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最后一句到底算不算病句?

时间:2023-11-19 02:33:01

相关推荐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最后一句到底算不算病句?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最后一句到底算不算病句?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文学作品中《孔乙己》的主人公,一个受尽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作品《孔乙己》中最后一段说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句到底算不算病句呢,鲁迅先生这一结局是刻意为之吗?

是的,鲁迅经典的文学作品《孔乙己》最后一句话它不能算是病句,鲁迅对遣词用字的要求很严,在他的小说中,无论是叙事状物还是写景抒情,所用的词语都是非常鲜明生动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拥有鲁迅这样的天才作家是一种极大的幸运。

从方言土语的角度——乡土情怀的凝结和表达

在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小说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鲁迅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坛巨匠,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作品,他的小说语言中也有特殊性的方言化表达,并且这种表达形成了鲁迅文学独特的语言风格。

鲁迅在谈到绍兴方言时说:"方言土语里,很有些意味深长的话, 我们那里叫"炼话",用起来是很有意思的,恰如文言文的用古典, 听者也觉得趣味津津。" 但实际上鲁迅小说中 出现的特殊性方言化现象并非纯粹的方言体,受鲁迅自身经历及当时社会背景影响,这种特殊性方言化现象其实是一种以吴方言为主干,以文言文、外来语及自创语体等为 枝叶多种成分相融合的"语言综合体"。

作为语言艺术的大师,正如鲁迅自己坦言:"我以我倘十分努力,大概也还能博采口语,来改革我的文章。",在绍兴方言里,有一种四音节组成的词语,两词连用时,其意思相当于"大约的确",表示一种可能发生或已然发生的没有确切证据的推测,鲁迅在结局中通过充满乡土气息的绍兴土语和古典文言的结合,创造性地塑造了腐朽落魄的知识分子形象孔乙己,这种自然的语言习惯被很好的保留了下来,为我们后来解读《孔乙己》的文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从音韵修辞的角度——《孔乙己》字句节奏和文本修辞之美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鲁迅早期受过传统文化教育,从而打下了坚实的古典文学基础,他的文章读起来总觉得很过瘾,有咬嚼,够劲,够味,读起来有着百读不厌的感觉,他的《呐喊》、《彷徨》、《华盖集》、《且介亭杂文》、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通过杂文间接地告诉人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的必要性,而他杂文的思想里也有一种对国民性的批判、借古讽今、古为今用,充分说明鲁迅先生是十分崇尚研究运用古典传统文化精髓的,那种注重国学精髓思想,却触类旁通、融会古今,给以我们写作上无穷的启迪。

比如我们可以试着去朗读《孔乙己》中的最后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鲁迅用一个破折号表示了语音的延长,把结局和重点放在了后半句,既交代了孔乙己的结局,又足以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精。"的确"二字,表示了鲁迅主观上的判断,起到了一种强调和突出重点的作用。这一句结尾中,我们仍然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超强的语感,可以在小说中做到自如的旧信息到新信息的平滑过渡。

鲁迅先生还写出了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现代化特征,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新时代,他的文字无疑是具有先锋探索意义的,使用多种修辞的组合呈现出一种波澜壮阔、繁复绮丽的美。

从社会意义的角度——饱含哀其不幸的同情、怒其不争的愤懑

孔乙己的悲剧是社会矛盾冲突下必然的悲剧,他大概的确已经死了",这里面"大约"表示不确定,"的确"表示确定,"大约"是说,小伙计没有客观的线索,确切的消息来源说孔乙己已经死了,但是在当时封建阶级"吃人"本质的压迫统治下,孔乙己又有着那样迂腐、麻木不仁的个性,走向死亡是一个必然的结局,只是时间问题罢了。文中还交代了两条线索,一是自从中秋过后孔乙己现金付账喝了那碗酒后,一直到年关没有出现,第二年端午没有出现,中秋还没有出现,又一个年关还没有出现。对这种嗜酒如命的人来说,只要有几文钱,他一定会来酒店的,这么长时间不来,或者是没有弄到几文钱,或者是死了。第二是"我"从最后一次所见的孔乙己的那个样子来看,孔乙己的身体状况已经极差,又没有经济来源,当时也没有政府的救助,死亡是必然的归宿。鲁迅的文字,多半是文白夹杂的,但是他最有力的讽刺语句,却几乎都是脱出于文言,这是民国时代的特色,也是文字过渡时代的特色,通俗易懂又不失典雅。

"大约"是介于文言和白话之间的词汇,"的确"是白话词汇。鲁迅先生曾经讲过,他愿意用文字唤醒睡在黑屋里的鼓手,但人们醒后的惊慌失措,无所适从,也是他没有预料过的,他的贡献更多的体现在对于社会的批判和思考,《孔乙己》是写给封建知识分子的挽歌,在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几乎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进入仕途,在科举考试产生以前,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庶族制度是选拔官员的唯一途经,诗人左思的诗中真实地道出了当时门阀制度下的知识分子的愤慨,从这个角度上,科举制度确实为知识分子跻身上流社会提供了可能,但是在小说《孔乙己》中,丁举人和孔乙己的形象是两极分化的,丁举人非常凶残、市侩,孔乙己好吃懒做、迂腐穷酸,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和存在的价值,在当时唯一的价值就是成为人们生活的笑料包。咸亨酒店是当时社会的缩影,是孔乙己生活的典型环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色彩,揭示了孔乙己不幸的社会根源,作者为何用这么多篇幅写孔乙己所处的咸亨酒店,它正是当时黑暗的旧社会缩影。等级的分明、人心的势利冷漠,提示了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而结局看似矛盾的表达,更加渲染了这种悲剧的氛围。

鲁迅在另一篇小说《狂人日记》的创作中也曾经提到过对于当时社会封建制度的强烈不满,他说"仁义道德"是吃人的本质,而自己无意中成了吃人群体中的一员,所以他担忧纯洁的小孩会在这样的社会教育中受到侵蚀,成为麻木的人,他以小伙计"我"的视角,看似平淡地交代了孔乙己的结局,实际上我们可以从这种看似平淡的充满艺术的表达方式中体会到鲁迅的匠心。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丷二货丷2024-01-27 08:11丷二货丷[福建省网友]203.29.28.31
    我觉得算病句,但也许是为了突出孔乙己的焦虑情绪吧。
    顶9踩0
  2. 一瓢饮2023-12-23 17:22一瓢饮[上海市网友]103.244.235.55
    这句话真的挺绕的,不过可能是为了表达孔乙己内心的矛盾吧。
    顶7踩0
相关阅读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不明白的以为是病句 看懂后才知精华所在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不明白的以为是病句 看懂后才知精华所在

其实个人感觉,鲁迅先生的深度绝对不是一群浅薄的人所能理解的,鲁迅刻画的人物,时至今日,依旧能让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比如不学无术的高老夫子,让我们

2023-06-03

鲁迅的作品《孔乙己》中写道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这句话是病句吗?

鲁迅的作品《孔乙己》中写道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这句话是病句吗?

但这位文雅学者孔乙己却被社会无情地抛弃在一堆堆穷人的身边,没有多少他,也没有很多他

2024-01-12

鲁迅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这句话是病句吗?一直争论不休

鲁迅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这句话是病句吗?一直争论不休

今天小编要给大家讲的,就是他一个作品中的一句话,这句话在我们现在看来它是存在于病的,她就是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2023-07-13

“也许孔乙己真的死了”:这是病句 鲁迅的笔误还是故意?

“也许孔乙己真的死了”:这是病句 鲁迅的笔误还是故意?

鲁迅无疑是严谨的,他的文章中很少有罗嗦、多余的描写

2023-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