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语文早读即背即测(3)

时间:2023-06-30 06:47:01

相关推荐

语文早读即背即测(3)

语文早读即背即测( 3 )

模块一 语用积累(高效识记,基础抢分)

模块二 名篇名句(先背后测,巩固提升)

模块三 文言常识(日积月累,厚积薄发)

模块四 古诗鉴赏(要点解读,博览精进)

模块五 佳作赏读(借鉴范文,仿套出新)

模块一、语用积累(高效识记,基础抢分)

【成语识记】

○23差强人意:表示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差:稍微)。往往被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24长此以往:老是这样下去(多就不好的情况而言)。往往被误解为:可用来追述过去的事。

○25春意阑珊:春天就要过去了(阑珊:将尽,将衰)。往往被误解为:春意正浓。

○26触目惊心:也作“怵目惊心”,意思是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惊,形容事态严重,引起轰动。多含贬义。往往被误解为:看到惊险刺激的动作而惊心动魄。

○27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往往被误解为:听不见。

○28大快人心: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往往被误解为“一般的好事”。

○29大方之家: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泛指见多识广或学问深厚的人(大方:大道理)。往往被误解为:大方的人。

○30得意忘言:原意指言词是表达意思的,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词。后比喻彼此心里知道,不用明说。往往被误解为:高兴得忘了要说的话。

○31登堂入室:比喻学识由浅入深,逐步达到很高的境界。往往被误解为:进入厅堂房屋之中。

○32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往往被误解为:成年女子和男孩。

○33风声鹤唳:指溃逃的士兵听到风声和鹤叫都疑心为追兵。形容惊慌疑惧。往往被误解为:声音悦耳动听。

○34耳提面命:出自《诗经·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意思是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揪着他的耳朵叮嘱。后用来形容恳切地教导。往往被误解为:当面诉说。

【即背即测】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你这篇文章还算流畅,但主题不够深刻,整体而言差强人意。

②以前,有些西方国家对恐怖分子采取纵容甚至包庇的态度,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如今恐怖袭击愈演愈烈之势。

③初春的郊外,踏青的人们聚在一起说说笑笑,陶醉在这春意阑珊的氛围中。

④我们到地震后的智利视察灾情,所见景象无不令人触目惊心。

⑤你的心神全部灌注在呼吸上,连近身的声音也都充耳不闻。

⑥经常在学校周围威胁小同学的那几个社会青年被派出所拘留了,这个消息真是大快人心啊!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答案:C

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学术上要虚心向前辈请教,切不要妄自尊大,以免见笑于大方之家。

②听到女儿考上重点大学的好消息,老李竟手舞足蹈,得意忘言。

③盗贼翻过围墙,撬开窗户,径直登堂入室,盗走了大量金银首饰和现金。

④有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误入了传销组织。

⑤这些罪犯从狱中逃出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每天都心惊胆战地过日子。

⑥学习总得靠个人努力,如果自己不长进,即便别人在旁边耳提面命,恐怕也无济于事。

A.②④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①⑤⑥

答案:C

模块二、名篇名句(先背后测,巩固提升)

【原文识记,要点挖空】

3.《师说》

古之学者(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必有师。师者,所以(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跟随)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无论,不论)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一般人、普通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句子停顿的地方)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ú,谄媚,奉承)。”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yú,文言助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jié等语气)!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tán)子、苌(cháng)弘、师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一定)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pán),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yí,赠给)之。

【即背即测】

(1)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并与那些教孩童的老师进行对比,以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的句子是: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3)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5)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7)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8)《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9)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择师而教之”;对自身“则耻师焉”。

(10)《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的错误态度。

(11)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模块三、文言常识(日积月累,厚积薄发)

【易错实词】

21.阿有罪,废国法,不可。误:阿附,正:偏袒。

译文:偏袒有罪之人,废弃国法,是不能容许的。

22.弁(biàn)性好矜伐,自许膏腴。误:讨伐,正:夸耀。

译文:宋弁生性喜好自我夸耀,自认为门第高贵。

23.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误:富裕,正:众多。

译文:音乐和女色的繁多,妻室子女的众多,都不过是供自己一个人享受罢了。

24.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误:干涉,正:冒犯、冲犯。

译文:我们所做的太无理,侵扰了贤良。

25、致知在格物。误:标准,正:推究

译文:丰富知识的方式就在于推究事物的道理和规律。

26.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误:改换,正:经过。

译文:汉朝想派使者去联络月氏,但通往月氏的道路必定经过匈奴统治区。

27.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误:购买,正:重赏征求。

译文:公孙瓒听说这件事非常愤怒,重赏捉拿田畴,最后将他捕获。

28.齐将马仙埤连营稍进,规解城围。误:规劝,正:谋划。

译文:齐将马仙埤让各座营寨相连逐步向前推进,谋划解除对义阳城的围困。

29.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误:经过,正:造访、探望。

译文:他舅舅李常造访他家,取出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

30.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误:遗憾,正:怨恨。

译文: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法;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富裕,没有怨恨。

