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天下文章一大抄”?别再说连古人都抄袭了 这里面有些误会

时间:2013-03-05

但是另一边,天下文章一大抄,这句登不上大雅之堂的话,却是实实在在流传甚广,在语文老师的教诲里口口相传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301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原创 小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写文章,最让人不耻的行为就是抄袭了。

但是另一边,“天下文章一大抄“,这句登不上大雅之堂的话,却是实实在在流传甚广,在语文老师的教诲里口口相传。

凡听过这句话的,总不免隐隐约约觉得,古人是不讲究抄袭的。比如说一个极端的例子,有一种诗词体裁,叫集句诗。顾名思义,就是拼凑古人的诗句成一首新诗。王安石晚年就偏好这种体裁,他的集句也做得极为出彩。

梅花

宋·王安石

白玉堂前一树梅,为谁零落为谁开。

唯有春风最相惜,一年一度一归来。

但是用今天的标准来看,这不就是明晃晃的抄袭吗,还是“缝合怪”的那种。

“抄袭”的名头在今天不好听,可是对古人不讲究抄袭的笃信好像给了一些人勇气,借用一些其他词语的名义,行的却是抄袭之实,比如借鉴、模仿、致敬、洗稿、过度引用。

话又说回来,写文章不是自说自话,免不了引入一些别人的看法,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或对其进行反驳。从浙江满分高考作文也能看出来,高密度的引用,不管读者看得累不累,阅卷老师还是很喜欢的。

引用和抄袭间的界限,其实牵扯到一个问题:写文章的人如何在文章中处理他人的言论观点?

01

听说古人引用都不注明出处?

确实,引用了他人的言论观点一定要注明,在中国这是从晚清才开始的。这不是说,过去的读书人就崇尚做复读机了。传统中国的读书人,也在认真思考,也讲知识创新,但一般来说,并不刻意追求、更不会着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反过来,“含英咀华”“述而不作”,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是难能可贵的美德。

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那时候读书人要做的,只是如何更准确、更出色地表述往圣先贤的思想观念,并用以解决当下的困惑。

知识和真理,圣人已经说了,该做的就是更好地理解、融会贯通,并落实在实际行动中。因而,不必刻意突出自己的形象与观点。

即使是有“忌剽窃”这样的禁忌,指的也是诗文。而做学问的,陈陈相因的论述很多。

许多勤奋的文人学者,以笔记形式博采众长,把前人各种各样的佳言妙语,全部抄在自己的书里面。

洪迈就是这样写《容斋随笔》的,事实上宋元以来的笔记,经常互相抄,而且不注明出处,也不用担心被批评是“抄袭”。

为什么不注出处呢?

一方面是为了文章漂亮,另一方面,大家都是读书人,用的典故你看不懂,那是你的问题。比如宋代的好几部笔记都记载了一个故事,说苏轼在考场上作《刑赏忠厚之至论》,当时的考官是梅尧臣。

苏轼在卷子里写了这么几句:“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这个典故,梅尧臣没见过,去问欧阳修,也不知道。直到揭榜之后去问苏轼,苏轼的回答是,想当然尔,何必要有出处?

到了清代,才有人开始强调写文章要注明出处,但这种声音还是十分微弱。把暗引转为明引,是到1900年之后才变得正规起来。

这也与晚清汹涌而来的西学大潮有关,留学生归国以及新式学堂的创办,使得写文章时注明出处这个西方史学著作的通例,逐渐被中国学界接纳。

02

我翻译过来的句子,总不算抄了吧?

