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朱自清的《背影》:没有一等一的至情 写不出一等一的文章

时间:2012-11-26

这种观点是十分错误的,这种解读脱离了时代背景,忽略了每一个人都是逐渐成长和成熟的公理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636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3 分钟。

【前言】近年来,有一些过度解读朱自清《背影》的文章,谈及朱自清与其父亲的发生矛盾甚至决裂的情形,认为朱自清并不是一个孝顺之人,觉得《背影》有作秀的嫌疑甚至欺骗了世人。这种观点是十分错误的,这种解读脱离了时代背景,忽略了每一个人都是逐渐成长和成熟的公理。本文在掌握详实资料的基础上,将朱自清与其父亲朱鸿钧之间真实的故事呈现给大家,从而为朱自清的《背影》是天地间第一等的至情文学提供一个有力的佐证。

自古以来,亲人是人们最坚实的依靠。一切华丽的辞藻,在真挚而深沉的亲情面前都会黯然失色。简短的嘱咐包含父母无限的爱意,默默的付出蕴藏他们无私的关怀。父母的爱渗透在生活的点滴之中。

纵观朱自清的一生,无不处处体现着对亲人的爱与思念,唯其如此,方能创作出至情至性的文学,《背影》无疑就是这样的文章。《背影》最感人至深的是,朱自清用简短的语言,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表现得淋漓尽致。文章中没有一个多余的字眼,却能使读者潸然泪下。

一、泪洒浦口火车站

朱自清自从记事以后,对父亲恩泽感受很深。特别是父亲给他讲抗清英雄史可法的动人故事,他一辈子未能忘记。辛亥革命前,父亲朱鸿钧曾在史公祠养病,朱自华陪侍在侧,常常听父亲讲史可法领导扬州军民保家卫国、抗敌殉难的悲壮故事。他那小小心灵,被史可法忠贞不渝的英雄气概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深深感动。

打这以后,朱自华喜欢去的地方是抄过天宁门,向东上是梅花岭,这里有史可法的衣冠冢,他喜欢去梅花岭,瞻仰抗清英雄史可法的衣冠冢。史可法于明弘治元年(1488)率部抵抗清兵,誓守孤城,不屈殉国。后人在梅花岭建祠筑冢,以示纪念。上中学后,他只要有闲暇就上梅花岭史公祠,凭吊他所敬仰的民族英雄,还写下了不少诗章。

1916年,朱自清考取北大预科,含泪告别了生活13年的扬州。他像只雏鹰,刚在蓝天展翅高飞,而摆在他面前的是他家的经济状况不佳,对他这一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家里生活日渐艰难,是在奶奶去世后。那时,父亲在徐州卸职后,一时没有新的工作,朱自清对生活捉襟见肘的父亲印象最深,感受也很深。

为了生活,朱鸿钧办完母亲的丧事后打算到南京谋事。正好儿子朱自清回北京念书,于是决定同行。朱鸿钧虽然经济状况不好,但爱子心切,唯恐儿子抵不住北方的风寒,特别为他定做了一件紫毛大衣。

到了南京,朱自清因有朋友约去游逛,逗留了一天。第二天,因去北京的火车是下午,所以上午必须渡江到浦口。因为父亲事忙,说定不送儿子,让旅社一个熟识的茶房陪他去。但他仍不放心,向茶房再三嘱咐,对细枝末节甚为在心。临走时,父亲还是怕茶房办事不妥帖,仍放心不下而踌躇着。

其实,朱自清到北京也来往了两三次,没什么要紧的。踌躇了一会,朱鸿钧还是决定自己送儿子去车站。朱自清劝父亲不必这样,尽管劝了两三次,他仍坚持说:“不要紧的,他们去不好!”

父子俩过了江,进了浦口车站,朱自清便忙着买车票,老人忙着照看行李。因行李太多,得向脚夫花点小费才可过去,父亲便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正好朱自清买票转来,见父亲说话不大漂亮,觉得自己非插嘴不可,但见父亲把价钱讲定了,只好让父亲忙着送上车。

上车后,朱鸿钧给儿子选个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朱自清便将父亲做的那件紫毛大衣在座位上铺好。眼看父子要分别了,但朱鸿钧仍向朱自清嘱咐个没完,如在路上要小心,不要受凉等等。他又托茶房好好地照应,“托他们?”朱自清心里不禁暗笑道:“可他们只认得钱!”

