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理型语文教师备课福利」|名师教案:部编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二)

时间:2022-11-15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描写方法和写作技巧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1879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8 分钟。

「来源: |理科思想学语文 ID:juxiang2003」

名师教案:部编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二)

必修一第一单元优秀教案(二)

《百合花》《哦,香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以及人性美、人情美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描写方法和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课时4课时。

第一、二课时

教学内容示范鉴赏《百合花》

一、设置情境,导入课文

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现在,中国人的脾气似乎越来越坏,越来越爱生气。在穿行于地下的地铁里生气,在奔驰在路上的公车中生气,为鸡毛蒜皮的事生气,为莫名其妙的事生气……每天只要打开新闻,就会无奈地发现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怒气冲冲的世界里,在每一个场所都有无数人正在生气。中国人历来崇尚君子风范,主张不露锋芒,不事张扬,通达明智,善解人意,无大悲大喜,无偏执狂激,让生命呈现一种成熟的圆润。年轻人不但要有知识,有理想,还应当是人情美,人性美。今天,我们来学习茹志鹃的《百合花》,体会其中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二、认识作者,知其本心

茹志鹃,女,1925年参加新四军,1955年转业到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任《文艺月报》编辑。1958年3月,在《延河》上发表了著名作品《百合花》,标志着她艺术风格开始形成。这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曾被茅盾誉为当时最使他满意和感动的一篇作品,赞赏这篇小说具有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是静夜的箫声。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肝胆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的产物。

三、整体观照,知其大略

(一)在浑然一片中理出头绪

不会读书的人,面对一篇文章,常常就是一片汪洋,分不清来龙去脉。迅速地在浑然一片中理出头绪,这才是优秀的读者。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还包括序幕、尾声。那么,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划分段落。

明确:通讯员带“我”去包扎所(1—23节);通讯员随“我”借被子(24—43节);通讯员救人牺牲(44—57节);新媳妇献出自己的新婚被子(58—59节)。

(二)给货架起一个恰当的名字

走进大商场,只见分隔开的一个个小区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每个小区都有一个醒目的名字,表明本区商品的类别,一目了然。起名也是一种语文能力,只有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对象,才能有准确的概括。请同学们各用两个字给划出的四个部分起一个名字。

明确:带路(开端)——借被(发展)——牺牲(高潮)——献被(结局)

四、深入局部,揣摩品味

(一)品味开端部分,关注伏笔描写

1.不要轻视伏笔的作用

“伏笔”是小说常用的一种手法,看似无关紧要的事物,其实是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它可以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看到下文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

(1)开篇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中秋”除了交代季节,还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后文设伏,中秋是团圆的节日,小通讯员在这一天牺牲了。

(2)开篇交代总攻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下文“借被子”以及通讯员受伤作铺垫,同时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大背景。

2.没有描写就没有小说

描写就是描绘和摹写,它是通过一定的写作手段,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下面具体品味几处描写。

(1)分析第3节和第4节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明确:景物描写有色有味,展现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此处景物描写出现在残酷的战斗之前,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表现了“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第5节和第6节怎样描写小通讯员的反常行为?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明确:始终与“我”保持距离,既不让“我”赶上,又不将“我”拉的很远。不让“我”赶上,因为他不好意思与女同志打交道,表明他是一个羞涩、腼腆的小伙子。不将“我”拉的很远,因为他的任务是陪“我”到战地包扎所,担心“我”迷路,表明他是一个善良而有责任心的人。

(3)第7节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突出了小通讯员怎样的性格?

明确:肖像描写,通过“厚实实的肩膀”“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等语突出表现了通讯员憨厚朴实的性格特点。

(4)枪管上点缀的树枝,这一细节描写突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明确:热爱生活,朝气蓬勃。

(5)第8节末“他见我挨他坐下”后对“他”的描写属于什么描写?写出人物怎样的性格?

明确: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写小通讯员的腼腆、羞涩、局促,表现出他质朴、纯洁的心灵。

(6)第11节运用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运用想象的手法勾勒出故乡那熟悉而又生动的画面,突出在异地他乡遇到老乡的喜出望外,老乡加同志,格外亲热。

3.对话不只是简单的对话

第12-23节的对话有哪些作用?

明确:①在对话中交代人物的身世,不花专门章节来介绍,行文紧凑,笔墨经济;②描写对话,便于引出对小通讯员神态、心理的描写,更好地突出人物性格。

(二)品味发展部分,关注人物刻画

1.次要人物不可忽视

(1)分析第25节是如何描写村干部的?

明确:通过外貌、动作的描写。“他眼睛熬得通红”写出了基层干部工作的辛苦;“用一片硬纸插在额前的破毡帽下”写出了生活的艰苦;拿东西、吃饭、喝水写出了工作的繁忙。

(2)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这里花许多笔墨描写乡干部,是否多余?

明确:乡干部是地方干部,写乡干部展现了新媳妇的生长环境,为新媳妇出场作铺垫。

2.全力打量主要人物

(1)第25节:通讯员“踌躇”了一下,才和“我”一起出去,分析“踌躇”一词的表达作用。

明确:因为他不习惯和女人打交道,但是对革命的责任感又促使他去,“踌躇”一词真实地反映了通讯员的心理状态。

(2)第28节:通讯员说“老百姓死封建”,仔细品味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明确:①为什么说老百姓死封建?通讯员遇到什么情况?这样写具有设置悬念的作用;②利用误会法,便于和后文形成对比,突出新媳妇借被子的可贵。

(3)第30节:描写新媳妇的外貌和神态,有什么作用?

明确:突出新媳妇外表的美丽,烘托其心灵的纯洁。

(4)第30节:听了“我”的道歉,新媳妇“尽咬着嘴唇笑”“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怎样理解新媳妇的笑?

