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何士光:我认识的陈峰先生——《陈峰文集》序

时间:2019-08-07

在这辞旧迎新之际,经受今生·文缘第100期,我们向大家奉上何士光先生的新作我认识的陈峰先生一一〈陈峰文集〉序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905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9 分钟。

编者按:

日子一天天留给了咋天,不觉间己亥年就要过去了,庚子年即将到来。在这辞旧迎新之际,“经受今生·文缘”第100期,我们向大家奉上何士光先生的新作《我认识的陈峰先生一一〈陈峰文集〉序》。不乏深刻的思想,不乏生命感悟的思考,士光先生用朴实而充满睿智的文字娓娓道来,读后真是余音绕梁,如闻天籁。我们读着何士光先生在文章里说的话“先是要面对着生活,让自己能够存活下去;而在生活的后面,就还要面对着人生,要为自己的生活找到一种意义;最后在生活和人生的后面,又还要面对着我们的生命之谜,不能不去追寻这生命本身的含义。”你能不生发想要去究竟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生命如何存在。去兮来兮,如是如是。最后,诚挚的在这里祝福大家节日快乐,幸福安康!——李勇 2020年1月23日

何士光:我认识的陈峰先生——《陈峰文集》序

我认识陈峰先生,是由一部叫《今生:经受与寻找》的拙作引起来的。那一年,陈峰先生碰巧读到了这本散文,就托了一位朋友转告我,他打算到贵阳来和大家见见面。我原来并不认识陈峰先生,但也知道他是海航集团的董事局主席。其时海航已经是一家世界五百强的企业了,这就还让人有些诧异,他还会阅读这样的文字,并且生出来这样的心意。但陈峰先生果然如约地来了,记得是深秋时节,大家在一处叫金芦笙的酒店里见了面,一道吃了晚饭。从那以后,在有了机会的时候,我们就不时地会见到了。

陈峰先生告诉我,他很赞同“经受与寻找”这样一条人生的线索。其实不管陈峰先生也好,还有我们大家也好,虽然各自的境况并不相同,但大家就同样都是来到这人世间的芸芸众生,就同样都会在自己的日子里经受与找寻。先是要面对着生活,让自己能够存活下去;而在生活的后面,就还要面对着人生,要为自己的生活找到一种意义;最后在生活和人生的后面,又还要面对着我们的生命之谜,不能不去追寻这生命本身的含义。我想正是因为这样,在陈峰先生和我们大家之间,又才会有一种真切的联系,使彼此之间成为能够理解和交流的。

我每次见到陈峰先生,他几乎都穿着同样的衣裳,是白色或灰色的、十分简便的中式衣衫。早先一个月里有十天,陈峰先生是素食的,后来在他海口的家里,就完全是素食的了。我已经素食多年,所以在他家里吃饭也很方便。等大家都坐下来了,陈峰先生会有一种日常的仪式,要先安静下来,默念一些心语,其中就有感恩和布施的意思。出于这样的心意,陈峰先生外出吃饭的时候,不管是饭桌上余下来的菜肴,或者房间里剩下来的水果,也都会收拾好带回来。晚餐会有一点酒,但也是酒以成礼,陈峰先生通常只是斟上一杯,用来陪同客人。倒是对于茶道,陈峰先生则十分喜爱。相见之下,他即会动手为大家沏茶。但从一旁看过去,陈峰先生也是更乐于茶叙,让客人们聚在一起,却话巴山夜雨。记得有一次,是一天早上,我们在遵义街头吃豆花面,那样的豆花面,是要把面条在辣椒油里蘸着吃的,但他不问缘由,照直就把那碗辣椒油全都倾倒在面碗里,随便地吃下去了。自然是被辣坏了,他却也能忍住,并不吱声。陈峰先生的心思并不在这些生活的花果上面,一碗面条该怎样吃到底也不要紧。应该说在生活的寻求上,人们是不难找到一种终结的把握的。一个人要活着,并不需要更多的东西,只要有必要的衣食就可以,更多的就不免暴殄天物,并且也累赘而多余,实则也没有什么一定要追寻的。

