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袁吉六:两次有恩于毛泽东 建国后主席亲写碑文 照顾遗孀20年

时间:2016-01-10

席间主席聊起了湖南的许多人和事,说到自己的恩师袁吉六的时候,主席深情说到:袁吉六先生是我恩师,能在一师结业、能写出过得去的文言文,都要感谢这个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619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3 分钟。

1963年,毛泽东在自己的寓所摆了一桌湖南家乡菜,招待老朋友章士钊、周世钊和郭沫若等人。席间主席聊起了湖南的许多人和事,说到自己的恩师袁吉六的时候,主席深情说到:

“袁吉六先生是我恩师,能在一师结业、能写出过得去的文言文,都要感谢这个老先生。”

章士钊也对袁吉六先生非常了解,他很敬佩袁老先生的学识,于是评价结果主席的话茬,称赞袁吉六先生道:“此老通古今历史!

才思泉涌的郭沫若看着面前的主席,灵机一动对道:“斯人教天下英才!

郭沫若

章士钊和郭沫若两人,无意之间说了一副好对联。章士钊表达出对袁吉六老先生渊博学识的叹服,给了很高的评价,说他知晓从古至今的历史。而郭沫若的一番话,一语双关,一方面赞誉袁老先生桃李芬芳,另一方面则赞誉他教出来的学生都是不凡人物,夸了袁吉六先生,还顺带夸了毛主席。

毛主席自然看出了郭沫若的意思,笑着说:“‘英才’我可不敢当,不过‘教天下’符合袁老的身份!

众所周知,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是他的恩师杨昌济教授的女儿。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期间,得到了很多恩师的教导。杨昌济教授不但教会了主席很多知识,还把自己的女儿交付给了这个他很是器重的青年学生。

毛主席杨开慧

其实毛泽东的恩师远不止一位,袁吉六老先生就是主席心中分量极重的一位授业恩师,他一生中曾两次有恩于毛主席,在其去世20多年后毛泽东亲自给他撰写碑文,这是毛主席唯一一次亲自给恩师撰写碑文,而且还照顾其遗孀20多年的时间。

这个袁吉六是谁?他又是如何有恩于毛泽东的呢?

袁吉六,生于1868年湖南新化县的一个穷苦人家。三岁的时候,袁吉六的母亲就病故了,与做豆腐的父亲相依为命。父亲每天天不亮就挑着担子出门沿街串巷吆喝卖豆腐,袁吉六这时候早已起来,在家里看《三字经》一类的启蒙读物。

袁吉六的父亲虽然是个市井小贩,但是眼界还是颇高的,他卖豆腐很尽力,收入不多,但除却家庭开销之外,几乎都花在了袁吉六身上。后来袁吉六跟着父亲去往湖南本地的苗族村寨,父亲有苗家好友石明山和石文岚,俩人一个是举人,一个是秀才。

袁吉六

他们俩看见老朋友的这个儿子聪明机灵,于是主动提出让袁吉六留在石明山开办的私塾里上学,寄住在石文岚家里。不过一年,聪颖过人的袁吉六就能写出文采不俗、逻辑严密的文章了。没过三年,两个石叔叔便自觉自己教不了这个神童了,想让袁吉六有更大的长进,便资助他去县里大儒许光治开办的学堂读书。

袁吉六苦心孤诣地求学,家贫买不起灯油,他便去捡松枝夜里照明,常常通宵达旦,第二天一早脸上满是烟熏灰尘。靠着这样几乎玩命的苦读,未及成年,袁吉六便能够自己在街上摆摊,靠代写书信贩卖字画补贴家用了。

长大一些,袁吉六就背着行囊,赶到县城参加科考。多年寒窗苦读,袁吉六下笔如有神,答卷被考官评定为第一名,轻松获得下半年府里督考秀才的考试资格。信心满满的袁吉六,这一次闹了个天大的乌龙事件,差点把自己给吓晕过去。

原来这一次的秀才考试,离家很远,袁吉六的盘缠不多,也想着为家里省钱,就只住宿,而不敢买客餐吃。没到吃饭的时候,他就从衣袖中拿出随身带的干粮——炒面粉和锅巴。古代的科考非常严格,秀才的考试也让府一级的官员丝毫不敢懈怠。那时候的考试不比现在,一场下来得好几天,考生的吃喝拉撒睡都在一间一间的小格子里,一篇文章仔细构思推敲写出来,耗费不少时日。

