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想帮助抑郁 双相青少年加快康复?父母要主动了解这个非主流文化

时间:2024-01-16

这又反过来令他们产生强烈的内心冲突、人际冲突,严重阻碍其情绪障碍的康复

本文字数约:4484 字

阅读时间约:6 分钟

本文章节:

01、男性也能进女厕引发的悲剧

02、同性恋、跨性别背后的心理根源

03、父母如何尽量引导孩子符合主流?

我们在临床接诊的青少年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中,有不少人是同性恋者,或伴有易性症。这又反过来令他们产生强烈的内心冲突、人际冲突,严重阻碍其情绪障碍的康复。

当我们跟患者家长谈起孩子性取向、性别认同的问题时,很多家长非常焦虑,一个劲地问如何“纠正”。

他们大部分对这个现象难以理解,有的甚至嗤之以鼻。这些家长没有意识到,如果他们无法对孩子的性取向、性别认同有深入、理性的认知,孩子就很难与他们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也就很难加快康复速度。

今天这篇文章,希望通过美国最近发生的一起跨性别者性侵案,从而让家长对这个非主流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01、男性也能进女厕引发的悲剧

男性进男厕所,女性进女厕所,这是3岁小孩都懂的生活常识。

但在美国,这个常识正在被打破。

今年年初,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有关跨性别群体的行政令,其中规定:

原则上,学校将允许跨性别学生根据其身份性别进入卫生间和更衣室。

所以很多学校发布此规定:

允许自我认知与生理性别不同的学生,进入自己想要进入的卫生间。

打个比方,如果一个人他生理上是男性,但现在在美国,只要他认为自己是女性,或者告诉别人他认为自己是女性,或者只要穿着女性服饰比如裙子,那他就可以合法合规地、堂而皇之地进入女性卫生间。

也就是说,换了以前,女性在女厕所看到一个男人闯进来,可以马上呼救,叫警察轰他出去。但现在不行了,这样做可能会被指责违背了跨性别群体行政令,歧视跨性别群体。

那万一那个进入女厕的男性图谋不轨,是个“披着羊皮的狼”呢?可想而知,这会令女性上厕所时的安全和权利遭到威胁。

今年5月,美国弗吉尼亚州劳登县的石桥中学就因此发生了一件LGBT性侵案。

该校一名女学生称,她在学校女厕所里被一名自认为是女性的、穿裙子的男学生强暴。

女学生的父母史密斯夫妇得知后,马上到警察局报警,也找校方沟通。但警察局没有实际行动,校方也拖延了1个月。

1个月后,史密斯父母再次趁着校董会议讲述了女儿的遭遇,要求学校改变关于跨性别学生的相关政策。

但该校负责人强硬拒绝,并称这件性侵事件没有发生过,是史密斯夫妇捏造的,是不尊重跨性别者的行为。

而且,史密斯夫妇还被一些支持跨性别平权的家长包围,指责史密斯夫妇抹黑跨性别群体。

这彻底激怒了史密斯,他当场情绪爆发,被现场的警察制服并判处10天监禁。

史密斯被现场的警察制服,图片来源于网络

之后,史密斯一直遭受到网暴,大量美国网民认为他故意对抗学校、歧视跨性别者,美国司法部长还称他为“国内恐怖分子”。

结果,不久后,事件来了个大反转。涉嫌性侵史密斯女儿的男学生转到当地另一所学校后,在今年10月因涉嫌性侵另一名女生被捕。

史密斯一看这新闻,更加坚信女儿就是被这名男生侵犯了。这一次舆论发生了明显的转向,史密斯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目前该男性嫌疑人已经逮捕,涉事学校的领导层也遭到了指责,负责人被要求辞职。

但尽管如此,目前美国还是有很多民众认为“这个穿裙子的男生”是无辜的,称这次事件是LGBT群体(性少数群体)的权益被侵犯、被歧视的例子。

02、同性恋、跨性别背后的心理根源

一名女学生称遭到了性侵,学校第一时间做的竟不是调查真相,而是为了表明自己维护某些群体的“权利”而急于否认,这就是现在美国社会盛行的“政治正确”。

很多父母可能觉得这是天方夜谭,放在我们国内根本就是无稽之谈。但在西方发达国家LGBT平权运动如火如荼的当下,我们国内已经有不少青少年受到了影响。

名词解释:

