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好书·书摘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国特色的文论话语体系的全面建构

时间:2023-01-23

祁志祥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一书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研究和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可贵探索,该书在华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658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4 分钟。

如何构建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文论话语体系,是摆在新时代文论工作者面前的重大使命。祁志祥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一书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研究和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可贵探索,该书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2019.1

由祁志祥教授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品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于2019年1月出版。

2019.11

去年11月17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主办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新书发布会暨建构中国古代文论体系高端论坛”在上海政法学院举行。论坛中,与会专家学者大都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有自己的一套话语系统与思想系统,可它并没有以严密的逻辑体系和理论形态表现出来。就是说,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并没有现成的理论体系,需要进行系统的建构,而按什么框架、模式来全面阐述古代文学理论,就成为建构民族特色文论体系的一个棘手问题。专家们对祁志祥教授在构建中国特色的文论话语体系方面的尝试,给予了高度评价。

2020.7

近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刊发了一组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话语体系建构”的系列笔谈,呈现了五位学者对祁志祥教授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一书的评论,分别是:复旦大学杨乃乔老师《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兼谈哲学是文学理论研究的功底》、中国矿业大学王青老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主要特点》、安庆师范大学方锡球老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建构意识》、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张灵老师《中国古代文论体系的现代性建构》、上海戏剧学院黄意明老师《重新认识“文以意为主”的当代意义》。学者们的热议,再一次将建构中国特色的文论话语体系这一话题推向深入,同时凸显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一书在这方面的重要实绩。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价值,一是选取若干范畴编织逻辑之网,建构了以意为主、以象为辅的表现主义民族文论体系;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形态入手挖掘古代文论民族特色的多维成因,拓展了理论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以下是该书的绪论部分,摘录出来以飨读者。

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主义体系

文 | 祁志祥

系统阐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难处,不仅在于应有一个妥善的理论框架,一种合理的叙述结构,而且在于这个叙述结构的各环节之间须有一种相互联系、一以贯之的系统性和有机性。贯穿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这种有机联系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表情达意的“表现主义”。

所谓“表现主义”,是现代西方文论中与“再现主义”相对的一个概念。西方古典文论强调文学是现实的“摹仿”、是客观外物的“再现”,一般称作“再现主义”。西方现代文论强调文学是直觉的“表现”、主体的“象征”,一般称作“表现主义”。这里借用这一约定俗成的概念,作为对强调“文以意为主”的中国古代文论民族特色的概括。

什么是“文学”或文学之“文”呢?晚清以前,一直没有人作出明确的界说。但历代《文选》一类作品集、《文心雕龙》一类的文论著作不断出现,从入选及所论作品的体裁、范围来看,“文学”的外延是极广的,不仅包括美文学与杂文学,而且包括簿记、算书、处方一类的文字,如果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共通点而统一叫做“文”,那就是它们都是文字著作。所以晚清章炳麟在《国故论衡·文学总略》中总结说:“是故榷论文学,以文字为准,不以彣彰为准。”“文”即“著于竹帛”的“文字”。这是符合古代文学创作和评论实际的。然而,这只是古人对“文”的不带价值倾向的认识,或可视为古人关于“文”的哲学观念、知性界定。当价值观念掺杂进来之后,对“文”的认识则出现了新的变化。

这个价值观念是什么呢?也就是“内重外轻”。这是宗法社会所铸就的中国人的特殊的价值取向模式。宗法社以“国”为“家”,以人为本,故“治国平天下”最终归结为“齐家修身”,“正心诚意”。所以古人治国,尤重个人道德修养。而道德修养的方式,就是“吾日三省吾身”,“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为政向往的“仁政”理想,就是“正心诚意”了的国君以“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方式去对待臣民。一句话,无论上下,均应以治心为本,治心为贵。于是心外物色则成为无足轻重的东西。这就叫“内重外轻”。当它历史地积淀为一种价值取向模式并浸染到文学观念中来时,便出现了“文,心学也”、“文以意为主”之类的文学表现论。这种把文学界说为心灵表现的文字作品的观念,可以说是关于“文”的价值界定,是文学观念中的价值论。