既然这样,考生就只能自带饮食了。不少考生都有食盒,检验以后放行。袁吉六没带啥上得了台面的食物,更不可能有食盒了,他就把炒面粉和锅巴用布料包好,依旧放在衣袖中进入考场。

结果进考场不久,袁吉六正在作答呢,监考官察觉了端倪。他发现袁吉六的衣袖垂着,像是什么东西挺沉的给坠的。当即就怀疑袁吉六这个家伙考试夹带作弊,于是勒令他站起来接受搜身。

其实这一道程序,入考场的时候就检查过了,袁吉六正在文思泉涌呢,被这么一下当场慌了神,这一慌张不要紧,在监考官那里更是坐实了嫌疑。于是袁吉六只得被迫站起来,发现考官盯着他的衣袖看,马上明白了问题所在。袁吉六把袖子一抖,桌子上落满了炒面粉和锅巴。监考官一看,才知道这个囊中羞涩的贫民考生,所谓的“考试夹带”,原来都是准备用以充饥的干粮。

好在这次考试有惊无险,袁吉六不但顺利答完了卷子,而且再次高中秀才。而他在考场上被考官查出夹带锅巴的事情也被人熟知,很快“锅巴秀才”的绰号就在小县城传开了。

袁豆腐变成了袁秀才,下一步就是成为袁举人。经过几年备考,袁吉六在1897年如愿以偿,参加了乡试,考取了举人的功名。在古代,地方上除了县太爷,就是举人老爷最有牌面了。朝廷给举人的特权就是田地免除赋税,因此一个穷酸秀才,只要考取了举人,没有中进士也是天大的成功,多少乡绅地主争相巴结,所以说范进中举高兴到昏厥,绝非吴敬梓写小说的时候的有意夸张,而是绝对的写实。

中了举人以后,袁吉六家的情况今非昔比了,也更有经济实力准备参加会试。然而第二年京城的会试,袁吉六因为重病错过了。在家养病的同时,他开了私塾授课,开始传道授业。这么一等,到了1905年,清廷宣布取消科考,从隋朝开始长达千余年的科举考试制度,就此成为历史,袁吉六也错失了成为进士的可能性。

袁吉六从此对于出入仕途毫无兴趣,干脆就只在家乡授课,教出了不少颇有成就的学生。袁吉六觉得,既然朝廷已经没有了科举,那自己也不该为了富贵而离开家乡。自己出身贫民,能够有这样的成就,都是家乡人的资助,自己学成了更应该回报乡梓。

当时湖南督军谭延闿曾经派人重金聘请袁吉六作为自己的省政府机要秘书,然而袁吉六礼物不受,来客更是连门也没让进去。谭延闿也是轻易不言放弃,既然袁吉六先生不喜欢政务工作,那么来国史馆里当个总编修,既是兴趣所在又是轻松工作,总该满意了吧?没想到,袁吉六颇有风骨,对于军阀政要,他向来是嗤之以鼻不给面子的,这一回谭延闿又吃瘪了。

1913年,老乡陈润霖出任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的校长,他聘请老友袁吉六去学校任教。没想到,一说教书老先生来劲儿了——成!跟你走!就这样,袁吉六成为了湖南第四师范的一位国文教员。

看到这里,读者可能头大了,这毛泽东当年考上的不是湖南一师嘛?咋地能让湖南四师的袁老先生给他上课?其实毛泽东考上的学校就是湖南第四师范,只不过毛泽东开学没多久,第四师范就并入到了第一师范中,所以后人常常只知毛主席是湖南一师的。

早在毛泽东入学前,袁吉六就已经校园闻名了。袁老先生治学严谨,对待学生也非常严格,甚至严苛。不过他不是只会对学生施压的老学究,虽然是前朝举人,但是讲解国文来精辟易懂,而且和年轻的学生们相处愉快,也常常和学生交流国家大事。学生们对袁吉六又爱又怕,给他起了个外号“袁大胡子”。

毛泽东入学以后,先是在预科班,不久之后转入本科八班,八班的国文老师正是以严格闻名的“袁大胡子”。跟现在的学制有很大不同,毛泽东在湖南一师,除了半年的预科班,还上了五年的本科班,因此他在袁吉六老先生手下,足足学了五年的国文课。

读过毛主席著作的读者朋友可能都有印象,毛主席精通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不管是写诗词、古文还是散文,他都手到擒来,文风朴实却让引人入胜。美国著名记者斯诺,曾经拜访延安。那时候的毛泽东已经是核心领袖了,回忆起这位老师脸上依旧洋溢着感激和自豪。