明确:上有百合花的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百合花象征百年好合,所以她不肯把被子借出去,但又不好意思说出口,于是就咬着嘴唇笑。

(5)第34节:通讯员衣服撕了一个口子,这一细节有何作用?

明确:一方面写出通讯员的朴实、腼腆、执拗,另一方面写出新媳妇的友善、热情、关切。这一细节也为后文埋下伏笔。

(6)第35节:怎样理解“他一边走,一边跟我嘟哝起来了”?

明确:因为前面向新媳妇借被子时碰了壁,受了气,心里有些不满和别扭,勉强接过被子。听了旁人介绍被子的来历,明白了新媳妇对被子的珍惜,联系新媳妇终于肯借出被子的深明大义,感到有些内疚,觉得借得有些不妥当。

(7)第39节:怎样理解“那……那我们送回去吧”?

明确:当得知自己借的是人家结婚的被子时,又想把被子送还,完全不计较刚才受的委屈,体现了他通达的一面。

(8)第40节:“我”称他为“傻乎乎的小同乡”,怎样理解“傻乎乎”一词?

明确:“傻呼呼”一词,表现了小通讯员的质朴、可爱和腼腆,以“傻乎乎的小同乡”相称,是对他的高度认同和赞赏。

(9)第42节的语言描写和动作行为描写表现了通讯员怎样的性格?

明确:“给你开饭啦!”的语言描写表现通讯员的天真可爱;“掏、摸、扬”等动作描写,表现了他对同志的关心;“脚不点地地走了”的行为描写,说明了他迫不及待回部队的心情。

(10)第42节:枪筒里的野菊花,属于什么描写?有哪些作用?

明确:枪管上的野菊花属于细节描写,和前文形成照应,表现出通讯员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天真质朴的心灵以及临近战斗仍从容不迫的性格特征。

(11)第43节:再次出现“破洞”,有哪些作用?

明确:照应前文,写出了通讯员天真质朴的心灵和回部队时乐观的情绪,同时也为下文新媳妇缝“破洞”的情节作铺垫。

(三)品味高潮部分,把握多种描写

1.品心理描写,察内心世界

(1)第44节:新媳妇称通讯员为“同志弟”,她为什么要这样称呼通讯员?

明确:新媳妇把通讯员当亲人了。

(2)第44节:“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新媳妇这样说是怎样的心理?

明确:言语中流露出对小通讯员的歉意。

(3)第49节:“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一段话如何理解?

明确:由上文知道一个×营的通讯员负了伤被送到包扎所,“我”马上想到了“我”的同乡,“我”很担心他,所以“想问问谁,战地上会不会漏掉伤员”,想知道通讯员“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最后一句“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其实暗示了“我”对那个通讯员的关心、牵挂、惦念。

(4)第52节:“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着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如何理解这段话?

明确:这段话表现了妇女们的思想保守和羞涩,同时和下文新媳妇亲手为通讯员擦洗形成对比,表现了她对通讯员的尊敬和深情。因为是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所以在包扎所照顾男伤病员,为他们擦拭身上的污泥血迹感到放不开手,但这句话真正的意图是为下文通讯员牺牲,此时新媳妇“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作了一个铺垫。新媳妇前后的变化,写出了她对为百姓捐躯的通讯员的崇敬,更加展示其善良、纯真、高洁的品质。

2.品景物描写,析闲笔之用

(1)第45节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满月、野火、照明弹,展现了战场的氛围,烘托了“我”对敌人和战争的憎恶之情;②环境描写突出“白夜”,彰显攻击战难打,为通讯员牺牲作伏笔。

(2)第47节描写中秋节情景,有哪些作用?

明确:①在结构上,照应开头的“1946年的中秋”;②中秋是团圆节,是全家共享天伦之乐的美好节日,写中秋节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后面战地情形的紧张形成对比;③由家乡的风俗及孩子们急切地想分到月亮娘娘享用的东西,在茶几旁边跳边唱的情景,自然地想到同乡的小通讯员,便于写出“我”对小通讯员的牵挂。

3.品侧面描写,识烘托之功

(1)写战争,不直接描写战场,而通过战场外的人的反应来传达战场情形,这种写法叫什么描写?在《三国演义》里写关公初出道的那一仗也用过此法,这一仗叫什么?

明确:侧面描写;温酒斩华雄。

(2)如何写通讯员的牺牲的?刻画了他的怎样的精神?

明确:运用倒叙的手法,叙述了通讯员牺牲时的情形,刻画了小通讯员对革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和不怕牺牲的勇敢精神。

4.品细节描写,明艺术之妙

(1)第53节:“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这是文中第三次出现“破洞”,这次写“破洞”有什么作用?

明确:一方面印证了牺牲的就是通讯员,照应上文、铺垫下文;另一方面写出新媳妇和“我”为此而万分痛惜的心情。

(2)第56节:第四次出现“破洞”,具体有什么作用?

明确:照应上文,更表现出新媳妇把通讯员当做亲人,对他无比崇敬的感情。

(3)第57节:“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新媳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神态和动作?

明确:新媳妇本已知道通讯员已经牺牲了,可还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那是在缝进她的一片深情,所以当“我”劝她“不要缝”时,“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对“我”的不解以示不满。

(4)两次写通讯员枪筒里插的树枝和野花,前后作用有何不同?

明确:通讯员为“我”带路,见他枪筒里插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第一次描写枪筒里插树枝,表明这憨厚朴实的小伙子还有爱美、爱生活、朝气蓬勃的一面。借完被子,通讯员要回部队,“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支野菊花,跟那些树枝在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第二次描写枪筒里插树枝和野菊花,既和前文形成照应,又表现出通讯员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天真质朴的心灵以及临近战斗仍从容不迫的性格特征。

(5)两次写给“我”开饭时吃的两个馒头

明确:在通讯员回部队时,给“我”两只馒头,说是“给你开饭了”,表现了他关心他人、活泼可爱的性格。在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给他缝衣服上的“破洞”,“我”无意中摸到那两只馒头,这里再写两只馒头,不仅是对前文的照应,也造成了睹物思人、强化人物形象的作用。

(四)品味结局部分,赏析人物之变

(1)新媳妇一改以前温和善良的形象,又是夺过被子,狠狠地瞪眼,又是气汹汹地嚷,这样写是否破坏了人物性格的统一?

