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儒家 道家和法家:何者更适合治国?

时间:2024-02-07

儒家强调礼乐教化,重视仁爱和道德修养,认为通过君臣之道和孝悌之义可以达到治国安民的目的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491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0 分钟。

儒家、道家和法家代表了中国古代三种重要的思想流派,它们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治国理念。儒家强调礼乐教化,重视仁爱和道德修养,认为通过君臣之道和孝悌之义可以达到治国安民的目的。道家则强调无为而治,主张追求自然和谐,强调君主应守中道而行,不过分干预百姓生活,以达到国泰民安的境界。而法家则强调依法治国,提倡严格的法律制度和严厉的惩罚,以维持统治者的权威和社会秩序。三种思想的适用性因时代和具体情况而异,对于如何治国,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

“儒”,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柔也;术士之称”,辞源中解释为“古代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人,也称术士,后泛指学者”。无论哪种说法,都可以看出“儒”产生的很早,而且是经过长期演化才形成的一种学说。

当然,讨论“儒”不能离开孔子,孔子将儒家的学说系统化,将原本和宗教祭祀相关的礼仪世俗化,原本高高在上、属于贵族专有的学问,交给了中下层平民,他的教育理念“有教无类”,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教育平等的目的。

孔子的传人在孔子死后不停地宣扬孔子的思想,儒家在春秋以降,慢慢成为当时社会上的思想主流,与之相对应的是道家、法家。

秦帝国之所以在战国之中脱颖而出,成为诸侯争霸最后的胜利者,离不开法家所确立的一套富国强兵战略。只可惜,秦帝国过于短命,它的政治衣钵被汉帝国所承袭。

汉帝国的统治者自建立之日起来,就“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害怕重蹈秦帝国的覆辙。因此,帝国不应该铺张浪费,成为汉初的一项基本国策,雄才大略的刘邦看到扩建的宫室过于豪华,便将萧何呵斥了一顿。商人更是被视为危险因素,一直被打压。

从以上对比来看,似乎秦帝国和汉帝国仿佛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国家,可深究起来它们是同一类型的国家。

刘邦去世的时候,帝国内部还在打内战,意识形态方面的构建,刘邦生前也是没有精力去管的。可有一件事,还是可以看出刘邦的倾向。

刘邦从中产阶级(富农)逆袭成为皇帝,他手下的大臣大部分也是从沛县就跟着他的老乡,即便是成为了皇帝,依旧是大臣眼中的老大哥。

也许是过于熟悉,朝堂议会的时候,如同梁山聚义厅,吵吵嚷嚷,饮酒高歌,有的人喝醉了用剑砍向宫殿的柱子。

刘邦虽说已经习惯,可毕竟是皇帝了,当年来咸阳的时候,也是见过秦始皇仪仗队的,那阵势,那排场,真是高高在上的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刘邦对这些人越来越感到不满,可是又无可奈何。

一个叫叔孙通的人为刘邦解决了烦恼。叔孙通制定了一套宫廷礼仪,并且要求大臣们在朝堂之上演练。很多的大臣将这些礼仪视为儿戏一般,依旧我行我素。

叔孙通早就有准备,不管是谁,不遵守礼仪,便立刻派人把这个人拖下去惩治。经过演练之后,没有人敢继续无礼。

刘邦意味深长的说,“终于体会到了皇帝的尊贵。”

这和意识形态有什么关系呢?

当然有关系。叔孙通当年供职于秦帝国,靠着谄媚才得以保全自己的生命,就因为这样,很多儒生都不喜欢他。这次有了可以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叔孙通当然不会放过。

叔孙通所制的礼仪名义上属于儒家,实际上是法家的礼仪。当时秦帝国已经毁掉了所有书籍,只是留下了技术和医术等实用的书籍。

叔孙通来到齐鲁之地,想要和儒生请教礼仪相关的问题,这些儒生不仅没有告诉他,还斥责了他一番。没有办法,叔孙通只有将秦帝国那一套加了点自己的理解,挪用了过来,算是蒙混过关了。

这里不是在讨论儒家和法家优劣的问题,是指出汉帝国开始就用儒家把法家包裹了起来,为后来阳儒阴法埋下了伏笔。

叔孙通的这一套弊端在于只约束臣子,没有约束到皇帝。刘邦的口头语是“乃公”,也就是“老子我”的意思,刘邦对儒生也不是很尊重,叔孙通自然不敢用儒家约束帝王的规矩套在刘邦身上了。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话和后来的三纲五常扯不上关系,意思是说,什么身份就应该做什么,不能肆意妄为。大臣尊重皇帝,皇帝也要尊重大臣,这样政府机关才能良性运转下去,过于偏袒帝王一方面,迟早会出现独裁的皇帝。