错了,晚清那时的许多人也这么想。

即便是注明出处已经得到广泛认同,研究中国文史和介绍西方学术,在当时还是完全不一样。

整体来说,谈论中国文学、中国哲学的,逐渐不再大段引录古人的见解,而是在自己的理论预设下,把古人的言论作为原始文献来引用,也就是基本完成了从暗引到明引的转变。

但是西学不一样。对于西学的引介,刚开始睁眼看世界时,还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做精密的引证,因此大多采用编译而不是直译的办法,也就是“译意不译词”,还有译者对自己的翻译“似更优于原文也”而沾沾自喜。甚至,根据自己的见解,随意处置“西儒学说”,也很常见。

这就引来了不少“抄袭”的指责。比如梁启超,曾经就有一位日本学者撰文指责他抄袭,因为他的文章里面,有好多是日本人的说法。

现在看来,也许不应该这么苛责。因为严格说起来,晚清介绍西学的,大部分都有类似问题。甚至有撰写教材的,随便把外国的教材译过来,删删改改,就署上自己的名字来出版。

到今天,这种做法就会遭受严厉的批评。胆子大到整本抄袭的不多,更多的可能是部分摘抄或编译,有意无意的忘记加上引号和注明出处。

国外学界在调查一篇被控抄袭的论文时,有过一个提示:

从已经发表的资料中哪怕只抄了一小段,而不注明引用的参考文献,也是不能接受的做法。

以这个标准来衡量,采用模棱两可的方式暗引,有意无意隐瞒资料来源,或者“译意不译词”,借变换句式把别人的观点变成自己的,又或者黑虎掏心,袭取关键史料后倒打一耙,还有偷梁换柱,故意把引号加在不重要的地方,其实都有变相抄袭的嫌疑。

03

那只要引用都注明出处就可以了?

当然还没完。用了别人的论述却不标出处,这是抄袭。但是注明出处了也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引什么、怎么引,都有门道。

引用,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正面引用的陷阱是容易以一种仰视的姿态,缺乏必要的批判精神,反面引用的陷阱就是可能断章取义,树个稻草人来当靶子,讨论也就变成了自说自话的骂街。

不难发现,国学中的经典,在不同的时期,容易上下其手;至于西学,则始终被我们作为正面引述的对象。

此外,还有全引和略引。引用总免不了有所剪裁,同样是注明出处,有的尊重原作,引用处一字不差,也有的只取大意,对原文则略有增删。在现代,前者加引号,后者不加引号,也就是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

古人当然是更喜欢“略引”的。宋人陈亮《论作文法》中就说:

经句不全两,史举不全三。不用古人句,只用古人意。但用古人语,不用古人句。能造古人所不到处。

这就是说,写文章的时候,引经别超过两句,引史不要超过三句。

我们很容易理解这种做法。不用引语吧,显得不学无术,用了又觉得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感,像打了个补丁似的。写文章的时候,引得过多,自己的论述就少,文章就显得支离破碎。

但是略引有一个问题,就是可能偏离原意。如果误读了,引错了,整篇文章的地基可能都显得摇摇欲坠。因此,受到实证主义理念的影响,晚清以来,全引又开始流行。

大段大段地全引,同样也会出现问题。这是因为同一篇文章中,可能需要糅合三种不同的文体:白话、文言以及欧化语。这种百衲衣一样的文章,读起来很别扭,或者基本上没法读,只能看。如果真的编织得恰到好处,那实在要下一番大功夫。

再说了,引多了,查重也通不过呀。

引用,看起来只是修辞上的小问题。但是,如何引录他人的言语,怎样衔接、能否驾驭,其实关系重大。

现代引用的准则,尤其是学术上的引用规范,如何在中国建立,这个小切口触及到的其实是在中外新旧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中国学者如何建立“表达”的立场、方式与边界。

注明出处,这是尊重知识产权。而文章的核心观点和框架,这是文章的地基,只能原创,不能抄袭。引什么不引什么,还反映出写作者的文化心态和偏好。引用的时候,在尊重原文和保持文章整体性之间,如何取得平衡,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古人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语出于己, 作之固难;语借于古,用亦不易”。

近现代从“拿来主义”到今天“与世界接轨”之间的变迁,引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看到,引用不仅是一种撰文的手段,它既涉及修辞手段,更包含学术规范与文化理想。

今天,我们隔三岔五就能看到学术不端的新闻,在越来越严格的规定下,抄袭成风依旧是痼疾。引用规范深入人心,还有一段路要走。

至少,了解古人“抄袭”的真相后,不应当再借此作为抄袭的遮羞布。-End-

编辑:丹怡 黄泓

观点资料来源:

《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

原标题:《“天下文章一大抄”?别再说连古人都抄袭了,这里面有些误会》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天下文章一大抄”?别再说连古人都抄袭了 这里面有些误会》,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小说《锦绣未央》抄袭16本书被罚74万 天下文章一大抄不香了?