明确:新媳妇一直以柔美和善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在给通讯员缝“破洞”时一反常态,表现得很“凶”,强烈的前后对比突出了新媳妇用自己的新被子为通讯员入殓时那种果断坚毅、不容商量的态度,表现了她对子弟兵的感情出自肺腑,是无法控制的深挚情感的自然倾泻。

五、纵观全文,深入探讨

1.小说以“百合花”为标题,有怎样的含义?

提示:小说标题的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明确:①百合花是新媳妇被子上的图案,她把自己唯一的嫁妆——印有百合花图案的被子献给牺牲了的战士,以“百合花”为标题,可以概括小说的基本情节。②百合花色泽文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以“百合花”为标题,象征了军民间纯洁的感情,表达了人民对革命英雄的崇敬和热爱。

2.通讯员和新媳妇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提示:分析人物性格,主要通过情节梳理和分析描写方法来完成。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只有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才能显现出来,离开了情节,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去剖析其背后的本质。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等,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明确:通讯员——腼腆、淳朴、勇敢、热爱生活、关心同志

新媳妇——娴静、淳朴、善良、纯真、高洁

3.“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在这篇小说里,“我”是非主要人物。小说中非主要人物一般具有如下作用:①烘托主要人物的性格;②牵线搭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③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色彩基调的作用;④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

明确:①“我”对通讯员先是“生起气来”,再是“发生了兴趣”,然后是“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同乡”,通过“我”的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这就由远到近,由淡到浓,由表及里地刻画了小通讯员这个人物形象;②“我”是整个故事的参与者和见证人,是故事的一部分,“我”为通讯员和新媳妇提供了活动环境,也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4.通讯员已经牺牲,明知为通讯员补衣服已经没有实用的意义,新媳妇为什么还缝补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把结婚用的新被子垫放到他的棺木中?这和《麦琪的礼物》中主人公的行为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明确:这是无法控制的深挚情感的倾泻。一是无法补救的歉疚之情;二是对舍己救人的英雄战士无比崇敬、悲痛的感情;三是对这个年轻可爱生命骤然离去的痛惜之情、深情悼念。从文学作品怎样表现人们的真切情感的角度,这是情感价值与实用价值的矛盾问题。它们之间的反差越大,实用价值越小,往往越能突出情感的价值,情感的动人,这就是两篇小说主人公行为的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在:《麦琪的礼物》的主人公是先有他们至诚至极的爱情,导致后来实用价值的全部丧失,并且主人公欣然接受这种结果;而《百合花》是明知这样做、这样想已毫无实用意义,但女主人公却偏偏这样做、这样想。

5.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今天再来学习这篇小说有没有意义?

明确:①感知人情美和人性美,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②鼓励人们,特别是青年,要加强自我锤炼,提升国民素质;③摒弃戾气,促进社会和谐,共筑中国梦。

第三、四课时

教学内容自主鉴赏《哦,香雪》

今天我们学习《哦,香雪》一课,作为小说,与上一篇课文一样,我们还是按照“整体感知—细节揣摩—专题讨论”的步骤进行鉴赏。不过,这一课的鉴赏完全由同学们自己唱主角。

一、整体感知,通识文本

活动1:自读课文,设置问题

整体感知,通识文本,是阅读小说的第一步。请同学们用10分钟时间快速浏览课文,完成整体感知,并根据自己感知过程中的发现,设置相应的问题,准备课堂汇报。

活动2:课堂汇报,展示问题

1.小说在姑娘们出场后写了哪几个主要情节?

明确:看火车,议论“北京话”;与旅客做生意,香雪登火车;香雪夜走三十里路。

2.用一句话概括前4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火车在台儿沟停靠;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

3.找出能体现文章结构层次的过渡句。

明确:①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的宁静;②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③三十里,对于火车、汽车真的不算什么,西山口在旅客们闲聊之中就到了。

活动3:教师点评,深化认识

这篇小说与《百合花》不同,不是完全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展开的,在主人公出场前有四段背景性文字。在人物出场之后,有三个过渡句来呈现小说的三个主要情节,以上三个问题,可以涵盖《哦,香雪》在整体上的特色,说明同学们在整体上对课文的感知深刻的,值得肯定。

二、细部揣摩,体会精妙

活动1:定点赏析,拟写短评

明确要求:从语言、细节、人物、心理四个方面对小说进行赏析,1-4节侧重语言赏析,5-43节侧重细节赏析,44—66节侧重人物赏析,67节—82节侧重心理描写的赏析。每个学习小组选择一个方面的专题进行讨论,然后每人选择一点拟写百字短评,准备在课堂宣读。

活动2:宣读短文,课堂汇报

在学生宣读自己的百字短评时,教师可以做出适当评点,如果学生的短评质量不高,或者没有发现小说的精妙,则可以相机介绍以下的短评。

“也许”背后的作家情怀

火车在哪儿“停”是国家的布局,而小说以“也许”作种种猜想,什么“说话算数的人和台儿沟沾亲”,“男乘务员发现台儿沟有一群十七八岁的漂亮姑娘”,等等。这样的猜想毫无道理,但却是一部分台儿沟人的想法,作者正是以农民的眼光来打量火车在台儿沟停靠一事,足见作家对农民心灵世界的洞悉。不是以俯视的姿态和心理去写小说中的人物,而是走进人物心灵之中,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关心笔下的,关心他们的生存和命运。透过这样的描写,可以触摸到作家与大山中的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炽热之心。

