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9月名校作文模考精华:标题 提纲 事例主体段

时间:2023-05-19

蒋文明同学一家三世同堂,其乐融融,但也经常会出现观念分歧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675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4 分钟。

河北百师联盟23校高三摸底考试

一封信

分餐不分情,公筷心连心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蒋文明同学一家三世同堂,其乐融融,但也经常会出现观念分歧。一天,大家围坐一起吃火锅,文明建议妈妈:“我们不应该使用大锅,应该使用小火锅和公筷,避免传染病毒细菌。”爸爸听到后对文明说:“一家人围着一个大锅吃才热闹。”妈妈也应和爸爸:“是呀,分开吃显得多生分。还是大锅儿吧。”奶奶笑着对文明说:“明明,你嫌弃我们老了?你爸小时候我还嚼碎东西喂给你爸呢,你爸这不也没生病吗!”这时边吃饭边看电视的爷爷招呼大家,“你们快来看,中央台正在播放这方面的节目,建议大家以此次疫情为契机,循序渐进地推行公筷制或分餐制。还有专家建议将公筷制、分餐制纳入公共卫生管理视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场餐桌革命呢。”

假如你是蒋文明,你准备怎样劝说亲人响应国家呼吁实行公筷和分餐呢?请你以“蒋文明”的身份,在奶奶、爸爸和妈妈中选择一个角色给他(她)写一封信,说明你的观点。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优秀标题】

1.响应国家号召,公筷分餐更文明

2.分餐讲文明,健康伴我行

3.分餐不分情,公筷心连心

4.餐桌革命——公筷分餐更有爱

5.公筷不减情,分餐不分爱

6.分开餐与筷,不分家与情

7.用餐之分,文明之聚

8.分餐不生分,亲情愈醇厚

【思路提纲】

1.我认为,餐桌上的“分”,是更文明、更平安的“聚”,我们应推行这场“餐桌革命”。

2.我们在这场疫情防卫战中,能守好后方的健康就是最大的贡献,是我们该坚守的本分。

3.用餐之分并不代表着亲情的疏远和气氛的不热闹,而是更好团聚的另一种表达。

4.我们总是把实际的距离与心的距离混为一谈,可在重大卫生事件发生时,才明白爱是桥梁,与距离无关。

5.相比之下,若我们想“图个热闹”而放弃了餐桌卫生,恐怕就有些违背公共卫生的要求了。

6.用餐之分,也是文明社会的必需。

7.只要我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携起手来补齐公共卫生文明上的短板,才能营造一个更温馨平安的团聚氛围,让整个国家更好地相聚。

【事例素材主体段】

奶奶,您当时说是怕我嫌弃您老了,其实并没有。乐有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人有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为人的立身之本,我怎能忘却您对我的养育与教导?我真心孝敬您,还怕做不到位呢!

健康是构成幸福欢乐的重要因素。我们常说,儿女满堂,承欢膝下是天伦之乐,那么儿女健康不更是乐上之乐吗?张文宏医生就曾在《开学第一课》中提议道,要使用公筷、实行分餐制度。筷子、盘子、勺子是分开了,但一张家庭的大圆桌从未分开;蔬菜、蛋肉、豆奶是分开了,但一颗颗眷恋家庭的心从未分开。只有身体无恙,我们才能把酒言欢;只有生活安康,我们才能享同堂乐;只有平安无忧,我们才能共叙畅情。

2020春季玉林高三质检测

演讲稿 倡议书

以奋斗的“90后”们为榜样,砥砺前行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2019年8月9日(农历七月初九),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正式步入了他的“90后”人生。在本该颐养天年的年龄,却依然坚持奋斗在科研第一线,始终怀着“禾下乘凉、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

②“在北医三院三批共137人的援鄂队伍中,‘90后’的比例超过一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援鄂医疗队队长沈宁感慨,“90后”长大了,在隔离病房里有很多高风险的操作,年轻人都主动冲在前面,都想多承担一些。

结合以上材料,请以光明中学学生小华的身份,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1)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写一篇演讲稿。

(2)以共青团员的身份写一篇倡议书。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标题】

1.无奋斗不青春

2.“00后”,请以奋斗的姿态前行

3.“00后”,担起责任前行

4.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思路提纲】

1.奋斗首先是为了生存,让我们具备独自谋生的本领。

2.奋斗更是实现人生价值、通向璀璨烟火的必经之途。

3.奋斗者应该树立远大的目标,将自己的前途与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结合起来,然后化整为零,步步为营地实现一个个小目标,务求成就一番大事业。

