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广州非遗寻宝记之二:飞针起舞 点亮岭南中医文化的经络

时间:2010-11-12

黄帝内经有云: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403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在日前由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针灸(岭南陈氏针法)赫然在列。

《黄帝内经》有云:“九针者,亦从南方来”。在传统中国人观念中,针刺疗法与华南地区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根植岭南文化,历经五代人125年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岭南陈氏针法”,正是岭南中医针灸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流派之一。

2008年陈全新、陈秀华出席世界卫生组织主办的“传统医药大会——中国中医药展”,向世界针联学术团展示“岭南陈氏针法”,为世界针灸联合会副主席瑞哥利先生飞针治疗。

“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1985年10月,考古学者在广西武鸣县马头乡出土的古墓群中发现了两枚精致的马头青铜针,时间是西周时期。有研究者认为它们是当时人们运用针刺疗法的工具,可能是浅刺针。

在此之前的1976年,广西罗泊湾一号汉墓也出土了三枚形制相似的绞索样银针,长度分别为9.3、9.0、8.6厘米,有专家认为它们当是九针中的毫针。

而在广州,1983年发现于解放北路象岗山的西汉南越王赵眜墓西耳室里,出土了500枚左右,分粗细两种,长度为5.5~7厘米左右的铁针。这些针都不见针眼,出土时有朽木片和漆皮黏附,应当原来是装在一个小漆盒中的。它们也可能是医学用针。

迄今为止,马头乡青铜针仍被认为是国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金属针灸针具,罗泊湾一号汉墓出土的我国最早的绞索样银针,其针柄形制与后世沿用的针柄造型密切相关。它们为我国针具和针灸疗法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让我们将追寻岭南针灸起源的目光,投到2700多年前。

从目前的资料来看,我国中医药文化应当是伴随早期的华夏文明在中原地区较早萌生,并逐渐积累成形的。岭南地区由于开发较晚,在中原医学传入之前尚难言形成了系统的医药知识体系。但在这里,很可能孕育着针灸医学的萌芽,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能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岭南陈氏针法广东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秀华指出,岭南地区拥有河道纵横交错的水乡环境,孕育出喜鱼虾甜食的饮食文化;受高温多雨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影响,全年以“湿”为主气,令皮肤细腻、敏感怕疼的岭南人以痰瘀体质多见。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就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

2021年7月8日,在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举行的“岭南陈氏针法的传承发展沙龙”。

在7月8日于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举行的“岭南陈氏针法的传承发展沙龙”上,广东省文化馆(广东省非遗保护中心)副馆长蓝海红就指出,从第一批到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从最初的注重“抢救”发展到更加重视其与国家发展战略、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百姓生活的联系,也更加重视系统性保护,重视科学性、规范化,陈氏针法在这些方面做得不错。中医本身特别需要生产性保护,需要真正的行医施药,在实践中、生活中创新和发展。

五代传人 百年流派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一位名叫陈宝珊的中医师在广州西关开设了一家“大国手陈宝珊医馆”,挂牌行医。他主治外科疑难杂症,擅长跌打驳骨、刀伤续筋和循经点穴,疏通经络、运行气血。“岭南陈氏针法”的针法理论雏形在此时开始形成。他的儿子陈锦昌8岁起随父习艺, 36岁继承父业,开设全科诊所,诊治病种扩大到内外妇儿各科疑难杂症,在两广及港澳台等周边地区声名鹊起,针法日趋成熟。

陈宝珊于1895年在广州西关开设“大国手陈宝珊医馆”,挂牌行医。

1933年,陈锦昌的儿子陈全新出生。由于自小受医道熏陶,长大后他就投考了当时广东省内乃至全国最高水平的中医学府之一——广东省中医药专科学校医学系。

陈全新入学之时,正是中医药传统的师承教育纳入国家规范和统一管理轨道的时期,也是中医药学校教育积极发展的时期。习艺方式的改变,对从业者的知识体系建构、实践技能养成等方面,都造成了新的影响。

1954年,小儿麻痹症在广东散在流行,但只用西医治疗手段不多。这种病在热退后肢体会出现不同程度软瘫的后遗症,当时在儿科实习的陈全新留意到这一点,经潜心思考,想到了以中医学的“治痿独取阳明”,以针灸“足三里穴”为主的治疗方法。经实践发现,针灸治疗小儿麻痹症的效果明显,患儿通常在一周后症状明显好转,并少有后遗症。这一疗法获得他导师的认同并在儿科推广。这段经历让陈全新对中医针灸治疗产生了坚定的信心,并决定专心钻研针灸医术。1955他本科毕业留校后,在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工作,潜心致力于学科发展。他受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思想熏陶,在岭南针灸名家司徒铃指导下,形成“岭南陈氏针法”体系。他从医65余载,师承弟子和学生遍布海内外,飞针绝技也随之传遍五洲。

