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短短35个字 却概括了孔子一生的变化

时间:2023-12-06

对于孔子这样伟大人物,他的人生可以说是引得后人注目的,这不司马迁就专门为孔子写传记,洋洋洒洒的一大篇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16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这是是光源语文课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

孔子是我国先秦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称为“万世师表”的“至圣”。对于孔子这样伟大人物,他的人生可以说是引得后人注目的,这不司马迁就专门为孔子写传记,洋洋洒洒的一大篇。但是但是对于孔子一生的变化,有人却只用了35个字就准确概括出来。

那他是谁呢?他说了什么?

其实这个人就是孔子本人,他在《论语·为政》篇中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别看只有35个字,但是孔子却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变化都交代了。

十有五而志于学

“十有五而至于学”一句中“有”通“又”,“十有五”就是十五。孔子说自己15岁时立志研究学问。这和孔子的少年有很大的关系。

孔子出生一个在没落的贵族家庭中,自己的父亲在66岁的时候和只有不到20多岁的母亲结婚,因为年龄的问题,孔子父亲和母亲的结合并认为是不合礼仪的,是“野合”。不久之后,生下了孔子,取名为丘。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自己随着母亲迁居到曲阜生活。寡居的年轻的母亲严格教导孔子使得孔子知道一些礼仪,比如他在小时候就曾经扮演过“行礼”的游戏。同时因为贫困问题,年幼的孔子需要帮助母亲做很多的事情,所以他说自己“少也贱,故能多鄙事。”或许正是这样的原因,步入青年的孔子将志向放在研究学问上。

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中的“立”可以翻译为“立身”也可以翻译为“取得一定的成就。”也可以理解为“确定了人生的道理,不动摇。”从“十五至于学”到“三十而立”的十五年间,孔子失去了母亲,不得不完全靠自己独立谋生。因为自己的父亲和母亲家族的缘故,他很快就在曲阜的贵族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当他19岁时娶妻,后生子得到了鲁国国君送来的鲤鱼。但是这并没有改变他的家庭贫困的实际情况。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家匡亚明在《孔子评传》中写道“如何谋生,仍然是孔子紧迫的现实问题。”

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孔子通过自学或者向他人请教的方式圆满而又全面的地掌握了六艺的基本功。凭借着顽强刻苦的精神,到了他三十岁左右的时候,他的学业已经超出了“六艺”的范畴,而且系统地融会贯通了“六经”的实际内容和精神,达到了“立”。《孔子评传》中总结孔子“立”在六个方面的成果,分别是:

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的伦理观和政治观、社会观。“忠君尊王”的思想反对“过”与“不及”,主张“中庸”有原则又灵活运用的“道”和“权”关系坚信自己的信念确立了不迷信鬼神而又主张祭祀鬼神和敬畏天命的“天道观”。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说孔子在三十岁的时候确定了自己做人做事的道理,明确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不论是取得了成就还是确立的方向,三十岁左右的孔子的“立”为孔子后来为人、施教、治学、为政提供了基础。

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确立了人生的道路之后,还存在着怀疑和摇摆的情况。这种情况到了“四十”时才“不惑”(迷惑)。这期间孔子因为鲁国的动乱经历去鲁适齐。在动乱之中,孔子不断地对自己的人生道路进行实践,最终才能在四十的时候做到不迷惑。思想上不迷惑,行动上才能做到清明,最后当他在五十岁左右任职鲁国中都宰时,并在后来成为鲁国的大司寇进入到权力的核心,这个阶段的他对自己学说和主张已经有了更深的认识,认识到客观规律的存在,也就是他所说的“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耳顺”就是能够听得进别人不同的意见。对于和自己观点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能够听得进去并且能够做到不生气。这个时候,他的思想已经进入到另一个境界之中,有一个明显的例子可以说明六十岁左右的孔子能够做到“耳顺”。

孔子在五十五岁的时候因为国内的政治斗争不得不离开鲁国访问列国,推行自己的学说和主张。但是他的学说和思想并不没有得到别人的国家的统治者的认可,他自己也并没有得到重用,自己的主张并没有得到实践。在这一些碰壁之之后,孔子决定到楚国的“负函”这个地方去拜见叶公,向叶公推荐自己的主张。在去负函的路途中,传说一些不认同孔子的积极从政治国,而主张消极避世、隐居自乐的人对孔子发起了责难和讽刺。虽然“孔子下,欲与之言”但是“趋而去,弗得与之言”。最终孔子还是到了负函这个地方见到了叶公,并和叶公讨论政治问题。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此时的孔子虽然处处碰壁,即便是面临着别人的责难也能够做到心平气和——也就是平静。但是内心的平静并不意味着孔子内心中的政治理想已经死去,他的内心还是很活泼的,对于善恶还是很明确的。

