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复旦附中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建议收藏)

时间:2022-12-17

一、句子默写1.填空1采采芣莒,薄言掇之。采采芣莒,。周南·芣莒2,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3,俟我于城隅。邶风·静女4小楼昨夜又东风,。李煜虞美人5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1012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1 分钟。

一、句子默写

1.填空

(1)采采芣莒,薄言掇之。采采芣莒,_____________。(《周南·芣莒》)

(2)_____________,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

(3)_____________,俟我于城隅。(《邶风·静女》)

(4)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5)纤云弄巧,飞星传恨,_____________。(秦观《鹊桥仙》)

(6)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周南·关雎》)

(7)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_____________,使我不能餐兮。(《郑风·狡童》)

(8)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_____________。(《豳风·东山》)

(9)载玄载黄,我朱孔阳,_____________。(《豳风·七月》)

(10)桃之夭夭,_____________,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周南·桃夭》)

二、情景默写

2.填空。

(11)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卫风·氓》)

(12)诞寘之隘巷,_____________。(《大雅·生民》)

(13)子曰:_____________,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14)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_____________。(《论语·为政》)

(15)子曰:“朝闻道,_____________。”相近的观点,苏格拉底说:“_____________,死亡对他们来说根本不足以引起恐慌。”

(16)在柏拉图看来,一个人、一个国家都应该协调好灵魂的三部分:欲望、激情、理性,在理性的引领下,灵魂的各部分各司其职,个人、国家都做自己应该做的分内之事,最大限度地尽自己的责任,与此相应,《理想国》中苏格拉底说:“_____________。”

(17)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梦中山路曲折,主人公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天色已经晚。

(18)陶渊明《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诗人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

3.填空

(19)《琵琶行》全诗多处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其中运用环境描写来表现琵琶女演奏效果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个人的遭遇往往与国事相关联,国事的衰败也影响着个人的生活境遇。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以个人落魄的遭际委婉表达了这样的家愁国恨。

(2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用典故警醒南宋当局勿轻率北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由于有人搜集苏轼对朝廷新政不满的诗句而弹劾苏轼,最终导致苏轼被贬黄州,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_____________”。

(2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_________初期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复旦附中2018年高三期中数学试卷及答案 复旦附中2018年高三期末数学试卷及答案 复旦附中2019年高三数学模拟试卷及答案 复旦附中2020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数学试卷及答案 上海复旦附中高考押题语文试卷及答案 上海中考自招名校解读——复旦附中、上海交大附中

三、其他

4.填空

(24)琵琶之名一说源自琵琶演类技法,本名“批把”,顾名思义,往下弹,称“________”;往上挑,称“________”。

(25)《登高》是唐大历二年杜甫流寓________时的作品。“浔阳江头夜送客”中“浔阳”即今天的________。

5.解释加点字。

(1)烟诗微茫信难求(_______) (2)如今有谁堪摘(_______)

(3)枉用相存(_______) (4)秋月春风等闲度(_______)

(5)齐侯陈诸侯之师(_______) (6)子张学干禄(_______)

(7)贤贤易色(_______) (8)女也不爽,士贰其行(_______)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2)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四、现代诗歌阅读