【事例素材主体段】

奋斗为人生价值的实现铺路架桥。所谓“奋斗”,在我看来,就是“奋力地拼斗”,大丈夫立于世自该拼上一把,这样在晚年总结自己一生的时候就不会怀抱遗憾。其实,人们早已明白,人生价值不是等来的,不是靠祖上荫蔽得来的,更不是靠“捡漏”“趁人之危”混来、抢来的,而是筚路蓝缕地拼来的。俄罗斯著名作家冈察洛夫写了一部讽刺小说叫作《奥勃洛莫夫》。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奥勃洛莫夫慵懒懈怠、耽于幻想、养尊处优,把劳动与工作看成难以忍受的重负。他尽管制定了响叮当的行动计划,却不能将任何事情付诸实施,最后只能躺在沙发上混日子,成为一个彻彻底底的懒汉和废物。奥勃洛莫夫的人生方式是要不得的。

奋斗是当下中国人最美的姿态,习近平主席曾在多个场合强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以及北医三院援鄂队伍中的“90后”队员们都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习近平主席的奋斗观,他们或以“90后”的高龄坚持奋斗在科研第一线,努力实现“禾下乘凉、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或在隔离病房里主动冲在前面,承担很多高风险的操作。

2020中原名校一联考

观点思辨类发言稿

鸡鸣狗盗之雄,可否言得士?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被秦昭王扣留下来。这时候,孟尝君手下的一个门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的小妾,孟尝君才得以被释放。孟尝君及随从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这时,另一门客学鸡叫,引得附近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尝君得以逃回齐国。王安石说:“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学校计划在“世界读书日”开展读书会,请你围绕上述材料进行深度思考,对于孟尝君及其门客的行为,你是否赞同王安石的观点呢?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标题】

1.孟尝君足以言得士

2.鸡鸣狗盗亦为士

3.鸡鸣狗盗难为士

4.鸡鸣狗盗亦才技,关键时刻显身手

5.看似“鸡鸣狗盗之雄”,实则善纳人才之士

6.英雄不问出处,贤才方遇明主

【思路提纲】

1.王安石全面否定了孟尝君和他的门客,有失偏颇。

2.孟尝君足以言得士。孟尝君能看到鸡鸣狗盗之徒的用处,恰恰是他“得士”的独有眼光,确实堪称“得士”。

3.不能因为这些士的本领不登大雅之堂,就彻底否定。英雄不论出身,位卑未必贤,位尊抑或庸。

4.鉴古至今,择士标准不应过于狭隘。良才固然可赞,胸怀尤须盛誉!

【事例素材主体段】

英雄不论出身,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后世汉高祖刘邦建立霸业之初,跟随他的都是什么人呢?樊哙能临危闯帐,巧舌救主;英布屡建战功,被封九江王;韩信贫穷落魄,一度连饭都吃不上,却能领兵打仗,战无不胜。与此类似的人与事不胜枚举,我们岂能以出身论英雄?

经济社会,人才是一个国家的战斗力和资源。国家在储备人才时,自然不能以出身论本领高下,即使小如快递员,也有李庆恒因“身怀绝技”、术业专攻,获评杭州市高层次人才。但也应注重能力可以有公私之分,钟南山院士在疫情肆虐时逆行出征,护佑国民安康,不愧“国士无双”。有才固然可赞,有胸怀更难能可贵!

庄子曾做比喻,说剑有三种——天子剑、诸侯剑和庶民剑,来表达自己的政论。我觉得养士择才也应如此,既要择心有天下、才可补天的大才,也需要“鸡鸣狗盗”之类的人才。只有这样,社会这个大机构才能五脏俱全。

2020南京、盐城高三一模

敬畏粮食,热爱生命

命意型新材料作文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先辈们敬粮食若神明,不容丝毫亵渎。粮食有生命,也有灵性,吃饭不只是得口舌之快,还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人们咀嚼粮食也是咀嚼时光。人与粮食同行,有辛苦,有温暖,有感恩,有敬畏……

要求:结合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优秀标题】

1.敬畏粮食就是对劳动的礼赞

2.咀嚼粮食就是对时光的敬畏

3.思考粮食就是对生命的观照

4.粮生百味,归于真淳

【思路提纲】

1.粮生百味,归于真淳。咀嚼的,不仅是米饭、粮食,更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对自我的警醒与顿悟。

2.粮食与人一般,皆有性灵。咀嚼粮食,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人们不单获得了气力,更重要的是逐渐获得了臻善的人格。

3.人与粮食同行,有辛苦,有温暖,有感恩,有敬畏。世间万物,皆源于深沉的土壤于无声中的滋养。

4.粮食用质朴而谦和的姿态告诉人们,回归自然才是最好的归宿。喜欢那一句:“我热爱自然,其次是艺术。”

