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汤殷权《论语》讲义:《为政第二》篇“子夏问孝章”

时间:2023-09-02 05:36:01

相关推荐

汤殷权《论语》讲义:《为政第二》篇“子夏问孝章”

汤殷权《论语》讲义(原创)

【原文】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翻译】子夏问孝于孔子。孔子说:“孝,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做到这一点很难呀。父母有事时,弟子代劳;有酒食时,让先生享用,难道这样就是孝吗?”

【注释】色:由内心的情绪而表现出来的颜色、神情。

馔:zhuàn,食用。

服:从事,致力 。

曾:zēng ,岂,难道。

是:代词,这,这样。指弟子服劳。

讲义:

一、此章强调人子对父母要有爱,用心之爱。

二、上一章“子游问孝”,孔子强调“敬”;此章“子夏问孝”,孔子强调“爱”。

敬与爱,有所不同,学者须玩味之。《孝经》云:“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意思是:事母主爱,事君主敬,事父则爱敬兼而有之。

在此,孔子表面上是说“色”,其实是说内心之爱。色由心而生。内心有真爱,其色怎么看都是爱;若内心无爱,那他怎么装也装不出来“爱”之色来。《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利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suì然见于面,盎àng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意思就是,内心是什么样,其四体(包括容颜)不用听语言就明白,就会跟随着真实的内心而做出来了。

三、色难。有多种解释:

1、真诚之色,指要真诚地、发自内心地对待父母。《论语指月》:【原书批注:试把婴儿嬉笑,与成人后在父母前颜色体会一番,便见“色难”处。】盖念念在亲,无时刻放下,真有视于无形,听于无声者。而后形乎四体,布乎动静,所谓乐则生,生则恶e可已(止)也。此岂声音笑貌所能为哉?

2、顺承父母之色为难。司马光《家范》说此文云:“色难者,观父母之志趣,不待发言而后顺之者也。”

父母都是无私地爱子女的。试看为人父母者对待自家婴儿的颜色,都是多么真诚,哪个孩子不能由此而体会到父母的爱?为何不能如此对待父母呢?

3、无论任何情况下,总是能够和颜悦色地面对父母,这是很难的。《弟子规》云“怡吾色,柔无声”是也。人总有自己的情绪,父母、儿女都是如此。然而儿女要心怀父母,以照顾以父母的情绪为上,不可任自我之性,给父母脸色看。

再敲黑板了:重申一下理解《论语》的观点:不论哪种理解,只要其方向是对的,只要对我们修身有利,都可以说是对的。都要对照自身去检讨、力行、改正不足之处。不要停留在对文字的纠结,甚至是辩论上。这种空谈毫无益处,只会增加自己的浮夸!以上三种理解,都有可取之处,都需要我们对照自身检讨、力行、改正。

四、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此句也有不同解释:

1、弟子,先生:指弟子侍奉老师之事,偏重于“服”、“劳”,以此对待父母,显然是不够的。此解的理由是:未见称父母为先生的。再者,此章讲的是孝,是儿子对待父母,那弟子的弟怎么理解?对待兄长之事,不应当是“孝”的范畴。

刘沅《四书恒解》:称父母为先生,人子于父母前称弟子,自古无此理。此章言敬而不爱,亦不得为孝也。服劳奉养,凡弟子事尊长皆然。事父母则深爱,和气自(来自于)心,即有他事,一见父母便欣然蔼然,凡忧闷之事都忘却了,此为色难。

郑氏《述要》:事师事亲同一左右就养,虽为《内则》所载,然师者道之所在,严肃之意较多,事父母更当柔色以温之。夫子言此,乃弟子事先生之礼不足以为孝也。

2、弟子:指弟弟和儿子。先生:指父兄,对应弟子。因为他们出生先于自己,所以称为先生(不指老师)。那么,此句的意思就是:有事时自己代劳,不使父兄受劳累;有好的酒食,先让父兄享用。仅仅这样,也算不得孝。

《集注》:食,饭也。先生,父兄也。馔,饮食之也。曾,犹尝也。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亲之际,惟色为难耳。服劳奉养,未足为孝也。

五、总结

1、此以上四章书,皆讲孝。可见孔夫子“因材施教”。尹会一《读书笔记》:孔门教人莫重于仁孝,其答问仁、问孝各有不同,皆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告之,故药各中( zhòng,切中)病。非如后世之教,自立宗旨以待来学,所谓不问病症而施药者,药虽良无益而又害之者多矣。

2、《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为政者必躬身亲为而行孝,也必讲孝。否则,其为政也无根,将都是要求人的为政,必不能使人心服。

3、孝为何?前几章讲“无违”(循礼为孝)、“惟疾之忧”(修德为孝)、“毋不敬”(敬亲为孝)、“色难”(爱亲为孝)。《论语》后文还有“三年无改”、“几谏”、“知父母之年”等等。俗语又有云:颜孝、言孝、听孝、顺孝、行孝等等。学者当综合学习,运用。孔夫子“因材施教”,我们当“因材受教”,方为恰当。

《孝经》子曰:“夫孝,德之 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4、孔子教人,往往是要不好的变好,要好的更好。要更好之时,并不是说较低层次的好,就是不好,就可以不要了。比如说:养志为孝,并不是不要口体之养。读书千万不可读成这样啊!

六、轶事一则:古人常吟诗作对,多用四书五经中句子。乾隆皇帝曾出上联“色难”,让纪晓岚对下联。纪晓岚立即笑云:容易。乾隆帝又等半天不见其对出下联,遂问之:“你说容易,怎么不对呢?”纪晓岚说“我已经对过了呀。”二人遂相对大笑。原来纪晓岚以“容易”对“色难”,真是绝对。

七、文中成语:

睟面盎背:睟suì,润泽 。盎àng,盛(shèng),充盈。君子内在的道德自然流露,而使他面色润泽,背部充盈。后用以形容有道德修养者的仪态。

不言而喻: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待续)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关己则乱℡☜2023-12-26 17:01关己则乱℡☜[吉林省网友]103.63.37.9
    汤殷权讲义通俗易懂让我对《为政第二》篇有了更清晰认识。
    顶1踩0
  2. 语中散步2023-10-29 23:18语中散步[云南省网友]43.230.22.224
    这个讲义对《论语》解读很有深度让人对孝章理解更加深刻了。
    顶3踩0
相关阅读
《论语》10条精华短句:孝与不孝要看父母过世三年后

《论语》10条精华短句:孝与不孝要看父母过世三年后

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之一

2023-01-09

《论语》中的子夏

《论语》中的子夏

在孔门弟子中,与子游并列为文学科

2023-11-12

传统文化 ┃《论语》10句话 说“孝”

传统文化 ┃《论语》10句话 说“孝”

那怎样做才能算是算孝呢?论语中的这十句话,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孝的含义,共同学习一下

2023-01-11

浅谈《论语·为政篇》:儿女孝顺父母 奉养父母 关键是心怀敬意

浅谈《论语·为政篇》:儿女孝顺父母 奉养父母 关键是心怀敬意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是指能够奉养父母。然而,

2014-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