身而出,保护自己的儿子免受父亲谩骂。

1893年,毛泽东出生在湖北韶山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中。

他的少年时光,其实就是父亲毛顺生努力拼搏让自己小日子渐渐富裕起来的一段时光。

毛泽东在出生,文七妹此前因为已经有两个孩子早夭,她便到附近的一座娘子庙拜佛,希望保佑自己的这个儿子此生顺顺利利。

不仅如此,文七妹还带着刚刚出生不久的毛泽东认了旁边的一块石头为‘干娘’,这也是「石三伢子」的由来。

伢子的俗话其实就是宝贝的意思。

我们看得出来,文七妹很疼爱这个孩子。

不过,因为当时毛顺生忙于日常生计,毛泽东在出生不久就直接被送到了外婆家。

漫长的九年过去,毛泽东直到九岁的时候才被父亲毛顺生接回自己家生活。

所以,我们知道后来为什么毛泽东会和自己的父亲有着不可磨合的家庭矛盾。

少年离家,其实这才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

年少叛逆大多数是每一个家庭在自家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过的一件事情。

孩子为啥会叛逆呢?

小孩的自我认知体系在形成过程中,会有两种重要的外来排斥现象。

思维体系不同的排斥陌生面孔不同的排斥这两个基本的内在条件反射,大多是所有孩子在少年时期叛逆的重要原因。

毛泽东在外婆呆了将近九年的时间,这段期间虽然没有明确的记载,他到底做了什么,但是我们能够想象他再次回到家中,对于父亲应该是具有陌生感的。

关键是,毛顺生又是一个纯粹的封建式家长,对自己儿子的归来其实并没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图···毛顺生

试想,从未享受过父爱的毛泽东,在面对父亲的严厉苛责时,他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呢?

大多数只能是对抗!!!

毛泽东在回忆自己和年少老父亲关系的时候,曾经不止三番两次地说过,他和父亲的关系并不好,甚至有时候还会公然对抗毛顺生。

自他有父亲的记忆开始,父亲总是让他下地干活,还时不时谩骂他。

早上天刚刚亮的时候,毛泽东就得和弟弟下地干活,父亲为了省下一笔劳工钱,只是雇佣了一名短工,其余的土地劳动全部成为毛泽东和弟弟必须干的一件事情。

所以,至少在少年毛泽东心中,他那时候对于父亲没有什么好感,反而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逆反心理。

少年毛泽东从回到家里的那一刻,父亲在他心中就是一位严苛的剥削者。

作为毛家的长子,毛泽东早早地被父亲安排下地干活,夜晚的时候,他还要负责家里的账目。

13岁那天,毛泽东的父亲在家里面摆了一桌家宴,母亲在厨房里忙前忙后,毛顺生看到毛泽东藏在小屋子里不肯出来,当着众多长辈的面子劈头盖脸的臭骂毛泽东。

“懒而无用,为子不孝”八个字当着毛泽东长辈的面骂出的时候,毛泽东当场生气,驳斥父亲“先父慈然子孝”。

父亲听到这番话,起身就要打毛泽东,毛泽东转身跑到了院子外的池塘,告诉父亲如果再过来自己就直接跳下去。

文七妹看到此番场景,急忙出来周旋,毛泽东在母亲的劝说下当着长辈的面给父亲跪下道歉。

到了晚上的时候,文七妹害怕毛顺生还生气,又拉着儿子来到了毛顺生的身边。

此时的毛顺生怒气未消,看着站在文七妹旁边的毛泽东,仍旧满脸怒气。

文七妹摁着毛泽东的肩膀,让毛泽东又给自己的偏执的父亲磕头认错。

作为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虽然同样出生于封建农民家庭,可她的内心有女性柔软的一部分,而这部分恰好成为毛泽东一生中最喜欢的一种性格。

