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农村俗语:一旦家里多存粮 早晚饿死爹和娘 这话相互矛盾吗?

时间:2023-08-22 06:13:01

相关推荐

农村俗语:一旦家里多存粮 早晚饿死爹和娘 这话相互矛盾吗?

看到“一旦家里多存粮,早晚饿死爹和娘”这条农村俗语,让人感到非常矛盾,家里存粮多,就一定要饿死人吗?从现在社会的角度来看,这句话显然没有道理可言。

旧时,农村有一些俗语就是这样的,从表面上看好像是漏洞百出,一点也不讲道理,而实际上内含深意。也就是因为如此,这条在现在人看来比较别扭的俗语,其实起到告诫和警示作用,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因此,这种俗语很容易得到了民众认可,并在农村广为流传,成为农村劝诫性的俗语。

记得我家乡有句老话:“钱多不怕扎手,粮多不怕塞口”(又有地方说:“粮多不怕磨坏,肉多不怕口塞”)。现在社会发展了,交通便捷,物流发达。通常来说,一般的家庭不需要太多存粮,主要是怕粮食放久了,会变质或者生虫,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再说,如今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了,对粮食品质的要求也高了。人们在粮食方面都喜欢新鲜的。现在一些农村家庭对存粮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人不吃自家种的,一次性买给了粮食,自家吃了上市场上去买。当家里的粮食快吃完时,才到市场上去买,都是袋装粮食,有大袋装,也有小袋装,很方便。有的供应商服务周到,送货上门,只要拔打一个电话就可以了。

因此,现在人们说得最多的是“钱多不怕扎手”,后一句几乎没有人提及了。对现在的人来说,有了钱也就有了粮,没有钱才是让人最愁的事。过去的农村,交通不便,商品流通不畅,钱和粮食的存放同样重要。更多的时候,粮比钱更重要,如果钱换不来粮食,钱不能当饭吃,照样饿肚子。

1、农耕时代农民存粮的重要性

在中国历史上,历代农民起义无一例外地与饥饿有关,世界史上,国家与国家之间,割据势力之间,为了抢夺粮食这种生存资源,而发生战争的事件不胜枚举。

历史上多数的农民起义,因缺乏政治远见,没有实行正确的政策,最后都以失败收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则是例外,他采纳了谋臣朱升朱的“九字三训”谋略,即“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最后获得成功,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大明帝国。

在我国古代农耕社会时期,不管是统治阶级,还是平民百姓,有充足的粮食,能让人吃饱肚子,才能在世上混得下去,否则统治阶级赖以统治基础要崩溃,平民百姓到处逃荒,或者被活活饿死,社会也因此动荡不安。朱元璋年轻时,因家里穷,没有饭吃,要过饭,出家当过和尚,对没有饭吃的日子体会颇深,他成为一方势力的首领后,接纳了正确的策略,获得了成功。

农村还有一条俗语:“家中有粮,心中不慌”,其影响在民间比“一旦家里多存粮,早晚饿死爹和娘”这条农村俗语要广泛得多,可以说是古人总结出的真理,就是现在也没有人能怀疑这句话的正确性。现在的农村,在丰收之年,粮食供应充足,人们对这句话的重要性感觉不出来,但是,一旦发生大的自然灾害,比如大面积水灾、强度较大的地震等,首先要保证的就是让灾区人有饭吃,粮食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才知道古人为什么会说:“无粮不安,无粮不稳”。这也是现在,为什么我们国家要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呢?我们国家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道理就在这里。

据新闻报道:如今,全球因为疫情陷入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每天超过8亿人处于饥饿状态。而中国则迎来丰收,人民丰衣足食。

在农耕时代,家中多存粮是农村的一种传统方式,被认为是一种远见。家中仓里有粮食,就不用过吃了早饭愁晚饭的日子。现在上了年纪的农村人,对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缺粮少吃忍饥挨饿的日子,可以说是刻骨铭心。那个时候,如果家里的仓库里能多进几担粮食,那高兴的心情无法形容,晚上睡觉的时候,做梦也能把自己笑醒。那时,人们最怕的就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吃了这个月的粮愁下个月的粮。我国古代有一句成语“寅吃卯粮”比喻的就是这种入不敷出的状况。

