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礼记》警句四十六则

时间:2012-01-25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404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一、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出自《礼记·曲礼上》

解释:礼崇尚往来。施人恩惠却收不到回报,是不合礼的;别人施恩惠于已,却没有报答,也不合礼。

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出自《礼记·礼运》

解释: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三、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出自《礼记·曲礼上》

解释: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人,不可只知其优点,而不知其缺点;对于自己所憎恶的人,不可只知其缺点,而不知其优点。

四、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出自《礼记·学记》

解释: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五、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出自《礼记·中庸》

解释:君子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要小心谨慎,在无人听得到的地方也要恐惧敬畏。从最隐蔽、最细微的言行上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所以,君子要学会慎独。

六、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出自《礼记·学记》

解释: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

七、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出自《礼记·祭义》

解释:孝有三等。第一等的孝是能光父耀母,第二等的孝是不钻辱父母的令名,第三等的孝是能够赡养父母。

八、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出自《礼记·学记》

解释:教师,就是发扬学生的优点,并且纠正他们各自缺点的人。

九、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出自《礼记·祭义》

解释:自己不说对人无礼、中伤的话,别人就不会以忿怒怨恨的话伤及自己。

十、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出自《礼记·曲礼上》

解释:傲慢之心不可产生,欲望不可放纵无拘,志气不可自满,享乐不可无度。

十一、量入以为出

出自《礼记·王制》

解释:根据收入的多少,确定开支的限度。

十二、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

出自《礼记·学记》

解释:德行很高的人,不限于只担任某种官职;普遍的规律,不仅仅适用于那一件事物;有大信实的人,用不着他发誓后才信任他;天有四季变化,无须划一,也会守时。

十三、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出自《礼记·聘义》

解释:既不因其优点而掩盖其缺点,也不因其缺点而掩盖其优点。

十四、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出自《礼记·表记》

解释:有德行的人不夸大自己的功劳、业绩。

十五、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出自《礼记·学记》

解释:会学习的人,能使教师费力不大而效果好,并能感激教师;不会学习的人,即使老师很勤苦而自己收效甚少,还要埋怨教师。

十六、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

出自《礼记·杂记下》

解释:君子有三个担心:没有听说过,对不知道的;已经知道的,担心不能学的;既学的,担心不能做的。

十七、听于无声,视于无形。

出自《礼记·曲礼上》

解释:能在无声之中有所听闻,能在无形之中有所察见。

十八、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出自《礼记·儒行》

解释:君子儒者应博览群书,知识的积累是无止境的;有了学问还要切实付诸行动,不能懈怠!

十九、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出自《礼记·杂记下》

解释:只拉紧弓弦而不放松弓弦,即使是文王和武王也做不到;只放松弓弦而不拉紧,却是文王和武王不会做的;有时拉紧弓弦有时放松,这才是文王、武王治理民众的办法。

二十、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出自《礼记·祭义》

解释:如果孝子对父母有深深的爱戴,心中就必然充满和顺之气;·心中充满和顺之气,脸上就一定会表现为和颜悦色;脸上有和颜悦色,则整个人的态度必定委婉柔顺。

二十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出自《礼记·中庸》

解释:隐蔽时也会被人发现,细微处也会昭著,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慎重。

二十二、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出自《礼记·大学》

解释:报应的不爽才能使其辨别善恶,能辨别善恶才能使其意念真诚,意念真诚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才能使品德好生修养,品德好生修养才能使家庭管理得好,家庭管理得好才能使国家得到治理,国家得到治理才能使天下太平。

二十三、父之雠,弗与共戴天。兄弟之雠不反兵。交游之雠不同国。

出自《礼记·曲礼上》

解释:对于杀父的仇人,作儿子的必须与他拚个死活,什么时候杀了他什么时候才算罢休。对于杀害兄弟的仇人,要随时携带武器,遇见就杀。对于杀害朋友的仇人,如果他不逃到别国去,见即杀之。

二十四、举大事,必慎其终始

出自《礼记·文王世子》

解释:举行大的典礼,从头到尾都极其谨慎。

二十五、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出自《礼记·儒行》

解释:金玉并不值得宝贵,忠信才值得宝贵。

二十六、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出自《礼记·学记》

解释:如果不喜欢这种技艺,就不能心情愉悦地去学习它。说明只有具有兴趣,才能主动去学习。

二十七、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出自《礼记·学记》

解释:仅仅靠背诵和记忆前人的东西而没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这样的人是不足以给别人当老师的。

二十八、古之为政,爱人为大

出自《礼记·哀公问》

解释:古人治理国家,总把关爱民众作为第一大事。指爱民是治国的先决条件。

二十九、口惠而实不至,怨菑及其身。

出自《礼记·表记》

解释:口头上向别人许诺的好处不加以兑现,就会招致别人的怨恨。

三十、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出自《礼记·礼运》

解释:礼仪制度和风俗习惯,始于饮食活动之源。

三十一、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而尚宽,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近文章砥厉廉隅;虽分国如锱铢,不臣不仕。

出自《礼记·儒行》

解释:上不臣事天子,下不事奉诸侯;性情慎静而崇尚宽大,性格强毅而能从善如流,学间渊博而能服膺胜于己者。多读圣贤之书,以磨练自己的品行气节。即令是要把整个国家分给他,在他看来也不过是芝麻般的小事而不为动心,不会因此就出来称臣做官。

