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林语堂为什么要请郁达夫重译《京华烟云》

时间:2023-08-28 05:24:01

相关推荐

林语堂为什么要请郁达夫重译《京华烟云》

《瞬息京华》写于1938年8月,其时林语堂在巴黎。按照当初的打算,林语堂本来是想翻译《红楼梦》,但感觉《红楼梦》离“现代中国距离太远”,因而就有了《瞬息京华》的写作。《瞬息京华》就是《京华烟云》的译名,为林语堂所首肯。此书为林语堂文学作品的压卷之作,在国内外都有着不小的影响。但要指出的是,林语堂这部写作一年的《瞬息京华》是用英文写的,所以在后来就存在着翻译成中文的需求。

《瞬息京华》是一部什么书呢?此书由晚清写到全民抗战,差不多是此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清明上河图。按照林语堂的说法,举凡风尚之变易,潮流之起伏,袁世凯之阴谋,张勋之复辟,安福之造孽,张宗昌之粗犷,五四、五卅之学生运动,三一八之惨案,《语丝》、《现代》之笔战,至国民党之崛起,青年之左倾,华北之走私,大战之来临,皆借书中人物事迹以安插之。

其中若宋庆龄、傅增湘、林琴南、齐白石、辜鸿铭、王克敏,及文学革命领袖出入穿插,或藏或显,待人推敲。林如斯认为“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的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文化深思、现实观照、时代追问与人物透析兼而有之,不能不说这是林语堂的大制作。

《瞬息京华》中的“瞬息”又是什么意思呢?林语堂是这样解说的,“全书以道家精神贯串之,故以庄周哲学为笼络,引《齐物论》‘梦饮酒者,日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旦暮遇之也’为格言”。

这大概有一日长于百年,百年缩于一旦之意。在瞬间捕捉永恒,在20世纪时间之河中打捞有意义的一抹京华之“瞬息”。这些被定格的“瞬息”,就成为了关于中国社会的不落幕的永恒记忆。

《瞬息京华》为什么难译

三十年代以后的林语堂文学作品,其价值取向都体现出不断的“内”转倾向,特别是在明末小品的触动下。

林语堂三十年代面向文言与中国传统的“内”转,恐怕会出乎吴宓的预料之外吧。吴宓当年在自己的留学日记中,关于林语堂有这样的记载,恐林语堂“沉溺于白话文学一流,未能为同志也”。但林语堂并没有被“白话文学”所限,其后来进入小品文创作,倡导“文言的白话”,其受周作人独特的文学观念的影响,亦是一个主要原因。再后来,林语堂已经“行为尊孔孟,思想服老庄”了,在这种状况下,才有了具有中国风格与古典气韵《瞬息京华》的产生。

总括说来,林语堂的《瞬息京华》有这么几个写作立意:

其一是要向《红楼梦》致敬。《红楼梦》是林语堂所尊崇的作品,本来是要翻译《红楼梦》的林语堂,因为抗战的爆发,才写作了《瞬息京华》。因而,《瞬息京华》是带有《红楼梦》精神气息的一部作品。

其二,小说《瞬息京华》是要用人文视角全面反映晚清以来几十年来的中国社会变迁;

其三,是在语言层面全面实践当年“文言的白话”的主张。

这些都会使《京华烟云》满含着文化意趣,拥有自己的文化身份,而会与典型的新文化作品在文化印记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其不同在于:林语堂绝不避讳与古典文化之间异常紧密的深层联系。林语堂曾明确指出《京华烟云》对于道家精神的贯彻。

林语堂自己亦说到过《瞬息京华》的不好译。

“夫译事难,译《瞬息京华》尤难。何以故?小说中人物,系中国人物,闺淑丫头,系中国闺淑丫头,其人物口吻,自当是中国人之口吻”。

《瞬息京华》之所以难译,一个主要方面是“中国人之口吻”难以用译笔再现。

什么是“中国人之口吻”?主要是指老中国人的语言方式与老中国人的行为方式。说到老中国人的语言,就不免会与文言或类文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说就是明清小说所使用古典白话之味道,这种古白话天然地就不会有“欧化调”。说到老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不熟悉中国的文化与传统,就谈不上对老中国人行为方式的了解。