“LGBT群体”或“LGBT+群体”指性少数群体,是指在性倾向、性别认同、性身份或性行为等方面,与社会上大多数人不同的群体。

LGBT这4个英文字母指女同性恋(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跨性别者(Trangender)。这也是这个群体中的主要人群。

现在,LGBT文化延伸行为LGBTQIA。Q可以指前面几种群体的统称(Queer),也可以指个体还不明确自己的性取向或性别(Questioning);I代表双性人,或称间性人(Intersexual),A代表无性恋(Asexual)。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如今的大学、中学里,有部分学生是同性恋、甚至发生过同性性行为,在学生圈子当中早就不是秘密。

目前主流精神医学认为,无论是同性恋、双性恋、还是跨性别者,只要个体自己愿意承担随之而来的压力和困难,未对他人和社会造成危害,也未对自己的社会功能造成严重损害的话,就不算是精神障碍。

从积极的角度看,这确实尊重了LGBT群体的权利,我们不能带着有色眼光认为他们“有病”。

但从另一角度看,这令大众忽视了LGBT群体形成的心理社会因素,尤其是他们遭受过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从而缺乏了去积极干预的意识。

我们在临床中接诊的被诊断为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等精神障碍的青少年患者中,部分继发同性恋倾向、甚至继发同性恋性行为,又或者伴有性别烦躁(即以前俗称的“易性症”,又被称之为“跨性别者”,希望自己成为与生理性别不同的另一性别,且引起了痛苦和社会功能受损)。

我们并没有刻意去扭转他们的性取向和性别认同,但这个问题明显对他们的情绪、行为和日常生活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如果他们不能理性地看待自己的性取向和性别认同问题,其情绪障碍也难以缓解。

所以在征得他们的同意下,我们利用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TPMIH)寻找这个问题背后的心理根源。

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部分“性别烦躁”及继发同性恋其实是后天形成的,主要心理根源是叠加性心理创伤(比如反复遭到同性欺负、或遭到异性伤害等),以及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与同性发生关系时的愉悦、兴奋感;幻想自己成为另外性别时的兴奋感)。

而当他们的叠加性心理创伤、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得到修复后,恍然大悟,随之也恢复了更多的理性,大部分人最后选择了符合主流的性取向和性别认同。我们认为这部分同性恋和“易性症”是继发的。

从这个角度看,LGBT群体中有部分人其实也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一方面这导致他们选择了成为LGBT者,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了一定的偏执型人格,敏感、多疑,尤其在个人或群体权利方面,维权意识极强,有时甚至反应过于剧烈,失去理性。

而那些宣扬、支持LGBT群体平权运动、但自身并非LGBT的民众,他们中间有些是比较理性的,但有些也可能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比如他人的歧视、侮辱、不公平对待,并曾经认为自己是弱者。

所以这部分民众特别容易同情LGBT群体,失去理性地支持该群体的一切所作所为。

如果再加上“政治正确”的影响,这部分人的偏执型人格会被强化,认为LGBT群体的自由与权利不能受到约束,否则就是“歧视”“侵权”。

一旦某个群体的权利过大、甚至泛滥化,就很容易导致其它群体的权利受到侵害。文章开头那个荒诞、魔幻、但又确切发生了的恶性案件就是典型例子。

03、父母如何尽量引导孩子符合主流?

如今的青少年涉猎广泛,他们通过互联网、书籍都可能接触到LGBT文化。如果他们还曾遭受过相关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其继发同性恋及易性症的风险就大大增高,形成偏执型人格的可能性也很大。

如果创伤仍不断叠加,他们对别人的愤怒进一步泛化,就有可能变得盲目否定国内社会的文化和观念,出现盲目崇洋媚外的心理。

所以,在孩子性取向、性别认同这个问题上,无论孩子现在是否有相关迹象和苗头,父母都要提高重视度。最关键的不是孩子最终的选择如何,而是这背后的精神心理隐患。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一,父母要具备科学的性知识,尽早为孩子开展正确的性教育,让孩子尽早确定“心理性别”。

