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也许孔乙己真的死了”:这是病句 鲁迅的笔误还是故意?

时间:2023-01-13

鲁迅无疑是严谨的,他的文章中很少有罗嗦、多余的描写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07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鲁迅的文章,从我们课本中的阅读理解这一内容就成了我们的必修课,选文被当作密码文件,由语文老师逐字逐句分析解读,没有半点儿遗漏。鲁迅无疑是严谨的,他的文章中很少有罗嗦、多余的描写。但他的白话描写仍久找不到一些破绽,如《孔乙己》那样的句子。关于孔乙己确实死了。

"大约"与"确实",一对相互矛盾的词语导致了相同的结果,无异于自相矛盾。很多人认为这是笔误,或者是当时的表达习惯。然而,熟悉鲁迅作品和风格的学者并不认同这种简单的推测,而是认为鲁迅是有意为之,这可以从多个角度得到印证。

第一:从证据看。据考证,鲁迅的写作非常严谨,无论长短作品,写完后都会多次检查修改,直到最后定稿满意为止。在鲁迅留下的原稿中,工作人员发现,鲁迅的修改极其严格,保持着逐字推敲的习惯,用词、用字极其讲究。

与他共事过的人反映,鲁迅寄给杂志的作品被修改了两次以上。在阅读鲁迅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也能体会到,鲁迅的作品总是严谨工整,没有粗糙的阶段。

第二:从写作背景来看。《孔乙己》成书于1918年,当时鲁迅以底层苦难民众为主要描写对象,意在唤醒全民意志。采访中,他还表示,《孔乙己》是为了让世人知道社会的凉意和人性的冷漠,从而唤醒人们的同情心而写的。因此,他在文章中极力表现孔乙己的悲悯。文末"关于孔乙己真的死了"一句,其实意在充满悲凉的振聋发聩的作用。

鲁迅的作品是经得起推敲和反复斟酌的。《孔乙己》这篇文章中,孔乙己的钱总是从衣服上"摸"出来,放在柜台上是"泄"出来的,教人写字用"长"指甲"蘸酒",怕孩子没了他的茴香豆时伸出的五个指头都"盖"了菜。鲁迅在用词上的细腻用心是毋庸置疑的。

鲁迅描写的场景和寓意,总是意味深长,值得细细回味。《孔乙己》中那句重复了两遍的"满店都是喜气",让人想象不出穷书生总是愤恨于困境的情景,人们习惯把快乐建立在他的痛苦之上,越是欢乐的气氛,越显得孔乙己孤立、可怜,越显得人心麻木而无情,社会冷酷而可恨。这种重复将讽刺和对立的场景深化到了一个神秘的高度。

鲁迅《秋夜》中"在我的后花园里,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一棵也是枣树"一句,一直被批为无稽之谈。但对于偏爱铺陈文章的人来说,这句话并不是多余,而是一种空间拓展,引导读者的视野和思维从一棵树到另一棵树,拓宽了描写场景,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景象,比"墙外有两颗枣"那种平铺直叙的枯燥表达更立体、更真实。

"关于孔乙己是真的死了",本来可以省略,给读者留下联想的空间,但鲁迅却把它放在文章的最后,独立成句。以他不同寻常的结构和内容能力,这句话一定很有用,有很强的强调意味。鲁迅先生一代文豪,严谨锤炼作品,不可能犯下如此重要内容的"笔误"这样的低级错误,必然是有深意的。

从整篇文章来看,文章以酒馆场景开始,以酒馆场景结束,中间是孔乙己的故事。孔乙己的故事只有一篇文章那么长,像一阵风吹过,在客人和店主的心里只有一个小小的笑话和19块钱那么多,没有他,人还是这么过来的。但叙述者对孔乙己的感情是复杂的。

孔乙己被嘲笑的时候,觉得可笑又可悲。孔乙己教他写字的时候,他不耐烦了。但孔乙己给孩子们吃八角豆的时候,似乎觉得他因为善良而有点可爱。当孔乙己最后一次踩着草褥子来喝酒时,他把酒送到门口,从满是泥巴的手里接过钱,这时候,这个年轻人似乎又对孔乙己产生了同情和怜悯。

小家伙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和孔乙己多喝一碗酒,多吃一碟茴香豆,但他不像短衣帮、长衣帮、掌柜的那样冷血无情,对自己的遭遇也不可能完全冷眼旁观,更没有理由让他记住那个可笑可怜的书生,那个听了大家关于孔乙己的消息,小服务员代表了社会上没有丧失良知的大多数人,鲁迅以他为透视镜,调动读者转移视线和情绪,激发读者潜意识的同情心。