总之,要译出这个“中国人之口吻”是不容易的,但最重要的是不能用“欧化调”的。一个老中国人讲着“欧化调”是不可想象的。

因为《瞬息京华》世界文言或类文言性事物弥漫性存在,这在“文言已死”的年代,构成了小说翻译上不小的难度。

林语堂为什么不满郑译《瞬息京华》

在林语堂英文本《瞬息京华》出版后不久,汉译本就问世了。它是由郑陀、应之杰合译的(下文中简称为郑译《瞬息京华》)。郑陀前曾译过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林语堂评价尚可,但郑译《瞬息京华》却让林语堂叫苦不迭了。

林语堂不满郑译《瞬息京华》主要在四个方面:过度的“欧化调”;文不雅驯,“都不甚雅”;不到位的翻译。让四个方面的差池,让林语堂十分头痛。

其一,过度的“欧化调”。林语堂最为讨厌的便是穿着洋装不着要害的“欧化调”。“欧化调”林语堂三十年代中期提倡小品文时就讨伐过,没想到自己被翻译的小说,还是躲不开“欧化调”。林语堂在《谈郑译〈瞬息京华〉》中,只得对“欧化调”再次开战。不管译文还是文章,用词贵在词炼而意达,“用字得当,多寡不拘,用字不当,虽句法冗长,仍不达意,不得以摩登文体为护身符,而误以繁杂为谨严,以噜嗦为欧化也”。

“欧化调”在译作中是怎么表现的呢?译本中曼妮对木兰说,“这些事情都是前定的……好像你和我会面,假使你不失散,我怎样会和你会面呢?有一种不可见的力量控制我们的生命……”曼妮系前清山东乡下塾师的姑娘,应该不会用这种“欧化调”。

林语堂批道:“不可见的力量”者何,神明也,作者原意“冥中有主”四字而已;而所用“失散”、“会面”二语亦不当,应作“走失”、“相会”。小说中有迪人向锦儿求欢一段,译作中锦儿道:“你是主子,应当使出自己的尊严来。”这又是洋腔,不达意。应作“你是主子应有主子的身份”。

译作中有这么一句,“那当家师太相信她是另一个犯了过失而发愤出家的年青美丽姑娘”,林语堂认为应该改作“另一失身匪人削发为尼的姑娘”。

译作中还有“人们总是从单纯粗俗的脾气升进至有教养典型的多,从有教养回到粗俗的少”之句,林语堂认为此译句不得要领,而应作“大凡世人多由野人之俗,转入雅人之俗,惟有少数能由雅人之俗,再转入俗人之野”。

总之,要表现“中国人之口吻”,“欧化调”是不成的,它会使汉语表达冗长、拖沓而又辞难达意。

其二,文言性词语缺位,所造成的翻译偏差。小说有木兰将要分开两腿投石一段,译作为“做出那不合妇女典型的姿态”。其实指有失或不合“闺淑体统”,“典型”二字为滥用。译作有木兰说:“季先生,我老早想和你会面,盼望了好久了。”其实若译为“久仰”或“久仰大名”,就更为妥贴。译作还有珊姐说“让我们折一枝桂花来行一下酒令”,若译“折桂传杯”才更到位。

这方面的译作之失,多由对文言性说法的隔膜或因对传统古典性事物的生疏所致。

其三,文不雅驯,“都不甚雅”。译文把静宜园中之“漪澜轩”译作“环水台”、把“思过斋”译作“自省室”、把“蜃楼”作“迷魂塔”,把“暗香斋”译作“澹芳斋”,这让林语堂把译作批为“都不甚雅”。小说有莫愁论乾隆书法一段,译作为“(乾隆)又是个提倡文学艺术的人”,实应作“(乾隆)又是右文之主”;译作为“……他的字……柔软和圆润的轮廓里含蓄力量”,而应译作“外柔内刚”更为到位。

林语堂认为“文言虚饰萎弱之病,白话作家有过之无不及。欲救此弊,必使文复归雅驯”。

在文言靠边站的年代里,若要“使文复归雅驯”,这谈何容易?