这种表现主义的文学观念,是中国文学乃至中国艺术之“神”,是统帅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一根红线。

让我们先来看古代文论中的创作主体论。中国古代既然认为文学应当是心灵表现的文字,则作家的心灵素质在创作中的作用和地位自然倍受重视。故古人喋喋不休地强调:作家要有“德”,以保证作品中的“善”;作家要有“记性”、“作性”、“悟性”,以炼就“学”、“才”、“识”,创造出富有“材料”、“见识”和“辞章之美”的文学作品。

再来看古代文论中的创作发生论。

创作发生关联着两方面。一是创作的对象本源,一是作者观照世界的方式。前者偏重于客体,后者偏重于主体。古代的文源论,其形态有四:一、“人文之元,肇自太极。”二、“感物吟志,莫非自然。”三、“六经之作,本于心性。”四、“六经者,文章之渊薮也。”其实质则一:“文本心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太极”即是“吾心”,“天道”即是“人道”。故“文肇太极”即“文本心性”。“物”是“太极”所生,“经”是“道沿圣而垂文”的产物,故“源物”、“渊经”二说亦可归为“文本心性”一说。这可看作表现主义在文源论中的渗透。

古代论作家艺术家观照现实的方式,不是单向的由物及我,而是双向的“物我双会”,“心物交融”。为什么呢?因为在古人看来,事物的美,不在事物自身的形质,而在事物所蕴含的人化精神。所以许慎《说文解字》释“玉”之“美”,是“美有五德”。邵雍教导人们“观花不以形”,因为“花妙在精神”。这样,对象精神的美,就只能是为人而存在,就有待于“由物及我”后“由我及物”的能动创造。这种双向交流的审美观照方式,即“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式的观照方式,是一种表现主义的审美观照方式。

再次,我们来看古代文论中的构思论。

古代文论构思论大抵由“虚静”说、“兴会”说、“神思”说组成。由于古人习惯于“返观自身”,所以对文学创作中的构思状况有颇为清醒的内省认识;由于古人重视创作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对文学创作的主体心态有更多的要求。而表现主义的特点也在构思论中显示出来。“虚静”说是对构思心态的要求。古人认为,文学构思是一种高度专一、集中的思维活动。为保证这种思维活动顺利进行,构思主体在“运思”之先,须“虚心”“静思”。“虚心”就是使心灵虚空无物;“静思”就是使各种杂虑停止运动。通过“虚心”,心灵从“有”变成“无”,其目的还是为了变成“有”;通过“静思”,心灵从“动”变成“止”,其指向还是归于“动”。这就叫“虚心纳物”(物:构思中的意象)、“绝虑运思”(思:艺术构思)。这是有无相生、动静相成的辩证心灵运动,是艺术构思的必经环节,结果是为艺术构思营造所需的心灵状态。

当挪出了“虚静”的心理空间后,文学构思就登场了。“神思”说就是古代文论对文学构思特征的论述。“神思”即精神活动。这个概念本身昭示了表现主义文学构思的特点:它是一种外延广泛的心灵运动,可具象,亦可抽象,未必为“形象思维”。然而按中国古代“温柔敦厚”、“主文谲谏”的审美传统,表情达意不宜直露,最好托物伸意,即景传情,故“文之思”又经常表现为“神与物游”的意象运动、形象思维。这种思维分“按实肖像”与“凭虚构像”两种。就“凭虚构象”一面讲,它可上天入地,来去古今,大临须弥,细入芥子,在空间上达到无限,时间上达到永恒。同时,它可离开物象,但须臾不可离开语言作孤立运动,所谓“物沿耳目,辞令管其机枢”。这里,它又时常流露出文学作为广义的语言文字著作这一文学观念的烙印。