青年时期的毛主席

毛泽东回忆说,那时候的湖南第一师范里,进步青年们写作,往往都是安邦定国救济万民这样的内容,尤其是康有为和梁启超师徒的文章,更是备受追捧。这些热血青年,每次交出国文作业,袁吉六老师看了就头大,千篇一律都在刻意地模仿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文风。

当时新文化运动里,胡适等文坛领军人物都主张写白话文。白话文虽然通俗一点,也更适合普通民众,但是越来越多人写白话文,在袁老先生眼里看来,和不入流的小报编辑差不多,毫无文章章法可言,要论空洞无物,比八股骈文好不到哪里去。

大家都知道,毛主席年轻的时候也有偶像,正是梁启超。自己模仿偶像的文章风格,写出来的文章也被同学喝彩,怎么到了老先生这里就不受待见了?毛泽东就去求教袁吉六老师,时不时拿出自己改进的新作,结果老先生看了呵呵一笑,说这写的都是新闻记者的手笔,半通不通的。评价了毛泽东不成熟的文风,还顺道批评了下梁启超,老先生认为,写文章不应该虚浮表面,务本才是首要的。

康有为梁启超

梁启超体不行,那该学谁呢?袁吉六让毛泽东学学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的文章。韩愈文章都是古文,毛泽东当时喜欢的梁启超式的文风,多是半文半白,不过既然是袁先生的教导,毛泽东虚心接受了。袁吉六作为前朝举人,家里藏书很多,不少都是珍惜的绝版书。

作为一个老书虫,这等宝贝轻易不肯外借的,唯独对毛泽东这位爱徒,他总是大开藏书室之门。后来,毛泽东学习古文,一发不可收拾,阅读了大量古籍经典,不但白话文写的让普通农民都能轻易读懂,诗词歌赋也能让饱读诗书的大儒赞不绝口。

其实老先生不喜欢梁启超的文风,让毛泽东改为钻研韩愈的古文,并非主张复古。袁吉六本人比不少青年学生还要进步,他甚至跟学生一样,有着很热忱的爱国之情,并且对于封建帝制深恶痛疾。

当时袁世凯复辟帝制前夕,为了争取人心在社会上大造舆论,不少人一时间难以抉择自己的立场。湖南一师有一个姓廖的老师,在给进步团体上课的时候,大力批判袁世凯的开历史倒车的可耻行为,但是回到了湖南一师里,却说出了截然相反的话,跟自己的学生们大谈封建帝制的好处。

袁世凯

廖老师这样的投机行为,自然叫不少爱国学生不齿,袁吉六知道以后和学生们联名给廖老师写信,信中批评了他的投机行为,认为他要么站在袁世凯一边,要么就站在反对复辟的人民一边。一人之身却有两张面孔,可憎!

收到信以后,廖老师知道了自己的做法引发了全校师生的反感,后来再也没敢在校内给袁世凯复辟当吹鼓手。时局动荡,进步学生们常常被当局视为眼中钉。毛泽东就被湖南一师的校长视为学生中的“害群之马”。

有一次开学不久,学校就通知多收取十元钱。当时这可不是一笔小钱,学生们交学费已经不易,还要额外再交钱,是何道理?由于校方没有事先商量,更没有及时出来解释,一时间学生中谣传这是校长为了讨好当局,故意巧立名目,敲诈学生以为自己的仕途铺路。

学生们反对这样的行为,矛头指向了校长,结果引发了校长和闹事学生的尖锐对立。最终在学生们组织了一次反对校长的活动之后,湖南一师校长列出了一份开除名单,毛泽东的名字赫然出现在其中。

毛主席湖南四师合照

眼看着自己的爱徒还没修完学业就要被开除学籍,袁吉六也急了。他亲自找到校长张干,对张干说:“今后挽救国家危难的大任,必定是毛泽东这样的人啊!”袁吉六高度评价了学生毛泽东,大为赞誉。最后表示,要是毛泽东被开除了,自己立刻写好辞呈不教了。

经过老先生的“劝说”,或许是校长被说服了,亦或是袁吉六作为校园内最德高望重的老先生,这个面子不能不给,最终校长取消了开除决定,毛泽东等学生最终得以继续在校园完成学业。

毛泽东不久之后毕业了,被恩师杨昌济推荐去了北京大学做图书管理员工作。而袁吉六老先生也离开了第一师范,陆续在其他学校授课,后来又出了大力气帮助组建了湖南大学,新学校落成以后,老先生又教了几年书,直到民国十九年因为患病退休回乡静养。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时候,毛泽东还和恩师有书信联系,但是大革命失败之后,共产党人遭受国民政府通缉,毛泽东为了不给恩师添麻烦,便不敢再寄去书信。此后的故事大家就熟悉了,毛泽东创建苏区根据地、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再后来长征、抗战、解放,二十多年一路走来。世事变幻,一对师徒就这样互相失去了联系。

