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毛泽东时隔30年再次见到保姆孙嫂 不禁发出一句感慨 令众人泪目

时间:2023-06-25 04:56:01

毛泽东时隔30年再次见到保姆孙嫂 不禁发出一句感慨 令众人泪目

2012年8月27日,正值“阿里郎——庆祝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64周年中朝美术作品展”在四川成都科技馆隆重开幕,然而,就在开幕前几个小时,意外却发生了,一件本应在当天展出的重要文物,竟然不慎被工作人员遗失了。

一发现文物丢失后,主办方迅速报警,并联合警方发布悬赏通告,指出这件文物价值无量,如捡到不归还将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整整3天竟然杳无音讯,文物到底去哪儿了?正在警方焦急查案的时候,网上却吵开了锅,有网友说是拍卖公司“监守自盗”,目的是想私吞这件宝贵文物,又有网友说这样做无异于自投罗网,因为文物一旦遗失,以后将不可能再在公开场合拍卖,相当于失去了收藏价值,这样做没有意义。

正当网上吵得沸沸扬扬的时候,一个出租车司机却突然报案,称是自己捡到了文物,前两天是因为工作忙,没有上网看新闻,所以才一直没上交,警方将信将疑地接过他手里的文物,然后转交给了拍卖公司鉴定,确定是原件无疑后,才在轮番盘问确定是无心之举后把的哥放回了家。

既然文物找回了,至于的哥是有心还是无意,大家似乎也都不关注了,反而随着新闻的发酵,把注意力放到了这件文物本身上。

后来当文物被正式展出的时候,大量的游客蜂拥而至四川科技馆,瞻仰这件珍贵的文物,现场有不少人看到文物后夸赞说:“字很飘逸。”

▲珍贵文物被寻回

这究竟是一件怎样的文物,竟引得网友如此热心帮忙断案?实际上,它是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在1950年赴朝作战两个月前,写给童年时候的保姆陈玉英的一封亲笔信,时隔半个多世纪,书信早已发旧发黄,字迹也不那么清晰,但纸短情长,它背后隐藏的故事却依然历久弥新。

作为毛泽东一家的保姆,陈玉英曾与毛泽东一家有过怎样的往来?毛岸英又为什么对自己的保姆念念不忘?陈玉英当年与杨开慧一同坐牢的时候,杨开慧曾对她说过怎样的遗言?晚年陈玉英应邀赴京,毛泽东曾发出怎样的感慨?

所有这些问题,都从1926年的“孙嫂”开始说起。

▲毛岸英写给陈玉英的书信封面,孙嫂指陈玉英

“孙嫂来了”

陈玉英出生于19世纪末(大约是1897年),比毛主席小4岁,比杨开慧大4岁,是湖南宁乡县一个地下贫农的女儿。因为家境贫寒和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她一出生就被送给别家当童养媳,长大后又因为夫家贫穷,被迫常年在外乡当保姆维持生活。因为夫家姓孙,她的长相较实际年龄又偏大许多,所以雇主家都习惯称呼她为“孙嫂”。

陈玉英是1926年12月来到毛泽东家里当保姆的,当时杨开慧正怀有6个月的身孕,无法同时照顾4岁的毛岸英和3岁的毛岸青,于是就经表嫂介绍雇佣了近30岁的陈玉英。

要说为什么会看中陈玉英呢?后来杨开慧自己曾解释,是因为看中了她的大脚,理所当然认为她不是那种封建女性。

但实际上,陈玉英之所以没有裹脚,只是因为家里太穷需要她下地干活,所以故意没给她裹。万万没想到,从小到大一直被人嫌弃的大脚,到了毛泽东杨开慧这里,却成了“香饽饽”,想来这也是一段特殊的缘分。

▲陈玉英(左)

初来毛泽东家里,陈玉英很快就上手,她手脚麻利,话少嘴紧,有着乡下人的淳朴和厚道,很受杨开慧的喜欢。

1927年2月,陈玉英跟着毛泽东一家从长沙搬到了武汉,住在武昌都府堤41号。当时杨开慧虽然大着肚子,但依然在坚持工作——帮助毛泽东整理资料、誊抄文稿等,所以家里的所有轻重活都是陈玉英一个人承担,包括照顾正是顽劣年纪的毛岸英、毛岸青两兄弟。

陈玉英虽然没读过书,但对于管教孩子却很有一套,不会故意纵容溺爱,这一点很受杨开慧欣赏,有时毛岸英毛岸青故意站在天井里淋雨的时候,杨开慧就故意大喊“孙嫂来了”,兄弟二人听到竟立马迅速跑回房间里,让杨开慧忍俊不禁。