不管怎么样,叔孙通这套礼仪就这样在汉朝确立下来了。接着,黄老之术慢慢地走入了汉帝国统治者的日常生活。

黄老之术,在常人的印象中就是清静为无为,休养生息。确实,包含着这层意思。汉文帝就对黄老之术颇为信任。

汉文帝信任黄老之术源自于自己的需求。如果没有吕后专权,汉朝皇帝的位子也轮不到他的身上,何况当时戚夫人、赵王如意母子被杀,凡是被刘邦宠幸的妃嫔几乎全部惨遭毒手。薄后、汉文帝母子虽然逃出生天,却也是心有戚戚。

这种状况下,越是显得不问世事,就越是安全,黄老无为给他们提供了这种需求。

早在汉惠帝在位期间,曹参就把修养生息作为了汉帝国的另一项国策,与禁止铺张浪费并举。等到汉文帝入住长安之后,正好可以和之前的政策对接,省去了很多麻烦。

接下来就要说一下黄老无为的另一层含义。

道家大宗师老子,到底是什么时代的人,至今仍无定论。但是从《道德经》的语言之中,可以推测出他晚于孔子的可能性很大。

《道德经》如果仅仅当做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书籍,可能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受众了。老子在书中提出,让百姓吃饱,让百姓体质强劲,但最重要的就是让他们无知无欲,脑子空空如也。这根本就是典型的愚民之术。作为统治者的汉文帝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

著名学者何炳棣曾提出一个观点,老子的思想体系,源于春秋晚期的孙子兵法。加上后来的法家思想多继承老子,所以兵家—道家—法家基本上一脉相承。而兵法中原本只用于行军布阵的严刑峻法,也被拿出来统治人民,当然受到皇家的欢迎。

汉文帝时期,有一个女孩子名字叫缇萦,她的父亲仓公犯罪将要遭受肉刑。缇萦写了一封词藻优美,态度恳切的文章,汉文帝很感动,不仅赦免了仓公,也开始废除肉刑。

千百年来,这个故事一直被当做孝道的故事在宣讲,很少有人掀开故事的表层去探究悲剧发生的原因,故事宣传的越广泛,就会有更多的人受到蒙蔽,以至于很多不明事理的史官大书特书。

恰恰是这件事,暴露了汉朝统治的残酷,史书中记载刘邦和关中百姓约法三章,除去秦朝的苛法,这一件小事就将这个记载击得粉碎。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面写道:“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最下腐刑,极矣。”腐刑就是肉刑,连最残酷的刑罚都没有废除,其他的刑罚怎么可能废除呢?

况且史书记载的只是当时社会非常小的一部分,那些受了残酷刑罚却只能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的事情还会少吗?

汉文帝以宽厚为人所称道,实则未必。汉文帝在一次询问周勃问题的时候,周勃没有回答上来,吓得汗流浃背。

周勃是何许人也,曾经率领千军万马,和刘邦出生入死,当年匈奴围困刘邦于白登山,也是周勃率军解围。面对刀山都不害怕的人,却对眼前这个年纪轻轻的小皇帝惊恐到如此程度,这背后到底蕴含着什么?不正是叔孙通礼仪所造成的后果吗?

后来周勃投进监狱,被百般凌辱,不得不感慨“狱吏身份的显贵”,而这种以刀笔吏为爪牙的制度秦帝国正是始作俑者。汉帝国杀死了秦帝国,却捡起来了秦帝国手指上的魔戒,戴在了自己的手指上。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酷吏,直接跳过了汉文帝,从汉景帝时期开始写起,难道他认为自己生活在文帝时期就会免于肉刑吗?