其四,不能到位的翻译,亦是似是而非或不准确的翻译。小说情节中有迪人初回国见银屏,一进门便亲吻,银屏故意推却,说“别性急”。林语堂英文作“slowly,slowly,now”。译者竟直译为“慢!慢!现在”。其中的语意相差就不可以道里记。译作中有丁妈“帮着支配菜单”,实“助理点菜”也。译作中有“澹芳俯倒了脖子”,实“怕羞低头不语也”。对于这种译法,林语堂有点愤怒了。林语堂批道:“俯脖子”不成话,“俯倒脖子”更不成话,“俯倒了脖子”简直是一故意噜嗦的鬼话。

译作有钱玄同骂古文家为“罪恶的种子”,“文学界的私生子”,其实应译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

总括一句话,林语堂不满郑译,是源于郑译之《瞬息京华》与本来《京华烟云》之间的“文化差异”,通过汉语之桥,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这个差异。

为什么会请郁达夫译《瞬息京华》

林语堂想请郁达夫翻译《瞬息京华》,是在1937年9月,当时林语堂还在纽约。那时的《瞬息京华》还只是腹稿,但小说的大的设想与人物构成都已基本成熟。那封给郁达夫的信就登载在1937 年10 月16 日《宇宙风》第49 期上。林语堂一看到郑译《瞬息京华》,就很不满。于是就在1940年元旦再次给郁达夫写信,回想前事,林语堂还是觉着请郁达夫亲自执笔更为可靠,同时对郑译《瞬息京华》的瑕疵和硬伤,一一加以剖析,希望给达夫以参考。因此这封信有一个题目,叫《谈郑译〈瞬息京华〉》,此信发表在1942年4月桂林再版《宇宙风》第113期上。林语堂非常希望给自己的大作找到一个有过硬的译者。

林语堂为什么想到要找郁达夫呢?

首先一个,林语堂是熟悉了解郁达夫的。从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在上海期间,林语堂与郁达夫的交往还是不少的。

《郁达夫日记》1928年7月7日载,这一天北新书局请客,所请的客人中有鲁迅、林语堂还有许钦文、川岛等,这大概是郁达夫与林语堂初次会面。

1930年1月1日,这一天的晚饭是在林语堂家吃的,饭后与林语堂一道前往大夏大学观看话剧《子见南子》,该剧是林语堂的作品,由大厦剧团演出。郁达夫在日记中对此剧评价不错,“出演者系大厦全体的学生,成绩很好。我到今日为止,所看见的剧团演剧,此是第三次,前两次都不好,只有这一次比较得最好”。

1932年10月12日《郁达夫日记》中,记载了郁达夫为林语堂的《论语》寄稿,文章名《不亦乐乎》,可供《论语》四期之用。

另外,郁达夫不只白话小说写的好,旧学功夫亦过硬,其旧体诗的水平更是现代作家中之翘楚。当然,作为徐志摩粉丝的苏雪林,是看不上郁达夫的。苏雪林《郁达夫及其他》说,“他何尝够得上名士的资格,只不过是名士糟粕之糟粕而已”。

但不管怎样,郁达夫的文言功底与他小说的艺术成就是不容否认的。在老成凋零以后,在林语堂看来,郁达夫当然是最好的人选。

那么,林语堂为什么不自己译自己的作品呢?林语堂给出的解释是,“所以特请达夫译中文。一则本人忙于英文创作,无暇于此,又京话未敢自信;二则达夫英文精,中文熟,老于此道;三,达夫文字无现行假摩登之欧化句子,免我读时头痛;四,我曾把原书签注三千余条寄交达夫参考。如此办法,当然可望有一完善译本问世”。由此可见林语堂对郁达夫的信赖程度。

很有可能的是,郁达夫对林的这两封信都没有看到。林语堂亦是这样猜测,“今达夫不知是病是慵,是诗魔,是酒癖,音信杳然,海天隔绝,徒劳翘望而已”。当时恰逢抗战时期,刚从福州归来的郁达夫很快又开始了自己的漂泊人生。

据《郁达夫日记》,1936年春季时,郁达夫在杭州耗费巨资修建的“风雨茅庐”基本完成,但新债加上旧债,此时郁达夫负债已在五千大洋以外。若是郁达夫见到林语堂的约译信,再想想稿酬,郁达夫会答应也说不定。

“必先把《红楼梦》一书精读三遍”