有报道指出,现在的美国对待LGBT文化已经到了过犹不及的地步。部分未成年青少年、儿童的三观都还没固定稳定,就被鼓励“追求自己内心真实的性别”。

他们不是由专业的精神科和心理服务介入,评估其精神心理状态,比如是否出现了“认同障碍”“性别烦躁”;而是被允许服药变性,对身体可能产生不可逆的改变或损伤。

这很容易令孩子们认为“性别是可以随便改变的事”,“只要变性就可以解决问题”,而忽视了背后更深层次的精神心理问题。

所以,父母应该尽早通过积极、正确的引导,令孩子确定“心理性别”。

比如在幼年教育中强化“男女有别”的观念,孩子有了性别意识后,父母应避免在异性孩子面前换衣服、衣着过于暴露,并避免带孩子进入异性卫生间或更衣室。

若孩子到了青春期开始对异性萌生兴趣,甚至与异性谈恋爱,父母一定不要盲目打击,还可以祝贺TA们的性取向符合主流、性心理发育健康。

至于是否可以早恋,这不应一竿子打死,可以在融洽、平等的氛围下和孩子分析利弊,设立底线,积极引导,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

第二,父母要避免对孩子造成叠加性心理创伤,尤其是父亲对于女儿、母亲对儿子。

否则容易令孩子对异性产生排斥、抗拒,相处时不自在,难以与异性保持健康、稳定、持久的亲密关系。如果连续遭受来自于异性的大量叠加性心理创伤,再加上LGBT文化的影响,有些孩子就会考虑选择同性作为生活伴侣。

第三,如果送孩子到西方发达国家去留学,父母要做好准备工作。

首先父母要与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若对这一点没有信心,则不宜将孩子送出国。否则孩子在国外遇到了重大负性刺激、或行为走极端,他们都很可能不愿意告诉父母,这存在很大隐患。

若亲子关系尚可,父母可以在孩子出国前一起就LGBT文化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孩子在这方面的观念。

若孩子的观念符合主流,父母可以给予肯定及认可,强化孩子的相关认知。

若发现孩子的观念比较开放,甚至已经走向非主流,父母千万不要否定、指责、贬低。在如今社会,我们应该对这个现象持有基本的尊重。

我们可以先给孩子一个理解,也感谢他们愿意如实相告,并对他们的观念持好奇的态度——这些观念是从哪里来的?

也就是说,我们要深入寻找、判断孩子是否遭受过相关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或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导致他们对异性、性别认同等产生了一些不理性的认知。

如果发现有,尤其是叠加性心理创伤,父母更加要重视,有意识地修复孩子的心理创伤,或寻求专业的心理干预,降低他们罹患相关精神心理障碍的风险。

如果发现孩子没有明显的心理创伤,那可能孩子只是单纯受到LGBT文化的影响。

父母可与孩子深入探讨,讨论这个文化的形成、发展至今的影响和利弊,尤其是形成背后的心理社会因素。

事实上,LGBT平权运动的兴起,与主流精神医学界、心理学的局限性有一定关系。目前这两个学科都找不到LGBT发生的确切原因,也没有高效的解决手段。

对于跨性别来说,也就是“易性症”,精神医学更是束手无策,认为变性手术是有效的解决手段之一。这促使跨性别者更加倾向于采取这种方法。

但通过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我们有突破性的发现:部分同性恋和易性症的背后有明确的心理根源,如果个体有意愿,可以利用深度心理干预快速修复相关病理性记忆;个体恢复理性后,再重新作出选择。

这些科学的精神心理学前沿发现,家长都可以跟孩子交流,拓宽他们的认知面,有利于他们对此更加理性和客观。

事实上,如果想要送孩子出国留学父母们,需要注意的问题还有很多。

在现时主流文化下,只要不侵犯别人的正当权利,那么个人的性取向、性别认同确实也是他们的权利。但很可能会承受更多来自于外界的压力、不理解、甚至是叠加性心理创伤。

所以,如果父母懂得正确引导,孩子的性取向、性别观念符合主流的话,他们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的风险会小得多。从父母爱护孩子角度看,这无可厚非。

不过,现实情况中,有些LGBT群体认为目前的选择没有带来太大的负面影响和痛苦,他们不愿重新选择;

又或者,即使叠加性心理创伤、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修复后,他们恢复了理性,但仍然选择成为LGBT群体的话,那么建议父母们尊重、包容并接受。

而且对于这些孩子,他们要面对外界的不解和压力,容易积累负性情绪,形成叠加心理创伤和偏执型人格;那么父母与他们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给他们关爱、理解、积极的引导便显得更加重要。

