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论语》|相爱相杀 爱之欲其生 恨之欲其死 一个惑字而已

时间:2015-05-10

什么是惑?什么样的人不惑?什么时候不再惑?0 1 既想要他活,又想要他死,就是惑常言说,情人眼里出西施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22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有一些凶杀案告破后,让人们很感意外的是凶手竟然是被害人最亲近的人,比如杀死杭州来女士的是他的丈夫,南京失联女孩被害的凶手是他男朋友,明明是相爱,最终相杀,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呢?2000年前的孔子说,这就是因为惑。

什么是惑?什么样的人不惑?什么时候不再惑?

0 1 既想要他活,又想要他死,就是惑

常言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当爱一个人的时候,看他什么都是顺眼的,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他骂你都觉得对,打你也会原谅他,还会说打是亲骂是爱,当他生病、受伤,恨不得替他生病、受伤,甚至替他去死,对他是一味地纵容。

当不爱的时候,看他什么都是不顺眼,他做什么都是错的,他对你好,你反而觉得厌恶,弃之如敝履,不愿看到他,恨不得他死了才好。被害女孩李某月对男朋友洪某付出了真心,洪某向她要钱,毫不犹豫地就给她的男朋友转钱。

爱与恨都是从个人的情感出发,不是从理智出发,是以自己的好恶来判断是非。同时既想让他生,又想让他死,到底是该生还是该死,自己都说不清楚,到底该怎么做,自己不知道,这就是惑。

这种惑是没有思考,没有辨别的能力。自己认知不足,缺乏对事物有充分的认识,不能透过现象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而无法判断。惑往往不是客观事物难以辨别,而因为主观情感左右了理智,障碍了眼睛,看不清真面目,感情用事,失去了判断力。

李某月跟洪某是在地铁上认识的,听信洪某,缺乏判断力,只听洪某说他是战地记者,平时工作保密,以自己的工作性质为借口,从来都没有公开过李某月是他的女朋友。谈了两年恋爱,男朋友到底干什么的,估计她到死都不知道,因为盲目喜欢洪某,选择了相信对方。在得知她遇害的消息之后,她的朋友、熟人为她特别惋惜,很悲伤地表示,就是因为她太相信洪某了,所以才会被他所伤害。

还有疑惑不解,就是没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惑,由或和心组成,“心”代表的是认知,“或”是或者这样或那样,“惑”就是认为这样也行那样也行,到底应该怎样,自己没有准确的判断。

李某月的同学反映,洪某好像很享受掌控别人的感觉,比较狂妄的自信,好起来极好,坏起来很坏,估计洪某自己还说不清楚他对李某月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的情感,是一种双重人格。

0 2 因一时愤恨,冲动而做出不顾后果的事,伤及自身和亲人,也是惑

孔子认为,另一种惑就是糊涂,由于一时的激愤,就忘记了自身的安危,做出了危险的事情,以至于牵制自己的亲人。

冲动是魔鬼!有些人意气用事,容易冲动,做事不计后果,做出不理智的事情来。在伤害他人的同时,也可能会伤害自己,连带伤害到自己的亲人,这是严重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尤其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容易犯糊涂,为了一顶点儿小事,就不顾性命去与人拼命,从而酿成大错,连带父母、妻子、子女都受罪。

洪某说他杀李某月的原因是两个人经常吵架,说明两个人已经有了积怨,不再是相爱了,不爱分开就是了,何必要杀人呢?杀了人,难逃法网严惩。害的不只是李某月和他,双方的父母都受到了极大的伤害,白发人送转黑发人,人生的三不幸之一。

0 3 有智慧,才能不被迷惑

孔子认为,“知者不惑”。有智慧的人,不容易被迷惑。

首先要弄清楚,“知者”是指有智慧的人,而不是指聪明的人,二者是有区别的。

有智慧的人不一定聪明,不是生而知之,也不是绝顶聪明,就像孔子的得意学生颜渊,总是看起来笨笨的,不像有的人时时处处显摆自己的精明,他这是大智若愚。

聪明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有的人看起来很聪明,工于心计,不按事理办事,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到歪门邪道上去了。

有智慧的人不一定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他明道达义,明事理,不认死理,看问题透彻,遇事能看透个中的道理,不会被现象所迷惑,能正确地做人做事。