“兴会”即兴致之钟会,也就是灵感。“兴会”说对文艺构思中的特殊状态——灵感现象的特征和奥秘作了深入剖析。“文章之道,遭际兴会,抒发性灵,生于临文之顷者也。然须平日餐经馈史,霍然有怀,对景感物,旷然有会,尝有欲吐之言,难遏之意,然后拈题泚笔,忽忽相遭,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昌黎所谓‘有诸中’是也。”灵感是偶然与必然、倏忽与长期、天工与人力、主观与客观、不自觉与有意识的对立统一。

……

本文节选自《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绪论

内容有所删改,注释从略

图源pixabay

推荐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

祁志祥 主编

978-7-5675-8773-1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国内首部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也是迄今唯一的一部从横向原理的角度建构中国古代民族文论逻辑体系的国家级规划教材。

本书的价值主要有二。一是由表入里,精选若干范畴编织逻辑之网,建构了中国古代以意为主、以象为辅的表现主义民族文论体系,与西方古典文论以摹仿外物为主的再现主义体系形成鲜明对照和有益互补;二是从儒、道、佛、宗法、训诂等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古代文论范畴民族特色的成因,摆脱了就文论文的局限,拓展了理论思辨的维度和深度。

作者简介

祁志祥,文学博士,上海政法学院教授,上海市美学学会会长。北京师大、首都师大兼职研究员。

目录

上下滑动阅览

绪 论 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主义体系

第一章 中国古代文学观念论

第一节“文学以文字为准”

——中国古代的文学特征论

一、中国古代“文学”概念的历史行程

二、中国古代“文学”概念的文化渊源

三、中西“文学”概念异同之比较

四、小结

第二节“文,心学也”

——中国古代的文学表现论

一、“内重外轻”的“心教文化”

二、“凡诗文书画,以精神为主”

三、“心学”观念在古代文学理论诸环节的渗透

第二章“德学才识”说

——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主体论

一、中明以来创作主体论的自觉和系统化

二、中国古代创作主体主要素质剖析

三、中西文学创作主体论之比较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创作发生论

第一节“文本心性”说

——中国古代的文源论

一、文源于物

二、文肇自道

三、文本于心

四、文渊于经

五、四元归一

第二节“心物交融”说

——中国古代的艺术观照方式论

一、“物我双会”理论的历时演进

二、物我交流观照方式的文化解读

第四章 中国古代的创作法论

第一节“ 虚静”说

——中国古代的构思心态论

一、“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二、文艺美学“虚静”说与中国哲学“虚静”说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节“神思”说

——中国古代的构思特征论

一、“神思”、“想象”的内涵及其历史脉络

二、“神思”的特征

第三节“兴会”说

——中国古代的灵感奥秘论

一、“兴会”释义

二、灵感的外部特征

三、灵感的内部特征

四、古代艺术灵感思想的文化渊源

第五章 中国古代的创作方法论

第一节“活法”说

——中国古代的总体创作方法论

一、“活法”的提出及其丰富涵义

二、“活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史

三、“活法”思想的文化透视

第二节“定法”说

——中国古代的具体创作方法论

一、“定法”的内涵及其历史轨迹

二、字法

三、句法

四、章法

五、人物塑造与情节处理

第三节“用事”说

——中国古代的诗文创作方法论

一、“用事”释义及其在诗、文中的不同地位

二、中国古代诗歌“用事”论发展的四个阶段

三、“用事”论总结的审美规律

四、“用事”说的文化成因

第四节“赋比兴”说

——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方法论

一、“赋比兴者,诗之法”

二、赋:直接的写物、写心之法

三、比:比拟、譬喻之法

四、兴:起兴、开头之法

五、两点说明

第六章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论

第一节“文气”说

——中国古代的文学生命论

一、从古代哲学的“元气”论谈起

二、“文气”内涵辨析

三、“文气”风格论

四、“文气”修养论

五、“文气”说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文体”说

——中国古代的文学体裁论

一、中国古代的文体分类

二、文

三、诗

四、 戏剧

五、小说

第三节“文质”说

——中国古代文学的形式内容关系论之一

一、“文质”说的历史流变

二、“文质”说的内涵

三、“文质”说与“人道教”

第四节“言意”说

——中国古代文学的形式内容关系论之二

一、皎然、司空图、严羽

二、儒、道、佛、玄的“言意之辩”