5.于我而言:粮生百味,归于真淳;生活多姿,归于简单。

【事例素材主体段】

晚清贤臣曾国藩于其家规中有令人动容之“三咀”。何为“三咀”?即每饭之前,取一小口米饭,缓缓咀嚼,无声轻咽。文正公之良苦用心不禁令人感叹:粮生百味,归于真淳。咀嚼的,不仅是米饭、粮食,更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对自我的警醒与顿悟。

咀嚼粮食,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人们不单获得了气力,更重要的是逐渐获得了臻善的人格。元遗山盛赞渊明的诗中有这样的句子:“繁华落尽见真淳”。渊明之真淳与他对粮食的敬畏和感悟是密不可分的。在那个纷乱的年代,渊明独居南山,宁可躬耕南亩,也不肯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他每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面对“草盛豆苗稀”也一笑置之。因为他种的不单是粮食,更是一份平和圆融的心境。

世间万物,皆源于深沉的土壤于无声中的滋养。先辈们敬粮食若神明,不容丝毫亵渎,即使贵为天子,也对粮食心存敬畏。历代皇帝的宫殿都设有社稷坛,社为土地,稷为谷神,帝王们每年在这里祭祀土地神、谷神。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一粒米,包含了太多的艰辛与汗水。农民是最懂得敬畏粮食的人,他们对每一粒粮食都饱含着深情,他们在田里默默地插秧、割稻,那近似叩拜的姿态就是一种庄严的仪式。

古有颜回“箪食瓢饮”不改其乐,今有粗茶淡饭仍潜心向学之说。千百年间,粮食逐渐成为人们心灵的归宿与寄托。人和粮食从未分隔,休戚与共,有人品出的是感动,有人品味的是激情,有人品出的是面对岁月更迭的优雅与从容……人咀嚼粮食,咀嚼着生命,咀嚼着时光,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边界和生命的边界。

蚌埠2021届高三一质检

一封信

报考北大考古专业,是否没“钱途”?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高考,湖南女孩钟芳蓉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选择了她钟爱的考古专业。消息一出,却遭到一些网友质疑,称“没钱途”“考古专业冷门,不容易找到好工作”。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樊锦诗得知此事后,写信鼓励钟芳蓉:“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理想,静下心来好好念书。”

作为一名也即将面临专业选择的高三学生,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认识和思考?请以2021届学生“李想”的名义给钟芳蓉写一封信,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标题】

1.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2.梦想需要坚守和传承

3.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4.不忘初心,坚持理想

5.追梦路上,少些急功近利

6.坚持理想,前途光明

【思路提纲】

1.愿你在未来的时日里,坚守理想,御风筑梦,用心经营属于你的明媚天空。

2.“没钱途”不等于“没前途”。

3.人生当不忘初心,坚守梦想。

4.适合自己的专业才是最好的。

5.你既然选定了你所钟爱的考古专业,相信你一定对该专业有了明晰的认识,已洞察考古学对历史、对现实的重要意义,你一定会在你的专业领域取得长足的发展,让你的所学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6.期待你能始终坚守梦想,用成功回应所有的怀疑,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祝早有建树,学业有成!

【事例素材主体段】

你选择了你所钟爱的考古专业,便是找到了你心灵的栖居之所,网友的质疑固然有其现实依据,但终究是世俗的尘埃,你不妨轻轻地拂去,别让世俗玷污了理想。考古专业相对冷门,与其专业知识相匹配的工作也较为稀缺,不容易找到好工作,也许真的“没钱途”,但我以为“没钱途”并不意味着“没前途”。一个人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并为之坚持不懈地奋斗,既是一种心灵上的愉悦和满足,也是取得重大成就的保障,这种快乐是其他物质生活不能比拟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樊锦诗投身于敦煌文物修复工作,勤勉工作几十载,踽踽独行于大漠中的身影值得我们铭记,也恰好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职业不分贵贱。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不是看他从事什么职业,更不能用他年薪多少去衡量,而应看他工作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所在。还记得当初顶着众多骂名,卖猪肉的北大学子陆步轩,在实践中,和他的师兄校友一起做高端猪肉品牌,如今拥有万名员工,他还给他的母校捐赠了9个亿。他的成功告诉我们,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职业不分贵贱,只要能坚持下去,做到成功就是最好的,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相信自己。

四川遂宁2021届四质检

读中国精神,做强国少年

批判思辨型任务驱动文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读书沙龙”活动中,老师郑重地向学生推荐近期出版的《中国精神读本》。这本书精选了从晚清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一百多年来的华文传世名篇,为读者展现出波澜壮阔的近现代中国精神进化史。其中既有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孙中山的《国事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继续努力”)、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也有入选中学教材的林觉民《与妻书》、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多数同学纷纷表示要认真阅读,但也有同学质疑,这些诗文年代已久,在当今以经济、科技实力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读之又有何益?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请结合自己阅读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议论文,回应那些同学的质疑。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标题】

1.年轻人的书单,应满载中国精神

2.读中国精神,做强国少年

3.中国精神,常读常新

4.科技时代更需在阅读中领悟中国精神

5.诵读中国精神,成就中国梦想

6.少年当自“精神”强

【思路提纲】

1.殊不知,少年当自强,自强当自“精神”强。慨思良久,寄语三问,与汝共勉!

