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不说人话不拼酒的国宴上 秦穆公和晋文公就这样上演了强强对话

时间:2023-11-26 07:43:01

相关推荐

不说人话不拼酒的国宴上 秦穆公和晋文公就这样上演了强强对话

前言:先秦散文《国语.秦伯享重耳以国君之礼》记载了春秋时代唯一一次真霸主级的会面,这是一桩决定春秋走势的大事件。次年重耳回国成为晋侯(文公),五年后击败楚国成为与齐桓公并列的霸主,大约十年后秦伯(穆公)受到天子册封称霸西方。

而这次会面的过程也是奇怪的,压根不谈条件,仅仅是你来我往的几首诗歌就宾主尽欢。秦穆公全力扶持了一位卓越的对手,也丝毫不以为意,帮忙的理所当然,被帮的理直气壮,实在是令人感叹。

老规矩,先说一下事件的背景吧。

凄惨中的荣耀:老公子周游列国记

重耳的“出奔”源于一段狗血的剧情,父亲跟骊姬的夕阳恋兼父女恋生下来两个弟弟,奚齐被选定为下一代接班人。在他堪称春秋道德模范的哥哥申生被逼死之前,时年四十三岁、一心想当个太平公子的重耳终于发现了事情的严重性,之前是老二,现在不小心成了老大,是接下来被铲除的第一人选。

就这样,他跟着另一个弟弟夷吾分头逃跑了,五年之后父亲晋献公病死,晋国内乱,大夫里克连杀两个尚不懂事的晋侯(奚齐和卓子)之后邀请他回国继位,但重耳身边的“五贤士”察觉了背后的危机:

丧乱有小大。大丧大乱之判也,不可犯也。父母死为大丧,谗在兄弟为大乱。今适当之,是故难。--《国语.里克杀奚齐而秦立惠公》

趁着国丧跑回去争夺君位,显然将是一个抹不去的黑点,重耳听懂了,但弟弟夷吾则没这个觉悟,他第一时间就跑去贿赂秦穆公,并顺利成为了晋侯,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只是一个背锅侠和临时工。

至此,重耳对于在任晋侯的震慑力更过于以往,靠的近的狄国又待不下去了,不得已收拾行囊,丢了老婆和孩子再次踏上流亡的道路。途径齐、曹、卫、宋、楚、郑六国,历时七年,尝遍了人间冷暖。

▲被曹共公偷窥,吓个半死

完全不把重耳当回事的是曹、卫、郑三个小国,他们粗浅的想法可以用“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郑文公语)来概括,其中好奇的曹共公还跑到浴室偷窥重耳传说中的“骈胁”(肋骨长到一起),被吓得不知所以的重耳一行落荒而逃,而介之推割肉事件也放生在曹国。

对他好的是齐、宋、楚三国。齐桓公把重耳养成了阿斗,说出了“民生安乐,谁知其他”的“名言”;宋襄公刚刚在泓之战中挨了一箭,奄奄一息的他给重耳安排了一场诸侯级别的国宴,并赠予车马;楚成王也是如此,并告诉重耳真正能帮你忙的人唯有秦国的那位。

▲在楚国第二次享受诸侯之礼

总结一下,大凡有野心、有实力并且有眼光的君主都看到了重耳的不凡,相反那些朝不保夕的小国君主都完全不知道自己得罪的人将是未来的霸主。

穿过巍峨的函谷关,秦国宫室城池的轮廓逐渐清晰,心中澎湃不已的重耳努力平复着呼吸。

地皮来的不爽:被屡次忽悠的妹夫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君若求置晋君以成名于天下,则不如置不仁以猾其中,且可以进退。----《国语.里克杀奚齐而秦立惠公》

重耳夷吾两兄弟都是秦穆公的嫡亲大舅哥,当年之所以选择夷吾,主要是基于秦国利益的现实考虑:辅立晋君只是为了在天下成就秦国的威名,犯不着挖空心思替他们找一个仁德的国君。

▲夷吾表示:我为何躺枪?

前文提到秦穆公被贿赂,夷吾许下的好处费是晋国的西门户--“河西八城”,这在春秋时代并非没有惯例,但如果口子开得太大那就可能是忽悠。

果然回国后夷吾立马赖账,秦穆公虽无可奈何,竟然也不以为意,甚至在晋国发生饥荒时举全国之力救灾,而他那个脑回路不同寻常的大舅哥的回报则出人意表:第二年秦国遭灾时不仅拒绝救援,还直接起兵讨伐!