7.阅读下面作品,完成题目。

橘在野

李森

日出东南

橘在野

黄在橘

阳在橘

阴在橘

橘在橘旁

橘在屋宇

日落西方

橘在野

日落橘

苍茫在橘

月在屋檐

夜无橘

阅读全诗,概括诗中橘“在”哪里?诗中橘之“在”与“无”给你怎样的启示。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还记得我的第一次盼望。那是一个礼拜日,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②那个礼拜日母亲答应带我出去,去哪儿已经记不清了,可能是动物园,也可能是别的什么地方,总之她很久很久之前就答应了,就在那个礼拜日带我出去玩,这不会错。一个人平生第一次盼望一个日子,都不会错。而且就在前一天早晨,母亲也还是这样答应的:去,当然去。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走吗?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再走。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等一会儿就等一会儿,我藏在大门后,藏了很久。我知道不会是那么简单的一会儿,我得不出声的多藏一会儿。母亲出来了,可我忘了吓唬她,她手里怎么提着菜篮?您说了要去的!等等,买完菜,买完菜就去。买完菜马上就去吗?嗯。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蹲在土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儿。我蹲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不知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那上面有一大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我蹲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母亲买菜回来却又翻箱倒柜忙开了。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吗?真奇怪,该是我有理的事呀,不是吗?我不是一直在等着吗?母亲不是答应过我了吗?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去吗?走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呀?……我就这样念念叨叨的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我还没有她的腿高,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下午吧,母亲说,下午,睡醒午觉再去。去,母亲说,下午,准去。但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觉睡过了头。醒来我看见母亲在洗衣服。要是那时就走还不晚。我看看天,还不晚。还去吗?去。走吧?洗完衣服。这一次不能原谅。我不知道那堆衣服要洗多久,可是母亲应该知道。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地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飘渺。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速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是时光的脚步。那个礼拜日,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的流泪。我感觉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抚摸着我的头,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那个礼拜日,本该是出去的,去哪儿记不清了。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边,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③我平白地相信,这样的记忆也会是小姑娘O的记忆。无论在南方,还是在北方,小姑娘O必会有这样的记忆,只是她的那个院子也许更大、更空落,她的那块草地也许更大、更深茂,她的那片夕阳也许更大、更寂静,她的母亲也如我的母亲一样惊慌地把一个默默垂泪的孩子搂进怀中。不过O在其有生之年,却没能从那光线消逝的凄哀中挣脱出来。总是有这样的人,在残酷的春天我常感觉到他们的存在,无论是繁华还是偏僻的地方这世界上处处分布着他们荒凉的祈盼。O,无论是她死了还是她活着,从世界为我准备的那个网结上看,她都是蹲在春天的荒草丛中,蹲在深深的落日里的执拗于一个美丽梦境的孩子。

④O一生一世没能从那春天的草丛中和那深深的落日里走出来,不能接受一个美丽梦境无可挽回地消逝,这便是O与我的不同,因故我还活着,而O已经从这个世界上离开。Z呢?在那个冬天的下午直至夜晚,他并没有落泪,也没有人把他搂进怀中,他从另一扇门中听见这世界中的一种消息,那消息进入一个男孩儿敏感的心,将日益膨胀喧嚣不止,这就是Z与我以及与O的不同。看似微小的这一点点儿不同,便是命运之神发挥它巨大想象力的起点。

(节选自史铁生《务虚笔记》)

8.第②段中,作者如何表现“我”平生第一次盼望的心理?

9.“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第②段画线句)请联系上下文阐释“我”明白了什么。

10.O、“我”、Z的“不同”选择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六、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诗(其八)

阮籍

灼灼西隤日。余光照我衣。

回风吹四壁。寒鸟相因依。

周周尚衔羽。蛩蛩亦念饥。

如何当路子。磬折忘所归。

岂为夸誉名。憔悴使心悲。

宁与燕雀翔。不随黄鹄飞。

黄鹄游四海。中路将安归。

注释:①灼灼:阳光灿烂。②隤:落下。③回风,旋风。④当路子:掌权有势的人。⑤磬折,磬是古代一种乐器,形似曲尺,磬折是说像磬一样弯着腰,很恭敬的样子。

11.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___________诗。

12.这首诗写了三类形象,分别寄托了阮籍怎样的生命情怀?

七、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槜李也。遂入越。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会稽,使大夫种因吴太宰嚭以行成。

吴子将许之。伍员曰:“不可。臣闻之:‘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鄩,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惎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遂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今吴不如过,而越大于少康,或将丰之,不亦难乎?勾践能亲而务施,施不失人,亲不弃劳,与我同壤而世为仇雠。于是乎克而弗取,将又存之,违天而长寇雠,后虽悔之,不可食已。姬之衰也,日可俟也。介在蛮夷,而长寇雠,以是求伯,必不行矣。”

弗听。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节选自《左传·哀公元年》)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使大夫种因昊太宰嚭以行成(___________) (2)树德莫如滋(___________)