三、“言意”说的四层内涵

第五节“形神”说

——中国古代文学的形式内容关系论之三

一、“质象所结,不过形神”

二、古代文论“形神”关系的三种观点

三、古代文论“形神”思想的人道基础

四、余论

第六节“意境”说

——中国古代表现主义文学特征论

一、“意境”与“境界”、“意象”、“兴象”辨析

二、“意境”说的历史脉络

三、“意境”范畴的规定性

四、“意境”与“形象”、“典型”的异同

五、“意境”的文化渊源

第七节“情景”说

——中国古代诗歌意境形态论

一、“情景者,境界也”

二、“情景”的结合机制和相互关系

第八节“真幻”说

——中国古代的文学真实论

一、 中西文学艺术真实论之异同

二、中国古代诗赋理论中的“真幻”说

三、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理论中的“虚实”观

第九节“变通”说

——中国古代文学的继承革新论

一、由“通”而至“变”

二、由“变”而至“通”

三、古代文学发展变化的历史分期及其客观动因

四、文学发展变化的价值评判

第七章 中国古代的文学风格论

第一节“文类乎人”“雅无一格“

——中国古代文学风格成因、形态论

一、制约文学风格的形式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

二、古代文学风格种类探讨及审美主张

第二节“平淡”说

——中国古代的阴柔美论

一、“平淡”风格美特征的系统透视

二、“平淡”风格的文化成因

第三节“风骨”说

——中国古代的阳刚美论

一、“风骨”美内涵探秘

二、“风骨”美的文化成因

第八章 中国古代的文学形式美论

第一节“辞达而已”说

——中国古代文学的“合目的”形式美论

一、“合目的”形式美概念的提出

二、“辞达”形式美思想的历程

三、“辞达”美在文学论争中的应用

四、“辞达”美思想与“活法”说、“文质”说、风格说的交叉

第二节“格律声色”说

——中国古代文学的纯形式美论

一、“纯形式美”概念的提出

二、文学的视觉美

三、文学的听觉美

四、文学的直觉意象美

五、文学的结构美

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论

第一节“知音”说

——中国古代的批评主体修养论

一、“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二、“无私轻重,不偏憎爱”

三、“亲至其处,乃知其妙”

第二节“以意逆志”说

——中国古代的文学鉴赏方法论

一、“披文入情”、“得意忘言”

二、“心平气和,反复涵泳”

三、“切忌执实”、“不拘形迹”

第三节“好恶因人”、“媸妍有定”说

——中国古代的审美主客体关系论

一、“好恶系人”、“诗无达诂”

二、“文章妍媸,市有定价”

三、“鉴之颇正,好恶系焉”

第十章 中国古代的文学功用论

第一节“观志知风”说

——中国古代文学的认识功用论

一、“观风俗之盛衰”

二、“观志而知风”

第二节“劝惩美刺”说

——中国古代文学的教育功用论

一、教化劝惩

二、美刺褒贬

三、文学的政治作用、道德作用、人伦作用、宣泄作用

四、“礼乐”文化

第三节“神人以和”说

——中国古代文学的宗教功用论

一、从《尚书》、《毛诗序》到《文心雕龙》

二、古代文学宗教功用论的特点

第四节“趣味”说

——中国古代文学美感功用论

一、从文学作品感人的事例说起

二、“趣味”涵义考

三、至味无味

四、“意深则味有余”

第十一章 “三不朽”说

——中国古代文学价值论

一、“立言”不如“立德”

二、立功”在“立言”之上

三、“言”假道德事功而“不朽”

四、“三不朽”说的现代活力

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方法论

第一节“训诂”——名言概念的阐释方法

一、经学与音训

二、古代文论释名中的音训

第二节“折中”——矛盾关系分析方法

一、“折中”义考

二、儒、道、佛与“折中”

三、古代文论的“折中”手法

第三节“类比”——因果关系的推理方法

一、“类比”方法的心理基础

二、古代文论“类比论证”的形态

第四节“原始表末”——历史发展的观照方法

一、祖宗崇拜与历史观照

二、“原始以表末”