1950年,已经是新中国领导人的毛泽东,终于得到了自己的恩师袁吉六老先生的消息。但是他早在1932年就逝世了。恩师已不在,但恩师的遗孀师母戴常贞还在。袁吉六逝世以后,戴常贞年老体衰,生活不便而且经济困难。毛泽东得知此事以后,委托老朋友周世钊帮忙照顾,还亲自寄出了50万(第一套旧币面额偏大,下同)接济师母。

次年的劳动节前夕,毛泽东选了日子,安排人把昔日恩师的遗孀从湖南接到了北京来。师母到了以后,毛泽东亲自去迎接,请来自己的保健医生为师母检查身体状况,然后从稿费里拿出一部分,请京城最好的鞋帽师傅给师母量身定做新服装。

师母在北京暂住的两个月里,毛泽东三次拜访她,常常一聊就是几个小时,回忆起当年在师父袁吉六家里借阅图书的往事,毛泽东沉浸在浩瀚书海里,有时候师母亲自下厨做好饭菜,放在毛泽东身旁,等毛泽东感到腹中空空,发现桌上的饭菜时,早已冰凉。这时候师母总会拦下正在大口扒饭的毛泽东,抢下饭碗端去锅上再热一遍。回忆起这些往事,毛泽东感激不已,一双大手紧紧握着师母的手,迟迟没有松开。

虽然日理万机,很难再抽身腾出空闲陪伴师母,但毛泽东还是安排了昔日恩师的老朋友徐特立等人,带着师母戴常贞游览北京城的各地名胜:从紫禁城到颐和园,从长城到天坛......劳动节的那一天,毛泽东特别为师母在观礼台上选了个视野极佳的好位置,安排师母观看了盛大庆典活动。

分别的时刻到来,老人家和主席都知道,这次一别或许再也难相见了。毛泽东从繁忙的政务中抽出空来,亲自送别师母。他特别从自己的稿费里取出了300万元(第一版旧币)送给师母作为今后生活的零用,还有两个大皮箱子,一个里面装满了崭新的衣服被褥,一个里面装满了毛泽东买来的北方特产。两个人又说了好久,毛泽东这才目送着师母离开,动身前往车站。

1963年的时候,戴常贞患上了严重的结石,已经到了影响起居的地步,只得进医院动手术。毛泽东知道以后,委托朋友周世钊专程去湖南代他看望师母,转交毛泽东赠予的第二套新币400元钱,以便手术后购买营养品恢复身体。此后,不管毛泽东有多忙,他每年都会想起来给师母写信,寄去礼物和钱。在毛泽东的照顾下,清贫半生的师母晚年很是幸福,直到1970年才以88岁的高龄辞世。

老人家逝世以后,主席非常悲伤。不过彼时的毛主席身体也不大好,只能写了挽联,委托周世钊代自己送师母最后一程,并且附上了300元的丧仪费用。虽然主席在北京,师母戴常贞住湖南,但是像主席这样倾心照顾师母的学生,世间罕有。

自从戴常贞参加了1951年国庆庆典归来以后,街坊们都常赞戴常贞的丈夫没有看错人,教出了一个重情重义的学生。今天看来,主席不但重情重义,而且即使是身居高位,在长辈面前依旧谦虚恭敬。

袁吉六先生教授毛泽东古文,并且在校长面前力保毛泽东,恩师的这两件事情叫毛泽东铭记了一辈子。

袁吉六先生的遗孀戴常贞从北京回来的第二年,毛泽东就自费委托地方上给已经残破不堪的袁先生坟墓进行翻修工作,并且留下了他亲笔书写的墓碑碑文“袁吉六先生之墓”。很快,崭新的墓碑树立起来,袁吉六先生的坟茔也修葺一新,人们这才知道了,这位老先生竟是共和国领袖的恩师,而这一方墓碑,也是毛泽东一生唯一一次为恩师撰写的碑文。

毛泽东不忘师恩,对袁师母照顾和敬重长达20余年,使得袁吉六的遗孀和乡亲们深深感动。作为一位领袖,能做到毛主席这样的又有多少呢?因为主席的情深义重,当年还流传着一首民谣:

“娘疼崽,长流水:崽疼娘,扁担长。世上哪个亲生崽啊,有毛主席这么疼师娘?”