拟人增诗情 比喻添画意

小说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不落俗套。写台儿沟,“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写铁路,“勇敢地盘旋在山腰,又悄悄地试探着前进”,运用拟人手法,将无生命的事物人格化;写火车,“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运用比喻手法,将火车喻为绿色的长龙。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使语言生动形象,增强了语言的趣味性,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也表达了台儿沟人的欣喜之情。

独特的语言 鲜明的性格

“呦,我的妈呀!你踩着我的脚啦!”凤娇一声尖叫;“我撕了你的嘴!”凤娇骂着;“哟,我们小,你就老了吗?”大胆的凤娇回敬了一句。这些直言不讳的话充分表现了凤娇大胆直率、性格泼辣的性格。而香雪只是在凤娇拉她看乘客头上的金圈圈和腕上比指甲盖还要小的手表时问了一句“怎么我看不见?”接下来就是不言不语地点头,通过鲜明的对比,香雪少言寡语、文静腼腆的性格得以凸显。

头饰和书包:追求的载体

香雪发现皮书包,这一细节似乎微不足道,实则大有妙用。凤娇关注的是头饰、手表,体现的是物质层面的追求,而香雪发现皮书包,表明渴求文化,在关注物质层面的同时更关注精神层面的追求。借助头饰和书包,香雪与凤娇作对比,通过不同的兴趣追求,表露不同的人生目标。

一石三鸟:俗问不俗

香雪问“你们城里人一天吃几顿饭”,这似乎有点俗气,其实大有妙用。因为台儿沟一天吃两顿饭,她的同学曾经故意一遍又一遍地问过,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看似俗气之问,既暗写了台儿沟的贫穷,又显示了她对文明富裕的向往,同时又为下文同学的故意作铺垫。

无聊之争不无聊

小说写姑娘们关于几个金圈圈的争论:“八个”“九个”“不是!”“就是!”鸡毛蒜皮,无关原则,却争得互不相让,而且一个词就是一段。仔细揣摩,发现这样写颇有用意。首先,突出姑娘们的好奇,表现台儿沟的闭塞;其次,表现姑娘们争强好胜,以及精神世界的空乏;再次,突出姑娘们的关注点与香雪的不同,用以反衬香雪。

松手和拉手的背后

凤娇松开了香雪的手,而后香雪又悄悄把手送到凤娇的手心里,这两处细节也是值得玩味的。凤娇松手是因为香雪对未能回应凤娇的求援,心中小有不快,侧面表现香雪的纯洁;香雪把手送到凤娇的手心里,是向凤娇表达歉意,正面表现香雪的善良。

风娇与“北京话”

风娇对“北京话”的情感态度,看起来是一厢情愿的自作多情,其实也是美好的,无须用嘲讽。首先,那是少女的青春萌动,是生命活力的表现。其次,朦胧的情爱,实际是冲破山村束缚、向往城市文明的表现。再次,不为占有,只为奉献,它展示的是山村少女情感世界未被玷污的纯真美好。

在冲突中塑造人物

围绕香雪追火车,作者安排了姑娘们对香雪“傻”和“值不当”的批评,这样没有贬低香雪,恰恰相反,在对比衬托中凸显香雪的形象:香雪与其他姑娘有共性——向往新生活,向往现代文明,但又有差异,多数姑娘的关注点是山外人物质层面的生活方式,香雪关心的还有山外人的精神文化,她超出了一般姑娘,追求的是自尊、文明。

移情于物 以物写人

小说回忆铅笔盒时有一句:“它在一阵嗒嗒声中有几分羞涩地畏缩在桌角上。”铅笔盒竟然知道“羞涩”,运用拟人手法写小木盒,借指香雪,移情于物,以物写人。在台儿沟独一无二的小木盒,在自动铅笔盒面前显得那样笨拙、陈旧,香雪意识到台儿沟是多么贫穷,因而感到羞涩难堪,失去了尊严。

自动铅笔盒的妙用

在追火车和登火车两个主要情节之间穿插有关自动铅笔盒的回忆,这个情节安排的恰到好处。首先,它交代了追火车的深层原因,正是因为有了被自动铅笔盒“刺激”的往事,才有了上文为打听自动铅笔盒而追火车的“傻事”;同时也是登火车的动力,正是因为有了对自动铅笔盒的向往,才有了下文为得到自动铅笔盒而登火车的行为。

孰先孰后显匠心

用鸡蛋换铅笔盒和“北京话”告诉香雪他爱人有个亲戚住西山口站上,这两个情节发生在车上,可是却放在下车后来写,这自有作者的思考。首先,根据香雪的心理活动来写,便于展现人物的心理世界。在车上,突然开车,紧张得无暇顾及自己和旁人的行为,下车后得以从容地回想当时发生的事情。其次,避免平铺直叙,行文上增添波澜,同时选择两个重要情节放在后面写,不至于让它陷在一般描写之中,这样便于突出香雪纯真无邪、淳朴善良的心灵世界以及勇敢的性格。

委屈里的丰富内涵

“北京话”对香雪的关心,反让香雪感到委屈,这委屈似乎不大好,其实不难理解。“北京话”所说,表明他已经有了爱人,这样风娇对“北京话”的情爱就只能有播种而无收获,所以她为凤娇委屈,表明她对朋友的忠贞。“北京话”爱人的亲戚住在离台儿沟三十里外的西山口,也不住台儿沟,足见台儿沟之远离文明,所以她又为台儿沟委屈,这是渴望文明和富裕的表现。