所谓的“智者不惑”就是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能在一团迷雾里面找到事情的源头和解决的办法,不会因为无头绪而感到心烦意乱,失去辨别的方向;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能够保持一颗冷静的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清醒的认识,镇静地对待生活里的变故,不犯糊涂,不犯错误。

0 4 人生有了一定经历,就不容易被迷惑

孔子说自己“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就不再迷惑。这是建立在“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的基础之上的,通过长期的学习和社会实践,形成自己的较为完备的认知体系,对世界有了充分的认识,对人生有了觉悟,人生有了坚持,是与非有了明确的判断,完全明了,不会人云亦云,也不会再迷惑。

年龄代表着阅历,经历过社会的风风雨雨,才会对社会人生有一定的了解,不会被假象遮蔽。李某月还是一个大学生,涉世不深,对世事并不太了解,不懂得人性险恶,人不只有爱,还会有恨,因而没有防备之心,轻信才会上当,让洪某顺利把她骗到外地,伙同他人杀害了她。

有了人生经历,就会世事洞明,人事练达,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也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各种假象扑面而来,面对这些似是而非的假象,不会因迷茫而被现实所裹挟,逐渐迷失了自我,随波逐流,失去了理性。

我读《论语》之《颜渊篇》: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立删)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悟典,带你领略传统文化之美。欢迎留言,一起探讨交流。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论语》|相爱相杀 爱之欲其生 恨之欲其死 一个惑字而已》,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读四书·论语丨怎样去提高品德修养和辨别是非

读四书·论语丨怎样去提高品德修养和辨别是非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 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译文:子张向孔子请教怎样去提高品德修养和辨别是非。孔子说:“以忠厚诚实为...

2023-09-18 #经典句子

《论语》教给我们的10句人生哲理 只读一遍 获益终生

《论语》教给我们的10句人生哲理 只读一遍 获益终生

...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厌:满足。脍:细切的肉。5、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出自先秦《论语·颜渊》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着;厌恶一个人,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6、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出自《论语·颜渊》普天之下,...

2024-01-12 #经典句子

《论语》中的10则励志名句 蕴含丰富的生活哲理

《论语》中的10则励志名句 蕴含丰富的生活哲理

...其职位上,就不去考虑它的政事。不知来,视诸往。7、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语出《论语·颜渊》。喜爱他,就希望他生存;厌恶他,就希望他死去。8、不怨天,不尤人。语出《论语·宪问》。不埋怨命运,也不责怪别人。...

2011-04-10 #经典句子

2020年江苏高考前 南京家长们为何争着背孔子《论语》经典90句?

2020年江苏高考前 南京家长们为何争着背孔子《论语》经典90句?

...不立。6.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7.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9.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10.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

2023-09-12 #经典句子

《论语》与干部道德品质修养系列(2 道德与品德)

《论语》与干部道德品质修养系列(2 道德与品德)

...法,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论语·颜渊10》)他对子张说以忠信为原则,以义行事,这样才能增进德行。樊...

2023-09-18 #经典句子

孔子最照亮人生的一句话 《论语》最靠谱的十五字诀 读懂了 你绝对不枉此生

孔子最照亮人生的一句话 《论语》最靠谱的十五字诀 读懂了 你绝对不枉此生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徒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我们在遇到纠结、遇到矛盾怎么办,要豁达睿智大气开明,要善于化解矛盾,化解矛盾最好的方法就是心里坦荡...

2009-08-20 #经典句子

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论语·里仁篇第四

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论语·里仁篇第四

...昌,恶行匿迹,社会和谐。无仁心,好恶也不能适度,“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12·10),“人而不仁,疾之已甚”(8·10)都是其表现。可与17·13、17·24两章参读。4·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1]。”注释:[1]恶:有两...

2007-08-31 #经典句子

常用的十句俗 包含了更多人情世故

常用的十句俗 包含了更多人情世故

...不专:对人或事物的喜爱很广泛,而感情不能专一。二、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喜爱他时,总想叫他活着;讨厌他时,总想叫他死掉。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三、安于故俗,溺于旧闻:俗:习俗,溺:沉溺,陷入,拘...

2023-01-27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