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忏悔录》的历史 文本与思想研究

时间:2008-02-15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奥古斯丁是基督教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其作品与思想对中世纪以降的西方历史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384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复旦大学夏洞奇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忏悔录〉的历史、文本与思想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2BSS004),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奥古斯丁是基督教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其作品与思想对中世纪以降的西方历史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古代晚期”(LateAntiquity)已经成为西方古代文明研究中的热门领域之一,而奥古斯丁正是现代学者最重视的“古代晚期”典范性人物。

在奥古斯丁的浩大全集中,《忏悔录》(Confessiones)又是受研究最多的作品。该书回忆了作者青年时代的“转变”(conversio),具有一定的“自传”性质,被誉为一部极具“现代性”意义的经典。百余年来的激烈论争充分表明,在西方基督教传统的自我认同中,《忏悔录》堪称一座举足轻重的基石。

长期以来,西方的《忏悔录》研究主要侧重于文学和神哲学的视角。直到最近几年,历史学角度的研究才开始发展起来。该成果致力于将文学的文本分析与历史学的考证结合起来,以《忏悔录》全书作为整体性的研究对象,以奥古斯丁在米兰的“转变”为中心,以一种更加“历史”的意识为出发点,为《忏悔录》提供一种“再解读”的新方案,为青年奥古斯丁的“转变”提供一种系统的新解释。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奥古斯丁是研究基督教的学者最重视的思想大家之一,也是研究“古代晚期”的学者最重视的人。而13卷的《忏悔录》,则是他本人最重视的书。百余年来,围绕着《忏悔录》的研究与论说早已汗牛充栋,但对我们来说这本《忏悔录》仍是一个谜。该成果的目标,与其说是为了解开这个“谜”,不如说是为了讲述一条解读《忏悔录》的新思路,激发批判性的读者重新细读这部巨著。

该成果试图将文学的文本分析与历史学的考证融为一体,为《忏悔录》提供一种“再解读”的新方案,为青年奥古斯丁的“转变”提供一种系统的新解释。归根结底,《忏悔录》乃修辞家奥古斯丁精心构思的文学杰作。因此,只有经过文学角度的批判性解读,我们才有可能揭开其文学呈现的重重帷幕。与此同时,《忏悔录》也是一位虔诚基督徒在他所笃信的天主面前的祈祷与表白,是他心怀庄重的宗教责任感,对于自己刻骨铭心的前尘往事的真情回忆。

对于西方近期以来的《忏悔录》研究新动向,该成果也是一次直接的呼应。该成果强调了摩尼教的视角,将奥古斯丁之“转变”的本质视为一段放弃摩尼教、归于大公基督教的经历;但是,该成果并不认为《忏悔录》只是一场虚伪的文学表演,或者说只是作者为了掩盖真相的凭空虚构。对于青年奥古斯丁在米兰的“转变”,该成果在细致的史实考辨的基础上,从头到尾地论说了另一番推想。

《忏悔录》从头到尾都经过了精心的文学加工,其字面意思只不过是基于某种特定目的的文学呈现。奥古斯丁并非出身于一户所谓的“普通市民”,实际上他的家世是相当优越的。自小以来,追求功名仕途就被设定为他的人生目标。早在迦太基执教的时候,他就凭着出身与才华的双重优势,赢得了罗马上层统治阶级的青睐。约在383年的夏天,为了追求“尘世的前途”,他听从了摩尼教团体的建议,渡海前往意大利。摩尼教方面很快就走通了顶层权贵西玛库斯的关系,为他打开了通往锦绣前程的大门。384年秋天,作为一个北上的摩尼教小组中的骨干成员,他前往米兰担任修辞学教授。

当时的米兰不仅是瓦伦提尼安王朝小朝廷的行在,也是各方宗教势力激烈角逐的舞台。在米兰,奥古斯丁遇见了大公教会的卓越领袖安布罗斯。很有可能,这位主教立即注意到这个初露头角的年轻教授,于是一场针对这个摩尼教徒的“策反”行动悄无声息地展开了。安布罗斯很快就扭转了奥古斯丁对于大公教会的偏见,使他完全相信只有大公教会才是真正的基督教会,而摩尼教原来才是“死亡的罗网”。这个摩尼教一手栽培起来的“新星”,很快就在内心中“背叛”了他们。但是,自来到意大利之后,他的功名前途已经与摩尼教的关系网牢牢绑定,难以切割。出于现实的顾虑,他既向大公教会“隐瞒”了摩尼教徒的身份,又向摩尼教方面“隐瞒”了已经“背叛”的秘密。可是,双重的“谎言”在他的心灵世界中形成了沉重的负担,造成了严重的心理焦虑与失眠症;长期的焦虑症削弱了他的体质,严重的肺病随之而来;而对双重“死亡”的畏惧,又进一步加剧了他的焦虑症。就这样,他在米兰陷入了一场“严重的危机”,386年之夏的“胸痛”就标志着这场危机的全面爆发。可以说,“危险的深渊”错综复杂,他所需要的是一个全盘的、双重的解决方案,同时解决他的健康危机与人生危机。