▲电视剧中杨开慧(站立者左一)和孙嫂(坐在凳子上怀抱小孩者)剧照

陈玉英对毛家人尽心尽力地照顾,很快也得到了毛泽东杨开慧的热情回报。杨开慧出身书香门第,善良温和,起初陈玉英不了解杨开慧,以为她和之前的雇主一样严苛,所以每次买完菜总会把明细说给杨开慧听,谁知杨开慧根本不是那样的人,明确告诉她“我们家不兴这一套”,之后就把家里开支都交给陈玉英管理。

毛泽东杨开慧不仅在金钱上信任陈玉英,人情往来中也非常尊重她。有一次陈玉英误洗了毛泽东唯一的一件白衫,导致毛泽东开会没有衣服穿,毛泽东得知后不仅没有责骂,反而安慰她说,自己穿长袍也可以,言谈间丝毫没有怪罪保姆的意思,这让陈玉英既意外又感触。

在此之前,陈玉英不被任何人尊重,家里人把她当生育的工具、赚钱的牛马,雇主家把她当做活的下等人,没曾想到了毛泽东杨开慧这里,她却成了几个孩子的长辈,成了与毛泽东杨开慧平等的劳动者,甚至还被杨开慧的母亲认作了干女儿。

人心都是肉长的,毛家人这些善良的举动,无形中也默默感染了陈玉英,后来,她也把自己的一切,都托付给了这家人,从1926年12月到1930年12月,整整4年陈玉英没有回过一次老家,全心全意照顾着毛泽东一家人的衣食住行。

即使后来毛泽东上井冈山后,杨开慧收入紧张雇不起保姆的时候,陈玉英也没有选择离开,她愿意分文不收,继续留在杨开慧身边照顾几个孩子,为他们做饭洗衣、洗蚊帐、洗被褥、挑水种菜等等,几乎什么粗活累活都干,有好几次,她甚至主动拿出自己早年攒下的私房钱,偷偷贴补家用,为几个孩子改善生活。

这样的日子,他们一直过了三四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她没想到的是,这些时光后来竟影响了自己的一生。

▲1979年,陈玉英(右二)带着女儿(右一)拜祭杨开慧烈士

狱中护犊

1930年10月24日清晨,湖南军阀何健派人来到长沙板仓,抓捕了杨开慧和年仅8岁的毛岸英,保姆孙嫂原本不用随着入狱,但她舍不得毛岸英一个孩子跟着受苦,一定要跟着照顾他们母子,也正因为这个举动,后来回乡后她被很多人嘲笑说傻。

被捕入狱后,他们被关在一个很小的牢房里,阴暗潮湿,没有窗户,只有一个用于送饭菜的小洞;牢房里也没有床,只有一点稻草铺在地上,陈玉英、杨开慧和毛岸英三个人晚上就抱在一起睡,相互依偎。

毛岸英因为年纪小,在阴森的环境和生活清苦的情况下很快就病了,拉肚子、发高烧却无法得到医治,与此同时杨开慧也遭受着非人的折磨,抽皮鞭、抽竹鞭、抽刺条、坐老虎凳等等,每次回到牢房都是遍体鳞伤。

这个时候,陈玉英便成了他们母子二人最大的依靠,当杨开慧受刑的时候,她就把小毛岸英抱在怀里,为他取暖、抚摸他、安慰他、鼓励他;当杨开慧回到牢里的时候,她又竭尽全力照顾伤痕累累的杨开慧,有好几次她哭着恳求审讯人员,让自己代替杨开慧受刑,因为她实在不忍心看到杨开慧再受伤。

但很明显,特务对她不感兴趣,特务只是想折磨杨开慧,从而达到摧毁毛泽东的目的,但他们没想到,杨开慧竟然宁死不从。

▲杨开慧烈士雕像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英勇就义,临死前她对陈玉英说:“孙嫂,我走了,请你把孩子带回去,等他长大了,你们一定会过上好日子。”

面对慷慨赴死的杨开慧,陈玉英内心不止是震撼,更多的是痛惜和难过,整整4年下来,她早已把杨开慧当成自己的妹妹,把毛岸英三兄弟当成自己的孩子,如今却面临了生离死别,陈玉英怎能不心疼。

后来,她和毛岸英被放了出来,陈玉英本想独自抚养毛岸英兄弟,但无奈能力有限,也因为毛岸英等三个孩子的身份特殊,后来三个孩子都被党组织送到了上海,之后陈玉英便黯然离开了长沙,默默回到了乡下老家。

“看到你就像看到开慧”

自从回到老家后,陈玉英又回到了以前当牛做马的日子,后来她的丈夫也不幸死了,她就一个人带着孩子过着流浪一般的生活,日子非常凄苦,期间也会忍不住思念三个孩子,但无奈她一个乡下农村妇女,根本不知道去哪找。

直到1949年夏,她偶然听说解放军来到了长沙,还听说了毛主席的大名,这些消息对她来说就像苦旱逢甘霖,生活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后来她不顾长途跋涉,带着女儿重新回到了长沙,找到了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熙,和她打听毛主席,打听毛岸英兄弟几个的最新消息,就像是母亲思念久别的儿子一样,心情异常激动,充满期待。