模块四、古诗鉴赏(要点解读,博览精进)

【赏析理解、复述要点、多次重复、美感养成】

(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小题

并州路

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

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注】李宣远:晚唐诗人,唐德宗贞元间进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古诗一般先景后情,而本诗最后依然写景,且景中有情,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

B.首联写秋日黄昏下的并州路,黄榆叶落在被敌人占领的城关上,渲染出萧瑟凄凉的气氛。

C.颔联写被敌人包围的孤城的惨淡之气。“吹角罢”“射雕还”分别从听觉、视觉角度描写。

D.颈联写大军的军帐与临水遥相对应,诗人遥望着牛羊悠然下山回家,勾画出温馨安适的边疆风光。

E.尾联两句作者直抒胸臆,写征人正伤心垂泪之时烽烟忽起,突出了边塞战事的残酷。

(2)“征人正垂泪”,“垂泪”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解答】(1)D.“诗人遥望着牛羊悠然下山回家”不当,诗中的主人公应是“征人”;“勾画出温馨安适的边疆风光”不当,描绘出的是一幅萧瑟凄清的图景,引发征人思乡之情。E.“尾联两句作者直抒胸臆”不当,“烽火起云间”是写景,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

(2)首联,写了秋日黄昏黄色的榆树叶落在敌人占领的城关上,引发悲秋伤感之情。颔联,“孤城”表明征人所处边城已被敌人包围,傍晚的号角声则更增加了孤城的惨淡之气。颈联,征人看到牛羊下山,不由得想到家乡的生活,想到自己戍边在外,自然引起思乡之情。尾联,在外征战的人正在落泪,烽火就在不远的地方又开始了,可见战争的残酷。

【答案】(1)DE

(2)①悲秋。秋风萧瑟黄叶飘零引发感伤。②戍边生活凄凉。被困孤城,傍晚吹角声音悲怆,更添凄凉。③思乡。牛羊下山,引发征人思乡之情。④战争残酷。烽烟忽起,边塞战事残酷。

【译文】秋日黄昏下的并州路(从后文看出是黄昏时刻),黄色的榆树叶落在敌人占领的城关上(故:消失的,以前的,在这里引申为被敌人占领的)。被敌人包围的孤城才刚结束吹号角的声音,几个人就骑着马射雕回来了。大军的军帐跟临水遥相对应,牛羊从那上面下来(自:从某地方,在这里不是自己的意思)。在外征战的人正在落泪,烽火就在不远的地方开始了(起云间必须用意译,就是在不远的地方)。

【赏析】本诗为边塞题材的五言律诗。“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描写了傍晚时间的景象,“吹角”是从听觉角度描写的。“射雕还”是从视觉角度描写的。征人“垂泪”的原因是因为黄叶飘零,秋景令人感伤;孤城吹角,戍边生活凄凉;牛羊下山,引发征人乡思。“烽火起云间”:垂泪之时,烽烟忽起,形象地写出了边塞战事残酷;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

【点评】古诗词的鉴赏的答题,最关键的是要读懂诗歌,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题型,采用不同的答题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

模块五、佳作赏读(借鉴范文,仿套出新)

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毛泽东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洗手勤一点,运动多一点,每天乐一点……这是疫情背景下网友总结的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中国”已成为时代主题,疫情背景下,健康显得犹为重要与可贵。上网课期间班级计划举行“健康中国,你我同行”的网上研讨会。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结合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审题指导:

这是一则有具体任务情境的组合材料式作文题目。首先,审材料。第一则材料引用毛泽东主席的名言,说明一个人既要有健康的体魄,又要有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第二则材料联系近日中央颁布“双减”政策文件事件,指出这份文件的颁布对于青少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双减”有利于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时间,可以锻炼身体,可以发展自我兴趣,开阔眼界,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则材料是针对当今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的背景,指出养成健康生活的重要性。网友的总结告诉我们:健康的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乐观的心态在疫情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多则材料题目,我们审题时首先要考虑求同法,即找多则材料的共同点、交集。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我们不难看出材料的共同指向是“身心健康”。联系考生自身,就是青少年要注重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要明确养成健康身心的正确做法。