▲泛舟之役

还好苍天有眼,夷吾完成了“千里送人头”的壮举,亲自当了一回俘虏,若不是妹妹用自焚来威胁,他的命运就将是祭天用的人牲,虽然级别很高。

借着夷吾的愚蠢,他曾经许诺的“河西八城”总算是划到了秦国的土地册上,秦穆公心里却还是非常不爽,但还是放归了夷吾,任这个蠢货继续折腾晋国,同留下太子圉作为人质。

二十二年,晋公子圉闻晋君病... ...乃亡归晋。二十三年,晋惠公卒,子圉立为君。--《史记.秦本纪》

穆公将自己的掌上明珠怀嬴公主嫁给了圉,可见他对这个内侄还是挺不错的,然而在晋惠公夷吾病笃之时他突然选择了不告而别,并在第二年成为了晋国新君。

至于为什么不打招呼,只可能是担心秦国的羁留或者讹诈,但从秦穆公生平来看他并不是这种人,那问题就只能出在夷吾和圉父子身上:小人往往用自己的价值观揣度君子。

但他们显然失算了两点:第一,秦穆公很生气;第二,重耳还活着,他也是合法的继承人。秦穆公随后主动联系了当时尚在楚国的重耳一行,后者立刻动身,千山万水地赶到了秦国。

综上,两个不太如意的人终于走到了一起,之前的不痛快都将成为过往云烟。

对比前奏的波澜壮阔,两位霸主的见面堪称唱诗班的表演一般风轻云淡,颇值得后人观摩学习。

霸主来唱诗:不讲人话的国宴

秦伯享公子如享国君之礼,子余相如宾。

跟在宋楚两国时一样,时年六十一岁的重耳“公子”再次享受了国君之礼,随行的子余就是赵衰,当时重耳手底下的第二号人物兼礼乐专家。

明日宴,秦伯赋《采菽》,子余使公子降拜。

作为东道主的秦穆公首先开唱,一下子就收获了重耳的膝盖,这是为什么呢?诗中“虽无予之?路车乘马。又何予之?玄衮及黼。”的话暗含了秦穆公的意思:我不光能够赠送你车马,还能够派兵护送你回国成为晋侯(玄衮即黑色的诸侯真实礼服),无怪乎赵衰立马叫重耳“降拜”(下堂拜谢)。

▲二人的初次见面,已然白发苍苍

话说这首诗记载的是周天子亲切接见诸侯时的盛况,虽然穆公不是天子,但重耳也还不是诸侯,双方的身份地位还是有差距的。

重耳的回复是一首《黍苗》,这是一首下级对上级的赞美诗,开篇“芃芃黍苗,阴雨膏之”表达了重耳对于穆公的想法:您就是那滋润黍苗的春雨啊!

若君实庇■膏泽之,使能成嘉谷,荐在宗庙,君之力也。君若昭先君之荣,东行济河,整师以复强周室,重耳之望也。

赵衰随后点名了此行的来意:希望秦国能够帮助重耳回国继位,之后必将振兴周室,也将对秦国马首是瞻。毕竟是请人帮忙,在这么打哑谜下去是不行的,但也只是点到为止,双方对具体条款未作任何沟通,而之后穆公的表态更值得玩味。

秦伯叹曰:“是子将有焉,岂专在寡人乎!”

注定是你的,谁都拿不走,秦穆公表面上实在谦虚,实际上则是在提醒重耳:没有我你什么也干不成!当然,这种聪明人之间的暗语不需要多说。随后他朗诵了一首《鸠飞》,期望重耳此后一飞冲天,后者回复了一首《河水》(即《沔水》),其中“沔彼流水,朝宗于海”一句表达了他就像河流一样,奔向宽厚如海的秦伯的想法。

▲秦伯的朗诵表演

穆公自是高兴,于是回了一首《六月》,这首诗记述周宣王时期尹吉甫北伐玁狁的诗歌,通过对战争的描写赞美了战争主帅尹吉甫的文韬武略、丰功伟绩和英雄风范,意思是希望重耳能够日后辅佐天子,匡扶王室。

弦外之音则是:你回国的事情,我接了!

