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文学理论分析之《故都的秋》

时间:2009-01-09

全文情感流露真挚,文笔流畅清新,具有鲜明的美学色彩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149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于1934年在北平作的一篇散文。全文情感流露真挚,文笔流畅清新,具有鲜明的美学色彩。审美结构层次清晰,本篇拟从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以及文学意蕴层面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故都的秋》一文具有散文中抒发感情、结构灵活、用语凝练,描写生动形象的特点。在文学言语层面,该篇文章有丰富的内指性、心里蕴含性、阻抗性的色彩。

1.文学言语的内指性:

《故都的秋》一文的言语具有内指性。“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众所周知,秋是四季之一,只是一个没有感情的名词概念。所以文中这种话语似乎在逻辑上不符合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实,但是这句话却生动传神地表达了作者的心境与感悟。北平的秋天不张扬、不美丽,只是安安静静,透露出一种颓然的气氛,就好似半开的花,喝了半醉的酒,总是不能随心。传达了作者的淡淡愁绪的情感。

2.文学言语的心里蕴含性:

“北国槐树”的“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北方的秋雨”“北方的果树”等等这些短语,看似简单,实则被作者赋予了新的含义。它们蕴含了丰富的想象与象征的意味。秋蝉的鸣叫不是昂扬的,积极的,而是“衰弱的残声”,传达了作者那种寂寥的、悲凉的情绪,是对“秋”的伤怀。

3.文学言语的阻抗性:

俄国的什克洛夫斯基曾经说过:“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为了感觉到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存在这一种名为艺术的东西。”这篇文章的言语为读者营造了陌生化的效果。原文“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一句相互对比的比喻在延长审美时间,引发读者思考的同时,也从侧面突出了对故都的“秋”的怀念等复杂的情绪。

本文在描写时,运用到了大量的色彩。作为一种美学上的概念,在郁达夫的笔下,自然界的色彩与作者内心主观世界里的色彩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这一段文字中,作者着力描写了自然美景。槐树叶的颜色透着日光的颜色,这一幕是温情和谐的,破壁腰中蓝色的牵牛花,还有作者列举心中的牵牛花色彩排序,体现了故都的秋的质朴美与自然美,故都的秋因为这种原始的美而令人怀念。此外,文章在开篇写到的“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种“清”“静”“悲凉”虽然没有直写色彩,但是它们自带感情底色,放在开头更是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清”“静”“悲凉”就是故都的秋的特色,是作者想要营造表达的内容,这些主观色彩本身就是美的,是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

1. 审美意蕴层: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这些静景的描写传达了故都秋天的寂寥安静,是沉郁的意蕴;而“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则是描写了动态的美景,把秋的情趣融入在动态的声色画面之中,是作者对于故都秋天活灵活现的回忆,是温情与怀念,又清淡又自由,一静一动的对比呈现出张力,极具审美意蕴。

2. 哲学意味层:

自古以来,“悲秋”是中外文人共同肯定的情感色彩。“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作者肯定秋天的“悲”与“伤怀”,同时却又赞美秋,赞美这种带着几分萧瑟的秋意,虽然是带有一定的矛盾因素,但正是这种矛盾却有保持特殊审美趣味的美感,读来觉得有几分理趣,富有哲思。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文学理论分析之《故都的秋》》,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文学理论:古代散文阅读及答题技巧

文学理论:古代散文阅读及答题技巧

...是并列的。古散文常常是按照议论文的顺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内容上一般是总分关系;表现手法上,记传文一般采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人物形象。古散文则常常引经据典,借用古今,正反对比,反复论证。所以...

2015-10-23 #经典句子

好书·书摘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国特色的文论话语体系的全面建构

好书·书摘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国特色的文论话语体系的全面建构

...形态入手挖掘古代文论民族特色的多维成因,拓展了理论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以下是该书的绪论部分,摘录出来以飨读者。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主义体系 文 | 祁志祥系统阐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难处,不仅在于应有一个...

2023-01-23 #经典句子

4月1日讲座预告:苏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理论研究和批评实践的中国话语建构

4月1日讲座预告:苏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理论研究和批评实践的中国话语建构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大讲堂系列讲座之三主讲: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苏晖教授主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李纲副教授时间:2021年4月1日(周四)晚19:00--21:00地点:文波教学楼302...

2023-05-27 #经典句子

创新生态文学理论话语

创新生态文学理论话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生态文学逐渐成为中国文学新的生长点,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品。当前,我国生态文学创作与研究现状如何?如何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生态文学话语体系?记者就上...

2023-01-15 #经典句子

即便以外国文学理论评判 《桃花源记》都是一篇当之无愧的名文

即便以外国文学理论评判 《桃花源记》都是一篇当之无愧的名文

读文学作品,是一个常学常新的过程。蒋捷有词《虞美人·听雨》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首词...

2023-10-08 #经典句子

聚焦文学理论话语体系建设 新时代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聚焦文学理论话语体系建设 新时代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话语权既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强国际影响力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如何构建文学理论话语体系,如何讲好中国故事?7月20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浦东论坛——文学理论话语体...

2023-12-20 #经典句子

《文心雕龙》中人人皆知的15个名句 个个都是文学鉴赏理论的精华

《文心雕龙》中人人皆知的15个名句 个个都是文学鉴赏理论的精华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

2023-10-13 #经典句子

运用散文常见表达技巧 解读《故都的秋》 说明语文阅读这个规律

运用散文常见表达技巧 解读《故都的秋》 说明语文阅读这个规律

近日,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这篇写景散文 ,我尝试着运用“散文常见表达技巧”,由形式到内容进行理解,心中竟豁然开朗,问题迎刃而解,看来语文学习、阅读考试是也。散文的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

2014-04-27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