朱自清见父亲仍不放心自己,心里暗暗笑他迂,自己都是20岁的人了,难道还不能料理好自己么?于是说:“爸爸,你走吧。”朱鸿钧往窗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不要走动。”

朱自清从车门看到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在那儿等着顾客。父亲走到月台那边,须穿过铁路,而铁路两边的月台却很高,他得从铁路这边的月台上跳下去,过铁路后,又要爬上那边的月台。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本来朱自清不让父亲去的,觉得自己去好,可老人不肯,便只好让他去。

朱自清看着父亲远去的背影,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路边,慢慢地探下身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路,要爬上那边的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只手攀着上面,两只脚下再向上缩,把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看到父亲沉重的背影,朱自清眼泪很快流了下来,他怕父亲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赶紧拭干眼泪。再向外看时,父亲已经抱着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路时,他先将橘子放在地上,自己慢慢趴下后,再抱起橘子走。到了这边,朱自清赶忙上前去搀扶。回到车上,朱鸿钧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儿子的皮大衣上,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朱自清从车厢里将父亲送了出来,他走了几步,又回头看了看儿子,说:“进去吧,里面没人。”说着,下了车厢。朱自清只好停步,目送急步离开车站的父亲,正好看着父亲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再也找不着了,便来到车里坐下,眼泪忍不住又来了。

二、与父亲发生矛盾始末

近几年来,父亲东奔西走,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给朱自清很大的压力,也有很大的牵挂。从此,朱自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这样是为了能够早些毕业,早点回家挑起生活担子,为父亲分忧。即使是在1917年8月,全校的同学们对段祺瑞政府出卖民族利益的无耻行径主动参加集会,在集头巷尾讲演,朱自清仍是埋头苦读。

朱鸿钧和儿子分别后,在徐州不但没有找到差事,反而病倒在外乡,后来被人送回扬州。父亲没有找到差事,一家大小断了经济来源,从此生计日艰,进而债台高筑,因此心情郁愤,脾气也很暴躁。当朱自清在北京大学提前毕业的消息传到扬州,这可是天大的喜事,朱家上下喜形于色。

朱鸿钧也是差不多三年没有看到儿子了,而时常念着。现在,儿子果然不负厚望,终于提前毕业了,他不禁大喜,日夜盼望他早些回来。谁知后来,父子俩因经济拮据而出现不愉快的事情。

朱自清教书后,他有了收入,理所当然要负担家庭的经济。但朱鸿钧为了确保家用,甚至控制了儿子对自己工资的支配权。特别是在1921年暑假期间,朱自清在扬州八中任教务主任时,父亲凭借与校长的私交,让校长将他每月的薪金直接送到家里,而朱自清本人不得支领。

朱自清在新文化运动的发源之地,即北京大学读书期间,他的思想早已受到民主与独立精神的洗礼。父亲这样的做法让他很生气。他生气不是不肯补贴家用,而是对父亲越过自己,直接领走薪水,使自己在经济上不能独立,这种封建式的专制,让他难以接受。

作为父亲,朱鸿钧对儿子的态度也一时难以接受。养儿防老是天经地义,自己曾用尽全力供养儿子读书,他现在是羽翼丰满的雏鹰,在反哺风烛残年的老鹰时,却遭到“雏鹰”的反抗,他也想不通。其实,他并不清楚儿子的反抗是何意,因此,为儿子不肯无条件掏出工资而愤怒和伤感,为此,他决定使用父亲的强权让儿子屈服。要让他明白,孝敬长辈,这是朱家每一代儿孙应尽的义务。

父子各自有理,这样一来,使矛盾激化,一个月后,朱自清愤然离去,到外地执教。朱自清虽然自由了,可由此与父亲的关系出现了“梗阻”。这年冬天他不得不接出妻儿,在杭州组织了小家庭。

1922年暑假,朱自清想主动缓解与父亲的矛盾,但带着妻儿回扬州,父亲却仍是不热情。他和妻子在家过了几天没趣的日子,只好悻悻而去。1923年暑假期间,尽管朱自清又回家看望老人,后来他在长诗《毁灭》中有“败家的凶残”“骨肉间的仇恨”的诗句,说明和父亲的关系仍未好转。

