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语文老师课堂现挂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与中高考完全吻合

时间:2023-09-07 04:03:01

相关推荐

语文老师课堂现挂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与中高考完全吻合

从学生初一一入学,我就强调工具书的重要性,要求学生上课时带《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使用工具书要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经过一周多时间,绝大多数同学都准备好了工具书,接下来的课就要带着他们用一用工具书。但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切入,一直还没太想好,不想太刻意,让学生觉得是为了使用工具书而使用工具书,而要让他们在自然而然的过程中利用工具书。

课前,在班级门口的电子班牌上闪出了这样一条信息。

忽然灵机一动,哈哈,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于是就有了下面的课堂现挂。

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四个字,准确说是两个汉字,两个拼音。

令 人 zhì xī

同学们都已经把工具书准备好了,这些工具书不是放在那里的摆设,而是要真正用起来,我们现在就来做一个小练习。

我刚刚在教室门口的电子班牌上看到了这样一幅图片,图片上面有这样四个字,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现在请同学把我在黑板上写的这两个拼音通过查字典的方式,补上汉字。

注意,一个是补上这两个字,成为一个我们常用的短语。另外一个要补上的是化学课上的一个课程名称,是制造一种化合物。

第一个“窒息”很快就查到了,马上就有人上来写对了,对此学生没有异议。但第二个则发生了一些问题,因为我在讲述要求时已经明确是制造一种化合物,所以“制”这个字写对问题不大,关键是xī,写得五花八门。

第一个学生写成了“锌”,接下来的学生,有的写“锡”,还有的写“硒”。但一直没有写出正确答案。我提示他们不要仅仅使用《新华字典》,还要查一下《现代汉语词典》,可以试着查“乙xī”这个词条,会看到这是一种化合物,我依稀记得我当年学化学时,老师告诉过我们这种化合物可以作为水果催熟剂。

最终,在我的提示和帮助下,他们准确地完成了“令人制烯”这个短语的填写。由此展开来,我讲了四个知识点。

第一:语音流变

第一个同学写成了“锌”,是“xīn”和“xī”这两个读音没有区别开来。我们现在推广普通话,所以要有标准的普通话发音,我们可以以《现代汉语词典》最新版的读音作为标准。但同一个字的读音并不完全固定,一成不变,应该注意两个问题。

一个是方言问题。比如,在不同的方言区,虽然是同一个汉字,但是发音却不相同,比如,有一些地区h、f不分,这样的地区“福建人”就读成了“胡建人”;有一些地区l、n不分,于是就有了本来去了“河南”,你听起来以为出国去了“荷兰”的笑话。

另外一个是古今音问题。语音一直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所以有上古音,中古音等的区别,但这些并没有语音的资料,只是根据文字进行推测分析。现在我们读古诗时,还时常涉及到这个问题,比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一骑红尘妃子笑”的“骑”等,大家为此争执不休。现在统一规定读今音。我个人认为,读准字音固然重要,但准确理解意思更重要。

第二:语境意识

我们从小学开始,就有关于拼音是否正确的考查,或者看拼音写词语的考查。需要注意,这一类考查从不单摆浮搁地考一个拼音或者一个字,而至少也要以一个词的形式来考查,这个词就是最小的语境。

汉字中有很多多音字,如果我们不将其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并不能判断某个多音字具体读什么音。除了多音字,也有相当数量的同音词,这时候,更要将其放到诸如语句或者段落这样的更为丰富的语境中去考查。因此我们学习一个字一个词,不能孤立地掌握它,而一定要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更好地掌握它。

还有一个语境,不仅仅是同学熟悉的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篇章的语境,而是阅读的语境,或者说是知识储备的语境,比如,刚刚同学写成“锡”或者“硒”,而不能写出正确的“烯”,是因为缺少化学的一些知识背景,不知道化合物是什么。

第三:字源分析

回到常用的短语“令人窒息”上来,我们都知道“窒息”是呼吸困难甚至停止,但为什么“窒息”就是指喘不上气来呢?这就要有意识地从字源的角度去分析。

通过查阅网络工具书,我知道“窒”是形声字。从穴,至声。洞穴狭小阻塞,故从穴。本义:阻塞,不通。“息”是会意兼形声字。从心,从自,自亦声。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本义:喘气;呼吸。其中“自”是象形字,甲骨文中“自”就是鼻子的形状。那为什么本来只是指鼻子的“自”后来又进一步引申为我们常用的“自己”的“自”了呢?因为我们在说自己的时候常常会指着自己的鼻子。你看,这种演变多有趣味。