#健康好文百里挑一#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想帮助抑郁 双相青少年加快康复?父母要主动了解这个非主流文化》,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7)
  1. 云弦§独吟【拒聊拒加群】2024-01-20 02:30云弦§独吟【拒聊拒加群】[网友]103.1.11.157
    非主流文化或许是某些孩子的一个出口,值得家长关注。
    顶10踩0
  2. 雨迟2024-01-19 13:25雨迟[网友]175.102.84.241
    每个家庭都应该主动了解这个非主流文化,给予孩子更多的选择。
    顶2踩0
  3. 由熙2024-01-19 00:19由熙[网友]203.31.72.118
    善待每一个抑郁+双相青少年,他们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顶11踩0
  4. 焉耆天香茶庄2024-01-18 11:14焉耆天香茶庄[网友]42.80.86.227
    这个观点挺新颖的,或许能帮助更多的青少年。
    顶0踩0
  5. 咖啡壶2024-01-17 22:09咖啡壶[网友]183.78.182.136
    对于抑郁和双相青少年来说,理解和支持至关重要。
    顶41踩0
  6. 而我知道^2024-01-17 09:03而我知道^[网友]203.13.233.155
    父母要多一点开放心态,了解一下非主流文化对孩子可能会有帮助。
    顶1踩0
  7. 傲蕾2024-01-16 19:58傲蕾[网友]103.53.251.97
    这篇文章真有意义,要多给抑郁+双相青少年关爱和理解。
    顶10踩0
相关阅读
青少年蓝皮书:未成年人课外书读得少 最讨厌这5句话

青少年蓝皮书:未成年人课外书读得少 最讨厌这5句话

5月31日下午,《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19)》发布,蓝皮书指出,我国未成年人的阅读率和阅读量整体水平有待提升。41.1%未成年犯罪受网络不良信息影响该蓝皮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2023-05-14 #经典句子

和青春期的孩子谈死亡的话题|Grief and Loss系列文章②

和青春期的孩子谈死亡的话题|Grief and Loss系列文章②

...译出来提供更多专业的资讯和支持。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青少年经历他们所爱之人的死亡。当父母、兄弟姐妹、朋友或亲戚去世时,青少年会感到失去一个帮助他们塑造脆弱的自我身份的人的巨大损失。这些对死亡的感觉永远成...

2020-07-21 #经典句子

屏幕背后的交流缺乏同理心 毁灭一个青少年 可能就是那一两句话

屏幕背后的交流缺乏同理心 毁灭一个青少年 可能就是那一两句话

...文字。她关闭了她的手机,并把它交给我。这不是第一次青少年在我的办公室因为刻薄的短信、社交媒体帖子或电子邮件而情绪崩溃,我担心这也不会是最后一次。现代青少年喜欢数字交流。在某些情况下,数字连接可以拯救生...

2023-11-06 #经典句子

钟楼打造“三阵地”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图)

钟楼打造“三阵地”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图)

...络阵地”强赋能。联合律音法律工作室推出“法润钟楼·青少年公益普法线上专题”系列动漫微视频,针对青少年群体中的常见问题,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进行分析和解读,精准普及法律知识,使青少年能够知法、懂法、守法...

2024-01-09 #经典句子

少年说:女生吐槽父母:偏心弟弟 爸爸一句话 弟弟改变主意

少年说:女生吐槽父母:偏心弟弟 爸爸一句话 弟弟改变主意

《少年说》是一档为青少年量身打造的节目,以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为宗旨,引起了很多老师和家长们的关注和重视。节目形式很简单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私人的高台,命名为勇气台,而青少年登上高台之后可以勇敢喊出自己的...

2023-12-25 #经典句子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 共筑美好精神家园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 共筑美好精神家园

...息服务和网络文化产品生产全过程,增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网上宣传,传播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

2023-12-30 #经典句子

孩子爱自言自语 和空气说话?他的“内部语言” 父母可别误会了

孩子爱自言自语 和空气说话?他的“内部语言” 父母可别误会了

...的内部语言去帮助自己解决疑问的一种方式;第三阶段、青少年时期的内部语言,通过自己的主观意识所产生的一种行为表现。通常,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孩子自己的内部语言也就变得更加完善和丰富,能够更好...

2023-11-04 #经典句子

喜羊羊与灰太狼里的小灰灰与小香香能结婚吗?答案让人无语

喜羊羊与灰太狼里的小灰灰与小香香能结婚吗?答案让人无语

...一部非常不错的国产动画片,而里面也诞生了很多被广大青少年所喜爱的角色,比如说勇敢正直的喜羊羊,慵懒的懒羊羊,但是也有人喜欢灰太狼的儿子小灰灰和还有香太狼的女儿小灰灰,甚至有的人预测,小灰灰和小香香可能...

2011-03-15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