写“怕”也是写勇敢

作者是写香雪“夜归”时,先写香雪一贯的“怕”,再写今晚的“怕”,用一贯的“怕”来烘托今晚的“怕”。而写今晚的“怕”,一是真实展现当时的心理世界,二是反衬其勇敢,虽然“怕”,她还是独自勇敢地面对了,在矛盾冲突中突出了香雪勇敢的性格。

美丽的夜景美好的人

作者笔下山村夜景美丽宜人,这样写也是为了塑造人物服务的。首先,作者将人物的心理活动与夜景结合在一起来写的,作者笔下的夜景,是此时香雪眼里的夜景,因为得到心爱的铅笔盒,心里满意,夜景也变得美丽宜人起来。其次,香雪认识到是大山养育她长大成人,美丽宜人的夜景也是她对未来憧憬,家乡目前是贫穷和落后的,但未来一定会好起来,夜景写得如此美好,便于展现香雪乐观精神面貌。

“哦”字好复杂

小说以“哦,香雪!香雪!”结尾,意涵丰富而复杂。“哦”是为香雪的安全归来而发出的惊喜,哦,香雪,你终于回来了。“哦”是对香雪登车举动的感叹,哦,香雪,为了一只自动铅笔盒,竟然冒如此风险。“哦”是对香雪的追求精神的由衷的赞美,哦,勇敢的香雪,为了一只心仪的铅笔盒,你什么也不怕。“哦”是作者的期待和愿望,哦,香雪,祝愿你和风娇们尽快走出贫穷和落后,走进富裕和文明。

三、专题讨论,感受深刻

活动1:准备并组织辩论

辩论题目:香雪想得到自动铅笔盒是虚荣的表现VS香雪想得到自动铅笔盒不是虚荣的表现

具体组织:全班分为两个大组,每组明确主辩手,其余同学为声援团成员,随时援助己方辩手。5分钟准备,15分钟辩论。

教师可掌握以下观点,方便点评。

◎香雪在被同学奚落之后居然觉得父亲特意制作的那个小木盒是那样“笨拙、陈旧”,并为此感到“几分羞涩”,不惜用母亲好不容易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拿去换自动铅笔盒。拥有了铅笔盒后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同学们惊羡的目光”。这种心态实质就是爱慕虚荣。

◎虽然铅笔盒象征着知识,但是使用小木盒和使用自动铅笔盒却并不会对学习带来差异,甚至可以说,哪怕没有铅笔盒也不会对一个人的学习有影响。

◎自动铅笔盒与父亲做的木质铅笔盒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可以作为学习用品承载象征文明、知识、进步的涵义,所不同的是自动铅笔盒更为时尚、华丽,可以抬高自己的身价,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以此得到公社同学的认可。

◎父亲为女儿特制的小木盒凝聚着亲情和期望,它的价值不是自动的铅笔盒可以比拟的。可香雪本来应该感到自豪才是,可是香雪却觉得羞涩,甚至还有几分可怜,这样会让父亲心寒的。

◎虚荣是物种在处于种群之中所不自觉进行比较的一种行为。就是说你有的我有了,我才觉得不那么没底气,才觉得我是和其他人一样的。换到香雪里你说她今天比了铅笔盒是好好学习,是因为她处在“学习”这样的攀比环境里。明天她去了500强,她就不会再比铅笔盒了。

◎自尊和虚荣都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都有希望获得别人认同的特点,两者的区别就在于为获取这种认同或光荣的所凭依的手段条件不同。

◎虚荣者追求的是表面的荣耀,所凭依的是虚假的条件甚至欺骗的手段,而不是通过提高自身的实力来实现理想。例如把自己的照片放上网就有点虚荣,而通过健身打造一副健康的身材则不属于虚荣。虚荣者看重的是眼前的荣耀,他们没有更长远更高层次的追求。

◎香雪有比铅笔盒更高层次的追求。香雪关注的事物除了皮书包、自动铅笔盒,还有一个一闪而过的东西——“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上大学才是香雪最大的梦想,才是香雪与凤娇等台儿沟姑娘最根本的区别,才是香雪一定要得到自动铅笔盒的原因。

◎香雪在公社中学意识到贫穷是不光彩的,为了“不会叫人瞧不起”就必须摆脱贫穷,为了摆脱贫穷就必须上大学,为了上大学她才追求一切与知识有关之物。拥有铅笔盒绝不是香雪人生追求的终点,而是她实现更高人生追求过程中的一小部分。这与卖肾换手机、缩衣节食买LV的当代人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可以说香雪的心理并不是一种虚荣。

◎香雪对“北京的大学”的渴望符合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最高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同为十七八岁的女孩,香雪不在乎挂面,不关注发卡纱巾手表,不迷恋“北京话”,因为她的需求层次已经来到了自我实现层,这一遥远的目标让她甘愿忍受生理上、社交上暂时的短缺,一心只追求与最高理想有关的事物。

活动2:准备并组织演讲

题目:哦,香雪

要求:以新闻报道或其他现实人物为依据,设想香雪后来的人生道路,发表自己的感想。准备5分钟,每人演讲限时3分钟。

教师可作适当提示:

◎考上大学,走出乡村,走出国门,像海归村官秦玥飞那样,学成归来,依旧回到家乡,带领家乡人民脱贫致富,成为感动中国的人物。

◎大学毕业,不恋城市,主动回到家乡,像感动中国人物支月英那样,坚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把一批批山里的孩子培养成大学生。

◎高中毕业,未能考上大学,到城市打工,勤奋工作,成绩卓著,像快递小哥柴闪闪那样,成了人大代表,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共商国是。

◎像《培养出18位博士硕士的“状元村”,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所报道的那样,香雪在城里谋得不错职位,却也无力阻止故乡的空心化。

单元综合学习活动教学设计

活动目的

1.扩大阅读范围,营造氛围,提高阅读兴趣,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多读书、读好书、勤交流的好习惯。