奥古斯丁早已确信了大公教会的“真理”,确信重返慈母的教会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对于功名前程的留恋使他进退两难。在此关头,米兰教会对他展开了游说。但老神父西姆普利齐亚努斯并不真正理解他内心中的困苦,因此其说服工作并未击中要害。出人意料的是,偶然来访的朝廷官员蓬提齐亚努斯却带来了决定性的新信息。奥古斯丁第一次获知,原来就在大公教会之内,存在“修道”生活的可能性。他马上意识到,这种全新的宗教生活能够圆满地解决如何放弃功名事业的难题。然而修道者必须严守节欲的戒律,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挑战。于是矛盾的焦点就转移到“如何节欲”这个难题上。就这样,他走进了那个著名的花园,“巨大的风暴”终于席卷而来。关键时刻,他在花园里听到“拿着,读吧!拿着,读吧!”的声音。在强烈的宗教心理的影响下,他把随机读到的保罗的经文,当成了神直接给予他、专门针对他的命令。他终于认清了矛盾的根本,认识到“修道”正是最适合自己的良方,能够同时解决他的人生危机与健康危机。他终于找到最终的“转变”方案。这个方案的核心在于:“不再追求室家之好,不再找寻尘世的前途,而一心站定在信仰的尺度之上。”今生今世,他“不再追求室家之好”(即婚姻),也“不再找寻尘世的前途”。这种激进的“转变”体验,在他的心灵中留下了永久的烙印,充分地表达在他的神学体系之中,最终还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基督教的思想传统。

奥古斯丁在米兰的“转变”经历,就是一种“从死中复活”的体验。按照这种刻骨铭心的亲身体验,基督徒的人生“转变”应当是出人意料、不可思议的,一切都完全归功于天主通过一种“奇妙而隐秘的方式”,无条件地赐予的救恩。十年之后,当年那个修辞学教授已经成为新任的希波主教。尽管教会内外的质疑此起彼伏,各方面的困难千头万绪,但那段来自米兰的“转变”记忆仍然具有无穷的精神力量。面临此情此景,为了赞美与歌颂那位拯救了他的天主,也为了通过系统的回忆澄清自己的心路历程,这场名为《忏悔录》的长篇祈祷就喷涌而出了。

《忏悔录》的作者是虔诚的。但这部巨著不是一份毫无修饰的记录稿,而是作者在此情此景中有目的地重新回忆的产物。对于397年的希波主教,当年投靠摩尼教、追求世俗前程的经历已是不堪回首。作为大公教会的领导,他也有责任为广大信众提供有益于教化的精神食粮。因此,奥古斯丁明智地采取了一种“内在化”的叙事策略,尽可能地“多谈思想,略说人生”,将自己追求信仰的思想历程当成了回忆的主线。《忏悔录》本身向读者透露,在当年的米兰,“转变”的真正决断其实并不发生在认识“真理”的某一次重大突破中,而是发生在他立志两个“不再”、最终克服人生危机的时刻。但在作者精心设计的文学呈现中,那段活生生的生命体验却不必完全、充分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就这样,他当年在米兰的焦虑、痛苦与挣扎都退避到记忆的边缘,变成了烘托思想认识这个主体进程的背景与伴音。可以说,从写作之时开始,《忏悔录》就注定是一本要被读作“思想史”的书了。

奥古斯丁在米兰的“转变”体验是刻骨铭心的,而建立在这番体验的基础之上的信念与执念,已经全面而彻底地渗透到全书各卷的字里行间。这部大制作的雄心不是为了“忏悔”个人的罪孽,而是为了多层次地阐发作者关于神与人的神学信念。这种信念牢固地奠基于他个人的“转变”体验之上:人类自身的能力不足恃,所以人只能全心全意地依靠天主的救恩。无论是在整体结构还是在微观的层面上,这部著作都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是作者深思熟虑、精心构思的成果。为了充分地论证神学的主题,这部文学的巨著被呈现为六次前后相继的对天主的追寻,堪称一座展示多重文学可能性的“文学博物馆”。正因为如此,这部杰作才能在不同的层面中展现出不同类型的文学力量,将感人肺腑的“自传”与气势磅礴的“创世记”巧妙地融为一体。