▲毛岸英

1950年5月下旬,毛岸英终于回来了,他不仅看望了外婆,更亲自看望了陈玉英,这个曾与他家相依为命四年,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好保姆。

两人一见面,看着当年8岁的毛岸英如今已经是人高马大,彬彬有礼,眉眼之间还有着母亲杨开慧的模样,陈玉英泪流满面。

与此同时,毛岸英也动了情,他说:“我这次回湖南有三大任务,其中之一就是要找到你,这是父亲反复交待了的,同时要安排好你的生活。 ”

对于这一幕,外人也许不懂,只有他们两人心里明白,四年的朝夕相处和狱中近一个月的生死与共,让他们的感情早已不是所谓主仆,而是像亲人一样的关系。陈玉英曾亲口答应杨开慧要照顾好毛岸英,后来她无法履行诺言,如今看到毛岸英长大成人,并且是这样的优秀和讲礼,也为死去的杨开慧感到骄傲。

▲毛岸英给陈玉英的信

1950年8月19日,毛岸英回京三个月后亲自给孙嫂写了一封长达5页的亲笔信,信中不仅动情回忆了当年孙嫂在危难时刻坚守在他们母子身边,同时还表达了对孙嫂的感激,表示自己将尽全力照顾她以后的生活。

这封长达5页的亲笔信,后来一直被陈玉英妥善珍藏,先是被传到了陈玉英的女儿孙燕手里,后来又被传到了孙燕的女儿孙晖手里,等到2012年的时候,孙晖决定公开这封信让所有人参观,没曾想却发生了被遗失的意外事件。

“因祸得福”的是,这个意外事件也使得这封信,反而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传播,让更多的人知晓了毛泽东一家人与保姆陈玉英之间的感人至深的情谊,阴差阳错地帮助让这件文物发挥出了更大的价值。

▲毛主席写给陈玉英的信

其实对于陈玉英,毛岸英忘不了,毛主席同样没有忘,当年她与杨开慧一同经历了生死,在狱中保护并照顾年幼的毛岸英,这本不是一个保姆所需承担的。

对于这份情谊,毛主席没有轻视,他在1951年12月23日亲自给陈玉英写信,说:“已有人告诉我,你过去在反革命面前表示很坚决, 没有屈服,这是很好的......你如果有困难,可告诉我,设法给你一些帮助。”毛主席的这句肯定,让陈玉英感触万千,早年被乡人误解的心结也被彻底打开。

1957年6月,陈玉英应邀来到北京,时隔近30年再次见到了毛主席,当年那个忙得不着家的男主人,如今已经是新中国的主席,陈玉英心里说不出的激动。

而与此同时,毛主席则在看到她的第一面,就感慨万千地说:“你同开慧同甘共苦,我今天看见你就像看到了开慧一样。”

之后,毛主席仔细盘问了陈玉英关于杨开慧当年在狱中的所有细节,陈玉英竭尽全力回忆并讲述了整个过程,当说到杨开慧受刑和毛岸英生病的细节的时候,毛主席一言不发,默默抽着烟,陈玉英却看到他湿了眼眶。杨开慧和毛岸英母子,是毛主席心里永远的痛。

后来毛主席多次亲自派人关照陈玉英的生活,屡次给她汇钱、写信,甚至指导她的女儿孙燕的学习和工作,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在信中“唠叨”:

“你要多学习,不要老在妈妈面前离不开,要多和同学们,多和周围的群众去接触,去了解群众、关心群众。不要怕苦。我们以前在战争时期的红军是非常艰苦的,你妈妈和开慧同志一起坐牢,就受了很多苦。现在没有战争,但以后你还要经受多种考验。”

▲陈玉英(右二)在杨开慧烈士墓前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不幸去世,1977年陈玉英应邀来到北京瞻仰主席遗容,同年国庆节,她和毛岸青、邵华一起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1978年,她应邀参加了全国第四次妇女代表大会,席间,邓颖超亲自向所有人介绍她:“这位就是和杨开慧一起坐牢,并且在敌人面前表现得坚贞不屈的陈玉英同志。 ”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3)
  1. 翛然听雨2024-01-12 05:01翛然听雨[香港网友]59.155.208.170
    毛泽东时代的保姆孙嫂,见证了一段不平凡的历史,她的再次出现让人感叹岁月的沧桑。
    顶0踩0
  2. 糖果盒2023-11-06 04:59糖果盒[河南省网友]157.122.208.173
    这一场景仿佛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毛泽东与普通人的故事能让人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
    顶0踩0
  3. 万军2023-08-31 04:57万军[河南省网友]114.197.90.139
    毛主席的坚持和执着真让人感动,孙嫂的出现令人对历史产生更多的想象。
    顶0踩0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