2.通过阅读更好地定位青春,以及如何放飞青春,让青春无悔。

活动主题诵读经典,放飞青春,交流心得。

活动内容

1.在本单元学习的基础上,扩大阅读范围,欣赏中外文学中有关青春题材的作品,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激励学生追求“别样的青春,别样的人生”的理想与豪情。

2.通过类文的拓展阅读,加深对诗化小说的认识。

活动时间安排适时穿插于第一单元课文学习之中。

活动方案设计

活动一:“我的青春经典”好书(作品)推荐会

【活动方案】

1.青春经典推荐:从自己对青春的理解和阅读兴趣出发,向同学推荐青春题材小说两部(篇),为作品撰写推荐语,要求言简意赅,有说服力与感染力,能引发同学的阅读兴趣。

青春经典推荐语示例:

德国伟大作家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推荐语:

我们每个人无论好坏,都一定有过一个绿蒂,都曾经是一个烦恼的维特。

这部小说采用的书信体形式开创了德国小说史的先河,作品描写了维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在抒情和议论中真切、详尽地展示了维特思想感情的变化,将他个人恋爱的不幸放置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对封建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作了揭露和批评,热情地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尤其是通过主人公反抗社会对青年人的压抑和窒息,表现出一种抨击陋习、摒弃恶俗的叛逆精神,因而更具有进步的时代意义。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深受各国人民喜爱而经久不衰。

2.优秀推荐语展示:四至六人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推荐语。选出两篇优秀推荐语在全班交流,并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学习卡,张贴到班级学习专栏里。

青春题材经典推荐篇目:《谁的青春不迷茫》(刘同)、《梦里花落知多少》(郭敬明)、《青春之歌》(杨沫)、《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巴西 柯艾略)、《神秘岛》(法国 儒勒·凡尔纳)、《爱的教育》(意大利亚米契斯)、《红与黑》(法国司汤达)、《德伯家的苔丝》(英国哈代)、《雾都孤儿》(英国狄更斯)、《简·爱》(英国 夏绿蒂·勃朗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前苏联 奥斯特洛夫斯基)、《唐·吉诃德》(西班牙 塞万提斯)、《麦田里的守望者》(美国 塞林格)

活动二:“青春礼赞”诗歌朗诵会

【活动方案】

1.我选我秀:从中外经典诗歌和同学们自己创作的诗歌习作中挑选适合朗诵的作品,在小组内朗诵展示,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指正,并公推一位优秀者参加班级展示,集体帮助选择合适的音乐,配乐朗诵。

2.我做主持:班级推荐两名主持人,举办班级“青春礼赞”诗歌朗诵会。

3.好诗我评:组建由五人或七人组成的评委团,到时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

4.推选二至三人作点评嘉宾,对朗诵作品点评。

5.教师总结。

活动三:诗化小说初步探究

【活动方案】

1.比较之中见精神:学生比较阅读《边城》《百合花》中注重景物与风俗描写的内容,体会“《边城》《百合花》都注重景物与风俗描写,善于营造抒情场景而没有太多的矛盾冲突”的创作风格。

2.教师设疑指导:

(1)《边城》《百合花》与我们平常阅读的一般小说在素材选择、情节设置及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提示:注重景物与风俗描写,善于营造场景,淡化情节,淡化冲突,选择运用诗化的语言。)

(2)这种风格有什么不一样的艺术魅力?

讨论分析示例:

《边城》的语言风格有着湘西地域的独特风情神韵。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者沈从文生长于湖南湘西,位于湘、川、黔三省的交界处。这里是他生活了近二十年的地方,周围的风土人情、湖光山色都已经在他心里深深地扎根,使他在创作时自然流露出特有的“家乡味”的乡土气息,湘西世界里的幽静、恬适、宁远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和古朴醇厚的民风,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小说语言表现风格上,他的带有田园牧歌情调式的小说,浸透着浓郁的诗意氛围。在他笔下,艺术描写的重点不是叙事写实而是抒情释怀。原因在于沈从文在都市立足未稳,处处感受到都市对他的精神压迫与摧残,因此要以梦幻湘西世界来对抗现实都市的丑陋,以期取得精神上的慰藉,而且,沈从文在创作中,倾向于“美”,他那种不忍审“丑”的心态促使他本能地选择用梦幻诗化的语言叙述。作者用梦幻般诗化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乌托邦式的湘西世界,与喧嚣的都市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为读者诉说了一个梦幻般的心灵家园。

茹志娟的《百合花》避开重大题材,重视对普通人心灵和情感世界的揭示。含蓄地表现严酷的战争环境中亲切的、日常化的生活片断。小通讯员对陌生女性的拘谨和故作严肃,新媳妇的笑和故作气恼,都颇有分寸地传达出人物间的情感交流,既有“军民鱼水情”的一面,也有青年男女交往中羞涩和欢悦的一面,被称为“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作者选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切入,一方面,增强作品的亲历性体验和感情色彩,另一方面,既能作为人物身在剧中,通过与小通讯员的直接交往,逐步揭示其性格,体验到自己情感的微妙变化;又能作为叙述人置身局外,展开对新媳妇的表情、动作、语言的观察,从而细致地描画出她的情感起落。情感的体验重于事件的描述。小说没有离奇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冲突,采取了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为中心展开情节的结构方法,由此细致地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表现普通人的英雄形象。同时细节的反复出现、前后呼应,又使文气一贯到底。

《百合花》的语言清淡质朴而富有诗意,给人一种自然、清新、柔和、优美的感觉,把一个流血牺牲的战斗故事,写得充满诗意,特别是其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生动传神。

3.拓展阅读孙犁的代表作品:《荷花淀》《芦花荡》。

4.拓展阅读汪曾祺的代表作品:《受戒》《沙家浜》《大淖记事》《黄油烙饼》《葡萄月令》。

《学写诗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创作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表达需要选择恰当形象,创造具有意境美、情感美的诗歌。

教学方法朗读比较、讨论探究、点拨、练习。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了解一点写作诗歌的意义

1.直接导入:在第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四首现代诗歌,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现代诗歌的创作。

2.请同学们说一说,高中学生学写现代诗歌有哪些意义呢?