但是另外的一些时刻,陈峰先生的心思就甚至都让人意外,仿佛随时都会从青萍之末,听见后面大风的声音似的。那是在香港参加一次会议吧,我们一起在文华酒店吃午饭,窗下正是繁华的街市,还有维多利亚港湾。闲谈中我说到会议上的发言,说这世间的生活其实只有两种:一种是在满足生命之中耗散生命,一种则是在保持生命之中超越生命。陈峰先生听了,当即就要找纸笔把它记下来,一时间没有合适的纸头,他就在一张餐巾纸上也把它记下来了。这其实又正是陈峰先生日常的心境,许多年来,他每天都要写下四百字的学习随笔,或者是抄录,或者是心得,一天也不曾停歇。他很忙,又是用毛笔书写,所以随时都带着墨盒,用点点滴滴的时间来完成规定的功课。有一次车都已经发动起来了,他也要把句子写完,然后才上车,仿佛倚马可待似的。我问过他为什么要这样严格,他叹息说,只要稍一松动,这功课也就做不完了。我曾经在他旧时的书房里,见到了装订成册的《学习随笔》,这些年累积起来,已经有数十卷。这在陈峰先生已经成了习惯,而习惯就像甲冑一样,可以用来支撑一个人的人生。从这些随笔中可以看出来,陈峰先生这样不倦地在阅读中寻找,就不只是为了增加知识,也不是要做学问,并且也和虚心与否无关。其中一以贯之的,就是要吸取人们的成果,来构建自己的人生。这是一种阅读的路径,也是一种阅读的要义。如果我们把生活比喻为花果的话,那么这人生也就是一个人的枝干了。

陈峰先生早年苦苦地自学过英语,能用英语会话。还去到过汉莎公司,学习过航空管理。对于陈峰先生来说,这些就还只是知识,是工具,知识和工具并不就是文化,文化是对知识和工具的使用。所以作为华夏子孙,他很早就回到中华文化,跟随国学家南怀瑾先生学习了十年,在追寻的就是枝干一般的人文精神了。陈峰先生对中华文化的尊崇,对血脉和身分的认同,甚至是一见之下,就能够让人感受到的。即使是大庭广众之中,也一眼就能看见他那一身白色的中式衣衫,知道他是一个中国人。他出版的著作,常常是传统的样式,线装的册页,布面的匣子,影印的手迹。他送给朋友们的礼品,也往往是他手抄的经典,或者裱装起来的书法作品。每逢端阳、中秋、春节这些传统的节日,他都一定会给朋友们带上一封手写的信件,末尾附上他的诗作,向大家致以节日的问候,工稳地封在中式的信函里。陈峰先生的性格应该是豪爽的,而这些也就让他增添了儒雅的气息。每次见到陈峰先生,他都会带着他那种热情而亲切的微笑,快步地朝大家走过来,和朋友们握手问好,一时间也会让人感觉到,这是中国人为人的风范。我也看见陈峰先生会有发脾气的时候,但自家的心病自家知,这却也是他的一块心病。一次他还问过我,有什么消减的办法。我试着援引了一则前人制怒的轶事,他就信受了,后来还告诉我,坚持下去是有效用的。