文景之治是中国帝制社会第一个盛世,汉文帝和汉景帝也被赞颂为明君。以传统的观点而言,他们当然是明君。但是不要忘记,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常常是因为人口增长以及其他根本性的经济原因长期变化所导致,同时,又因为这种变化往往是暗中生长的,不容易被同时代的人发觉,而仅仅将其归因为贤德的君主。

“黄老无为”不仅创造了汉兴七十年的经济奇迹,也让汉帝国的根基越扎越深,可到了汉武帝时期,环境已经变了,“黄老无为”即便能够维持统治,早已经变得腐朽不堪。

汉武帝接受的汉帝国可是比他的曾祖刘邦阔气得多,刘邦寒酸到几匹同样颜色的马都找不到,而汉武帝时期的平民都已经可以做到(平准书记载的这一点还是值得怀疑,司马迁的观察也可能只限于首都长安之地,不管怎样,经济的进步还是很大的),人们竞相豪奢,社会的根基已经变了。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被王夫之斥责为歪理邪说。两个人说的都有道理,管仲的话,只是在一个大家认可的秩序管理之下才能实行,管仲本身属于法家,治理齐国法律经济互为表里,自然效果显著;王夫之生逢乱世,即便每天食不果腹,却不改其志,而同时代的那些官员们腰缠万贯,而清军一旦入关,望风而降,毫无廉耻可言,怎能不让他气愤?

“黄老无为”给了统治者极大的权力,也给了百姓们极大的自由。百姓们的财富膨胀之后,也就开始触碰到统治者的权力底线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当百姓吃不起饭的时候,朝廷给钱,百姓就会感恩戴德;如今,不必依靠朝廷依然可以过得很好,还要朝廷干嘛?古时候,很多人当兵基本是为了生存,现在有钱了,就更加爱惜自己的生命,戍边、徭役只要花些钱就可以找人代替,这还是遵守社会规则的人。

不遵守规则的人,用钱就可以赎罪,不论多大的案件,只要花钱就可以疏通,于是作奸犯科、横行无忌的人,越来越多。

汉武帝这个七岁就册封为太子,十六岁继位的皇帝,又有着父祖辈留下庞大的基业,注定不能久居人下。当时太皇太后窦氏(汉文帝皇后)把持朝政,大权在握,崇尚黄老无为之术,汉武帝十分不舒服。

汉帝国始终没有摆脱太后干政的影响,仿佛成了不成文的惯例,如果说东汉太后干政是因为部分皇帝年纪太小,那么西汉那些成年君主,也很少摆脱就很怪异了。

周勃投入监狱,薄太后一句话就幸免于难;郅都害死临江王,窦太后下令直接斩首;窦婴和田蚡争权夺势,王皇后最终除掉了窦婴······

汉武帝想要收回权力,必须找到一种思想令大家服膺,破除对黄老无为的信任,而他从小耳濡目染的儒家思想派上了用场。

太皇太后窦氏死后,汉武帝大力提拔儒家人才,最著名的就是董仲舒、公孙弘。董仲舒为了能够凸显出儒家的至尊地位,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就是独尊儒术。

关于公孙弘到底是不是儒家,后世争论不休,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和叔孙通一样,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曲解经典,将皇权提升到更加超然的地位。

汉武帝对公孙弘的所作所为非常满意,公孙弘的地位也就更加稳固。而公孙弘也越来越暴露出酷吏的本质。

主父偃为汉武帝想出“推恩令”的办法,削弱诸侯权力,后因受贿得罪被人揭发,汉武帝下令彻查主父偃。即便是死罪,主父偃一人便可。公孙弘建议“非诛偃,毋以塞天下之望”,结果主父偃被灭族。

游侠郭解平日里横行乡里,杀人越货,按照律法本人死罪即可。公孙弘认为郭解区区一平民,势力庞大,蔑视法律,应该按照大逆不道之罪论处。结果郭解被灭族。

酷吏张汤、赵周、王温舒等杀人,虽然残暴,却并没有如公孙弘一样杀人还要找个合适的理由,而这个理由往往来自于儒家经典,让这个死掉的人,死后也无法翻身。“人死于法,犹有可怜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任用这样的人为官,汉武帝的权力达到了的顶峰。董仲舒似乎看到了汉武帝权力的可怕,赶紧弄出来一套“天人感应”学说,但这种纯属无稽之谈的东西,能限制住那个高高在上的皇权?

