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同伴之间一句“我不跟你玩了” 杀伤力最强!

时间:2023-12-05

和同伴之间维持良好关系,可以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386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写在前面:

“我不跟你玩了”,这句话会让孩子瑟瑟发抖。

和同伴之间维持良好关系,可以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有一个长达75年的追踪研究——格兰特研究甚至表明,友情是人生幸福的一个秘诀。

孩子们维系友谊的基本条件,不是“外向”,而是相信自己和自己的朋友都很棒。

上小学的前几个月里,“学校”“老师”还有同学的名字,在我们家里都是禁忌,不能提。当不得不提起的时候,只能用一个拟声词来表示。

(纪录片《幼儿园》,张以庆导演2004年拍摄的一家武汉全托寄宿制幼儿园)

可是小学前的假期太长了,长到了娃后来每天念叨着要去学校,想要和小朋友一起玩。

临近开学的时候,娃非常开心,说自己好兴奋呀,终于可以上学啦。和小朋友在一起的快乐,超过了对陌生环境的紧张。临出门前,娃可能会不记得带水杯,但一定会记得给朋友带一些小礼物。

当孩子有了朋友,他对上学是期待的。有一个长达75年的追踪研究——格兰特研究甚至表明,友情是人生幸福的一个秘诀。

孩子和同伴在一起,不会只有纯纯的友谊,他们还会面对一些别的东西,比如冲突,比如说一些直白的负面反馈。

有一次,我娃在画室里玩搭建,旁边的孩子看了一眼我娃的作品之后,直言“你搭得可真丑”。这句话我听了很不舒服,在我眼里我娃什么都好、搭得再丑我也会给出鼓励。如果是个大人这么说我娃,我肯定会马上出言反驳。

可孩子这样的童言无忌,我怎么能和小孩子争呢。孩子同伴这种单刀直入式的评判,无论是不是客观,都与家长软绵绵的鼓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这种来自同伴负面评价也好,冲突也好,其实都是在让孩子走出父母的无菌保护,形成自己的心理抵抗力。孩子是需要在面对同伴冲突的时候,学会怎样处理冲突。

好在这句话并没有伤了娃的自尊,他还是觉得自己的作品很棒,还转脸对那个小伙伴说,“我觉得你的作品很漂亮呀。”

同龄孩子还是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孩子向同伴学习的时候,是又快又好。我们教孩子跳绳,教了两个月,孩子是一个都没有跳过去过。有意思的是,上学之后,孩子一次就跳了10个。问他是怎么办到的。他说是小朋友教他的。家长教不会的,小朋友轻而易举就教会了。好神奇。

朋友对孩子这么重要,以至日本小学把交朋友,定为了一年级孩子的一个重要学习目标。如果在学校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没处好,或者说是“不合群”,孩子就会不及格。

日本小学生在开学典礼上唱的这首歌《上学以后》,里面提到了要交100个朋友。

上学以后

能交上一百个朋友吗

要一百个人一起吃饭

在富士山顶吃饭团

啊唔啊唔啊唔

……

是不是真的规定孩子一定要交100个朋友呢?其实,100这个数字只是为了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不过,交100个朋友,对一些外向的孩子来说,还真不是个事。

阿纳斯塔西亚,性格活泼开朗,很多孩子都喜欢和她一起玩。她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可以很容易地和父母说再见,轻松地交到朋友。

如果你问她,你有多少个好朋友,她会说100个。

这姑娘是个典型的外向的娃。外向的孩子是从外界获得能量,他们会更主动地交朋友。而且外向的孩子往往被认为头脑更聪明,外貌更出众,为人更加风趣,这也会吸引别人和他们交朋友。

不过,这个外向的小姑娘有一个性格缺点,会对她将来的交友不利,那就是缺少同理心,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忽视别人传递的信息,觉察不到他人的需求。

而同理心对于交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同理心是人际关系的核心

人们经常混淆“同理心”和“同情”

人们还会混淆“内向”和“羞怯”

同理心对我们的社交生活至关重要,它几乎是各种人际关系的核心。我们与其去担心孩子内向交不到朋友,不如去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这个男孩——本,典型的内向娃。

如果你问他,你有几个最好的朋友呢?他的回答是1个。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内向的人就是恐惧社交,即使是内向的人也是这样认为的。

这是因为人们常把内向和羞怯混为一谈。其实,内向是天性的一部分,内向的人在社交的过程中,并不会感到不适,他们只是喜欢独处。羞怯就不一样了,羞怯有几分消极的意味,是恐惧社交活动的表现。

本这个孩子,虽说内向,但他却并不羞怯。他喜欢一个人待着,那是因为他自己想那样,而不是被迫那样。

他比较特殊,是五胞胎中最小的一个。因为早产,本的语言发育得比较迟缓,这会妨碍他的社交。

不过,本有一个很厉害的交友优势,那就是他有极强的同理心。

在一个实验中,本显示出了他的同理心。他和另外一些孩子观看了一个小男孩失去母亲的视频。实验者想知道,孩子与视频里的孩子能产生多大的共情。

实验中,孩子们都能判断出视频中小男孩的伤心,但在所有孩子当中,本的反应最大,他深切地感受到了男孩的悲伤。这说明,本是一个感觉敏锐的孩子,能够与他人共情。

这种能力,有助于他建立人际关系,让他深受小朋友的喜爱。

拥有同理心(Empathy),重点不在于自己的感受,而在于能够感受到其他人的感受。

(《同理心的力量》动画短片)

你可能会想,同理心谁没有呀,这也太容易了。这个时候,你极有可能是混淆了“同理心”和“同情心”。

同理心和同情心有多大的区别呢?