现在一些没有挨过饥的年轻人,按照现在生活的思维方式问道:家里不一定要存粮,存钱不是一样的吗?有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在旧时,遇到丰年的时候,农村存粮比较多,随时可以用钱去购买。但是,如果遇到的是粮食欠收之年,甚至是灾荒、战乱之年,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粮食。民间有一句俗语“有钱能使鬼推磨”,话说得不错,可是,如果没有粮食可以磨碎,谁愿花闲钱让“鬼”(实际上是指人)去推空磨,做这种没有实际意义的事呢?

2、为什么说“一旦家里多存粮,早晚饿死爹和娘”呢?

这句话的含义的本身并不是说家里不能多存粮,而是说,对于一些家庭来说,如果粮食存多了,家里的儿子就会变懒,什么也不做了,挥霍无度,结果家里会坐吃空,到最后连祖上或父母好不容易挣得田产都败光,变得一穷二白,家里没有吃的就会饿死爹和娘。

事实上,俗语中的“粮”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其中就包括了钱财,在旧时农村,人们认为存钱和存粮是一回事,有的人认为存粮比存钱更靠本。因此,在旧时,存粮多的人家,说明家庭非常富裕。

这条俗语在农村通常是这样理解:家庭富裕了,就要教育好子女,要勤俭持家,过艰苦朴素的生活,不能铺张奢侈,追求过度的享受,否则,家里迟早要败光,最后连累父母过贫穷生活。

“早晚饿死爹和娘”是农村俗语中习惯使用的一种夸张手法,爹和娘未必就会真的饿死,但是,也有可能出现家庭破败后,爹和娘在贫穷的境况下,饥寒交迫而死。古人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又说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侈靡生活不仅使自己败家丧身,上连累父母,下苦了妻儿。

总而言之,“一旦家里多存粮,早晚饿死爹和娘”这条农村俗语,看似前后矛盾,甚至好像与农村的传统观念格格不入,实际上是说明一个道理:创业难守业更难,让不肖子孙守业难上加难。

这条农村俗语,在现代社会也没有过时,仍然具有警示作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1)
  1. 李海明2023-11-11 21:57李海明[内蒙古网友]203.18.87.163
    农村俗语有候就是这样起似乎矛盾但实际反映了生活复杂和不确定性。
    顶44踩0
相关阅读
农村俗语“人穷少说三话 没钱少管三事”是什么意思?

农村俗语“人穷少说三话 没钱少管三事”是什么意思?

看到人穷少说三话,没钱少管三事这句农村俗语,让人想起在民间更广为流传一句俗语:人穷不说话,位卑不劝人,这条俗语的意思差不多。只不过前一条俗语更

2023-12-06

农村俗语“亲戚远来香 邻居高打墙” 一句话说出了多少人的无奈

农村俗语“亲戚远来香 邻居高打墙” 一句话说出了多少人的无奈

还有就是农民邻里之间都爱相互帮助,那种感觉让人感到十分的温馨

2013-10-02

农村俗语:“满堂儿女 不如半路夫妻”真是这样吗?好现实!

农村俗语:“满堂儿女 不如半路夫妻”真是这样吗?好现实!

而关于农村养老自古也是有俗语流传至今的,俗话说的好养儿防老,自古以来很多老人都是这样人为的,可是也有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这句话一并流传至今,

2020-09-10

农村俗语“救急不救穷 帮笨不帮懒” 你是怎么看待这句话的?

农村俗语“救急不救穷 帮笨不帮懒” 你是怎么看待这句话的?

很多人就算是有钱都不会去还钱,这样一来曾经的朋友也会因为钱财的矛盾而闹出了感情纠纷

2023-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