这些固然还只是日常生活的情形,人文精神则是要直指一个人的内心。我们的传统文化有诸子百家,人们往往说起的也有儒道释三家。权且不说三纲五常吧,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心胸,“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抱负,“立德、立功、立言”和“修齐治平”的志向,还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就一直在影响着人们。陈峰先生在创建海航的时候,也就有这样的建功立业的用心。什么是事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这也就是人们关注的企业的社会责任。海航初建的时候,陈峰先生和南怀瑾先生一起,拟定了一个“海航十条”,用来让海航同仁共勉,其中就渗透着儒家精神。这里我自然不是要来叙述海航的业绩,和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途程,这样的叙说已经很多、很详尽了,乃至都不劳列举,无须援引。我感受到的,似乎只有一点。我们都知道,在现代社会里,公司这种组织形式,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是以获利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但作为一种基本的和普遍的社会组织形式,如果只是以自身的获利为目的而存在的话,那么它和它所放大及衍生出来的一切,就势必要损害人们共同的社会生活了。正是在这一根本之点上,从一开始,陈峰先生和海航所具有的“计利当计天下之大利”的儒家精神,就使海航有别于旧有的商业文明,而成为一种新的商业文明的模式。也正是因为这样,哈佛商学院才会在十三年里四次把海航列为研讨的案例。一个冬天,我在陈峰先生的书房里,看到了一块用金字刻写起来的模板。陈峰先生在一旁给我解释说,这是他和几位海航主要的同仁之间约定的“金科玉律”。它规定了,各位同仁在有生之年里,可以获取各自的股权收益,但也要把这种收益的百分之二十,捐献给“慈航基金会”,用来做慈善和公益事业。如果去世了,股权和收益不由亲属继承,就要全部捐献给基金会了。让来于尘土的归于尘土,让来于社会的归于社会,那天陈峰先生微笑着这样说的时候,就是坦然而宁静的。不能不说,这样的“金科玉律”就仿佛是空谷足音,其中就闪烁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切的意蕴。

可以说,照我们如今的说法,陈峰先生在这世间的日子里,已经是一个成功人士,这自不待言了。但我们也已经说过,即使是一个成功人士,最后也还是要面对着自己的生命,好比是在生活的花果和人生的枝干后面,也仍然要面对着这棵生命之树的根,然后才能再回过头来,更真切地关照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也是那一次在遵义吧,黄昏时分我们和陈峰先生在街头散步。那是一片新修建起来的步行街,房舍是仿古的样式和色彩。人影憧憧,夜色朦胧,四下里都挂着红灯笼,让夜晚也显得热烈而火红。有一阵陈峰先生都没有说话,后来有些突然地,他却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唉,多么可怜啊。”我不知道陈峰先生的心思是怎样牵连着,才碰落出这样一句突兀的话来。但他的自言自语,似乎也可以让人会意。记得我在他的书房里翻阅那些《学习随笔》的时候,倏然间觉得有些句子很熟悉,再一读,那正是我在自己的那本散文里写下来的。那一时间,我们都不禁笑了。那一段句子大抵是说:我们抬头往天地看过去,并看不见天地的来历;回过头来看看自己,也不清楚这生命的根柢;我们就这样活着,这心底深处就有一种迷茫和哀愁,始终在如影随形地跟随着我们自己。我想在那个灯火黄昏里,陈峰先生的心思就是和这样的思虑有关的。正是由于这样的内心的驱使,让人还要去追寻这生命的根柢。而在这世间的浩如烟海的卷帙里,能够为我们真切地揭示这一切的著述,其实是很少有的。我们时常见到的,倒往往是在生活的花果之间雀跃,或者是在人生的枝条之间啁啾。又正是在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里,才为我们留下来了这样的寻根问底的典籍。所以不管是陈峰先生也好,还是我们自己也好,就还会往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深处寻找下去。如果我们和陈峰先生会交谈什么的话,也就是这之中的心得和感受了。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在说,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源远流长不用说了,而一种文化如果是博大精深的,就一定要深入到世界和生命的根柢,不然这博大精深的地方还会在哪里呢?如今大家都知道,科学用来观测世界的模型,是“一切复杂源于简单”。这时候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我们就看到,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前人老子在《道德经》里,就把这个模型确切地表述为一二三,即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依照科学后来的发现,我们的这个世界,是由一种高密度的物质经过大爆炸之后而形成的。大爆炸形成的世界里,开始的时候,只有能量,没有物质。后来质量从能量之中聚合出来了,这个世界里才有了物质和能量这样两种根本的存在形态。对比科学后来的描述,老子当年在自己的语义体系里,就把那种元初的“有物”命名为“道”,一就是道。而老子说的“二”,也就是有形有象的物质和无形无象的能量,是“有生于无”,老子就把它们命名为“有”和“无”,也称作“阴”和“阳”。若是换成佛家的语义,则是“色”和“空”,是“缘起性空”。这样我们就看到,在消除了语义的障碍之后,如果我们要模仿学科的划分,说我们前人的发现是包含着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又何尝不是呢?所以当陈峰先生和我们在学习这一切的时候,也就和宗教无关,和信仰无关,乃至也和思想见解无关。我们在面对着的,就仅仅只是一种事实,是法尔如是,是事实求是。好比说,你不能说你信仰太阳在天空照耀,或者主张太阳在天空照耀,事情不是这样,太阳只是在天空照耀。