他发自心底的敬佩母亲。

图···毛泽东和母亲文七妹

母亲的存在,在整个家庭生活中,算的是毛泽东平常枯燥生活中的调味剂。

他和母亲的面容几乎一模一样。

少年毛泽东在私塾的读书生活并不顺利,因为课堂上的枯燥生活,毛泽东往往都想着看小说或者逃学,更严重的时候,他还曾经有近两年的时间弃学回家。

在私塾学习的生活,毛泽东家里的田地已经变成了24亩。

毛泽东家里面已经变成了韶山村的富有农家,他在上学的时候,看到其他小孩子没有饭吃,毛泽东总是会将自己的饭菜和村子里的同学共享。

时间一长,细心的母亲就发现了问题。

文七妹发现自己的这个儿子每天的午饭带的很多,可是回家之后仍旧觉得很饿,他忍不住询问毛泽东。

在母亲面前,毛泽东选择坦然说出了事实的真相。

原来,毛泽东的同学黑皮伢子因为家境贫寒,午饭的温饱问题无法解决,毛泽东实在看不下去,索性从自家多带了一份饭,每天都会给黑皮伢子吃。

文七妹听到这番话,不仅没有责怪自己的儿子,还加大的他的饭量,并且准备的两份午饭,专门让毛泽东带着前往学校给他的同学吃。

这里我们大抵也看得出来,与思维固化、行为偏执的老父亲来讲,毛泽东的母亲在他的生命里承担了另一重特殊的性格。

---慈爱。

毛泽东清楚地记得,母亲在闲暇的时间里,总是在自家的小屋里为他们兄弟几个人缝制长统纱袜。

每次春节,毛泽东总能在自己的小屋里,看到一双崭新的新袜子时。

那算是毛泽东少年时光里难得的快乐。

1910年,毛泽东联合自己的私塾老师,终于说服自己的父亲,同意他到湘乡的一所新式学堂读书。

图···毛泽东少年时期

这是毛泽东有生以来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县城读书。

临别之际,母亲特意为他做了一双新鞋子,送别了自己的儿子。

无声告别,母子情深。

此次离乡只是毛泽东求学生涯的一个重要开始。

以后漫长的少年时光,毛泽东和母亲都没有了太多的交集。

毛泽东离乡的第二年,清王朝宣告灭亡,革命思潮在不断的影响着这位年轻人,毛泽东也像离弦之箭一样,很少有回家的时候。

在王朝板荡的乱世里,这个年轻人开始塑造自己的爱国思维体系,慢慢形成了一套专属于自己的思维体系。

曾经的婴儿九年,如今的少年九年。

从农村走向县城,再从县城走向省城长沙,在漫长的九年青春岁月里,毛泽东很少回家,讨厌回家的理由仍旧是因为父亲,此时的他们更有着思维体系上的巨大鸿沟。

毛泽东清楚的知道,父亲这辈子根本无法真正的了解自己,而他也根本无法理解父亲。

毛泽东后来在长沙、北京两个地方学习、工作,这个出身农家的孩子,在革命浪潮席卷而来的乱世里,有了坚定的革命理想。

为国更为民。

1919年,3月。

漫长的九年过去,毛泽东从湖南一师顺利毕业。

毕业后他的人生方向并不确定,那时候的师范生其实也并没有很多的机会供他们选择,即便是走入课堂教书,也同样需要门路关系。

贫穷人家出生的孩子,想要真正的走上工作岗位,属实不易。

正当毛泽东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感觉迷茫的时候,他的恩师杨昌济给他来信,让他前往北京参加法国留学,一来可以去外面看看世界,二来可以解决他短期没有工作的问题。

那一次,毛泽东和众多湖南学子北上,来到了北京。

在老师的推荐下,毛泽东成为北大图书馆助理管理员,其工作也只是整理图书,登记每天来往的借书人员。

好在当时北大给了他一笔单月8元的丰润工资。

这样的工资,足以解决毛泽东在生活上的经济困难。

后来毛泽东放弃了法国留学的打算,他更希望脚踏实地的前往农村,了解底层民众的真实生活。

那一年,还在北京图书馆工作的他收到了二弟毛泽民的来信,母亲身患腮腺炎。

他听到母亲生病的消息,他急急忙忙地让二弟将母亲接到长沙,同时自己辞掉了在北大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马上选择南下前往省城长沙。

在长沙的这段时间,毛泽东亲自给母亲递送汤药,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自己的母亲。

与此同时,他还给文家的舅舅写了一封信:

“七、八两位舅父大人暨舅母大人尊鉴:甥自去夏拜别,匆忽经年,中间曾有一信问安,知蒙洞鉴。辰维兴居万福,履瞩多亨,为颂为慰。家母久寓尊府,备蒙照拂,至深感激。病状现已有转机,喉蛾十愈七八,疡子尚未见效,来源本甚深远,固非多日不能奏效也。甥在京中北京大学担任职员一席毛泽东当时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助理员。,闻家母病势危重,不得不赶回服侍。于阳三月十二号动身,十四号到上海,因事勾留二十天,四月六号始由沪到省。亲侍汤药,未尝废离,足纾廑念。肃颂福安!各位表兄表嫂同此问候。四、五、十舅父大人同此问安,未另。愚甥毛泽东禀四月二十八”

图···毛泽东手迹

我们看得出来,毛泽东是个懂事的孩子。

他懂得合理安排身边的一切,也懂得及时向娘舅亲属反馈母亲的病情。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封信有什么异样呢?