2.一问:中国精神的渊源流长,翩翩少年你可知晓?

3.二问:当今中国伟大成就的精神力量来自何方?

4.三问:同学,青春正值年少,你拿什么精神作为抵御岁月风霜侵蚀的核心力量?

5.中国精神的获取和汲取,便是通过传世的精神阅读,通过阅读富含中国精神的诗文来感知、来感受、来感动、来践行。

6.所以如花朵般娇艳鲜美的少年更应通晓此理,少强则国强,少年当自“精神”强。

【事例素材主体段】

言不必称尧舜禹,只论近代百年事;前者太过于遥远,近代却更有说服力。纵观从晚清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一百多年的近代历史波澜壮阔;从精神层面来讲,何尝不是一部近现代中国精神进化史。而它的载体就是一篇篇的传世名篇,从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到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从孙中山的《国事遗嘱》到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从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到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近代百年屈辱,却犹如凤凰涅槃重生,背后的力量便是不屈不挠、始终昂扬向上的中国精神。爱国是其核心,有其做支撑,便力量无穷,无坚不摧。

且不说北斗55颗卫星的成功升空组网,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向世人证明了我国足够强悍的实力;也不说华为自力更生逆势而上,成就了大国企业的风范,不向美国屈服的风骨;还不说脱贫攻坚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就只说抗击新冠肺炎的成功,对千百万条生命的及时救援,便令世人惊叹。而这背后的精神力量来自何方呢?源头便是不屈不挠、始终昂扬向上的中国精神。爱国是其核心,爱国精神如何传承?阅读是重要途径。

内容来自:语文匠部分转载自新课标大语文

图片:康林益

图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9月名校作文模考精华:标题 提纲 事例主体段》,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小学三年级上语文3课《不懂就要问》课堂笔记 教案及练习题

小学三年级上语文3课《不懂就要问》课堂笔记 教案及练习题

...“的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3.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二〗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

2023-05-19 #经典句子

三年级第3课《不懂就问》课文讲解 略读课文如何学

三年级第3课《不懂就问》课文讲解 略读课文如何学

...,说出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参考答案:课文写了小时候孙中山在私塾读书,他背书很流利却不懂书里的意思,于是壮着胆子向先生提问的事。2.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的看法。师适当引导:私塾先生是非常严厉的,为什么孙中...

2023-05-19 #经典句子

反问句转陈述句 语文老师有妙招

反问句转陈述句 语文老师有妙招

...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们不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再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第一步,将“什么”和“呢”去掉。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用?第二部,将问号去掉。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

2023-05-19 #经典句子

这里一定有你喜欢的句子吧

这里一定有你喜欢的句子吧

...好句子,收藏许久,分享给你们。希望你能喜欢~011915年孙中山和宋庆龄在日本相爱当时孙中山已经与卢氏成亲于是要求与卢氏离婚并迎娶宋庆龄为妻卢氏欣然接受她说:“我常识不够又不懂英语,都帮不上先生什么忙,愿先生...

2022-11-14 #经典句子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不懂就要问》必考题总结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不懂就要问》必考题总结

... )2、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请你将这句话换种说法,使句子的意思不变)( )3...

2023-10-31 #经典句子

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梳理填空 附答案

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梳理填空 附答案

...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六、句子解析1.孙中山小时侯在私塾读书。那时侯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学生读书比作唱歌,形象地写出了学生读书的状态。七、...

2023-06-03 #经典句子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语文园地一》第一单元测试卷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语文园地一》第一单元测试卷

...校里上学。◇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点拨:只有理解了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才能知道哪些地方要重读,应该用什么样的语...

2022-12-02 #经典句子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景物描写)2.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心理、语言描写)3.先...

2022-12-20 #经典句子

这三句上联 各个都是千古绝句 迄今为止无人能对出完美下联!

这三句上联 各个都是千古绝句 迄今为止无人能对出完美下联!

...不相同。前中山指的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后中山指的是孙中山,前后中山最后都葬在了南京的钟山之上。纵观此联通俗易懂,语句精辟,结构严谨,而且都符合历史。这幅上联是近代南京一位高手所写,并刊登了报纸公开求下...

2023-05-19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