老子提出来的“无”和“有”,即无形无象的能量和有形有象的物质,既是两种根本的存在形态,也是两种根本的概念和方法论。既然世界里有“无”和“有”这样两种根本的存在,我们也就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去观测和把握他们。这两种方法、方向或路径,老子就把它们总结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窍。”这“无”的方法,后来就成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体验的方法;这“有”的方法,后来也就成了科学里的实验的方法。老子并不以为这两种方法是对立的,恰好相反,它们是“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为之玄”。老子告诉我们,要把这“无”和“有”联系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方法论,即“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正是沿着“无”和“有”深入下去的时候,我们和陈峰先生感受到了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一二三”这个模型里,科学说了“一”和“二”,没有继续说到“三”,没有给生命下一个定义。但是这个“二”,物质和能量,“有”和“无”或者“阴”和“阳”,一经结合在一起,也就会生出第三种存在形态,这就是“二生三”,“三”也就是包括我们的生命在内的一切生命了。所以老子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也就是我们至今唯一能够找到的对生命的定义。如同我们一向所说的“灵与肉”,我们的生命就是由一具物质的躯体抱载着那种元初的能量而形成的,这生命就是世界的一个缩影,一种同构体,天人本来合一。所以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为了彰显生命的“负阴而抱阳”的特征,就不称其为生命,而一直把我们的生命称为“性命”,显示出它有“性”和“命”这样两种成因。这样的分别就不是无关紧要的,而是非常精深的。正是在这里我们看到,后来我们就只是用“有”代替了“无”,只是把我们的躯体直接地当作了我们的生命,而把作为生命力的能量完全忽略了。对于我们的躯体,我们沿着“常有欲以观其窍”的路径,已经用解剖的方法把它了解得很详细了。但对于这躯体中抱载着的“元阳”,我们则几乎一无所知,或者所之甚少。也正是在这里,经由“常无欲以观其妙”的体察,道家的发现就让我们感受到了,我们的身躯里抱载着的这种能量,就不是来自我们如今所知道的电源、化工能源或生化能源,而正是那种元初的“无”的能源。这种能量在我们的生命里,就成为我们的“精气神”体系,成为我们的生命力。“精”是充满一切细胞的能量;“气”自然不是空气,而是这种能量的融合和流动;“神”则是心灵,一定的气态就是一定的意态,是这种能量的功用。“精气神”三位一体,才使我们成为会思维和能行动的生命,不然这躯体就只是一具尸体。不能不说,这样的一个“精气神”系统,就是我们的解剖刀至今也还接触不到的。而这样的对“精气神”的发现、把握和修习,就只是存在于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里。也不能不说,常常在交谈着这一切的时候,陈峰先生和我们大家,就都会为这些典籍是由汉字写下来的,而感到欣慰,并为此而心生感激。