第五节“以少总多”——思想感受的表述方法之一

一、“片言可以明百意”

二、“举少概多”的文化动因

第六节 “假象见义”——思想感受的表述方法之二

一、古代文学批评中的形象比喻

二、形象批评的心理实质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观号作者:书香上海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好书·书摘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国特色的文论话语体系的全面建构》,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在中考语文阅读中 如何快速解答鉴赏语言特色题 思路角度有哪些

在中考语文阅读中 如何快速解答鉴赏语言特色题 思路角度有哪些

语言特色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语言特色题,不仅中考会考,高考也会考。语言特色题有两类考题形式:〖1〗划线句语言特色题〖2〗全文语言特色题不论何种形式,答题步骤和方法都是一样的,但...

2023-06-29 #经典句子

中考记叙文阅读:文章的语言特色 又是一个难点

中考记叙文阅读:文章的语言特色 又是一个难点

...】同学们,在中考语文试卷中,往往会碰上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题目,见到这类题目,有的同学往往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手无举措,题目回答不出来或者回答不好,导致丢分。有同学会说,文章的语言特色题目好像在考试中不大...

2023-07-03 #经典句子

五个特色鲜明的典型英语单句的解析与翻译

五个特色鲜明的典型英语单句的解析与翻译

在阅读英语新闻的过程中,注意选取具有鲜明特色的典型地道的英语句子作为英语学习和应用的语料是非常好的英语学习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对于英语句子的理解,更有利于自己的英语写作。每当看到具有一定特色的英语句子就...

2023-05-19 #经典句子

从征文比赛谈如何介绍特色风俗?

从征文比赛谈如何介绍特色风俗?

...问题了,还是看要求中的核心点:以书信的方式介绍地方特色文化,或者讲述传统节日里自己的亲身经历,抒发感悟。也就是说,习作的选材是二选一,要么介绍地方特色文化,要么讲述亲身经历。二、再来看这篇习作的优缺点...

2023-07-26 #经典句子

小学六年级下语文4课《藏戏》课堂笔记 教案及练习题

小学六年级下语文4课《藏戏》课堂笔记 教案及练习题

...学目标1. 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2. 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3.学习课文开头形象概括藏戏特色的写法,照样子介绍一种艺术样式的特色。〖二〗教学重点:说说藏戏有什...

2022-11-25 #经典句子

四川外国语大学MTI翻译硕士考研真题解析:青岛更具城市特色

四川外国语大学MTI翻译硕士考研真题解析:青岛更具城市特色

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硕士考研真题解析:青岛更具城市特色-2014年川外MTI翻译硕士真题这周就考研了,不知道小伙伴们都备考咋样呢?今天“高斋翻硕”雒老师(Joy)再给大家更一篇2014年川外MTI翻硕真题汉译英,希望有些翻译思...

2023-01-16 #经典句子

《诗经》4大艺术特色: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 语言形式上的美

《诗经》4大艺术特色: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 语言形式上的美

...古音韵的资料以外,还与它艺术上的特点有关。这些艺术特色,对我国两千多年的文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诗经》有哪些艺术特色呢?第一,它具有很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经》中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

2023-10-09 #经典句子

特色的个性句子 被拒绝不重要 要说的“清新脱俗”

特色的个性句子 被拒绝不重要 要说的“清新脱俗”

1.你的手机没电了,但我有。我对你一直很来电。Your cell phone is dead, but I have. Ive been very interested in you.2.我的圈子很简单,除了你,什么人都有。My circle is very simple. I have everyone except you.3.连外卖都有骑士保护着,我觉得你也需要...

2022-11-20 #经典句子

范县第一小学举办“展书法之美 显英语特色”英语书法比赛

范县第一小学举办“展书法之美 显英语特色”英语书法比赛

展书法之美,显英语特色——范县第一小学英语书法比赛范县第一小学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和书写水平,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英语技能的全面发展,更好地营造我校校园英语文化氛围,2020年10月28日,举办了“展书...

2023-06-17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