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解读“沉默的语言” 才能无话不谈 这是培养孩子逆商的第一步

时间:2023-08-17 04:04:01

相关推荐

解读“沉默的语言” 才能无话不谈 这是培养孩子逆商的第一步

近几年,随着自杀事件发生愈发低龄化,很多家长都开始重视培养孩子的逆商。

家长们希望孩子们在面对逆境的时候不要怕,要勇敢地说真话,勇敢地交朋友,勇敢地面对挫折……总之就是希望孩子在遇到逆境和挫折时,能够勇敢摆脱困境和克服困难。

毕竟,强大的内心要比优异的成绩更重要。

培养逆商的方法有很多,但很多家长依旧无从下手,不知道孩子为什么焦虑,为什么畏首畏尾,逆商培养又该从何谈起呢?

心理学家们发现,孩子们在面对逆境和挫折的时候,越恐惧就越慌乱,逆商就越低。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先知道孩子害怕什么,然后才能告诉他们“害怕也没关系”,进而培养他们的逆商。

那么,孩子们的恐惧情绪到底从何而来呢?

恐惧情绪也分先天和后天

其实,人在婴儿时期就有了天然的恐惧情绪。儿童的恐惧情绪并不是他们从个人经历中自行总结出来的,而是源于外部。

这种理论来自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提出的“集体无意识”的概念。

你可以将“集体无意识”理解为先祖“记忆”,我们的先祖把一些“隐形经验”悄悄写在我们的意识形态深处,只是我们自己不知道而已。

比如:你其实从出生就害怕蛇,但由于你生活在城市中从没有见过蛇,所以你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但当你第一次见到蛇时,你就马上意识到你害怕它。

这种害怕不分国籍、地域,不管你的文化基底和信仰是什么,你都可能会对蛇有天然的恐惧,这就是“集体无意识”。

我们的先祖因为个人经验对蛇产生了恐惧情绪,为了保证后世子孙不再被蛇伤害,先祖把这种经验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遗传给我们。这种恐惧情绪可以帮助我们趋利避害,见到蛇就远远避开。

我们每个人都在这种“集体无意识”中,适应这个世界与自然的法则。并在后天形成自己的“个人无意识”,然后再以基因遗传的方式,形成新的“集体无意识”遗传给我们的后代。

那么,我们在后天是怎么形成自己的“个人无意识”呢?

在我们拥有自己的生活经验之前,我们的“个人无意识”来自于我们的父母,是后天形成的。如果父母对某种东西有恐惧情绪,那么这种恐惧情绪就会影响孩子。

这种观点在生物学中被称为“表观遗传”。

比如:一位妈妈因为被狗咬过而害怕狗,每次见到狗都瑟瑟发抖。她的孩子从来没有被狗咬过,但因为妈妈见到狗时的紧张情绪,自然而然也会对狗产生恐惧情绪。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基因序列并没有改变,但是她的基因功能变了。孩子从妈妈对狗恐惧的过程中看到,妈妈每次见到狗都说话变调、瑟瑟发抖。后来自己见到狗的时候也同样说话变调、瑟瑟发抖。

孩子在基因不变的情况下,见到狗后产生了与妈妈一样的条件反射,进而间接地意识到自己是怕狗的。

不管恐惧是来自先天就有的“集体无意识”,还是来自后天从父母处来的“表观遗传”,其作用都是自我保护,帮助孩子形成个体人格、构建自我保护机制。

同时,恐惧情绪还能提高孩子的逆商,帮助他们尽快适应不利环境,并迅速调整应对的策略,为可能的困难和危险做好应对预案。

总的来说,恐惧情绪的存在意义就是被克服。

识别有害和有益的恐惧情绪

听上去,恐惧情绪好像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但其实不全是。当恐惧情绪严重到一定程度,就会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和个体人格造成消极的影响。

我们可以按照恐惧程度的轻重,将恐惧情绪分为以下几类:

1、生理性恐惧:就是孩子们天生的恐惧,这种恐惧来自他们的“集体无意识”;

2、正常的恐惧:这些恐惧大多与孩子成长直接相关,包括个人经历和父母的“表观遗传”;

3、警惕性恐惧:这种恐惧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反应能力;

4、阻滞性恐惧:这种情绪会破坏孩子的反应能力,比如,我们常说的“吓傻了”;

5、病理性恐惧:这就是心理治疗临床上的恐惧了。

那些自杀的孩子们,几乎不会因为一件小事而想不开,他们大都是由于恐惧情绪没有得到纾解,积压到了一定情绪,最终形成了心理疾病。

怎么避免这样的悲剧呢?去解读孩子们的恐惧情绪。

可能会有人提出疑问:为什么不去解决孩子们的恐惧情绪?而是要解读呢?

我们举个例子吧:有些孩子在幼儿时期会害怕自己被抛弃,面对孩子的这种恐惧情绪,你该怎么解读?