同理心会让人们之间产生联结,同情则会让人们之间失去联结。

布琳布朗博士在一次演讲中,用两个例子来说明了这两者的不同。

如果一个人陷入了一个地洞里,他在下面大叫大喊,我被困住了,这里好黑,我快受不了了。

有同理心的人会爬下来,并且告诉这个深陷入洞的人说:“我知道在这下面是什么样子,你并不孤单”。

有同情心的人就不一样了,他并不会爬下洞去,而只会趴在洞口喊话:“真糟糕,对吧。”然后转脸继续做自己的事。是不是很欠揍的样子呢。

像不像我们中的大多数,看到悲痛的新闻,最多哭两眼,过几分钟后该干嘛干嘛;朋友有困难了,只会问一句“你还好吧”,然后该干嘛干嘛。

有“同情心”和有“同理心”的人,在回应别人需求的时候,有很大的差别。

只有同情心的人会用“至少还有……”来美化别人向他诉说的痛苦。

比如孩子觉得自己的雨鞋太丑了,穿出去不会好意思。我们会富有“同情心”地说“是丑,不过至少你还有雨鞋穿,我小时候都没有雨鞋。”

孩子看了一眼饭桌,说不想吃饭。我们会说“饭是不好吃,不过至少你还有饭吃,一些穷困地方的孩子想吃都吃不上。”

孩子说“今天老师冤枉我了”的时候,我们会说“老师是冤枉了你,不过至少说明老师还在关注你。”

我们这些“只有同情心,没有同理心”的回应很少会让事情好转,而且还很气人。真正能让事情好转的是同理心带来的联结。

同理心并不是指一种技巧,而是指真诚一致,对于他人保持尊重、接纳和不予评价的态度。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评判”,一评判你就不是在用“同理心”对待孩子了。

只有当父母用同理心对待孩子了,孩子才会用同理心去对待别人,孩子的朋友才会越来越多。

维系友谊的基本条件

相信自己很棒

迈克尔·汤普森博士在对儿童社交心理研究中发现,孩子们维系友谊的基本条件,不是“外向”,而是相信自己和自己的朋友都很棒。觉得朋友很棒,一个是朋友真的很棒,一个是同理心在起作用;觉得自己很棒,那就需要孩子对自己有自信。

怎样让孩子对自己有信心呢?那就需要用实力说话。

首先“一年级的孩子尽量拿一百分”,这是卓立校长在《欢迎来到一年级》一书里提到的。对于整个小学,或者是更长的基础教育,分数不重要。过分追求分数,孩子就会只看到枝节,而看不到全局。

但是恰恰相反的是,在小学一年级,一定得拿100分。因为一年级的知识量少,难度也小,全部是基础知识的搭建。

拿100分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马虎,很认真。

一年级好多孩子会得100分。如果咱娃没得100,那咱娃在与别的孩子交朋友时就会缺少一点自信。100分会给孩子在自信心上打了个很好的底。

有了自信的底子后,怎样才能在这块好底子上绣花呢?在孩子天赋和兴趣的基础上,让孩子有一技之长。比如跳舞、弹琴、纯正的英语发音等等,这些都可以让孩子找到自信,得到同伴的认可。爸妈花大价钱给孩子报的培训班起了作用。

(绘本《小白找朋友》)

还有一些孩子,他们的知识面特别广,平时还喜欢琢磨。老师在讲课本之外的延伸知识时,别的孩子面面相觑,你娃给出一个很有见识的回答,不仅会赢得老师的表扬,还会让周围的小朋友敬佩不已,增加同伴对孩子的认可。

咱们平时可以让孩子多读、多听经典著作。经典著作会带领孩子深入思考。现在好些经典儿童文学都有有声版本,喜马拉雅上好多都是免费的,而且播音水平都挺高,比如《洋葱头历险记》《绿野仙踪》《长袜子皮皮》《彼得·潘》《爱德华的奇妙之旅》等等。

这些有声版的内容不会受孩子识字量的影响,孩子可以自己控制节奏,想听的时候不用等妈妈下班回家讲给他听。这一下子就把孩子接触儿童文学的年龄提前了很多。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会显得那么聪明?因为他们的大脑是跟着科技一起突飞猛进的。

关于喜马拉雅的内容,不是广告。下面这句才是。

让孩子学童行学院的课程,不仅可以让孩子学到包罗万象的知识,课程内部的思维引导可以让孩子深入思考。

内向的孩子朋友少,是问题吗?

