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心经》逐句解读——五蕴皆空

时间:2023-06-26 06:46:01

相关推荐

《心经》逐句解读——五蕴皆空

这是一篇拖了很久的约稿,可能是去年,也可能是前年,水白希望我写一篇解读《心经》的文章。最近写《从必然到自由》系列文章有点审美疲劳,正好《心经》的第一句“观自在菩萨”的中的“自在”与“自由”在含义上有几分相似,决定换换脑子,分享一下不二关于「空」的理解。

先表明一下立场,不二十分佩服悉达多·乔达摩的学说体系,尤其是关于「空」的经典:《心经》和《金刚经》,可算得上层次很高的智慧。本文力图从哲学层面,旨在保证客观地将经文解释给大家。

总述

260字的《心经》相比于5千多字的《金刚经》,虽然篇幅上相差甚远,但经文结构上,前者涵义相当深厚,所表达的内容要比后者更多。

《金刚经》全文主要讲解了什么是「般若」,“也就是什么是「空」?”、“为什么是「空」?”,但没有详细说如何做到「空」,只提到「如是」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因为《金刚经》核心观点:万事万物本就无「自性」,本就是「空」,修习之人“一念识得自性,即可明心见性”,悟从心内寻。

这就是为什么六祖慧能听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遂即开悟,写出偈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由此看出,此经是一个「顿悟」法门的经典,主要讲的是[悟],看的是的天赋,懂就懂了,不懂就换一个法门。

《心经》的内容适合各层次根器的人读,既有[悟]又有[修]。经文不但解释了什么是「空」,也解释了如何「空」,中段的[究竟涅槃]也更能给修持之人信心。

第一句“观自在...渡一切苦厄。”像是全经总论,如果能做到"五蕴皆空"就不用往下看了,是给最有根器的人看的。后面两句以“舍利子”开头的是给第二等根器的人,“先破我执,再破法执”。要还是不明白“是故空中无色..无智亦无得”,这一段层层递进介绍了如何修习。

修行法门讲完,“以无所得故...究竟涅槃。”描述了修得「般若」之后的境界是什么样--“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然后怕大家不信,那就诉诸权威,就说过去佛、现世佛、未来佛都是按此法门修行的,最终都证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大家放心。

最后,要还是不懂怎么办?那就什么也别琢磨了直接念咒吧:“揭諦揭諦,波罗揭諦,波罗僧揭諦,菩提娑婆呵。”念个几百万遍,就通了。

在总述的最后不二想聊聊一个在哲学和佛学里都很重要的问题--「语言」和[语法]。

当佛陀还是王子悉达多·乔达摩时,他看到一位老人在路边死去。他问随从,“我的父王、母后是不是有一天也会死去?”随从回答“是的”。

“那我有一天也会死去?”,“是的”。

对于生、老、病、死的恐惧,使悉达多放弃了荣华富贵,离开了自己的妻儿。开始了艰苦的修行,有一天他在菩提树下发愿,不证悟就不再起身。四十九天以后,他证悟了,他说“我所悟的是广大的、深刻的、无上的……,无法用语言去讲述。”

悉达多可能是最早意识到“「语言」、[语法]与[认识]的关系问题”的[智者],他发现[语言]具有缺陷,[认识]也具有缺陷。

首先,语言能否正确表达出想表达的?以及通过语言,听闻者能否正确理解所要表达的意思?当想表达的意思,在现有词汇中没有怎么办?...

所以,在佛经很多语句十分具有”逻辑性”和“否定之否定”的意味,甚至是通过“前后矛盾”来表达意思,比如“非法,非非法”、“无智亦无得”。

不二在解读《心经》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语言」的问题,只能说尽量做到「了义」。

下面开始正文的解读,本次只解读全经的第一句,第二次解读剩下的部分,还是老样子,最后会有一个全文的修订版。

《心经》-鸠摩罗什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諦揭諦,波罗揭諦,波罗僧揭諦,菩提娑婆呵。

《心经》逐句详解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我们先从「语言」的角度看一下这个句子:观自在(形容词)菩萨(名词),行深(动词)般若波罗蜜多(名词)时,照见(动词)五蕴皆空(对象),渡(动词)一切苦厄(名词)。

顺一下语句:一位可以做到观自在的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法门的时候,认识到实际上五蕴都是「空」的,可以脱离一切的生、老、病、死的苦厄。

再加上逻辑:一位可以做到观自在的菩萨,为什么能做到观自在呢?因为他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法门。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多法门呢?就是教你认识到实际上五蕴都是「空」的。有什么用呢?它可以脱离一切的生、老、病、死的苦厄。