首先,你要解读他的这种心理:是因为母亲形象的缺失,所以他们才会有这种恐惧情绪;

然后,你进一步解读他们的行为:在这种恐惧情绪下,孩子们可能会出现沉默寡言,无原因的攻击性,尿床、吃手、莫名哭泣等退化行为。

在这个基础上,你就知道怎么消除孩子的这种恐惧了:先让孩子们自己说出来,然后用让孩子安心的语调和语气让孩子平静下来,最后用更多的有效陪伴来消弭孩子心中的恐惧情绪。

可我们怎么知道孩子们到底怕什么呢?对于行动力较差、语言能力较弱、无法完全表达自己意义的孩子来说,他们没有办法把自己的感觉明确地表达出来,所以他们的恐惧情绪常常被父母忽略。

其实孩子们表达恐惧的方式有很多,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退化行为、发脾气、莫名哭泣等,还有一个最容易被家长忽略的发泄方式,就是涂鸦。

那些乱涂乱画看似没有任何意义,甚至可能只是一团线条或者是不规则的形状,但它们都无声述说着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意大利作家埃维·克罗蒂和阿尔贝托·马格尼在《儿童恐惧心理学:从涂鸦中读懂孩子的恐惧情绪》一书写道:涂鸦是孩子们“没有言语的语言”。

作者埃维·克罗蒂是一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阿尔贝托·马格尼则是一名医生,同时也是一位心理治疗师。他们有着多年的心理学经验,一同合著了《笔迹学》《涂鸦的解读》等专业又易懂的心理学指导书籍。

他们的这本《儿童恐惧心理学:从涂鸦中读懂孩子的恐惧情绪》,专门针对0-12岁的孩子,从他们的笔迹入手,解读他们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恐惧情绪。

从涂鸦和绘画中解读恐惧情绪

在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埃维·克罗蒂和阿尔贝托·马格尼在书中说的“孩子的涂鸦和绘画”,不是那种十几个孩子按照老师给的模板画的画,而是孩子自己要画的。

那种模板化的绘画作品是画给家长看的,直白点说,家长掏了钱,这钱总得听到点响声吧?于是没见过郁金香的孩子画一片郁金香,没见过葡萄架的孩子画一架葡萄,没见过仙人掌的孩子画了几株仙人掌。

美育培养是没错,但放在绘画表达之前,就本末倒置了。

艺术处理一定要在绘画表达之后,在绘画这种正儿八经的“教育游戏”中,让孩子用手中的笔倾诉和表达,才是最重要的。

那么我们在孩子画画的时候,怎么去观察呢?

首先,是握笔的姿势。

当孩子握笔的时候,是放松的还是紧张的?当孩子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恐惧情绪时,握笔姿势是最直白地表达了。

第二,是落笔的空间。

一定有人会说,我家孩子还不会握笔啊。那就给孩子一支笔,看他们落笔的位置。根据心理学的相关原理,孩子落笔的空间就是他的世界。左侧是过去,右侧是未来。

他想画得就一目了然了。

第三,是下笔的起点。

小小宝宝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下笔起点在纸张正中心,大多没有问题啦。

第四,是下笔的力度。

这一点对于小小宝宝来说尤其重要,他们画的点、线,有力度的也有柔弱的。这些能够直观体现出孩子的活力、体力和耐力,更能够表现出孩子的气质和心理结构。

第五,是画出的线条。

这一点就好理解了,流畅自信和犹豫不决的线条,直观反映了孩子当下的心理状态。

第六,画出的形状。

在笔记心理学领域中,圆圈代表适应性强、角度代表紧张、虚线代表困境。画这些形状如果非常用力则代表失控。

第七,是擦除。

孩子反复和强制性的擦除,通常与孩子的低自尊有关。

这些解读规则适用于0-12岁全年龄段孩子的涂鸦和绘画作品。

在这个基础上,《儿童恐惧心理学:从涂鸦中读懂孩子的恐惧情绪》一书,还为家长朋友们列出了34种最常见的儿童恐惧情绪。并有针对性地分析恐惧情绪产生的原因、发生年龄,隶属于哪种心理类型,孩子们常常有哪些行为表现以及使用建议。以及所对应的涂鸦和绘画的内容。

比如说:

在全家人的画像中,为什么孩子总是把母亲的形象画的最丑?

为什么孩子画的人物形象都是肌肉发达的小矮人?

为什么孩子画的一家三口,只有自己的自画像没有涂上颜色?

在全家人的画像中,孩子为什么总把自己画在摇篮里或父母的怀里?

“儿童的恐怖情绪更多的是被理解,而不是被治愈。”如果你的孩子也画过类似的奇怪画作,你不妨在这本《儿童恐惧心理学:从涂鸦中读懂孩子的恐惧情绪》中,去找答案。

也许这本书刚好能帮你和孩子一起战胜恐惧,让快乐童年回归。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卧龙窥宇2023-12-20 12:19卧龙窥宇[香港网友]103.10.18.98
    很赞这种教育理念培养孩子逆商非常重要。
    顶0踩0
  2. Gladly2023-10-18 20:11Gladly[福建省网友]45.122.117.73
    沉默语是培养孩子逆商重要步骤能让他们学会倾听和思考这才是真正沟通。
    顶4踩0
相关阅读
怎么才能学好少儿英语呢

怎么才能学好少儿英语呢

通过外在的内容,知识点的理解;其实是在锻炼内在的思维

2013-10-10

小学三年级是分水岭 抓住语文学习的特点 才能听说读写全面提升

小学三年级是分水岭 抓住语文学习的特点 才能听说读写全面提升

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三年级的语文学习内容由词句向篇章过渡

2023-10-14

怎么样才能夯实少儿英语基础呢

怎么样才能夯实少儿英语基础呢

孩子如何去对待问题,怎么去克服困难,是源于生活的

2023-10-28

如何学习国文 才能读懂昆虫的“荷马史诗”?

如何学习国文 才能读懂昆虫的“荷马史诗”?

国文教学,难道不是这篇文章中心思想是什么、文章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和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吗?其实,在传统的课程中,一本书,乃至一篇文章被分

2023-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