“精气神”的功用,核心是“神”即心灵的功用。当我们再切近一些,来到心灵这里的时候,就看见沿着兼有“常无”和“常有”的路径,老子就把这心灵的功用为我们揭示得非常彻底。乃至我们都可以说,老子和道家的发现,要害就在我们的心灵这里。在《道德经》的第十一章里,老子就用一串比喻,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心灵是怎样运作的:

三十辐共一毂,当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真理是朴素的,这些都是平常的事情,正所谓道不远人,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我们要打造一只车轮,烧制一件陶器,修建一间房子,这中间就须得是空着的,才能用它来装车、盛水和住人。老子就用这些比喻告诉我们,心灵的功用也是一样的。我们的心灵也好比一只杯子,当这只杯子空着的时候,可以用它来盛各种汁水,这就是“当其无,有器之用”,是“无之以为用”。这只杯子比如盛了茶水之后,可以用它来喝茶,这是有利的,就是“有之以为利”了。但如果我们的心灵的这只杯子,就永远都只是让这些茶水填塞得满满的,又会怎么样呢?这样一来,我们的内心就会变得固执、黑暗而狭小,不能再用它盛些什么了。在这里老子就让我们看到,就我们的心灵来说,不妨说心是心,灵是灵。灵就是“无”,是心灵的本性,如同禅宗所说的“本来面目”,这本性就是人所固有的智慧,因为它是那种把这个世界化生出来的元初的能量,所以就能够和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全息相应。至于我们的心,则是“有”,好比是盛在杯子里的茶水,是录入在其间的信息,是知识、文化和审美,一个人的智慧的大小,还有性格和命运、纠缠和烦恼等等,就是由这些心思的情状来区分和决定的。这时候我们也就觉察到,长久以来,就像我们只是把自己的身躯当作了生命一样,我们也只是把自己的心思当作了心灵,把“有”当作了“无”,只是沿着“有之以为利”和“常有欲以观其窍”的路径走下去,而把“无之以为用”和“常无欲以观其妙”的功用覆盖了和忘怀了。老子的发现就让我们看到,一个人只有回到“常无”和“常有”的“众妙之门”,又才能还原为一个完整的人。

所以老子说:“圣人无心,恒以百姓之心为心。”即如我们所说,心底无私天地宽,才能与天地万物相合一,才能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这应该就是这心灵的本来的、也是终结的状态了。记得又有一次,所谓“浮生偷得半日闲”,陈峰先生到贵阳来,大家又在一起讨论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时候,就从中看到了一条线索。我们的传统文化里虽然有诸子百家,但诸子百家又鲜有不言道者。孔子就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也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董仲舒说:“天不变道亦不变。”程朱理学的一个源头,是在道家陈抟那里。阳明先生也是在“悟道”以后,才有“心学”的。正是因为东土有道,佛法又才能迁徙到我们这里。如果圣人因无心而以百姓之心为心了,也就不用再去“立心”和“立命”了。在这种“恒以”的、始终如一的心境之中,不论独善与兼善,江湖与庙堂,还有忧乐的先后,这些分别也就都没有了。本来一个人的所欲或者不欲,也未必是他人的所欲或者不欲,也就不用再去推己及人了。阳明先生的“心学”里有“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存善去恶是格物。”但这善恶的二元判断,不就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如果圣人无心而与万物同体了,这时候一元地排列起来,这四句也就会是这样了:无善无恶心之体,慈悲喜舍心之用,知因知果是良知,随缘从分是格物。已经合一了,就不用再去合一了。时至今日,我们也仍然在说,我们讲的是道理,修的是道德,走的是道路,担的是道义,那么还有什么不是道呢?所以应该说,道是世界和生命的本源及其所包含的规律,也是我们的民族的文化的根本表述。