七十而从心所欲

过了"耳顺"的阶段之后,孔子说自己在七十岁的时候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心所欲”。也就是能够顺从自己的意愿做事了。当然此处的“从心所欲”并不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种顺从自己的意愿做事是有一定的约束的,也就是“不逾矩”。“矩”可以翻译为规矩,法度,也可以理解为道德的范围或者是界限。“不逾矩”就是为“所欲”画一个界限,并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也是有范围的,不能够超过这个范围。

当孔子说到自己“七十岁”的时候已经不如到了晚年(孔子去世时为72岁),这一句“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说是他对自己一生的写照和总结。

总结

孔子在《论语》中仅仅用35个字就概括了自己的一生的思想变化。在这一生的中概括中孔子将自己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经验都放在了这35个字中,希望人们能够多体会。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光源语文课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短短35个字 却概括了孔子一生的变化》,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じ续写、恋爱传奇2024-01-01 16:49じ续写、恋爱传奇[辽宁省网友]203.19.111.119
    很惊叹作者能用如此简洁的文字,传达出孔子一生的复杂变化,让人颇有感慨。
    顶0踩0
  2. 价值中国网直编2023-12-19 09:55价值中国网直编[海南省网友]45.120.241.176
    这句话简洁而有力,真的很能概括孔子一生的精彩经历呢。
    顶4踩0
相关阅读
孔子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一生 却道出了“人的成长规律”

孔子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一生 却道出了“人的成长规律”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能按礼办事,做事有把握;四十岁时,已经懂得...

2023-11-10 #经典句子

《论语》中孔子评价《诗经》 三个字概括了这本书的精彩

《论语》中孔子评价《诗经》 三个字概括了这本书的精彩

...之,曰思无邪。”孔子说《诗经》一共300篇,用一句话来概括他就是“思想纯正”。其实摘出《论语》中这句话并不是想分享《论语》的思想,而是想直接和大家分享《诗经》这本书。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024-01-05 #经典句子

《想见你》剧评:孔子一句话概括整部剧

《想见你》剧评:孔子一句话概括整部剧

《想见你》是2019年的都市奇幻悬疑爱情剧,豆瓣评分高达9.2分,上一部豆瓣达到9.2评分的还是几年前的国产权谋剧《琅琊榜》,很少追剧的我因为猪的推荐而追了这部剧,看完大呼不虚此追。确实很有感触,再加上与猪的约定...

2023-07-20 #经典句子

《论语》6.10 伯牛有疾 孔子说两遍斯人也而有斯疾的道理是这个

《论语》6.10 伯牛有疾 孔子说两遍斯人也而有斯疾的道理是这个

...子言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其实也只是概括三个重要的方面而言的。君子之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何况身体疾病乎。生命君子都会置之度外的。所以,孔子连续说了两遍斯人斯疾,可知冉耕承受了很大的苦痛...

2018-01-26 #经典句子

《论语》解读:孔子用什么教材来教书?

《论语》解读:孔子用什么教材来教书?

...句话,有时指一个字,这里指一句话。“蔽”,在这里有概括的意思。大意孔子说:“《诗》 三百首,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思虑纯正。” 导读“思无邪”是《诗经》 中的一句诗,出自《诗经.鲁颂.驹》。《驹》这首诗是写...

2022-12-17 #经典句子

孔子《论语》中哪些语录还在影响着我们?

孔子《论语》中哪些语录还在影响着我们?

...”曾子,是孔子的大弟子,就领会了其老师思想之精髓,一生尽心尽力做事,将每一件事能做得圆满,做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真诚地对待和自己交往的朋友;及时温习、领会老师所授的知识,使其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2019-03-03 #经典句子

《论语》导读之132:孔子的经典名句“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论语》导读之132:孔子的经典名句“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完美结合,这样才是君子。”这是孔子的经典名句,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对立统一又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修饰的质朴显得粗野,刻意的文饰又会流于虚浮,只有合理互补,配合适当,才能相得益彰,完美统一。这也反映了孔子...

2020-04-23 #经典句子

孔子《论语》10句解释 千古名句 值得细品背诵

孔子《论语》10句解释 千古名句 值得细品背诵

...思无邪’“。孔子说:“《诗经》有三百多篇,用一句话概括起来可以说是‘思想上没有邪念’。“5、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说:“以仁德为准则来治理国家大事,就好比北极星一样,在那...

2023-09-02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