教师总结归纳:通过写作进一步提升认识,提高诗歌的艺术鉴赏水平;通过学写诗歌,激活心灵中最本真、最美好的情感体验;学写诗歌养成锤炼、推敲词句的写作习惯。

二、忆一忆,梳理一下已学诗歌的特点

本单元第2课,我们学习了四首现代诗。请同学们回顾这四首诗歌,梳理归纳一下每一首诗的写作特点。

教师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然后补充完善:

1.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其写作特点可以归纳为两点:

①富有主观色彩的自然景象。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描绘,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这些自然形象中浸染着诗人的主观感受,自然现象与诗人主体血肉交融,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活的存在。

②构思奇妙,想象奇特。从诗的构思上看,诗人设想站立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放声呼喊,纵情高歌,想象着那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和狂暴的太平洋,意在赞美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强之力,体现了“五四”所焕发的自由宏阔、雄奇奔放的气概,正所谓构思奇妙,想象奇特。

2.闻一多的《红烛》特色鲜明:

①每节诗都以呼告开头。全诗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红烛啊”,这一呼告,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诗人将红烛比拟为人,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红烛变成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形象。这样的红烛形象就是一种精神品质的化身,诗人抒情的依托。

②诗情流动,波澜起伏。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扪心自问,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是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先后三次发问,这三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使感情的抒发层层推进。

3.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抒写了登山勇士在登峰途中的体验与感怀,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强大生命力的赞美,呈现出两个特点:

①视听结合,画面壮阔。描写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时用了一个长句来表现落日的张力和动势;在辉煌的视觉形象之上,诗人又叠加了一个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喊杀声渐远而去。这种视听合一的手法具有极强的画面感,不但引发读者生理上的紧张,也产生审美意义上的“崇高”感。

②对比手法,形成反讽。强大和弱小,光明和幽暗,热闹和沉寂,高拔和低矮……然而,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坚守住高度的不是强大的雄鹰或雪豹,而是弱小得可怜的蜘蛛;光明的太阳,堆砌的石砾,它们正在跃入幽暗却引力无穷的山海,正在滑向棕色的深渊;一派嚣鸣的、像军旅的喊杀声的,原来是在“滑坡”,是在“远去”,而接纳和归结它们的恰恰是沉寂和冷静。

4.雪莱的《致云雀》一诗,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诗人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霖、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诗歌节奏短促、轻快、流畅、激昂,节与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极具艺术感染力。

三、读一读,体会一下优秀习作的技巧

1.教师印发学生优秀习作(注:这是2002年全国卷的高考满分作文)给学生自主朗读,然后请学生谈一谈这首诗好在哪里。

选择(四川师大附中 毛敏)

如果我是一片云,

我会放弃高高在上,

我选择化作一滴滴小雨飘落人间。

你要问我为什么,

请看看那些郁郁葱葱的生命,

那,就是我的答案。

如果我是一支河流,

我会放弃奔流到海,

我选择化为甘泉流入麦田。

你要问我为什么,

请听听农民伯伯喜悦的笑声,

那,就是我的答案。

如果我是一株灵芝,

我会放弃长命百岁,

我选择化为一滴滴药汤灌入人口中。

你要问我为什么,

请看看那位康复病人的笑脸,

那,就是我的答案。

如果我是一块矿石,

我会放弃平静安逸,

我选择熔入炉中化为滚烫的钢水。

你要问我为什么,

请看看那一座座的高楼大厦,

那,就是我的答案。

如果我是一只白鸽,

我会放弃自由嬉戏,

我选择永不停息地把橄榄枝衔到

战争的国度。

你要问我为什么,

请看看那些饱受战争痛苦的儿童

正在快乐地玩耍,

那,就是我的答案。

人生,是一篇做不完的选择题,

向前?向后?往左?往右?

如果你已迷失方向,瞧瞧你心灵中

的真、善、美吧,

那,就是你的答案。

2.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诗作《选择》的优点是,第一,有诗意和诗味,情感浓烈炽热。第二,联想丰富,内容充实。第三,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第四,语言流畅,节奏鲜明。第五,意境高尚,蕴意深刻。

四、讲一讲,明确一些写作诗歌的方法

通过对本单元所学的四首现代诗歌写作特点的梳理归纳以及对《选择》这篇优秀学生习作的朗读,我们还是可以探索出一些写作现代诗歌的方法的。

(一)诗歌要有意象

这是就诗歌内容而言的。所谓意象,就是作者思想情感与具体形象的融合。通过意象抒发自己的诗情和意趣,诗歌就会产生特有的艺术感染力。这里应该注意两点:

①诗歌离不开意象。比如: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这是将毛泽东主席名句改写成的,这不是诗,最多只能是格言,因为其中没有意象。

②诗歌里的意象要能给人以美感。比如:我像爱读金庸小说/那样爱你,我像爱电脑游戏/那样爱你。这样的诗句缺乏美感,失去诗意,因为其中的意象不能给人以美感。为了让诗中的意象更具感染力,我们要广泛展开联想,大胆地想象。如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靠新奇大胆,不受生活原型的约束而取胜的,从而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如果局限于生活经验的限制,把诗句改成“黄河之水青海来”,就只是描绘了一种现象,平淡无奇。创造想象要以奇取胜,更要以饱满醇厚的感情取胜,二者缺一不可。