朱自清对父亲的反抗,不仅仅是经济上要求自主,更是对旧家庭的不满,他厌恶姨娘的挑唆,他憎恨旧的婚姻制度,他曾告诫弟弟不要纳妾。尽管如此,朱自清与父亲之间的矛盾,是时代语境造成的,这并不影响与父亲的骨肉亲情。他一直在替父亲还债,直到逝世前才还清父亲所欠的高利贷。

其实朱鸿钧也十分思念儿子,但作为父亲也要脸面,不愿意在儿子面前认错。作为儿子的朱自清,也觉得自己没有错。因此,他也不特意在父亲面前承认自己错了。于是父子俩就这样僵持下来。

1925年,朱自清由俞平伯推荐到清华任教。他在北大毕业后离京时隔五年,他带着简单的行李,又来到北京。来到北京后,纷乱的梦境扰得他心绪不宁,虽说人在北京,他却不忘在南方一起生活的朋友们。

一天,他闷得慌,便决意进城去,在海淀下了车,在马路边找了一家小饭馆,拣了个临街的小桌,坐在长凳上,要了一碟苜蓿肉,两个家常饼,二两白玫瑰酒,自斟自酌。喝完一杯后,南方的生活情景又出现在脑际,不免情动于衷,从衣袋里面摸出纸笔,在桌上写了一首《我的南方》:“我的南方,我的南方,那儿是山乡水乡!那儿是醉乡梦乡!五年来的彷徨,羽毛般的飞扬!”

是的,他人在北京,心系南方。那里的山山水水,乡土人情,还有那些亲朋故友,年迈父母和弱妻幼子,与自己相隔千里,怎么不会让他留念?那里毕竟是他耕耘的土地,凝结着他辛勤的汗水,曾有过他的快乐,也有过痛苦,让他难以忘怀。

三、《背影》的写作背景及艺术特色

1925年,朱自清由俞平伯推荐到清华任教。10月,他接到父亲寄来的信,灯下细读,哪怕是老父亲在信中向自己诉说苦衷,字里行间,他也感受到了温暖的亲情:“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看到这里,朱自清深为感动,不禁悲从中来,流下泪来。他想起父亲对自己的种种疼爱,自己却感受不深,非常后悔。特别是想起八年前,父亲料理完祖母的丧事后,与他同车到南京,在浦口车站,他老人家给自己买橘子时,蹒跚地走过铁道,两手上攀,两脚下上缩,那肥胖的身子,显出努力上攀的样子的背影;以致让自己在车厢里与父亲分别时,泪如泉涌;父亲叮嘱的情景,犹如电影镜头,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

想起父亲对自己的疼爱,而自己却年轻无知,不仅未能体会到父亲的爱子之情,而且还嫌老人说话不漂亮,暗地里笑他的迂。想起父亲这辈子,少年出外谋生,东奔西走,独力支撑着这个大家庭;后来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以致老境如此颓唐,近来又情郁于衷,常常动怒,但始终惦记着儿孙。想到这些,哀伤和思念之情如滔滔潮水向他铺天盖地而来,在晶莹的泪光中,他仿佛又看见父亲肥胖的,穿着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正是亲情所致,使朱自清强烈地感觉到,心里的话不吐不快。他含着泪水,饱含真情地伏案奋笔疾书:“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是两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文章一开始,朱自清便开门见山地表述了自己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及“我”的心情。他既把主题“背影”点出来后,又不急着去紧扣“背影”写下去,接下来写他在北京接到祖母去世消息后,赶到徐州,打算同父亲一起回家。然而他在徐州见到父亲时,看到的是满院狼藉,回到扬州,父亲借钱给祖母办完丧事,接着又同儿子一起来到南京。

这样写不是散了些吗?似乎有一点,然而一点也不乱,他把凡是与突出主题无关的素材都加以剔除、省略,只反复强调祖母的丧事和父亲的亏空,在这样的环境里,再三点染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与疼爱,使文章一开篇便透出一股浓郁的悲切气氛,在感情十分强烈的背景中,逐渐展露父亲爱子的内心活动,为对“背影”的展开叙述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铺垫。