没错,这封书信并不像我们如今见到的毛泽东字体,毛泽东早期的字体其实还是非常工整的。

他字体的变化也是后来一段时间,才慢慢发生了改变。

这一年,他们在省城长沙拍下了一张照片。

图···毛泽覃、毛泽民、母亲、毛泽东

这张照片,是毛泽东一生和母亲第一次合照,同时也是唯一的一张。

这一年,毛泽东的母亲52岁,毛泽东26岁。

在长沙治疗一段时间后,毛泽东母亲的身体已经差不多康复,随后便离开长沙回到了老家。

毛泽东不会想到,此次和母亲离别,竟然是最后一面。

1919年,10月5日。

忙于在湖南搞学生运动的毛泽东又收到了三弟毛泽覃的来信,弟弟在信里面说母亲病重,让他马上回乡。

这一年,是五四运动爆发的黄金年份。

图···毛泽东

一群年轻学子高举爱国旗帜,掀开了另一个辉煌的时代大幕。

当时毛泽东为了响应北京、上海两地的运动,一边在组织湖南学生运动,另一方面还亲自主编《湘江评论》,繁杂的事务已经让他分身乏术。

即便如此,听到母亲病重的消息,毛泽东还是放弃了手中的一切事务,准备回乡照看母亲。

省城长沙的交通并不方便,等到毛泽东收拾好东西,回到老家韶山冲的时候,母亲遗体已经入棺,毛泽东还是没能目睹母亲的最后一面。

这是毛泽东感觉最撕心裂肺的地方,明明说的病重,怎么转眼就已经入棺了呢?

他在外求学的这段年月里,他和母亲更是聚少离多。

二弟毛泽民告诉他,母亲临终时,嘴里呼喊着:

“石三伢子、石三伢子。”

毛泽东被这几个字瞬间震撼,所有情绪在那一刻似乎喷薄而出,他扑通一声跪在了母亲的灵堂上,悲情痛哭。

当天晚上,在家中的毛泽东想了太多的事情,曾经的一幕幕重现在他的记忆里,毛泽东一晚上都没有睡觉。

那天晚上,毛泽东在纸上写下提笔写下了一篇流传至今的文章。

---《祭母文》。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赉。总兹所述,盛德所辉。必秉悃忱,则效不违。至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尚飨!

图···毛泽东《祭母文》

这篇文章一共有483个字,篇幅虽然不算长,却是毛泽东费尽心力写的一篇少年文章。

66岁那年的回乡,毛泽东祭拜双亲坟墓之后,回到了韶山冲旧居。

他从堂屋的后房绕到灶屋,进到横堂屋,曾经熟悉的一幕出现,在毛泽东父母房屋的方面上挂着一张照片。

而那张照片,正是毛泽东生前和母亲唯一的那张合照。

图···毛泽东回到韶山场景

在卧室里,毛泽东望着母亲的照片,对身边的人说道:

“母亲颈上生了一个包,穿了一个眼,只因为那个时候医疗条件不太好,如果是现在,他们都不会死的。”

说这句话的时候,毛泽东的声音压得很低,话语间似乎还有一丝哽咽。

少年归来,终有所成。

但这世界上的所成,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看到。

我想在我们大多数人在有所成就的时候,最希望能够看到自己成就的还是自己的父母。

在这一点上,毛泽东更希望自己的母亲能够看到自己的成就,他更希望母亲能够看到了新的时代。

母爱,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为真挚且淳朴的感情。

大多数人对于母亲,总有一套别于父亲的衡量标准。

母爱里的良善,大多数时候都会影响人的一生,毛泽东也同样如此,他的性格里固然有父亲的一面,但同时也不断映射出母亲性格中的另一面。

无论未来的生活多么的忙碌,闲暇的时候,不妨回头看一看,回头看一看自己的家人。

他们是港湾,更是心灵的完美栖息地。

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

哪怕再忙,也要记得身后人~

别让人生太快,也别让尽孝太慢。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母亲52岁患病去世 临终呼喊石三伢子 毛泽东深夜写出祭母文》,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得知母亲临终呼喊“石三伢子” 毛泽东痛哭 含泪写下《祭母文》