其实,译作让原作者心惊肉跳,不只林语堂有这个体验,鲁迅亦有。鲁迅在《关于〈白莽遗诗序〉的声明》中说了这么一件事,“而第二期的第一篇,竟又是我的文章,题目是《日译本〈中国小说史略〉序》。这原是我用日本文所写的,这里却不知道何人所译,仅止一页的短文,竟充满着错误和不通。后面却附有一行声明道:‘本篇原来是我为日译本《支那小说史》写的卷头语……’乃是模拟我的语气,冒充我自己翻译的。翻译自己所写的日文,竟会满纸错误,这岂不是天下的大怪事么?”鲁迅的这个遭遇,也是挺怪诞的。

那么,怎样才能译好《瞬息京华》呢?林语堂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精读《红楼梦》,“我不自译此书则已,自译此书,必先把《红楼梦》一书精读三遍,揣摩其白话文法,然后着手”。精读《红楼梦》,能不能解决一部分问题?当然可以,此一方案多少有点临时报佛脚的意味,更重要的是具备较为深厚的古典文化修养。若是从这个角度讲,张之洞的认识似乎更为到位。

张之洞在《劝学篇》表达过这个观点,“中士而不通中学”,“虽有博物多能之士,国家亦安得而用之哉”,并且还认为“华文不深者不能译西书”。郑译作品为什么问题百出?根本原因其实还在于“华文不深”。

也许可以把林纾的译作认作为具有“中国人之口吻”之翻译,这也是林纾所创造的20世纪最为独特的一道文化风景。林纾以纯熟古文而“吾手写吾口”已达到出神入化、鬼神皆惊的程度,其为林译小说带来不少魅力。这让最爱的挑剔的钱钟书亦是赞叹连连、怀思不已,并曾写有专文予以分析。晚年俞平伯曾重读多部林译小说,亦多有赞美。也许林纾式的译者是林语堂最为钟意的,因此林语堂才找到了郁达夫。在文言被摒弃的三四十年代,要想为《瞬息京华》寻找一位合适的翻译者,确实是不容易的。

参考文献:

《吴宓日记》

《郁达夫日记》

《鲁迅书信选》

《俞平伯年谱》

本文为尼山启明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3)
  1. 烟抹一剎紅2024-01-17 13:19烟抹一剎紅[江苏省网友]203.30.194.47
    3.这种合作可能使作品在文学形式和文化内涵得到双重提升让读者通过不译者视角更加全面地感受《京华烟云》魅力。
    顶0踩0
  2. 桃源小憩2023-12-01 02:40桃源小憩[火星网友]14.131.158.245
    2.或许林语堂觉得郁达夫有独到处能够以自己理解和情感对《京华烟云》进行重新诠释使作品更具现代感和观赏性。
    顶1踩0
  3.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2023-10-14 16:0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安徽省网友]202.40.158.176
    1.林语堂请郁达夫重译《京华烟云》可能是希望能够借助郁达夫语表达和独特感悟为读者呈现出更深刻文化内涵。
    顶0踩0
相关阅读
幽默大师林语堂经典语录:直指人心人性 看完果断收藏!

幽默大师林语堂经典语录:直指人心人性 看完果断收藏!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如此评价苏轼

2023-10-28

《京华烟云》中姚木兰一家的日常生活情趣 满是林语堂的美好想象

《京华烟云》中姚木兰一家的日常生活情趣 满是林语堂的美好想象

作者 王苗林语堂成了大洋彼岸普通百姓家喻户晓的名字,他的作品登上了当年美国非小说类畅销书榜第一名,就中国作家在美国的成就来说,这一纪录前无古人

2023-10-11

林语堂留洋归来被聘为北大教授 靠研读《红楼梦》学说“北京话”

林语堂留洋归来被聘为北大教授 靠研读《红楼梦》学说“北京话”

而林语堂呢,虽然两度在北京生活,但前后加起来也就五六年左右,能在短短的时间内把北京的内核体验得如此透彻和深入,跟林语堂中西结合、通览古今的眼光

2023-09-06

鲁迅 老舍 林语堂三大文学家的经典语录 你最喜欢哪一句?

鲁迅 老舍 林语堂三大文学家的经典语录 你最喜欢哪一句?

读书并不是要改进心智,若是如此,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

2023-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