接着,朱自清用朴实的笔调细致地叙写了那次和父亲离别的情景,透过父亲的一言一行,揭示了他对儿子的无限怜惜、体贴、依依难舍的疼爱之情。写到这里,不难看出,朱自清的心灵在纸上疾走,而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如涓涓流水,倾泻在字里行间,熔铸于父亲的背影之中。

接着,朱自清放笔描写父亲在浦口车站买橘子的情景。他描写父亲穿越铁道买橘子的情景,集中笔墨于父亲的动作。“蹒跚走过铁道边”,到如何艰难地爬上爬下,“显出努力的样子”;再到“我”如何的“眼泪很快流下来”,但又怕父亲看见,又“赶紧拭干”等,这里虽然没有父亲一句话,可已经把“我”和父亲的情感互动刻画得惟妙惟肖。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文章中四次提到父亲的“背影”, 四次出现,情境各不相同,但却像四个结果将思想情感的线穿在一起。第一次出现在开篇点题位置,语境浓厚,情感朴素,统领全文;第二次出现在车站送别情节,朱自清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第三次出现在离别情节,二人随着列车启动而分别,儿子透过车窗望着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人群中,不舍之情犹如炸裂的气球,轰然爆发;第四次出现在文章的结尾,读着父亲的亲笔信,儿子泪如泉涌,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他泪水模糊的双眼中。

四次“背影”的出现,一脉相承,把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恰到好处地进行了点睛和诠释,表现得淋漓尽致。“背影”的反复出现,不仅紧扣主题,而且像诗中的重叠句一样,丰富了文章抒情的韵味。

写到最后,他深情地呼告道:“唉!我不知道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平淡一语,蕴蓄着他对年迈的父亲的无限思念。《背影》的着力点自然是父亲,但朱自清不写他的正面肖像,也不写他面部五官的表情,而是别开生面地写他的背影。

叶圣陶曾对此说过:“至于父亲的面貌,全篇中一个字没有提,似乎连表情也没有怎么描写,咱们读了并不感觉缺少什么。”(叶圣陶《跟〈人民文学〉编辑谈短篇小说》)然而,他并不是静止地描绘背影,而是以极为简洁而十分有力的语言,透过背影,由表及里地展示了父亲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使这一形象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

在《背影》里,朱自清把自己深沉的情感抒发得那样真挚,那样自然,使读者不由自主地随着他的情感波涛一起一伏地跳动。深深使人受到感动的是,渗透在《背影》里的仅是小资产阶级的温情,但他透过对背影的刻画,真实地反映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现实中,“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的小资产者的困苦情况,反映了像父亲这样的旧知识分子,虽“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挣扎了一辈子,结果还是落得晚境凄凉的悲惨命运。因此,《背影》所表现的内容,在当时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作品抒发出的真情实感,必然会有力地启迪着读者,引起他们深邃的思索,产生亲切的共鸣。

1925年11月22日,《背影》发表于第200期的《文学周报》。在1928年金秋10月,《背影》作为朱自清的第一本散文集,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了。内分甲乙两辑,共收散文15篇,是他四年来写作的结晶。

四、与父亲冰释前嫌

后来,散文集《背影》出版时,当时老家又从禾稼巷迁到燕关街仁丰里,朱自清没有在这一所简陋的房子里住过,1928年秋日的一天,朱自清的三弟朱国华接到开明书店寄赠来兄长的散文集《背影》时,高兴地把书送到二楼父亲的卧室,让父亲朱鸿钧先睹为快。

此时,朱鸿钧已经行动不便,他激动地捧着书,把身子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镜,用颤抖的手揭开书,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诵读中,朱鸿钧两眼老泪纵横,双手不住地颤抖着,但读完后,昏黄的眼珠却放射出光彩。他终于明白了,儿子没有忘记自己过去对他的关心,他也明白自己错怪了儿子。现在,他终于谅解儿子了,从此父子矛盾得缓解并消失。

1945年4月6日,朱自清在联大昆明北食堂参加学校外语系主办的诗歌晚会,他和闻一多、浦江清、李广田、冯至等人都是主讲人。谁知过了几天,即4月9日,扬州老家传来噩耗,父亲朱鸿钧去世了,终年76岁,他是带着满足的微笑去世的。在八个月期间,家里连丧两人,朱自清无限悲痛,因路途遥远,不便回去,朱自清便筹款寄回老家,料理老人的丧事,家中将老人安葬于四桥祖坟。