(3)惎浇能戒之(___________) (4)而兆其谋(___________)

(1)行成:商议求和;(2)滋:滋长;(3)惎:毒害、憎恶;(4)兆:开始。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使大夫种因吴太宰嚭以行成 殷因于夏礼(《论语》)

B.而越大于少康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论语》)

C.生少康焉 就有道而正焉(《论语》)

D.以是求伯 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16.结合选文内容分析,伍员是如何劝谏吴子不要与越国讲和的。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

②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九月,令曰河北罹袁氏之难其令无出今年租赋!”重豪强兼并之法,百姓喜悦。令曰:“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衒鬻家财,不足应命;审配宗族,至乃藏匿罪人,为逋逃主。欲望百姓亲附,甲兵强盛,岂可得邪!”

③公至孟津。乙未,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一》)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庶可以济乎(_______) (2)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_______)

18.用/为下面句子断句

令 曰 河 北 罹 袁 氏 之 难 其 令 无 出 今 年 租 赋

19.把第②段画横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0.依据《中西方文化对读》(第二单元《道义》)第十三则“公正在于比例”(《尼各马可伦理学》),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解释曹操讨伐袁绍的理由。

21.第③段体现了《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所寄托的情思,结合本段内容,简要分析。

八、命题作文

22.请以“我在高一课堂的三个瞬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1.薄言捋之 结庐在人境 静女其姝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银汉迢迢暗度 君子好逑 维子之故 零雨其濛 为公子裳 其叶蓁蓁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捋” “庐” “姝” “迢”“逑” “濛” “蓁”。

2.言笑晏晏 牛羊腓字之 敏于事而慎于言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夕死可矣 真正的哲学家为他们的信念而死 灵魂的三个部分必须互相协作 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晏”“腓”“共”“暝”“拙”。

3.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乌台诗案 西周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以及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舫”、“唯”、“常”、“仓皇”、“乌”。

4.批 把 夔州 江西省九江市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批把是一种拨奏弦鸣乐器,是琵琶的早期称呼,源自演奏拨法。所谓正拨和反拨,往下弹称批;往上挑称把。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注意“夔”字的写法。

浔阳,即浔城、浔阳城,是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古称。因古时流经此处的长江一段被称为浔阳江,而古代县治在长江之北,即浔水之阳而得名。

5.实在 能够 慰问,探望 随随便便 使……摆开阵势 求,求取 改变 差错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烟诗微茫信难求”译为,烟波浩渺,实在难寻找啊!“信”,实在;

(2)“如今有谁堪摘”译为,如今还有谁能够采摘,“堪”,能够;

(3)“枉用相存”译为,屈驾前来探望我,“存”,探望;

(4)“秋月春风等闲度”译为,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随随便便消磨了,“等闲”,随随便便;

(5)“齐侯陈诸侯之师”译为,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陈”,使……摆开阵势;

(6)“子张学干禄”译为,子张请教求取官职和俸禄的方法,“干”,求取;

(7)“贤经易色”译为,遇到学问和道德修养较高的贤者,就会改变脸色肃然起敬,认真地待他,“易”,改变;

(8)“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译为,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爽”,差错。

6.(1)(以前面的行动或方式)来记下我的过错,同时表彰善良的好人。

(2)自从丈夫打仗去了之后,头发就乱糟糟的散乱像飞蓬,难道是没有洗发膏来润发吗?问题是打扮妆容来迎合谁呀?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1)以(之):用它来。志:记载。且:并且;旌:表彰。

(2)伯:兄弟姐妹中年长者称伯,此处系指其丈夫;之:到;膏沐:妇女润发的油脂。适:悦。

7.①橘在野,橘在橘旁,橘在屋宇。②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昼夜、日月、阴阳、显隐不断变化,交替。(言之成理即可)