将岭南陈氏针法五代传承人的名字罗列在一起,让人想到一座巍峨的山峰。奎瑜、方芳、黄彬城……多达68人的“第五代”昭示着陈宝珊开创的这个流派勃勃的生机。这些年轻人通过发表论文、学术交流、授课培训等愈加多元的形式,进一步传承和推广着这门历史悠久的中医技艺,影响着自己的同代人。

“有人就有传承”,在8日的沙龙上,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史文献学系副主任陈凯佳说,非遗是有“历史感”的东西,岭南陈氏针法的几代传承队伍是非常宝贵的资源,要注重对于史料的整理发掘,对于口述史的记录,充分挖掘它的文化底蕴、核心技术。在此基础上,借助“陈全新工作室”和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等平台,讲好岭南陈氏针法、讲好“飞针”的故事。

调脏腑 和阴阳 治未病

今天的“岭南陈氏针法”特色鲜明,自成体系。在“岭南陈氏针法的传承发展沙龙”上,陈秀华不但现场亮了一手针法绝技,还详解了这门针法的特点和要诀。

2021年7月8日,在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举行的“岭南陈氏针法的传承发展沙龙”上,岭南陈氏针法代表性传承人陈秀华为与会者演示飞针。

陈秀华介绍,“岭南陈氏针法”临证以“阴阳互济、通调和畅”为学术思想,遵循“远近取穴通经络、俞募配穴调脏腑、上下配伍和阴阳、左右思变畅六经”取穴原则,有进针快、痛感小、手法轻、得气快、补泻灵、针感强、针具细等特点,具体来说包含飞针法、分级补泻法和导气法。

所谓“飞针”,是陈全新教授在继承传统进针手法基础上,凝练出的以“无菌、无痛、准确、快速旋转”为特点的进针法,奠定了我国无痛针灸技术的里程碑。它的技术要领是手持针柄快速旋转刺进皮肤,速度极快,可减少进针的污染和疼痛感,在1972年日本医疗代表团来中国研讨时公开,被日本代表团称为“医疗艺术”。陈教授也曾因“飞针”技术而受邀到各国演示。

但“岭南陈氏针法”并不只具有“技术”层面的价值。陈秀华介绍,它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融入了中医脏腑经络、八钢辨证学术思想和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烙印和岭南中医文化特色。特别是广东作为全国治未病试点省,广东省中医院作为全国首批治未病试点,在开展传统干预,体现中医治未病、防重于治和养生保健的学术思想中,“岭南陈氏针法”具有突出的贡献。

在8日的沙龙上,广东中医药博物馆馆长蓝韶清强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开篇就提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但现在大家对于中医,从中华文化的层面去认识的还是太少。那么陈氏针法,如何在这些方面作出更大贡献?还是要更多地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要通过各种方式影响、触动他们,要关注医疗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方面,要关注生活中的真实需求,比如针对老龄化带来的老年人健康需求如何发挥针灸疗法优势,等等。

走出去 推动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

25岁那年,陈全新就被卫生部挑选为中国医疗专家组成员之一,远赴当时的也门王国。出发前,陈教授也担心自己资历尚浅,不能很好地胜任。但事实证明,他不仅很好地发挥中医针灸的特长为各阶层患者治愈不少痼疾,还获得也门各阶层人士的称赞,被誉为“东方神医”,在也门度过了不平凡的三年。要离开时,也门国王还曾一度挽留。

2008年陈秀华应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邀请出席澳门第五届世界中医药大会,作“陈氏针法新释”主题演讲。

陈秀华介绍,“岭南陈氏针法”作为国家局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连续10年承担广东省中医药局基层骨干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授课,先后举办国家级、省级继教培训班34次,培养技术人才50000多名,影响范围达30余个省市自治区,先后在全国14家医疗机构推广应用,年门诊量达306453人次,还吸引了来自英、美、法、日等36个国家和地区600多位留学生和进修医生前来学习交流。传承人先后应邀赴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题演讲、现场演示和医疗服务,开设工作坊,为非遗传承、推广和走向国际做出积极贡献。作为首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项目推广示范基地”和“国家中医临床适宜技术推广基地”的广东省中医院,更是岭南陈氏针法传承、保护和展示核心区域,每年春秋两季广交会、康博会,都吸引着数十万省内外、海内外患者前来就诊。

“‘飞针’有成为一张广州城市名片的潜力”,长期关注非遗领域的南方卫视知名主持人骆伟瑜认为,中医药的创新传播一方面需要结合当下“全民传播,全民参与”的特点,让更多的人了解、亲近,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与各种“跨界”专业机构的合作,尝试进入中小学、高校和社区。