调换一下语序:观自在菩萨,能渡一切苦厄(结果)。(因为他)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原因)。这里关键就在于第二句了,因为有了第二句里所描述的这样一个[因],所以做到了第一句中的[果]。

般若波罗蜜多,是一个音译词,意为智慧的彼岸,太抽象,这句的钥匙就在“五蕴皆空”了。

五蕴指的是色、受、想、行、识,[蕴]是聚合。

一,色蕴,是一切有形态的客观存在的物质的聚合,就叫色蕴。色蕴包含了两层:实在物质本身由地、水、火、风四元素聚合而成;人对物质在意识上作出的反映色、声、香、味、触。我们可以看到在佛教的[世界观]里,世界是由[物质]和[意识]共同决定的。

二,受蕴,是一切感受的聚合。主要分为苦、乐、不苦不乐。

三,想蕴,是一切想法,念头的聚合。指的是对世间各种善、恶、美、丑所产生的思维。

四,行蕴,是一切行动、造作的聚合。指的是在我们对外界事物有了一定的想法后,所作出的行动。

五,识蕴,是一切意识的聚合。一是我们对诸法产生的想法;二是执着有个“我”存在的心识;三是能够感觉、知觉外界环境的心,也是识。

[空]并不是“没有”的意思,这个从[语言]的角度在佛学的经文中可以佐证,如果表达的是“没有”,会用“虚空”或是“无”。在佛学的[语境]里,[空]指的是[变化],所表达的是“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一切都不是恒常不变的”。

五蕴皆空,意味着一切都不是恒常不变的,也就是“色”是在变化的,“受”是在变化的,“想”是在变化的,“行”是在变化的,“识”是在变化的。

根据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受、想、行、识都是从色而来,所以我们要明白“为什么色是在不断变化的?”首先物质本身是不是在变化的呢?这个是没有疑问的,实在物质是在运动的,是在变化的。我们对于物质(实在之物)的认识、感受是在变化的吗?答案也是肯定的,是变化的。

当明晰了色、受、想、行、识的本质是空,也就灭除了一切的苦、一切的烦恼。因为苦是从五蕴来,而五蕴本身是空的,那苦也是空的;而且作为感受的苦,本身也是空的。

那苦来自于哪里呢?烦恼来自于哪里呢?其实都是来自于,希望恒常不变。会变的非期望不变,苦不苦?烦恼不烦恼?那看清了实际没有不变的,没有一个可靠的,还苦吗?不苦了。非要分别并执着这个期望的恒常不变,自然就苦恼了。照见清楚了,自然就不苦了,度一切苦厄。

到这里不二先不继续展开了,等到“色即是空...空不异色”的时候再展开。毕竟第一句是个最上根器的修行者看的,再多说后面的内容就不用翻译了。

译文:

观世音菩萨,修习深妙般若,功行到了极其深妙的时候,观照彻见五蕴都是因缘和合的,并没有自性,当体即空,除去了造业受苦的根源而无有烦恼,因而得以度脱一切烦恼生死之苦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3)
  1. 太2真人2024-01-12 01:35太2真人[湖南省网友]45.113.55.122
    读完这篇解读,对于“五蕴皆空”这句话的含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让我对佛理有了新的感悟。
    顶0踩0
  2. 以信仰之名深爱你2023-11-06 11:18以信仰之名深爱你[天津市网友]27.144.190.165
    细致的解读让我感受到了文字背后的智慧,让人不禁陶醉其中。
    顶7踩0
  3. 汹涛2023-08-31 21:02汹涛[江西省网友]203.8.213.234
    这篇解读很有启发性,让我对《心经》有了更深的理解。
    顶14踩0
相关阅读
《心经》中的智慧 短短几百个字 阐述了人生的“真相”

《心经》中的智慧 短短几百个字 阐述了人生的“真相”

其次,佛没那么神通广大,也不可能真能帮你消灾免难,得财得色,趋吉避凶等等

2023-06-26

《金刚经》中的四句经典 句句助您开悟!

《金刚经》中的四句经典 句句助您开悟!

在般若部经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2023-05-31

这些佛句 哪句最能打动你的心?

这些佛句 哪句最能打动你的心?

使很多即使不修行的人,对佛经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22-12-26

《金刚经》:当你累了就默念这三句话 也许事情就会发生改变

《金刚经》:当你累了就默念这三句话 也许事情就会发生改变

如果拥有好的心态,就不会被这些琐事烦扰

2023-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