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古代文学的手法:赋 比 兴

时间:2016-07-26

在我们的文章中好多都是运用了此手法,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了解其中的概念,现在让我们看看吧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307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古代文学的手法分别是:赋、比、兴。在我们的文章中好多都是运用了此手法,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了解其中的概念,现在让我们看看吧。

“斌、比、兴”这组概念.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大师 ...........教六诗:日风.曰斌.曰比.曰兴,日雅,日颂。”又见于《毛诗序》:“古诗有六义焉:一口风.二曰斌,三曰比.四曰兴,五日雅,六曰颂。”大多学者把这组概念视为《诗经》表现手法的理论总结。自东汉末年二郑(郑众、郑玄)始,至今已有两千多年.无数学者对这组概念的研究,多限于何谓“赋、比、兴”,很少涉及其成因.大概实在因其年代邀远,文献无征.难于详考。笔者不揣浅陋.试就此问题作点推测,故云“臆说”。

据明谢棒《四溟诗话》统计,《诗经))’赋七百二!·,兴三百七i-.比一百一十”.(I7虽然对赋、比、兴的理解不同.其统计数字有出人.但《诗经》赋、比、兴手法的客观存在是不容置疑的.多数学者认为《诗经》的产生时代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后涉及五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其实.《风》诗多民歌,从它们的产生,经过口头流传到被采集和写定,一定经过更漫长的过程,其产生年代上限可推溯到商朝甚至更早。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大约在商周时代.赋、比、兴作为诗歌的表现手法已经产生.既然如此,其成因就可能与商周文化不无关系。

一、巫史文化的产物

范文澜认为商周文化即巫史文化。“史重人事.长于征实;巫事鬼神.富于想象。商朝人信鬼.巫风盛行,祭祀特多,歌舞降鬼神.应有许多诗篇,惜全部亡佚。~周朝重实不重巫,史官掌记事也兼作诗歌(诗三百篇不少是史官所作、’,汇£斌、比、兴的产生,就可能与这种巫史文化密切相t-讨此作深人研究的,有闻一多先生的《神话与诗》,有赵沛霖先生的《兴的源起》等,都认为“兴”起源于巫文化,是原始宗教观念内容向艺术形式的积淀。赵沛霖先生把“兴”的起源历程图示为:物象~观念内容~习惯性联想~兴象~外化为形式~兴。如《诗经》中的鸟、鱼等物象与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的宗教观念内容原为一体,经过漫长的思维认识历程,慢慢演化为抽象化的诗歌艺术形式—兴.(3)其实不单是“兴”,赋、比也有“物象”。“比”有物象自不待言,比兴缠夹不清是学界共识。“赋”兼物象和事象。刘鹉释“赋”云:“赋者,铺也;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诊赋篇》),钟嵘释云:“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诗品序》)都认识到“赋”的“物象”特征。比、赋的物象和“兴”的物象,在先民意识中["]样具有宗教观念内容。如《周南·苯首》三章,纯用赋体。妇女采集辈首是二孙古老的习俗二涵二繁衍种族的观念,相传食笨首能夔睛荃李刁玉可浴难产了诗序解题亦说“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

“诗言志”的“志”.闻一多9"为“记忆”、“记录”、“怀抱”三义,认为“诗”与“志”本是一个字.“怀抱”是后起意,原先则是“记忆”,“记录”的意思。故说:“诗的本质是记事的”.“古代诗所管领的乃是后世史的疆域。”闭在先秦文献中也有“诗即史”的观念,如《孟子·离娄下》:“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庄子·天运篇》;“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都认为《诗》是王者之际的记录。那么作为诗的表现手法赋、比、兴是否也是出于“记忆”、“记录”的需要而产生的呢?唐柳宗元说:“比兴者流,盖出于虞夏之咏歌,殷周之风雅,其要在于丽则清越,言畅而意美,谓宜流于谣诵也。"[6]“宜流于谣诵”即便于口耳流传,亦即便于记忆或记录的意思。

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在谈到“兴”时,也认为“兴”就是触物起情,便于口诵记忆。他引用明徐谓的一段话:+r诗》之‘兴’体.起句绝无意味,自古乐府亦已然。乐府盖取民俗之谣.正与古国风一类。今之南北东西虽殊方.而妇女、儿童、耕夫、舟子、塞曲、征吟、市歌、巷引,若所谓《竹枝词》,无不皆然。”又以自己儿时听到的儿歌为例:“汽车汽车我不怕.电话打到姥姥家.姥姥没有牙,请她吃水疙瘩!哈哈!哈哈!.[6].至于“赋”则更突出地表现为“记忆”、“记录”的意思。朱熹释为“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虽非确解,但突出了它的记事特征。《诗经》中多用赋体,约占总篇数的百分之六十几,超过比、兴的总和,恐怕亦是“诗即史”这一观念的体现。