《Nature》杂志发表“Enter the clinic”一文,对岭南陈氏针法的临床治疗效果给予充分肯定。

2011年11月,《Nature》杂志480卷7378期S94-S95发表《Enter the clinic》一文,报道了该杂志的一位编辑在接受陈秀华针灸等中医特色治疗后,疼痛诸症迅速消失的神奇感受。在信息快速流动、高度透明的今天,包括“岭南陈氏针法”在内的中医药文化若要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除了练好“内力”,恐怕还要寻求更多与世界对话的机会。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这是中国杏林的崇高情操,也是中华文化的深沉温情。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图: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孙珺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广州非遗寻宝记之二:飞针起舞 点亮岭南中医文化的经络》,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16年老买手的进博寻宝记:最短时间 最高效地发掘最好的东西 这就是进博会的魅力!

16年老买手的进博寻宝记:最短时间 最高效地发掘最好的东西 这就是进博会的魅力!

“其实进口消费品在中国过去20年有一个演变过程,2000年左右,消费者对进口包装食品很有兴趣,比如说饼干、巧克力;从2012年开始,对进口冻品和进口水果需求量很大;再到最近几年,消费者对大健康这一块有了不少兴趣。...

2024-01-10 #经典句子

文本入选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绘本再现《呼兰河传》经典片段《祖父的院子》

文本入选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绘本再现《呼兰河传》经典片段《祖父的院子》

...一点一点靠近你》《小鸡漂亮》《骆驼寻宝记》等。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孙珺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孙珺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孙珺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张素芹【来源:广州日报】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14-06-30 #经典句子

一心想要放弃的他 因为女朋友的一句话 与死神抗争了56年

一心想要放弃的他 因为女朋友的一句话 与死神抗争了56年

...书,分别是《乔治的宇宙·秘密钥匙》、《乔治的宇宙·寻宝记》、《乔治的宇宙·大爆炸 》、《乔治的宇宙·不可破解的密码 》、《乔治的宇宙·蓝月 》、《乔治的宇宙·时间飞船 》。主要讲述乔治与安妮在超级电脑Cosmos的帮...

2023-02-04 #经典句子

「天空讲故事」削短的木棍

「天空讲故事」削短的木棍

...哥哥【天空讲故事】三只小喜鹊说的【天空讲故事】骆驼寻宝记(2)【天空讲故事】骆驼寻宝记(1)【天空讲故事】一只想飞的猫(4) // 儿童教育部指定读本【天空讲故事】一只想飞的猫(3) // 儿童教育部指定读本【天空讲...

2016-04-27 #经典句子

旗袍“守艺人”张慧霞:让岭南派旗袍成为广州的新文化名片

旗袍“守艺人”张慧霞:让岭南派旗袍成为广州的新文化名片

...色套裙出现在记者面前的张慧霞端庄典雅。在张慧霞位于广州天河区的旗袍展示店里,每天都有很多顾客到店观摩或定制旗袍。来广州创业24年间,张慧霞白手起家,从东山口一间7平方米的小裁缝店,到如今在广佛两地开起十多...

2014-12-29 #经典句子

不出广东之内 见乎广东之外——从岭南文学格局看本土文学经典

不出广东之内 见乎广东之外——从岭南文学格局看本土文学经典

“扎根岭南——本土经典文本导读”系2020年广州图书馆广州人文馆与广州市社科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联合推出的全新活动,致力于挖掘地方文献中经久不衰、被广泛认识以及流传的文学作品,或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典范性与权...

2016-05-10 #经典句子

到广州西关小巷走走 欣赏西关大屋风情 感受岭南美食小吃文化

到广州西关小巷走走 欣赏西关大屋风情 感受岭南美食小吃文化

在广州,相信一定听说过“东山少爷,西关小姐”这句话,这句话其实说的是以前广州有权人和有钱人的一种比较泛的说法,“东山少爷”指的是广州东山一带的新河浦路和龟岗大马路的达官贵人家的少爷,而“西关小姐”指的...

2023-12-11 #经典句子

打卡番禺美丽乡村 听一曲岭南乡愁 尝一口粤菜文化

打卡番禺美丽乡村 听一曲岭南乡愁 尝一口粤菜文化

...日,第三届广东十大美丽乡村系列评选活动实地考察走进广州的第三日,考察组在番禺区走访了莲花山渔港、大岭村、沙湾北村。第1站:向海而生的莲花山渔港站在莲花山眺望,可一览石楼镇莲花山渔港的全貌。莲花山渔港背靠...

2014-07-28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