最后一顿酒下肚后,孔乙己再也没有出现,从中秋节到端午节,只有店主再次表示,"孔乙己还欠十九块钱。"。他的生命如此廉价,以至于没有人关心他的生死,也没有人谈论他的死亡。小厮猜到孔乙己没有别的出路,只有死路一条,脱离了现实,有了"的确"。

但基于同情,他听到孔乙己的死并不高兴,不想联想到孔乙己独自死去的悲惨场面,出于情感,用了"大约"。因此,"关于孔乙己真死了"一句被视为病句,实质上表现了现实与情感的碰撞。

"我到现在还没见到他,也许孔乙己真的死了。"。细读三遍这句话,没有理由让人产生一种叹息的冲动,一种强烈的内心触动,令人窒息的无力感和绵长的感伤,就像感叹一个迂腐善良的学者在那个麻木的社会里最后的命运。改成"孔乙己可能死"、"孔乙己应该死"、"孔乙己一定死"。都少了意义,不足以涵盖那么多那么复杂的感动、感叹和悲伤的感情。

基于种种情况,这句话不是笔误,而是深化的特殊表达。

用一字一句激发人的思考,是一个作家的最高境界。引导读者反思和觉醒是作家最大的成就。一个作家最大的成功,就是他的作品不随时代发展而褪色,长久地激励世人。鲁迅的老辣、深沉、讽刺、批判是激流、江河,在作品中无所不在,他的悲悯是涓涓细流,藏在细碎的缝隙中,需要仔细判断。浅薄的思维理解不了深刻的内涵。苏轼有言:"旧书不厌百读,读精自知",读书的价值是深刻的。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也许孔乙己真的死了”:这是病句 鲁迅的笔误还是故意?》,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慈母情深》:课文导学+当堂检测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慈母情深》:课文导学+当堂检测

学习目标:1、理解慈母情深,懂得感恩回报。2、体会场景细节,学习反复手法。3、回忆感人经历,仿写作文片段。学习过程:一、词语积累。本课需要积累的词语有:挣钱 压抑 颓败 噪声 褐色 疲惫 耽误 衣兜 龟裂陷入 ...

2022-11-13 #经典句子

语文教学应关注文本结构

语文教学应关注文本结构

...,层次分明。其中第4自然段,有顺序地选取了三个典型场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了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这一特点。第5-6自然段则通过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的结合,衬出了小艇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突出了小...

2023-01-13 #经典句子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知识点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知识点

一、交流平台作者的感情有时会融入到他描写的场景中。阅读时,品味令你印象深刻的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什么是场景描写?场景描写指的就是场面描写。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

2023-09-28 #经典句子

把句子写的有味 把内容写具体 把场景写有序

把句子写的有味 把内容写具体 把场景写有序

...面朝大话、春暖花开。大家点头称赞。”为何面对同样的场景,不同的人说的话结果却不一样呢?其实这里不仅是一个俗、一个雅的问题,而是第二个朋友把这种美景说的很详细,具体而已。对学生而言,平时习作三言两语,字...

2022-11-17 #经典句子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短兵相接的场景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短兵相接的场景

...也很有名,和其他两首诗不同的是,这首诗不是写送别的场景,也不是写行军的过程,而是直接写军情战事,反映出了军士们傲视一切的豪迈精神和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当然,这里头同样少不了的,依然是对严酷的气候、壮丽...

2022-12-13 #经典句子

用细节说话 让场景表白 文章会更加精彩

用细节说话 让场景表白 文章会更加精彩

...方向。二、如何用细节说话?比如,我想写表达这样一个场景,我一个人回到家,家里没有其他人,感觉冷冷清清的。如果我只说了一句,“一个人回到家,顿时感觉到家里冷清多了。”这样一句话,读起来显得干干巴巴的,没...

2023-07-14 #经典句子

如何拿下高考语言扩写题?一线语文教师给你支招

如何拿下高考语言扩写题?一线语文教师给你支招

...供各位参考。一、常见题型高考扩写题常见题型有两种:场景式扩写和语境式扩写。 1. 场景式扩展。场景式扩展就是让考生根据题目所给的相关材料,描写一个场景,这个场景或者是自然景观类的场景,或者是社会生活类场景...

2022-11-24 #经典句子

教育随笔: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说课稿

教育随笔: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说课稿

...敬意。为了立体地表现人物品质,课文除了通过用环境和场景描写来渲染人物、推进情节的发展之外;还通过对谭老师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人间大爱;最后引用最具说服力的...

2023-12-08 #经典句子

「技巧」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汇总

「技巧」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汇总

...。4、景物描写的作用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二、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三、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周围的环境,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四、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022-11-18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