接下来重耳再次拜谢,两位同时代霸主之间的会面就这样结束了。

幕后的政治:从二嫁的怀嬴说起

秦伯归女五人,怀嬴与焉。公子使奉匜沃盥,既而挥之。嬴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囚命。--《国语.重耳婚媾怀嬴》

事件发生在宴会之后数日,这个因为被伺候洗脸的重耳表现不够尊重而发怒、甚至令后来一代霸主穿囚服赔罪的传奇女性,正是前文嫁给晋太子圉后被抛弃的那位。她本该被称做文赢(重耳谥号“文”),但因为之前那个死鬼丈夫谥号为“怀”,因而得名。

为了这事秦穆公专程到了重耳住所赔礼道歉,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从心理上讲,的确不好接受

第一,获利的一方是秦国。根据宗法制度,唯有怀嬴所生的嫡长子才具有继承权,新继承人的母亲和舅舅都来自秦国,这对于晋国政治的影响不言而喻。

后来怀嬴并没有后代,不知是晋文公年纪太大,还是不足为外人道的因素,可知的是怀嬴后来成为了晋国的国母,在殽之战后力主放归孟明视三将的正是她,光说这一点就不算吃亏。

第二,联姻也是唯一条件。对于秦穆公而言,想要的好处上次已经到手,况且是夷吾主动许诺的,这次再提要求就显得庸俗了。对于重耳这样的英雄,让他欠下一个人情才是最精明的做法。

不同于夷吾的割地献媚,重耳表现得不卑不亢,有礼有节,本就是找人帮忙,加之当时双方身份的距离,表现出恰到好处的尊重是必须的。

▲想通了,倒也琴瑟和鸣

第三,重耳的表态。齐楚一样送了美女,却都没有附加条款,秦穆公自然也是如此。正是在这一插曲之后,重耳听从了手下意见用最正式的流程将怀嬴明媒正娶,成为了正式的国君夫人,也让狄、齐、楚等国收到的美女都将成为黑天鹅投资。

这的确是一次标准的政治联姻,怀嬴虽然深得秦穆公赏识,但不是嫡女,加之二婚的因素,本不应该成为主角。所以,真实情况就是秦穆公仍然在试探。

所幸重耳前后的表现都堪称完美,顺利通过了这最后的考验,看似理所应当的过程,其实惊心动魄,这是聪明人之间的游戏,也是同级别霸主间的较量,哪怕是在合作。

从出奔狄国到回国这十九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式的历练之后,曾经的花花公子重耳在名望、精神和能力上都上了一个冠绝时代的台阶,短短九年的晋侯生涯,先是诛杀王子带以勤王,后伐曹、攻卫、败楚、救宋、服郑、威秦,于前632年在践土会盟,奠定了其与齐桓公齐名的霸主地位。儿子晋襄公则接过了父亲的衣钵和使命,晋国并没有走向衰落,史称“文襄霸业”。

此刻的秦穆公是难受的,他发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往东出不去了。从地缘上看晋国是秦国东出的必经之路,晋国的强大意味着秦国与争霸中原的绝缘,穆公以降的数代君王都只能望洋兴叹,这种地理上的绝缘也导致了文化上的落后,以至于秦国一直被东方六国视为蛮夷,而事实上他们也不远了。

反过来看,如果穆公当年没有横插一手的话,未来又该是怎样的呢?

当年号称“小霸”的郑国,在庄公去世之后迅速衰败,如果任由圉继续胡闹,也许秦国的边境没那么安稳,但晋国的沦落也是可以预见的。秦国可以继续向东扩充领土,甚至打通连接中原的通道,也许春秋的第二位公认霸主就要在秦穆公和楚成王这两位厚待重耳的国君之间产生了。

如此一来,具备优良地缘格局的秦国怎么也不会吃亏,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秦穆公的确做了一笔亏本买卖,但笔者相信:虽然有遗憾,但他不会后悔,因为这个叫做春秋。

春秋的文雅:唱诗是正规的沟通手段

肯定的说,两位霸主的赋诗言意并非心血来潮,而是当时的惯例。不光是含沙射影的外交场合,还是觥筹交错的宴会,借赋诗以言意或展示决心是一种颇为社会化的现象,也是必要的社交技能,两位霸主除了体现诸侯礼仪之外,也展现了彼此的诗教,这是礼乐文化深入骨髓的表现。

▲礼乐既是制度,也是文化

而《左传》或《国语》中多有记载类似的场合,表面上是音乐的呈现,实则作为统治阶层的卿大夫之间了解彼此意图,或外交礼仪的媒介。根据所赋篇名之统计分析,主要为小雅与国风,皆各 30 余篇,兼有 6 篇大雅诗。

PS:诗歌都来自《诗经》,虽然当时尚未被收集成册,但流传甚广。

之所以在宋国两国没有出现赋诗,在于宋襄公要挂了,没力气唱歌,楚国在当时还是彻头彻尾的蛮夷,再往后他们比中原玩得还溜。至于夷吾这个蠢货,穆公还没开口他就说出了自己的底限,再唱歌那就太讽刺了。