这样事情就清晰起来了,一个人如果要根据道的原理来把握自己的身心,最简明也最本质地说,就是要平心静气。“精气神”本来三位一体,所以静气也就是平心,平心也就是静气,气即是意,意即是气。这就不再仅仅只是理念的和话语的,而须得是修习的和实践的,有理有事,乃至有事都不必有理,这也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的一个深刻的特征了。或曰陈峰先生在机舱里也是要打坐的,确实是这样,在安静的机舱里,于打坐就很相宜。但这就如同我们所知道的,身心倦了累了的时候,就坐下来,放松一会,休息一会,而结跏趺坐便是一种安稳的姿态,并不一定就是宗教的含义。陈峰先生不仅在安静的机舱里会打坐,到了喧闹的场合中,也是会打坐的。有一次企业家们的年会,是在大理召开的,其中有一个娱乐节目,是乘船在洱海上游览。那时候船舱里就十分喧闹,有人在解说,有人在说笑,还有人在唱歌。而陈峰先生趁了这片刻的功夫,一上船就开始打坐。其实我们说的快乐,常常是模拟的和替代的快乐,有一种径直在心里升起来的快乐,则是法乐。而这种心平气和的状态,就不仅要在安静的气氛中能够如此,即使是在喧闹的情景之中也要能够如此,最后放回到万事万物之中,也同样能够如此。

上一个国庆节的假日里,我在陈峰先生海口的新居里住了三天。陈峰先生在担任海航董事局主席的时候,我觉得他似乎要宽余一些,而这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又担任了海航的董事长,我就感到他要繁忙得多了。不过客人们刚一在茶室里席地坐下来,他又还是和原来一样,立即动手为大家沏茶。仍然从一旁看过去,有一些日子不曾见面,他看上去却是更为安详了。一边用心地听大家说话,一边还不忘换一道茶叶,等着水开了,又给大家沏上新茶。人们说生命中有不能承受之重,也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自然都还是识心的分别计较,设若此心始终如一了,即是“不二”了,又还会有什么轻重之分呢?陈峰先生把他的新居取名为“太生精舍”,坐在那茶室里,一时间我不禁想起来,他一直使用着的,其实有两个名字。一个叫陈太生,是他原来的名字,一个叫陈峰,是他参军时为自己取的名字。查看起来,在作为一个公众人士的时候,他会用陈峰这个名字;而在作为他个人和自己的时候,比如在给他的《学习随笔》署名的时候,就不用陈峰,而用太生。这有什么用意吗?我们有一次也说到过这之中的心路。应该说,我们通常在说到我们的自我的时候,其实是十分笼统的。若是依照前人的体察,一个人便有三个自我。第一个自我是生命的自我,无名也无心,是法身的自我;第二个自我是人生的自我,这个人就叫太生,是报身的自我;第三个自我是生活的自我,即是太生在各种场合中化现出来的自我,这个自我则叫陈峰,是应身的自我。这也就是说,太生先生并不盲目地以为,那个作为成功人士的陈峰先生就是自己,而他自己则始终是太生先生,并且始终在面对自己的生命,知道自己是什么,在做什么,并且为了什么。

那么窗外的木芙蓉在静静地开放,南国的阳光正明亮地映照进来。眼前的太生先生,一边正化作了陈峰先生,在殷勤地为客人们斟茶;而另一边呢,便仍然像太生先生一直努力着的那样,在往心灵的深处回归过去。这也是“常无”和“常有”吧,两边并不相异,而是相辅相成,我们皆祝太生先生因缘殊胜。现在我就把写下来的这些段落,作为陈峰先生的文集的序。

二0一九年新春

(作者系前贵州省作家协会主席)

陈峰:

汉族,1953年6月出生,山西霍州人,高级经济师 。 现任海航集团董事局主席,海航的主要开创者。

何士光:

一九四二年生,贵州省贵阳市人。一九六四年毕业于贵州大学中文系,后为乡村中学教师。一九八二年到贵州省作家协会工作。曾发表和出版过小说和散文多种,结集为《何士光小说散文集》,其中《乡场上》、《种包谷的老人》和《远行》曾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乡场上》和《喜悦》等有英、俄、法等译文。后长期从事传统文化中道家和佛家的研究,著有《烦恼与菩提》、《今生:经受与寻找》和《今生:吾谁与归》等纪实作品。上述的作品结集为《何士光文集》。曾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主席,贵州文学院院长。

注:本文已获得“经受今生”平台和作者授权发布 。运营编辑:尚小希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何士光:我认识的陈峰先生——《陈峰文集》序》,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李大钊与《守常文集》

李大钊与《守常文集》

...》改为《序》列于书前,文章开头说:“我最初看见守常先生的时候,是在独秀先生邀去商量怎样进行《新青年》的集会上,这样就算认识了。不知道他已是共产主义者,总之,给我的印象是很好的,诚实,谦和,不多说话。”...

2017-07-08 #经典句子

《李佩甫文集》研讨会新鲜分享:是什么成就了一个杰出作家

《李佩甫文集》研讨会新鲜分享:是什么成就了一个杰出作家

...但是我努力了。马达:来自许昌《李氏家族》的作家佩甫先生,并非出生于《金屋》,却是大中原出生,不忘《平原客》的《底色》,逮着《红蚂蚱,绿蚂蚱》,从乡土《羊的门》走向《城的灯》,用大半生浏览《河洛图》《城...

2023-10-01 #经典句子

闰土和孔乙己 《彷徨》与《呐喊》 你还记得多少鲁迅的文字?

闰土和孔乙己 《彷徨》与《呐喊》 你还记得多少鲁迅的文字?

论起我国近代的文学革命家,最先想到的当是鲁迅先生。从《狂人日记》开始,笔名“鲁迅”便被国人记得,有那么一位先生,他的文字深深刻着对社会现状的讽刺,还有一种对人类未来的忧愤。于鲁迅先生的身世,想必无需多...

2019-03-08 #经典句子

大老振老师为《呦呦鹿鸣文集》撰序|当下不负 如此安好

大老振老师为《呦呦鹿鸣文集》撰序|当下不负 如此安好

今天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读完了刘同强先生的《呦呦鹿鸣文集》,他的干净而有温度的语言瞬间就把我带入了他的精神世界。语言文字就是有这样的魔力,原本互不相识,却会因为文字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刘先生是读了我的文章...

2010-12-11 #经典句子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阅读答案及解析翻译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阅读答案及解析翻译

...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

2023-08-23 #经典句子

10本可以雕刻时光的绝美散文集 生活原来可以这么美

10本可以雕刻时光的绝美散文集 生活原来可以这么美

...舍幽默诗文集》作者:老舍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老舍先生的文风我爱,先生的人生我叹。一生带给人欢笑,走时却是冷漠和悲凉,先生千古!这个人总是那么可爱,用好的眼睛看世界,如果能配上丰子恺的漫画,你就会觉得...

2023-12-23 #经典句子

灵遁者散文集《从今往后》中经典句子摘录 助你认识自己!

灵遁者散文集《从今往后》中经典句子摘录 助你认识自己!

...溺水而亡,学心理学的学生得了精神病,给人预测的算命先生看不了自己的未来……每个人是需要出口,但出口其实往往在过去。81、生活不是你擅长什么,你就能得到什么。生活是你害怕什么,你就会对什么谨慎。但没有说,...

2023-01-08 #经典句子

刘钝:情随境变 字逐情生——读杨振宁先生散文有感

刘钝:情随境变 字逐情生——读杨振宁先生散文有感

撰文 | 刘钝杨振宁先生是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这一点无论何时何地都是没有争议的;但是知道他能写一手漂亮中文文章的人,可能就没有知道他是诺贝尔奖得主的人多了。对于杨先生的语言艺术,无法体会中文奥妙的外国...

2024-01-06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