得知母亲临终呼喊“石三伢子” 毛泽东痛哭 含泪写下《祭母文》

...浮现笑容。他还有一个小习惯,喜欢穿长筒棉纱袜,因为母亲从小就给他穿长筒棉纱袜,穿上它,就好像母亲一直陪在自己身边一般。图|文七妹与毛泽东她叫文七妹,是一个平常的母亲,她没有像岳飞的母亲一样,告诉毛泽东...

2015-11-02 #经典句子

文七妹:临终呼喊石三伢子 留下唯一合照 毛主席亲自撰写祭母文

文七妹:临终呼喊石三伢子 留下唯一合照 毛主席亲自撰写祭母文

...2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上屋场。而毛主席的母亲文素勤是一位农村妇女,曾在韶山生活过四十个春秋。40年的沧桑悠悠岁月中,她为人处世莫不是宽容待人、恭让谦和。她笃信佛教,吃苦耐劳心地善良,心存善念,...

2017-02-13 #经典句子

毛泽东最后一个生日 念叨了一句谚语 接见了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

毛泽东最后一个生日 念叨了一句谚语 接见了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

...,吴连登当即决定:煮挂面!几十年后吴连登说:“主席临终也不知道这件事,他哪里知道这最后一碗长寿面不是手擀面,而是挂面。但他吃得还是很香……”后厨发生的故事,前厅并不知道,前厅此时正在欢声笑语地聊着天,...

2023-07-09 #经典句子

长沙八旬老人去世后捐献角膜遗体 临终前的一句话让人泪目

长沙八旬老人去世后捐献角膜遗体 临终前的一句话让人泪目

...保,这让她在治疗中减轻不少经济压力。女儿付文革说,母亲这段时候感到自己不行了,曾多次说过,自己这一生受到政府、社会很大帮助,如今无以回报,这是自己唯一能做的。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生命就有另外的价值和...

2023-11-19 #经典句子

袁吉六:两次有恩于毛泽东 建国后主席亲写碑文 照顾遗孀20年

袁吉六:两次有恩于毛泽东 建国后主席亲写碑文 照顾遗孀20年

...868年湖南新化县的一个穷苦人家。三岁的时候,袁吉六的母亲就病故了,与做豆腐的父亲相依为命。父亲每天天不亮就挑着担子出门沿街串巷吆喝卖豆腐,袁吉六这时候早已起来,在家里看《三字经》一类的启蒙读物。袁吉六的...

2016-01-10 #经典句子

周恩来逝世毛泽东泪流满面 始终不说一句话

周恩来逝世毛泽东泪流满面 始终不说一句话

...“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这是毛泽东为悼念母亲而写的两副挽联。1919年,毛泽东的母亲文氏患腮腺炎,当时年轻的毛泽东正在长沙任教,他得知消息,便匆忙赶回韶山,把母亲接来省城治病,可是由于并发症,文...

2023-08-26 #经典句子

毛泽东时隔30年再次见到保姆孙嫂 不禁发出一句感慨 令众人泪目

毛泽东时隔30年再次见到保姆孙嫂 不禁发出一句感慨 令众人泪目

...,成了与毛泽东杨开慧平等的劳动者,甚至还被杨开慧的母亲认作了干女儿。人心都是肉长的,毛家人这些善良的举动,无形中也默默感染了陈玉英,后来,她也把自己的一切,都托付给了这家人,从1926年12月到1930年12月,整整...

2023-06-25 #经典句子

“我做毛泽东的儿子合格吗?”毛岸英常用这句话鞭策自己。

“我做毛泽东的儿子合格吗?”毛岸英常用这句话鞭策自己。

...杨开慧的长子,1922年生于长沙板仓外婆家。他8岁时,跟母亲一起坐牢,亲眼目睹了反动派的凶狠残暴。每次妈妈被严刑拷打、遍体鳞伤时,自幼懂事的他,就会扶摸妈妈的伤口安慰她:“他们现在打你,等我长大了狠狠地打他...

2022-12-03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