霸主的傲骄:一码归一码

公(宋襄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左传.子鱼论战》

从泓之战的事后我们看到了一些不可思议的规矩(今人视角),实际上这不是对错的问题,是一个普世价值观变迁的过程。今人觉得宋襄公的坚持如同天方夜谭,在当时就如同今天竞技体育必须按规定进行、不可以服用兴奋剂一般约定俗成,挑战者毕竟是少数。

要消灭逃亡路上的重耳很简单,成本和收益更是大得难以想象,但没有人会这样做,不光是接受了礼乐教育的秦穆公,连当年并不太讲规矩的楚成王也不例外。

成王曰:「子即反国,何以报寡人?」重耳曰:「羽毛齿角玉帛,君王所馀,未知所以报。」王曰:「虽然,何以报不谷?」重耳曰:「即不得已,与君王以兵车会平原广泽,请辟王三舍。」--《史记.晋世家》

在楚成王“何以报”的追问下,重耳说出了“退避三舍”的典故,这在三百年后将被视同挑衅,横尸当场才是合理结局。而楚成王却哈哈一笑,面对子玉的追问说了一句“晋公子贤而困於外久,从者皆国器,此天所置,庸可杀乎?”,与秦穆公如出一辙。

▲几个老头子以死相逼,重耳才离开齐国的温柔乡

之所以要将重耳带回晋国,并非没有现实利益的考量,也有斗气的成分,但更多的是来自于一种对于春秋规则的诠释,至于未来可能的战场相逢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至于晋文公,连“退避三舍”的感谢方式都想得出来(关键还做得到),在秦国宴会上的低头姿态想必也是他能够做到的最大让步了吧。

这既是春秋的规矩和气度,也是专属于霸主们的傲骄。

结语:外交赋诗遗憾地止于春秋

时间很快流转到战国,赋诗仿佛一下子退出了外交的历史舞台,风光全然落到了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身上,他们有着“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口才和能力,流传至今的说辞也的确精彩,然而仔细看来则多属雄辩甚至诡辩,而较少根据常理或事实的推演,更少了赋诗外交的文雅和风度。

外交赋诗的退场意味着的不只沟通方式的改变,更是一个时代的更替。不知不觉中,春秋的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了,从此外交将意味着尔虞我诈、宴会也只剩下觥筹交错,战争也回归了只问胜负的本质,一个民族的从容和“讲究”从此越来越向现实考量靠拢,这究竟是进步,还是一种难言的遗憾呢?

PS:请原谅配图的模糊,并非笔者不走心,相关的的影视剧照也不是没有,但那些辣眼睛的东西还是不要上的好。不得已又看了一遍《东周列国志》10-15集,半夜还在搞截图,突然感叹一晃二十多年,也没有新作品能超越经典,这也是一种遗憾。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3)
  1. 极度★誑戀2024-02-11 06:37极度★誑戀[内蒙古网友]163.53.188.192
    这场国宴简直是历史上的经典时刻,强强对话让人印象深刻。
    顶1踩0
  2. 風雙主人2024-01-16 14:59風雙主人[江西省网友]45.112.191.182
    国宴上不说人话不拼酒,秦穆公和晋文公的强强对话让人大开眼界。
    顶7踩0
  3. 兰天2023-12-21 23:21兰天[辽宁省网友]203.132.50.85
    这段历史真是精彩,两位君王的对话真是令人回味无穷。
    顶6踩0
相关阅读
晋文公被人置于死地 却因生死仇敌一句话而幸免于难

晋文公被人置于死地 却因生死仇敌一句话而幸免于难

这个转机缘于他的弟弟晋惠公在位十四年后寿终正寝

2016-06-01

成语退避三舍 背后的历史故事 一舍等于30里

成语退避三舍 背后的历史故事 一舍等于30里

虽然成语一般只是简单的四个字,但其背后都有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大家都知道退避三舍这个成语,那它背后的故事又是什么呢?重耳回到国内当上晋文公后,

2010-12-07

中华国学经典三字经第七十一到第七十七句

中华国学经典三字经第七十一到第七十七句

经过了四百多年,夏被汤灭掉,从而结束了它的统治

2022-12-29

城濮之战晋国大胜 晋文公成为新任霸主 会出现怎样的朝廷变动

城濮之战晋国大胜 晋文公成为新任霸主 会出现怎样的朝廷变动

此战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又为华夏大陆带来了怎样的政治变动呢?一、历史背景1、齐晋实力自周天子分封诸侯之后,各国不断成长改革,逐渐成为不同程度

2024-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