刚才提到了内向和外向孩子的交友。可能有人会问,外向孩子朋友多,那内向孩子朋友少怎么办呢?

对同伴关系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朋友的数量,而是亲密关系的质量。可靠、长久、互相信赖的友谊,会让孩子感到快乐。

尽管内向的孩子不能很快跟很多人打成一片,但是因为他们很踏实,更容易被大家喜欢。

而且内向的孩子不喜欢争名争利,攻击性不强,这会让人很愿意和他们交朋友。也许在短时间内,内向的孩子不会像外向的孩子那样“呼风唤雨”。但是,时间一长,内向孩子身边会留下很多信任他们的好朋友。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与喜欢的孩子一起玩,在玩耍中产生共同语言,然后再慢慢地扩大朋友圈。其实我们大人交朋友不也是这样吗?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同伴之间一句“我不跟你玩了” 杀伤力最强!》,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木龙2024-01-01 07:16木龙[天津市网友]45.115.144.94
    “我不跟你玩了”这句话简直是儿时友谊的常见台词,太经典了!
    顶0踩0
  2. L_Mi2023-12-18 17:56L_Mi[天津市网友]103.235.51.40
    这句话简直是童年友谊的终结语啊,一听就感受到了深深的伤害。
    顶5踩0
相关阅读
“不跟你玩了!”当孩子被同伴威胁时 智慧家长会和孩子说三句话

“不跟你玩了!”当孩子被同伴威胁时 智慧家长会和孩子说三句话

...会影响孩子后续和孩子们的交往。比如,孩子们爱说的"不跟你玩了"。或许在家长听来,这句话就是"童言童语",无需太多在意。甚至很多家长还会安慰自家孩子:"算了,他不跟我们玩,我们也不和她玩儿。"这是最常见的处理方...

2023-10-28 #经典句子

“不跟你玩了!”当孩子被同伴威胁 聪明的家长会和孩子说三句话

“不跟你玩了!”当孩子被同伴威胁 聪明的家长会和孩子说三句话

...果小朋友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当他听到别的小朋友不跟他玩的时候,他能够自己去玩或者是重新找到了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家长就不用过多的关心。这样的小孩子能够独立解决自己的问题,并且社交能力比较强,也比较自...

2023-08-26 #经典句子

“我不跟你玩了!”这句话的杀伤力让孩子卑微受挫 家长该咋办?

“我不跟你玩了!”这句话的杀伤力让孩子卑微受挫 家长该咋办?

三岁多的小泽最近喜欢动不动就哭。原因很简单,第一是“姐姐不跟他玩了”,第二是他“讨厌姐姐,不想跟她玩了。”每当他哭的时候,妈妈都会第一时间抱着他,然后说出他的感受,等他安静下来,再引导他如何跟姐姐相处...

2023-11-05 #经典句子

“小朋友圈”最狠的一句话 孩子一听就着急 此时宝妈需要这么做

“小朋友圈”最狠的一句话 孩子一听就着急 此时宝妈需要这么做

...,最害怕听到的一句话肯定是“不跟你玩了”。这句话“杀伤力”有多大宝妈肯定深有体会,简直就是“小朋友圈”最狠的一句话,这句话有时候比宝妈的批评,还会要让孩子们着急、害怕。只要能让对方满意,孩子会变得“唯...

2023-01-05 #经典句子

婚姻中最“恶毒”的5句话 你说过吗?

婚姻中最“恶毒”的5句话 你说过吗?

...坏,往往是长远且致命的。很多伤人的话,在伴侣之间的杀伤力会放大10倍乃至100倍。咱可别把话说绝了,把感情说死了。

2007-11-07 #经典句子

诗词:不慕林深千鸟语 但求同伴一房中

诗词:不慕林深千鸟语 但求同伴一房中

七绝除夕文/荣居天中岁除之夜又思乡,似见妻儿家里忙。无奈疫情多阻隔,梦回故土慰愁肠。时光无声童子与小鹿童子出门遇小鹿,两小无邪互交融。鹿鹿别急回山林,请到我家认个门。静观群山看图作诗文/静观群山岁暮青蒿...

2011-09-08 #经典句子

我的同伴我来夸十句

我的同伴我来夸十句

1.何其有幸能够在美好的年华遇见你,能够和你共同走过一段人生路。2.感谢一路有你的陪伴与支持,让我觉得人生旅途不那么孤单,让我觉得自己也是会被需要的。3.其实一个人做很多事情会很害怕,但是你在身边,我可以和你...

2023-07-22 #经典句子

骨干引领 同伴互助:合肥市育新小学一年级语文备课组开展特色教研活动

骨干引领 同伴互助:合肥市育新小学一年级语文备课组开展特色教研活动

为了充分发挥备课组的引领作用,帮助一年级教师解决低段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体现备课组“一课三磨,服务教学”的集体智慧,突出工作重点,降低工作难度,十月份,合肥市育新小学副校长邓翠银带领一年级全体语...

2023-12-11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