然而,过分巧妙的文学加工也是一把双刃的剑。1600年之后,现代的读者早已远离了当年奥古斯丁进行回忆时的“此情此景”了。绝大部分的历史记录早已湮没,那段发生在4世纪末的米兰往事已经变得那么遥远。该成果所追求的目标就在于,对于他遗留下来的文本片段进行细致的再解读,力图透过作者精心设计的文学之镜,以一种更加历史、更加具体的态度,推想他在米兰的前尘往事。只有将思想演进的侧面与人生求索的侧面结合起来,我们才能看到一种新的希望,透过这部穿越千年的古代巨著,远远地瞻望这位伟大的基督教思想家所走过的“多么曲折的道路”。

三 成果的价值

在基督教学术与古代晚期研究中,奥古斯丁的《忏悔录》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文学界,尚缺乏立足于拉丁文本,对于整部《忏悔录》进行系统、深入的全面解读的著作。该成果对于国内的奥古斯丁研究、“古代晚期”研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忏悔录》研究都以文学与神哲学路向的研究为主,历史学路向的研究大有可为。该成果致力于将文学方法与历史考证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忏悔录》的历史 文本与思想研究》,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或许你没有看过《忏悔录》 但你应该听听卢梭这13句话

或许你没有看过《忏悔录》 但你应该听听卢梭这13句话

...也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3.只有高贵的思想,而无高贵的血统。(卢梭)适用于“高贵”、“思想”等主题。比如,写“高贵”时,可以像寨主这么用:人人生而平等,没有人可以高高在上。因此,这个世界只...

2023-11-12 #经典句子

托尔斯泰《忏悔录》 那些关于人生 信仰及生命意义的“金句”

托尔斯泰《忏悔录》 那些关于人生 信仰及生命意义的“金句”

...与罪恶,所有这些概念都隐藏在我们不知道的古老的人类历史中,如果没有这些概念,就不会有生命,也不会有我的存在。◆ 第13章 寻找我自己的上帝>> 不要信仰想象出来的上帝,它只是想就有,不想就无的意念。上帝是带来...

2018-02-28 #经典句子

汉藏佛教语文学专题研习营关注黑水城出土文献与汉藏密教研究

汉藏佛教语文学专题研习营关注黑水城出土文献与汉藏密教研究

...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联合举办的“汉藏佛教语文学专题研习营——以研读黑水城出土文献为中心”在昆明宝华寺落下帷幕。此次研习营于6月18日开班,历时13天,来自清华大学...

2023-12-29 #经典句子

沈卫荣|我们能从语文学学些什么?

沈卫荣|我们能从语文学学些什么?

...前有语言学、言语学、语学、古典语言学、比较语言学、历史语言学、文献学(日本学界普遍采用的译法)、小学、朴学等种种不同的译法。最早将这门西方学问在中国学界大力推介的应数傅斯年先生。他在中央研究院发起成立...

2023-05-29 #经典句子

语义的网络:以“意识的物质性”一文为例

语义的网络:以“意识的物质性”一文为例

...、闫堃 定量群学社会科学通常采用民意调查来评估政治历史,但是这些方法在理解政治党派的出现以及政治精英的思想时略显不足。首先,它遗漏了一些塑造政治文化和参与投票的重要角色和团体的痕迹。其次,以往研究只关...

2023-01-15 #经典句子

韩春晖:中西文明对话的经典文本——读潘岳新作《战国与希腊》

韩春晖:中西文明对话的经典文本——读潘岳新作《战国与希腊》

...,组织专家学者从文明根性上研究中西方道路之不同,以历史自信提升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强化理论、制度和道路自信。日前,中央社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潘岳同志为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的中西文明比较系列丛书作了第一...

2023-12-14 #经典句子

书评︱传灯·清规·问答·语录——中国禅宗形成的思想史机制

书评︱传灯·清规·问答·语录——中国禅宗形成的思想史机制

...和连载论文,研究覆盖了从禅宗初创期到元代以前的整个历史时段。这些成果不仅在日本本土和欧美地区享有盛誉,其中两部著作和部分论文汉译后,在华语学术圈也备受青睐。除了个人研究,小川氏也十分注重向日本学界引介...

2022-12-26 #经典句子

从学术理念到文化立场:探索‘新子学’的转化之路

从学术理念到文化立场:探索‘新子学’的转化之路

...然成为思想界的新的学术风潮,引起了诸多关注与回响。历史上的子学文化博大精深,历代学者面对同一论题时,都会因时代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理解。到如今现代化成为全球思潮主流的时候,对孔、孟、老、庄等传统子部之学...

2024-02-06 #大杂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