1980年代,袁家后人修缮袁吉六的坟墓,将毛主席亲笔题字的墓碑移到了纪念亭中保存。纪念亭旁两道联“通古今历史”和“教天下英才”,正是化用了二十多年前,主席和朋友们妙语横生的那次畅聊。幽静的亭子立在江边的山间,向每一个到访者,讲述袁吉六老先生一生的桃李芬芳和毛泽东尊师敬老的美德。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袁吉六:两次有恩于毛泽东 建国后主席亲写碑文 照顾遗孀20年》,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工后 林徽因询问碑文谁写 彭真:周总理字不赖

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工后 林徽因询问碑文谁写 彭真:周总理字不赖

...,毛主席当时一共写了3幅让大家看看哪一幅可以用,当毛泽东的手迹送到纪念碑兴建委员会设计组的时候,大家极其高兴,因为这可是领袖真迹,毛主席交过来的时候,是写在信笺上的,从左至右共五排,经过重新编排以后,...

2023-12-16 #经典句子

秋雨中瞻仰南湖红船 这位陕西作家即兴手写散文游记

秋雨中瞻仰南湖红船 这位陕西作家即兴手写散文游记

...辉历史。看着展览墙上中共一大李达、李汉俊、刘仁静、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王尽美等13位代表的出身背景介绍,陕西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安广文反复思考着一个问题,“这些人大多家庭条件优越,并不处于社会最底层...

2023-08-15 #经典句子

为解放事业光荣地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五·二一”烈士陵园纪念碑碑文敬读

为解放事业光荣地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五·二一”烈士陵园纪念碑碑文敬读

...!为国家为人民牺牲是光荣的!”“我们是共产党的队伍,毛泽东的战士,不妥协不投降!”“冲啊……”我军在张主任率领下不屈不挠的,前仆后继地进行了五次冲锋。太阳从东方转到西方,在敌众我寡的情势下已杀伤了大量敌人...

2023-12-15 #经典句子

蒋经国临终前密会大陆特使 当他得知祖坟状况后 含泪留下一句话

蒋经国临终前密会大陆特使 当他得知祖坟状况后 含泪留下一句话

...9年5月6日,在解放军迫近蒋介石的老家——浙江奉化时,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电文,致电粟裕、张震等人,专门提到了一件事情:“在占领奉化时,要告诫部队,不要破坏蒋介石的住宅、祠堂及其建筑物。在占领绍兴、宁波等...

2023-10-02 #经典句子

1954年表兄文运昌逗留北京不肯回乡 毛主席下逐客令:我不管你了

1954年表兄文运昌逗留北京不肯回乡 毛主席下逐客令:我不管你了

...昌是毛主席当时的亲戚中文化程度最高的,对少年时期的毛泽东有很大的影响,两人的关系很亲密。但建国之后,文运昌给毛主席出了很多难题,比如他给毛主席写信为15个文家人求照顾作、为自己求工作、进京看望毛主席的时...

2007-05-12 #经典句子

毛泽东说名道姓 寓意深刻 曾经用一句话为朱总司令“解围”

毛泽东说名道姓 寓意深刻 曾经用一句话为朱总司令“解围”

毛泽东是文章大家、诗词大家、语言大家,这是举世公认的评价。他的一生写作、出版了无数精彩的文章、诗词,也留下了大量让人津津乐道的妙语和小故事。本文就说一说毛泽东解字读文、说名道姓的几则趣事。一些看似平常...

2023-11-17 #经典句子

毛泽东最后一个生日 念叨了一句谚语 接见了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

毛泽东最后一个生日 念叨了一句谚语 接见了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

...候,他的生日依旧非常简单,也很少有记载。1943年4月是毛泽东的50大寿,当时任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的凯丰为庆祝毛主席的五十大寿,制定了新的宣传计划。毛泽东审阅完凯丰的宣传计划后,复函他道:“生日决定不做,做生...

2023-07-09 #经典句子

晚年的毛泽东 面对周恩来等人逝世 有句话常挂在嘴边:回韶山去

晚年的毛泽东 面对周恩来等人逝世 有句话常挂在嘴边:回韶山去

...平凡的一年,也是哀伤的一年,而对于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来说,也同样有着太多的哀伤和担忧。灾难接踵而至1976年1月8日,全中国笼罩在一片无边无际的悲痛中,我们伟大的总理——周恩来与世长辞。周恩来也是我们伟大...

2023-12-07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