二、礼乐文化的产物

“斌、比、兴”,涉及诗人表现思想情感的方法问题,即托物言志而非直抒胸臆的曲折表现法。这种“托物言志”的表现法,是否是诗人不得已而为之?郑玄有一段话透露出一点消息:“诗者。弦歌讽谕之声也。自书契之兴,朴略尚质,面称不为诌,目谏不为谤,君臣之接,如朋友然,在于恳诚而已。斯道稍衰,奸伪以生,上下相犯,及其制礼,尊君卑臣,君道刚严,臣道柔顺,于是篇谏者希.情志不通,故作诗者以诵其美而讥其过.;[7)再联系郑玄对比、兴的解释:“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谈,取善事以喻劝之。呵.]认为远古朴略尚质.君臣如朋友,可以直言不讳,然而到了礼仪等级制度建立之后.君尊臣卑,臣民再也不敢直言不忌了。倘有所美、刺,舍“赋、比、兴”而何?“赋、比、兴”的出现,乃君尊臣卑礼乐文化的产物。证之《诗》教:“温柔敦厚”((丰L记·经解)),孔颖达《正义》云:“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情性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沮柔教厚是《诗》教也。”诗人的思想感情需要表现,而当时的现实制度和诗的观念(实际上这种诗的观念也是现实制度的产物)又不允许直接倾泻,于是斌、比、兴便应运而生。它是统治者和诗人(即君臣)相互妥协的产物:统治者允许诗人保留一定抒情言志的自由,但在方式上作了规范;诗人也给统治者保留一定的尊严,但心里话不可不说。如《魏风·硕鼠》通篇用比,诗人满腔怨愤正是通过曲折委婉的手法表现出来。《毛诗序》云:“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I毛序》解诗多牵强附会,但此序的是。

在斌、比、兴的体用关系上,一般学者多认为是体而非用,实际上体用并不能截然分开。今人张震泽先生有《(诗经》赋、比、兴本义新探》一文,认为“赋、 比、兴也是《诗》之三用,不过我们所说的用,不是孔颖达说的‘三维’之‘用’.而是赋诗言志之‘用’。……斌、比、兴则是在另外某些场合(例如宴会),为了发言得体或应对得宜,打乱风、雅、颂之体而灵活运用的方法.也就是有时需要直陈,就用赋的方法;有时需要以善物喻善事,就用兴的方法;有时不敢直斥其非,就用‘取比类以言之’的比的方法。这么看来,诸家释赋、比、兴.还是郑玄说的最接近.”[.:赋、比、兴的本义是否“以郑玄说为最接近”可以讨论,但郑玄的解释的确将表现手法和表现目的联系起来思考。手段总是为目的服务,手段往往总是适应某种需要或目的而产生。张震泽先生论赋、比、兴的本义是“用”,正突出了它的适用性。张先生认为《左传》中就有大量用赋、比、兴方法来赋诗言志的记载。如《襄公二十七年》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子展赋《草虫》,子产斌《限桑》是赋,伯有赋《鹑之责责》是比;子西赋《黍苗》、子太叔赋《野有蔓草》是兴。这说明赋、比、兴是春秋时期,在某种场合下,人们交往时不能直抒胸臆—亦即郑玄所说的不能“面称”、“目谏”,不能如“朋友然”,竹筒倒豆子.直来直去—时而采用的曲折表达心志的方法.而且当时用者和受者对这种方法都十分熟悉,“心有灵犀一点通”。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推知西周初年或更早的《诗经》作者,在使用赋、比、兴表现方法时,也正是出于礼仪的思考,出于政治、外交、人际等关系的需要呢?

不知道你们看到这里有没有了解到呢?可以关注下一篇文章哦。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古代文学的手法:赋 比 兴》,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古代文学史笔记——《离骚》的思想与艺术特色

古代文学史笔记——《离骚》的思想与艺术特色

...尚的志趣,雄伟的志向和高远的理想。③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 《诗经》开创的比兴手法,为屈原所继承并作出了极大的拓展。《离骚》不仅运用了较《诗经》更加丰富的喻象,也不仅把片段的比兴发展为长诗中的连续应用,...

2023-11-24 #经典句子

古代文学——论述(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古代文学——论述(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李贺等大批后世诗人有巨大的影响。再次,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由于屈原卓...

2017-02-19 #经典句子

中国古代文学详谈:离骚的艺术成就 它对后世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详谈:离骚的艺术成就 它对后世的影响

...、喻意把奔放的爱国热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比兴手法。屈原继承并发展了《诗经》中的比兴手法,在《离骚》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兴手段来反映现实,抒发感情。他以香草之芬芳象征诗人的高洁,以天上象征人间;他把自...

2023-10-29 #经典句子

中国古代文学·屈原与离骚3

中国古代文学·屈原与离骚3

...》)(一)《九章》的内容1.《橘颂》:青年作品,拟人手法,前半颂橘后半颂人。2.《惜诵》:表现政治失意的愤懑,内容略与《离骚》前半篇相似。3.《涉江》:自叙放逐江南的行迹,反映情操与现实的矛盾。4.《哀郢》:就...

2013-10-11 #经典句子

《离骚》: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唯一的长篇政治抒情诗 全诗373句

《离骚》: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唯一的长篇政治抒情诗 全诗373句

...研究》)。其次,《离骚》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屈原在《离骚》中所运用的比兴形象不再像《诗经》所用的那样比较单纯和静止,而是丰富复杂,互相联系,且有很大的能动性,因而具有更大的艺术表现力。“《...

2023-06-22 #经典句子

古代文学基础笔记:抒情小赋

古代文学基础笔记:抒情小赋

...分罕见。③祢衡的《鹦鹉赋》通篇用比喻象征,用反讽的手法,正言曲说,表达了自己的困厄和无奈。

2014-08-22 #经典句子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中国古代先秦文学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中国古代先秦文学

...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手法上,分赋、比、兴。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

2007-01-13 #经典句子

史传文学与中国古代小说 共同的文化土壤与文学特质

史传文学与中国古代小说 共同的文化土壤与文学特质

...《左传》战争描写的遗痕。史传文学战争描写的一些具体手法,甚至一些细节,也融入了后代小说之中。如《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楚国伐郑,郑以“空城计”御敌,化作了诸葛亮的妙计;《僖公二十八年》晋栾枝“使舆曳柴为...

2023-12-28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