小说《锦绣未央》抄袭16本书被罚74万 天下文章一大抄不香了?

...布,“小说《锦绣未央》” 被评为新技术条件下大规模抄袭的典型案例。被告周某的一部小说分散抄袭了12位知名作家的16部小说,被判令停止侵权、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共计74万余元。无独有偶,手机游戏《花千骨》...

2009-10-10 #经典句子

古人也爱“搬运”前人诗里的好句子?看完这两首千古名诗给跪了!

古人也爱“搬运”前人诗里的好句子?看完这两首千古名诗给跪了!

有一句俗语叫: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也就是说从古到今,天下不管多少文章都或多或少从前人、古人、名人那里腾挪过来。但是:抄,也得讲究水平和技巧,用如今的话说,如果直接是复制粘贴,生搬硬套过来,...

2023-07-04 #经典句子

小米文案抄袭~ 罗永浩:建议开除

小米文案抄袭~ 罗永浩:建议开除

...nyingdashu」来源ID:文案包邮(kol100)小米最近被曝出文案抄袭,对象是坚果Pro。看到自己创立的品牌被抄,罗永浩不淡定了,微博提出了一点小建议——直接开除。虽然小米刚刚官宣罗永浩成为他们双11的“大局官”(罗永浩为...

2023-11-10 #经典句子

史上最热门的四句古诗词 堪称千古绝唱 千百年来不断被“抄袭”

史上最热门的四句古诗词 堪称千古绝唱 千百年来不断被“抄袭”

...,正似霜筠异群木。天若有情天亦老历史上被后代引用“抄袭”的诗句数不胜数,但被“抄袭”最多的诗句则是“诗鬼”李贺所作的《金铜仙人辞汉歌》。这首诗借史事表王国之恸、兴旺之叹和身世之悲,诗风奇幻陡峭,又多用...

2013-08-04 #经典句子

熊孩子不会写作文 家长如何帮他“抄袭”?

熊孩子不会写作文 家长如何帮他“抄袭”?

...更准确地说两篇文章的相似度达80%以上,这不能不被看作抄袭了,但这篇文章与我的命题的契合度和创新度都是很高,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我真很难相信自己命题的作文竟然能在网上找到如此契合的例文,而且令人耳目一新。随...

2023-06-08 #经典句子

鲁迅作诗巧妙 半句诗里只有一个字是原创 结果还流香后世

鲁迅作诗巧妙 半句诗里只有一个字是原创 结果还流香后世

...作家了。《文心雕龙》说,文以载道。文章如果只是一味抄袭,没有自己的情感思想在里,那是行尸走肉,那作者也只能成为“空头文学家”。这是鲁迅生前一直反对的。然而鲁迅自己有一首诗,诗中有一句话共五个字,竟有四...

2023-10-20 #经典句子

初中记叙文应该如何仿写

初中记叙文应该如何仿写

...不会抄。这话其实没错,当然此抄非彼抄,这里的抄不是抄袭,而是仿写。我们知道,写作的时候,很难超越自己掌握的词汇量,因此要提高写作能力,必须要拓展词汇的边界。拓宽词汇量有两种有效方法。一是自己冥想,寄希...

2023-09-23 #经典句子

论述委屈一文 究竟是何等魅力 竟然让老师为之动容 潸然泪下?

论述委屈一文 究竟是何等魅力 竟然让老师为之动容 潸然泪下?

...,要时常让他们练习写作文,才能写出好作文。2、杜绝抄袭那么有人会问,平平无奇的词语写出来的文章就不好吗?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这时候,就有一大波吃瓜群众来为大家操心了“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你会抄不会抄”...

2020-12-28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