三十二、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出自《礼记·文王世子》

解释:当老师的,以事例教导学生使他得到道德上的启发。

三十三、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同弗与,异弗非也。

出自《礼记·儒行》

解释:世局大治的时候,群贤并处而不自轻;世局混乱的时候,坚守正道而不沮丧。与己政见相同的人,不和他营私结党;与自己政见相异的人,也不对他诽谤诋毁。

三十四、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出自《礼记·学记》

解释:凡是为学之道,以尊敬教师最难做到。

三十五、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出自《礼记·祭义》

解释:一切活着的东西都要死去,死后其体魄必然归土,这就叫鬼。

三十六、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

出自《礼记·儒行》

解释:在对待朋友的问题上,听到了有益的话便要告诉他,见到了有益的事便要指给他。

三十七、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出自《礼记·学记》

解释:擅长歌唱的人有能力让别人跟着他歌唱,善于教育的人有能力使别人继承他的心志。本名句运用打比方的方法,以善歌者为例引出善教者,提出了检验“善教”的尺度——教育对象能否“继其志”。阐发的道理有理有据,颇有层次,审视的角度也是客观的。

三十八、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出自《礼记·中庸》

解释: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豫者预也,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词穷理屈站不住脚;行事前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发生错误后悔的事。此句出自于《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豫,亦作“ 预 ”。在毛泽东《论持久战》八八亦曾引用:“‘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

三十九、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出自《礼记·中庸》)

解释:别人一遍能做到的,我做一百遍;别人十遍能做到的,我做一千遍。果真能这样做,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变得聪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变得坚强。

四十、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出自《《乐记·乐本篇》》

解释:一切音乐的产生,都源于人的内心。人们的内心的活动,是受到外物影响的结果。人心受到外物的影响而激动起来,因而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各种声音相互应和,由此产生变化,由变化产生条理次序,就叫做音。将音组合起来进行演奏和歌唱,配上道具舞蹈,就叫做乐。

四十一、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

出自《礼记 曲礼 上》

解释:大凡为人子女的规矩是:冬天要留意父母亲穿的是否温暖,居处是否暖和。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每晚睡前要向父母亲问安,早上起床,一定要先看望父母亲,请问身体是否安好。与平辈的人相处,不发生争斗。

四十二、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出自《礼记·学记》

解释:学习的人缺点有四类,教师必须知道才行:在学习中,有的失之于贪多,有的失之于过少,有的失之于把学习看得很容易,有的失之于遇到困难就停止不进。这四类缺点,是由于学习的人心理不同所致。了解他们的心理,才能补救他们的过失。教师的作用就是在于发扬他们的优点,补救他们的过失。

四十三、仁者义之本也

出自《礼记·礼运》

解释:仁心为行义之根本。

四十四: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

出自《礼记·大学》

解释:一家仁爱,一国也会兴起仁爱;一家礼让,一国也会兴起礼让;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犯上作乱:其关键就是如此。

四十五: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

出自《礼记·儒行》

解释:“即使在重利的诱惑下,仍不忘根本的道义;即使为死亡所威胁,仍能坚持自己的操守”。

四十六、其德薄者,其志轻

出自《礼记·祭统》

解释:道德不高尚的人也就没有远大的志向。

本文参考了网络材料。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礼记》警句四十六则》,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八年级下册语文:《礼记》知识点整理及课时练习

八年级下册语文:《礼记》知识点整理及课时练习

...生动的故事阐明某一道理,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全书气势磅礴、结构严谨,言简意赅、意味隽永,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虽有佳肴》一文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文章开头先运用类比手法,将“嘉肴...

2023-07-25 #经典句子

《礼记》浓缩的10句精华 精辟透彻 看完让你受益匪浅

《礼记》浓缩的10句精华 精辟透彻 看完让你受益匪浅

...记》是以记叙文形式写成的,其中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深受人们喜爱。1. 不学博依,不能安诗。——汉·戴圣《礼记·学记》不能对鸟兽草木进行观察,达到博通的程度,就不能以鸟兽草木进行比喻,从而...

2020-09-28 #经典句子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课内练习题答案解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课内练习题答案解析

...词义发生了转移。五、下面是《礼记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阅工具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理解。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答案:玉不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物;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强调学...

2023-01-27 #经典句子

【精神文明建设】中华传统文化品读:《礼记》节选(一)

【精神文明建设】中华传统文化品读:《礼记》节选(一)

中国文化的特质就是“礼”。它的作用体现在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和培养民族精神两方面。《礼记》为古代士者必读之书,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作为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内容包罗万象,文字生动...

2010-10-26 #经典句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子》二则 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子》二则 知识点总结

1【主题思想】《虽有嘉肴》:本文通过论述“嘉肴”与“食”、“至道”与“学”的辩证关系,引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并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虚假或者骄傲浮躁。《...

2017-08-06 #经典句子

《礼记》精选名句八则 不学“礼”无以立!

《礼记》精选名句八则 不学“礼”无以立!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其成书年代及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据《汉书·艺文志》说是七十子后学者所记的,由汉人戴圣传述,故又称《小戴礼记》。《礼记》共20卷49篇,全书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时代的社会史...

2007-04-05 #经典句子

《礼记》中的10句传世金言 道出的待人之道!

《礼记》中的10句传世金言 道出的待人之道!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主要内容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阐述修身做人的准则。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两句表明孔子推行“道”的目标在于“天下为公...

2009-03-17 #经典句子

《礼记》八句经典名言 字字珠玑 句句受益!

《礼记》八句经典名言 字字珠玑 句句受益!

《礼记》亦称《小戴礼记》或《小戴记》,全书共四十九篇,乃西汉时戴圣所纂辑,其于“五经”中成书当属最晚。礼之《记》文众多,根据当世的需要,礼家选抄一定篇目为己所用。一、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出自《礼记...

2024-01-09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