为了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汉武帝手下的儒生们不仅将法家引入儒家,还把阴阳家的引入进来,帮助汉武帝求取长生不老的方法。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汉武帝开疆拓土,不仅花光了西汉七十年的钱财,还不断地从民间汲取财富,直到晚年不得不下罪己诏,才算稳定住了局面,可是“独尊儒术”下的儒表法里算是被继承下去了。

古代的史书一般是不许平民百姓看的,所以史官书写起来也更加大胆一些。汉元帝崇尚纯儒术,汉宣帝告诫他:“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西汉覆灭之后,东汉兴起,开国光武帝就是太学生,一时间儒学大兴,而东汉末年那些诸侯大多数是儒学名士,但是社会风气更加堕落。“孔雀东南飞,十里一徘徊”,这首中国历史上最长的诗歌之一,全篇充满了悲凉与哀伤,时代就是东汉末年。

作为帝制时代的开端,汉帝国(秦帝国太短了)实在是开了一个坏头:阳儒阴法,让更多的事情流于表面,越是满口仁义道德的人,背地里越是男盗女娼。

两宋更是堕落到了无尽的深渊,如果之前哪怕是喊喊口号,遇到事情自己不去退缩就算了,两宋已经发展到鼓励别人牺牲的境地,用别人的牺牲来显示自己的高贵。

两千年的帝制社会,只是架漏牵补过了时日。其间虽或不无小康,而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儒家 道家和法家:何者更适合治国?》,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4)
  1. 舒海英2024-02-07 20:48舒海英[北京市网友]43.255.185.245
    @小子默每种思想都有其优势,关键在于如何结合运用,达到最有效的治国目的。
    顶1踩0
  2. 小子默2024-02-07 20:39小子默[宁夏网友]202.134.58.17
    法家提倡法治和严明的法度,更适合治国,可以确保社会秩序和公平。
    顶0踩0
  3. 吾爱笨熊2024-02-07 20:30吾爱笨熊[西藏网友]202.20.66.64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更适合治国,可以避免过度干涉和引发不必要的干预。
    顶6踩0
  4. qianliduxing2024-02-07 20:21qianliduxing[广东省网友]203.27.45.30
    儒家注重仁义礼智,更适合治国,可以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
    顶8踩0
相关阅读
「国学」从《论语》中阐述孔子儒家学说的现代意义

「国学」从《论语》中阐述孔子儒家学说的现代意义

儒家从人文精神、人道精神、人格理想、人性品格、伦理思想、道德精神、修养之道、实践精神、和谐精神,社会理想这十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思想体系

2024-01-08 #经典句子

《易经》中很著名的两句话 意外泄露道家和儒家的隐藏关系

《易经》中很著名的两句话 意外泄露道家和儒家的隐藏关系

尊道者说道家思想是中国最玄妙、最深刻同时也是最有用处的思想和哲学体系,老庄学说的四海传扬和文景之治的成就辉煌都证明了道家思想的价值

2009-01-17 #经典句子

浅谈一下对于佛道儒家部分语句的个人理解。

浅谈一下对于佛道儒家部分语句的个人理解。

儒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022-11-25 #经典句子

中国有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儒家 道家 佛家 儒释道三家算是吗

中国有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儒家 道家 佛家 儒释道三家算是吗

所以我们很容易能得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点在于,以儒释佛道三家为代表的传统思想文化上

2012-10-16 #经典句子

庄子道家经典 5句格言警句竟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谋而合

庄子道家经典 5句格言警句竟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谋而合

庄子说中国古今文采第一人。他出口成章,又饱含人生智慧。今天分享其中最知名的5句格言。一经罗列,竟意外发现其中暗藏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世哲学

2023-07-26 #经典句子

战国时期 儒家道家对辩术有何影响?孔子有话语 却没有话语权

战国时期 儒家道家对辩术有何影响?孔子有话语 却没有话语权

历史上曾出现三大乱世,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乱世不仅是烽火连天的兵战,也是外交纵横家们的舌战,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外交纵横

2023-07-05 #经典句子

庄子为何反对儒家的仁义礼智?文明不应异化 人应该天真地活着

庄子为何反对儒家的仁义礼智?文明不应异化 人应该天真地活着

因此,人天然就有两种属性,一是自然属性,一是社会属性

2011-09-12 #经典句子

儒家有句话叫做“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 这是消极的人生观吗?

儒家有句话叫做“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 这是消极的人生观吗?

假如你要是仅仅看到子夏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话,那你就会发现,儒家对命运的态度很消极,类似于道家庄子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的命运观

2022-12-22 #经典句子

传统文化:道教经典的分类模式 为何与儒家 佛教迥然不同?

传统文化:道教经典的分类模式 为何与儒家 佛教迥然不同?

众所周知,儒家对经典主要采用四部分类法,即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经部,收录儒家经典著作;史部,收录史书;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集

2023-11-30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