其次,审任务。写作任务是写一篇发言稿,要注意发言稿的格式。有称谓语、结束语等;发言过程中要有与发言对象的沟通与交流意识。另外,这篇文章还有具体的写作情境,是上网课期间的网上研讨会,主题为“健康中国,你我同行”。在写作中要注意这一写作情境。

二、可模仿的优秀范文:

健康之风满神州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高兴能在本次网上研讨会上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健康之风满神州》。同学们,什么是健康?健康是你能在绿茵场自由地奔跑,健康是你能微笑着面对生活……青春的我们,唯有保持身心健康,才能乘风好去,直下看山河。

同学们!健康是一种活力,成就了“会挽刀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佳话。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毛主席向来对体育运动情有独钟。他青少年时代即爱好运动,73岁时仍能横渡长江,中流击水,在82岁时还曾在泳池劈波斩浪,浪遏飞舟。反观当下,青年学生军训晕倒者有之,军训猝死者有之,体测不及格的更是大有人在。如今,“双减”政策初见成效,还望大家能乘教育改革的春风,把省下的作业和培训时间用来进行体育锻炼。正所谓:“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同学们!健康是一种心态,塑造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通达美好。

周国平曾在《愿生命从容》中说过:“你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颗宁静的灵魂,你就是快乐,你就是一个幸福的人。”健康不仅仅是强健的体魄,还应是有趣的灵魂。揆诸当下,校园暴力触目惊心,一个个惨痛案件的背后是扭曲的心理和无处安放的灵魂。同学们,我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可以攀登人类进步的阶梯,遨游书海,洗涤心灵;也可以用一支笔、一滩墨,行云流水,挥洒自如;亦可以走出家门,徜徉山水,返璞归真。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收获幸福,让健康的心态与我们结伴同行!

同学们!健康是一种力量,彰显了“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的中国风貌。

悠悠民生,健康为大。如今,健康中国的战略稳步实施。爱国卫生运动全面开展,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社会主流。君可见食品安全守住红线,多方监管让人民吃得放心;君可见医疗保障更加充实,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君可见接种新冠疫苗成为社会共识,我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君可见我国体育事业日新月异,在刚刚结束的东京奥运会上,多名运动员的出色表现长了中国志气。同学们!今后的中国,由我们定义!我们青年人要积极投入健康中国的时代潮流,以青春之我创建健康之家庭,健康之国家,健康之民族!

健康风起,活力满神州。同学们,一个人的健康,关系一个家庭的命运;十四亿人的健康,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健康中国助力,为中国未来喝彩!

(共970字)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3)
  1. 一抹*青蓝2024-01-12 08:59一抹*青蓝[湖北省网友]103.63.199.93
    这种方式鼓励了孩子对语文的关注,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顶0踩0
  2. 友好的中国人2023-11-08 00:15友好的中国人[黑龙江省网友]58.155.170.35
    早读是培养好习惯的好开始,背诵也能夯实知识点。
    顶1踩0
  3. 银色艳狐2023-09-03 15:31银色艳狐[西藏网友]203.110.234.62
    这种学习方法很有效,可以让孩子快速提高语文水平。
    顶0踩0
相关阅读
高中语文成绩总提不上去?这“三多”原则或许能够让你有所进步

高中语文成绩总提不上去?这“三多”原则或许能够让你有所进步

在高考中,语文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有些同学可以考到一百三十多分甚至是一百四十多,然而有些同学却只能可怜考到七八十分

2023-08-26

高考语文早读21:《阿房宫赋》《赤壁赋》(情境助记)

高考语文早读21:《阿房宫赋》《赤壁赋》(情境助记)

①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2023-10-04

为你读诗:《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语文素养的核心 挖掘文字内涵

为你读诗:《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语文素养的核心 挖掘文字内涵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诗人趣话杨万里,在南宋,与陆游齐名,都是当世所称的中兴四大诗人

2023-05-23

我班语文连续三年统考成绩第一 只因为我做到了以下三点

我班语文连续三年统考成绩第一 只因为我做到了以下三点

至此,我班已经连续三年蝉联第一的宝座,如此好消息,让我度过了一个十分愉快的教师节

2023-08-16

新高考下 高一语文学习指南

新高考下 高一语文学习指南

很多同学不喜欢学语文特别是优秀的理科男,很大程度上源于语文短期内不能快速提高分数,没有成就感,影响学习兴趣

2023-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