8.(1)早晨,满怀期待:因为盼望的事情即将实现而兴奋激动,带着愉快的心情做好一切准备,眼里看到的都是美好。(2)上午,焦急兴奋、无聊孤独:因为盼望而有耐心等待,预感到母亲会有事情耽搁不会马上出发便下定决心耐心踏实地等着母亲把家务事做完;由于母亲总有事做等待的漫长让“我”有点感觉难挨,百无聊赖中拨弄蚂蚁窝看翻过无数遍的画报并进行各种想象;“我”急不可耐念念叨叨地催促母亲。(3)傍晚,焦急无奈:母亲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脱“我”依然不能心生对母亲的怨恼,只恨自己做的不好,然后继续盼望并心生万般期待地做耐心而漫长等待。(4)黄昏,伤心失落:希望多大失望就有多大,心愿落空后“我”心凉了沉郁了,渺茫了。

9.明白自己出去玩的盼望最终还是落空了。

10.(1)选择消极悲观自怨自艾:执拗于梦想,落空后不懂得变通,心态难以调整,走不出心结而抑郁寡欢悲凉一生甚至自寻短见,这样的人即便活着心也是“死”了,痛苦哀怨找不到生活的快乐。(2)选择接受淡定佛系、不悲不喜:学会面对生活,善于接受梦想的破灭希望的落空,改变不了客观现实就调整主观心态,直面现实,平和淡然。(3)选择乐观积极:当希望落空,遭遇坎坷挫折落寞失意,也不悲伤流泪,也不寄希望于别人的帮助或给予的温暖,而是心有阳光,乐观积极地面对现实生活,并再次期盼春天的到来,下一个理想的实现,好好活着,用心、耐心、有心、豁达。

11.古体

12.①寒鸟,周周、蛩蛩,都知道如何保全自己,写出了阮籍自我保全的思想;②燕雀,是平凡的鸟,写出了阮籍要平凡度日的思想情怀;

③黄鹄,是不平凡的鸟,写出了阮籍不愿振翅高飞,甘心平凡度日的情怀。

13. 商议求和 滋长 毒害、憎恶 开始

14.C

15.越国用十年时间聚集财富,再用十年时间教育和训练人民,二十年后,吴国的宫殿怕要变成池沼啊!

16.(1)先明确表达观点并用比喻的方法概括说明理由.(2)进而举例论证,以前车之鉴不可重蹈覆辙的方式来告诫吴王,敌人会采用广施仁政等方法笼络人心积蓄力量。(3)然后以虚拟假设法推断越国未来可能会如何强大起来来吓唬吴王。(4)最后从自己一方不彻底消灭敌人留下后患的可怕后果来警醒吴王,并照应开头再次明确看法。

【分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1)行成:商议求和;(2)滋:滋长;(3)惎:毒害、憎恶;(4)兆:开始。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因”,介词,经由、通过;第二个“因”,动词,因袭、沿袭。

B.第一个“而”,转折连词,但是、却;第二个“而”,并列连词,并且。

C.第一个“焉”,语气助词,不译;第二个“焉”,语气助词,不译。

D.第一个“以”,介词,凭借(表凭借);第二个“以”,用(表方式)。

故选C。

15.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生聚”,聚集丰厚的财物;“教训”,教育训练;“其”,表推测,恐怕要;“为”,变成。

参考译文:

吴王夫差在夫椒打败越军,报了槜李之仇,趁势攻进越国。越王勾践带领披甲持盾的五千人守住会稽山,并派大夫文种,通过吴国的太宰嚭向吴王求和。

吴王打算答应他。伍员说:“万万不可!臣听说:‘树立品德,必须灌溉辛勤;扫除祸害,必须连根拔尽’。从前过国的浇,杀了斟灌又攻打斟鄩,灭了夏王相。相的妻子后缗方怀孕,从城墙的小洞里逃走,回到有仍,生了少康。少康后来做了有仍的牧正,他对浇恨极了,又能警惕戒备。浇派椒四处搜寻少康,少康逃奔有虞,在那里做了庖正,躲避祸害。虞思两个女儿嫁给他,封他在纶邑,有田一成,不过十里,有众一旅,不过五百。但他能布施德政,开始谋划,收集夏朝的余部,使其专心供职。他派女艾去浇那里刺探消息,派季舒去引诱浇的弟弟豷,终于灭亡过国和戈国,恢复夏禹的功业,祭祀夏的祖先,以配享天帝,维护了夏朝的天命。现在吴国不如过国,越国却大于少康,如果让越国强盛起来,吴国岂不就难办了吗?勾践这个人能够亲近臣民,注重施布恩惠。肯施恩惠,就不失民心;亲近臣民,就不会忽略有功之人。他与我国土地相连,世代有仇,现在我们战胜了他,不但不加以消灭,反而打算保全他,这真是违背天命而助长仇敌,将来后悔也来不及了!姬姓的衰亡,指日可待呀。我国处在蛮夷之间,而又助长仇敌,这样谋霸业,行不通啊!”