当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窒息”从字源上看是怎么回事。就能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了。所以,要经常查字典,使用工具书,不仅仅要有一般的常用纸质字典查阅音形义,对一些字词我们也要借助网络工具书,进一步追溯其字源,这样才能发现汉字之美。

第四:修辞问题

这个化学课上的题目,之所以引人关注,实际上隐藏了一个有意思的修辞。让我们因为这个修辞产生了很多联想,由“令人制烯”这个具体的课程内容,联想到“令人窒息”这个短语,再把这个课程内容和这个常用短语联系在一起,又会引发无尽的遐想。

这个修辞其实我们并不陌生,在同学熟悉的一些古诗文中曾经出现过,比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个诗句表面看似在说晴朗之“晴”,而实际上却是在说情感之“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个诗句表面在说蚕丝之“丝”,而实际却是在说思念之“思”。这就是谐音双关。

又比如,《易经》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说法,这两句话可以视为中华民族之精神。而在前几年雾霾严重的时候,“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个成语被偷偷地变换为“自强不吸”和“厚德载雾”,在调侃与无奈中,暴露了很多复杂的情绪。

【课后反思】

1.这是温故而知新的一课。对学生来说,有一些是“温故”,一些是“知新”。只“温故”不“知新”,会令学生情绪过度放松甚至厌倦,反过来只“知新”不“温故”,则无法将前后所学的内容有机勾连起来。正是这样“温故”与“知新”的不断滚动,使得学生语文素养逐步得到提升。

2.这是利用真语境的一课。学习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毫无疑问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但在一个“假语境”或者说一个“设计的语境”之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不一定很好。“请君入瓮”甚至“关门打狗”的教学方式,很多时候会让学生厌倦甚至憎恨。

3.这是“有意”与“无意”的一课。虽然看起来是在无意中发现了“令人制烯”这一教学资源,但实际上却是“有意为之”。所讲的内容从字音到字源再到修辞,都是常见的语文知识和基本的语文能力,也是中高考常考的内容,都有具体的试题可以印证。但学生却觉得是“无意得之”,课堂上轻松愉快。不断用“××是考试重点,务必要掌握”这样的“狼来了”的方式吓唬学生,用不了多久学生就厌倦了,就脱敏了。

4.这是培育“大语文”观念的一课。时时处处都是语文,学语文不应该有课内课外之分,课本与非课本之分,口语与书面语之分,雅言与俗语之分。凡是存在文字的地方,存在语言的地方,都是学语文的地方,要时时处处学语文,时时处处用语文。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蒲公英的旅程2023-12-28 19:28蒲公英的旅程[山东省网友]103.24.186.66
    这位语文老师教学方式真非常适合中高考能够让学生掌握必要知识点提高课堂水平为未考试打好基础!
    顶2踩0
  2. 旧时微风拂晓城2023-11-02 11:45旧时微风拂晓城[北京市网友]203.5.120.53
    这个语文老师真好棒啊!现场挂掉些课堂点学生却听得津津有味真是太厉害了!
    顶3踩0
相关阅读
为什么说语文是否优秀不在学生而在家长?这位老师说了真心话!

为什么说语文是否优秀不在学生而在家长?这位老师说了真心话!

到了初中阶段,就要开始由被动学习过渡到主动过渡,等到了高中以后,就能完全地主动学习了,我们有很多家长拿对待高中的方法,来对待小学生,中学生,就

2023-11-03

浙江那篇满分高考作文 到底该不该提倡学生这样写文章?

浙江那篇满分高考作文 到底该不该提倡学生这样写文章?

有人认为作文的作者有丰富的语言积淀,能够把大量的生僻字、晦涩的名言和哲学语句贴切地用在自己的作文中,足显考生学养深厚,极富文采

2023-05-23

论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衔接

论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衔接

因为学段不同,规律不同,要求不同,这就生发出一个如何过渡、怎样适应的问题

2014-05-03

外国不及格中文试卷走红 题目似脑筋急转弯 中国学生看了也很懵

外国不及格中文试卷走红 题目似脑筋急转弯 中国学生看了也很懵

很多学生不知道的是,外国学生同样承受着学习中文的痛苦,随着我国国力强盛,很多国家开始了中文教学,外国学生甚至还要通过中文考试,曾有一个尼日利亚

2023-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