结语

《背影》是朱自清的代表作,它的问世,如同一鸣惊人的云雀,不只是在文坛上,而且也在学生群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遵循现实主义法则,突出强调对事物进行仔细观察,深入体味。他在《背影》的创作中,深切地融入这种态度之中。

《背影》不掺杂华美的辞藻,不加多余的文字,只用简单质朴的语言和内心真实的感受,娓娓道来,感人至深。《背影》的面世,不仅大大提高了朱自清的声誉,也影响了中国几代人。全国不少中学生,是读着《背影》长大的,可见它的影响,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朱自清的《背影》:没有一等一的至情 写不出一等一的文章》,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建议删除《背影》 朱自清父亲翻月台违法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建议删除《背影》 朱自清父亲翻月台违法

...像百年以前一样化作辉煌?在中国的九年义务教育之中,朱自清的《背影》是必修课程。这篇文章已经传承了几代人,朱自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孤身一人奔赴远方的游子与父亲离别之时的场景,一篇散文,却引发了人们内心的...

2007-06-02 #经典句子

教授:从课本中删去朱自清《背影》 文章不美还违反交通规则

教授:从课本中删去朱自清《背影》 文章不美还违反交通规则

父爱如山,每次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都会有这样的感觉。生活中,也能感觉到父亲对我们的爱,是如山般的爱,但总感觉表达不出来。而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将父爱如山刻画的入木三分,这就是小编喜欢朱自清先生《背...

2011-12-11 #经典句子

被“专家”质疑?只因《背影》中父亲这一举动!朱自清课文惹争议

被“专家”质疑?只因《背影》中父亲这一举动!朱自清课文惹争议

...章原创 ,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说到朱自清,大家第一时间就会想到他的经典作品《背影》,《背影》这篇文章是朱自清在1925年所写的回忆性散文。文章通过描写父亲“背影”的平凡以及生活的清苦,在字里...

2024-01-04 #经典句子

朱自清的散文水平如何?著名诗人余光中:朱是浪得虚名的假大师

朱自清的散文水平如何?著名诗人余光中:朱是浪得虚名的假大师

...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背影》朱自清的散文情感真挚、意境优美、语言典雅、善用修辞,在现当代作家中独树一帜。无论是叙事抒情还是写景状物,在朱自清笔下都会是一篇篇美文、范文。因此,朱自...

2019-06-12 #经典句子

朱自清的一篇文章仅1300字 尽显父爱无言 可惜读懂已非少年

朱自清的一篇文章仅1300字 尽显父爱无言 可惜读懂已非少年

朱自清的《背影》,在我国算是最出名的散文之一,文章很短,只有1300多字,却能够成为散文史上的经典。这与这篇文章所抒发的父子间真挚感情有莫大的关系。在我们初中的时候,我们都学过这篇文章,然而,当时的自己能...

2015-01-03 #经典句子

大学教授建议课文删除朱自清《背影》因为朱自清父亲违反交通规则

大学教授建议课文删除朱自清《背影》因为朱自清父亲违反交通规则

凡是经历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都应该读过朱自清的《背影》这篇课文,这篇经典的课文传承了几代人的书本上,朱自清用最简单朴素的语言描述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2024-01-04 #经典句子

朱自清《背影》中的这两句 朴实接地气 每次读来都悄悄落泪

朱自清《背影》中的这两句 朴实接地气 每次读来都悄悄落泪

...。写父亲的文章并不多,最能让大家有所感触的大概就是朱自清的《背影》了。那篇曾经在上学时让我们不解,在长大后让我们湿了眼眶的文章,就是父爱最好的体现。父爱,不张扬,就在这细微的点滴之中,就像文章中这几处...

2023-05-17 #经典句子

余光中评《背影》认为朱自清是“假大师”?两人水平一句话见分晓

余光中评《背影》认为朱自清是“假大师”?两人水平一句话见分晓

对于朱自清,每个人都不陌生。因为每个人在小学、中学,都是读着他的文章长大的。像《春》《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等,都是大家熟悉的名篇代表作。对于余光中,影响力虽然远不及朱自清...

2023-10-19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