吴王不听。伍员退下来,对人说:“越国用十年时间聚集财富,再用十年时间教育和训练人民,二十年后,吴国的宫殿怕要变成池沼啊!”

17. 补益 德行

18.令 曰/ 河 北 罹 袁 氏 之 难/ 其 令 无 出 今 年 租 赋

19.我要任用天下才智出众、能力超群之士,以道义来统率他们,无往不胜。

不担心贫穷,而担心财富不均;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不安定。

20.“公正在于比例”强调的是公正源于平等,具体可表现在“分配公正”与“矫正公正”,即交易与惩罚。反观袁绍的政治,在分配方面,使豪强大族擅断恣行,袁家亲戚兼并土地,下层民众贫困衰弱,还得代替豪强缴纳租赋,不得不变卖家财,仍然不足以应付税收法令。在法制方面,审配宗族,甚至藏匿罪人,为逃往之人提供庇护,种种所谓皆违背了“公正”的法则,为曹操讨伐他提供了完美理由。

21.曹操提到,“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即是一份渴慕贤才,珍视贤才的真诚的态度,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所寄托的对贤才”心向往之“情思有异曲同工之妙。

【分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庶可以济乎”译为“大概可以有所成就了吧”,“济”为“于事有益”,即“补益”;“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译为“有德行之士,未必能够努力上进”,“行”为“德行”。

18.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曰”为典型的断句标志,可在其后断开;“袁 氏 之 难”做“罹”的宾语,可在其后断开,故,答案为“令 曰/ 河 北 罹 袁 氏 之 难/ 其 令 无 出 今 年 租 赋”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翻译关键词:“任”,任用;“道”,道义;“御”,统帅。

第二句翻译关键词:“患”,担心;“寡”,少;“安”,安定。

2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题干要求“依据《中西方文化对读》(第二单元《道义》)第十三则“公正在于比例”(《尼各马可伦理学》)” 解释曹操讨伐袁绍的理由,那么,解题要先从解读“公正在于比例”开始,“公正在于比例”强调的是平等,书里提到的两个公正分别是“分配公正”与“矫正公正”,即交易与惩罚。结合文章第二自然段所提到的袁绍的政治,在分配方面,使豪强大族擅断恣行,袁家亲戚兼并土地,下层民众贫困衰弱,还得代替豪强缴纳租赋,不得不变卖家财,仍然不足以应付税收法令。在法制方面,审配宗族,甚至藏匿罪人,为逃往之人提供庇护,种种所谓皆违背了“公正”的法则,为曹操讨伐他提供了完美理由。曹操讨伐袁绍,就是因为袁绍在为政时同时违背了“平等”,即“公正在于比例”的原则。

21.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解答时先理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传达的情绪,然后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曹操用此句表达了求贤若渴的真挚情感,在本文第三段,曹操提到,“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意为:“才智之士即使有缺点,难道就应该废弃吗?各级官府要仔细考虑,弄清这一点,那么,有才能的人就不致被遗漏,官员就能不荒废工作了。”这也是一份渴慕贤才,珍视贤才的真诚的态度,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所寄托的情思相呼应。

参考译文:

太祖武皇帝,是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是西汉相国曹参的后代。

当初,袁绍与曹操共起兵,袁绍问曹操道:“若事不成,则往何方据守?”曹操道:“足下之意如何呢?”袁绍道:“我南据黄河,北阻燕、代,兼并戎狄之众,往南以争天下,大概可以有所成就了吧?”曹操道:“我要任用天下才智出众、能力超群之士,以道义来统率他们,无往不胜。”九月,曹操下令道:“黄河以北遭受袁氏之难,现下令该地区不用交纳今年田租税赋。”又加重了惩处豪强兼并土地的法令,百姓喜悦。载公令曰:“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担心贫穷,而担心财富不均;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不安定。袁绍治政,使豪强大族擅断恣行,袁家亲戚兼并土地,下层民众贫困衰弱,还得代替豪强缴纳租赋,不得不变卖家财,仍然不足以应付税收法令。审配宗族,甚至藏匿罪人,为逃往之人提供庇护。如此治理之下,欲望百姓拥护,军队强盛,怎能做得到呢!

曹公到达孟津。十二月十九日,曹公下 令说:“有德行之士,未必能够努力上进,努力上进之士,未必都能有德行。陈平难道有德行吗?苏秦难道守信用吗?但陈平奠定了汉朝的基业,苏秦却辅佐弱小的燕国渡过难关。由此而论,才智之士即使有缺点,难道就应该废弃吗?各级官府要仔细考虑,弄清这一点,那么,有才能的人就不致被遗漏,官员就能不荒废工作了。”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复旦附中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建议收藏)》,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论语里的经典句子赏析

论语里的经典句子赏析

1、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2、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3、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4、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5、我非生而知...

2008-12-02 #经典句子

读过《论语》中的这些句子 开心大过烦恼 思想进入新境界

读过《论语》中的这些句子 开心大过烦恼 思想进入新境界

①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②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③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⑤未知生,焉知死?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⑦君子食无求饱,...

2023-09-04 #经典句子

这些出自《论语》和《增广贤文》里的句子 它们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这些出自《论语》和《增广贤文》里的句子 它们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那天我们聊天,一个老哥感慨,当年他去外地考察,发现了一个很适合自己创业的项目。准备动身那天,他把行李都打点好了,母亲不同意,他就没走成。他说他是家里的老大,弟妹年幼,家里需要人的地方就是太多。而且母亲...

2022-12-17 #经典句子

《论语》精华句子 值得常读常看

《论语》精华句子 值得常读常看

最近看到一些《论语》上的精华句子,今天分享给大家: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译: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时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感受:平时一帆风顺时,你感觉大家都差不多,分辨不出什么。而当灾难来临...

2022-12-20 #经典句子

论语很通俗易懂 就是一本故事书 就是一本好句子的摘抄本

论语很通俗易懂 就是一本故事书 就是一本好句子的摘抄本

【一】《论语》中有很多的名句,至少也有一百多条。列举几条常见的: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

2022-11-22 #经典句子

国学文化名句解析连载:论语中的名言名句十个句子给我们的感悟

国学文化名句解析连载:论语中的名言名句十个句子给我们的感悟

《论语》一书,是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中的儒家学说的开山鼻祖之作,集中记录了孔子极其弟子的政治,社会伦理以及教育的精辟主张观点,宋代赵普曾经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而闻名,说明《论语》名著非常值得学习。下面为大家分...

2023-06-14 #经典句子

“国宝级”漫画家:把《论语》经典句子绘成漫画 影响无数孩子

“国宝级”漫画家:把《论语》经典句子绘成漫画 影响无数孩子

这世界从来不缺乏神童,古有骆宾王7岁作《咏鹅》,今有莫扎特5岁成名。他们智商卓绝,别人望尘莫及,他们是世界上的少数人。但是还有一个人,也是这个世界的少数人,他在3岁半开始思考人生,4岁就立了志向,16岁成职业...

2022-11-22 #经典句子

《论语》中的“仁”出现在哪些句子里

《论语》中的“仁”出现在哪些句子里

孔子的《论语》“仁”出现的概率据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统计,在《论语》中,提及“仁”的地方共109次。而出现“仁”被孔子赋予不同的解释的场景出现有66处之多。我没有一个个数到底出现多少“仁”字,也没有统计到...

2023-01-31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