在闻一多的《红烛》中,诗人通过对红烛这一核心意象的层层渲染和开掘,赋予它丰富的内涵和情感。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中,诗人情感的变化和对人生的思考是通过几个意象的组合实现的。雪莱的《致云雀》以云雀为中心组成密集的意象群,表达诗人奔放的激情和坚定的理想。写作诗歌时,最好不要直接说出你想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要通过具体的形象,运用比喻、象征等方式来暗示。总之,要婉转曲折地表达才能耐人咀嚼,有诗味。

(二)诗歌要有情感

这是就诗歌的思想而言的。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激发诗情和灵感,需要生活的体验和积累,需要把握时代的脉搏。闻一多的《红烛》与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产生于不同时代,风格也不相同,但都能感受到诗人炽热的情感。如果我们平时多关注现实,保持对生活的敏感,注重情感的培育和积累,诗情就会不期而至,也就能从中提炼出抒情的主题。

(三)诗歌要分行分节

这是就诗歌的结构而言的。诗歌分行分节,这是与我们平时写的作文的最大区别之一。分行,依句分行,一般每句一行。分节,就像平时作文的分段,依据时间、季节、意思等的不同因素空一行不写,再写另一小节;换句话说,就是依意分节。

现代诗歌的标点符号,可加可不加,如果加就要正确使用。

(四)诗歌要有音乐性

诗歌的音乐性来自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诗歌写作要安排好韵律和节奏,以适合所表达的情感意蕴。否则,诗作就会缺少韵味。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雄奇奔放、雪莱《致云雀》的浪漫激情,与作品的韵律节奏是协调一致的。在写作时,韵律和节奏的安排要与情感的表达相统一。写好后还要反复朗读,边读边改,以期取得理想的表达效果。为了让诗歌更具音乐性,适当押韵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五)诗歌要善于组合

写诗除了要认真遣词用语、讲究文辞外,还必须讲究意象与意象、节与节之间的组合方式。我们应该在诗歌写作前,就构思好怎样写这首诗,包括诗歌主题的确定、生活素材的选择、诗体形式的选取、章法层次的安排等。

诗歌意象的组合方法虽然千变万化、形态各异,但作为诗歌艺术构思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类型,下列几种主要的组合类型可供我们借鉴。

①并置式组合:邹获帆一首题为《蕾》的诗歌这样写道:“一个年轻的笑/一股蕴藏的爱/一坛原封的酒/一个未完成的理想/一颗正待燃烧的心/”诗人一口气并列排出5个意象来描绘花蕾的风姿,诗人把花蕾感觉为“笑”“爱”“酒”“理想”“心”,这是非常独特的诗美体验,当诗人将它们全部并列为一个意象系统时,具象的花蕾与一些抽象的情绪情感连接了,5种意象的并列,把一种对青春的礼赞作了突出的渲染。这种并置式组合是把表面上看来跳跃很大,一般人认为是互不相干的意象,由诗歌作者内在感情体验将它们联结起来。这种组合方式是从意象开始又终于意象,读者几乎直接读不到诗人隐藏很深的情感,需要读者透过这些并置的意象系统来细心咀嚼它的深意。这是现代朦胧诗、意象诗比较常用的组合方法。

②交错式组合:这种方法也要组合众多意象,但是诗歌作者有意把完全相反、互相矛盾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一正一反、一平一奇的意象系统,造成一种出人意料、发人深省的审美效果。这种意象组合方式在中国古诗中也十分常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都是典型诗例。在新诗写作中,这种组合方法也常见。何宜陵的《变迁》这样写道:“田野上的花/被爱她的人/关进珐琅瓶蓝色的围墙/急流中的船/被嬉戏的浪/搁置在金色的沙滩/在一部人间的喜剧里/在一部人间的悲剧里/”花长在田野与关进花瓶,船的前进与搁浅,这些矛盾的意象交错组合,给人的启迪比一般的陈述更为显豁与深刻。

③突反式组合:这种方法也要组合众多意象,诗歌写作者先从一个核心意象出发,围绕它组合一些层层推进的相似的意象,待诗歌意象的渲染做足后,最后推出一个相反的意象,形成先扬后抑、先虚后实的诗歌情境,而最后一个意象,才是这首诗的真正旨趣。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先放笔写了一个可爱少女在等“我”重温旧梦的3个意象,但最后一个意象,“我”只是打江南走过的“过客”,这一意外把“美丽的错误”引起的哀怨情绪传染给了读者。这种组合意象的方法有其特殊的审美情趣。

诗歌的节与节之间也应注意组合好。一首诗的层次之间,如果没有过渡性的文字,就不能衔接贯通、浑然一体。这就好比过河,如果不架一座桥,我们就不能从河的此岸快捷地到达彼岸。诗歌的各部分要靠过渡性文字来连缀组合。如闻一多的《红烛》,诗歌的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形成浓郁的抒情氛围,情感表达也顺畅而充沛。

(六)诗歌要巧用修辞

好诗的语句是用最少的文字,包含最深、最美、最能击中人心灵,冲击人视听美感的语句。要学会运用比喻、拟人、通感、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呼告等修辞手法来描绘画面。诗歌借助意象表达情感,新奇的比喻、拟人、通感等是诗歌得以形象化、丰富诗歌意境的手法。如《沁园春·长沙》中上片与下片中的怅问、回答,巧妙地将上片写景与下片回忆联系起来,深化了主旨;排比是诗句铺叙描摹的手段,使句式整齐,内容丰富而有抒情性,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用一系列场景描写了大堰河劳动的细节,表现了大堰河的勤劳善良。对于各种修辞手法,本单元的诗歌中都有精彩的句子,要反复揣摩品味这些诗句,并尝试仿写。

五、练一练,写出一篇符合要求的诗歌

1.教师总结:诗是一种有意象意境,能引起读者想象,唤起情感共鸣,带给读者强烈的审美体验,且具有音乐韵律美的文学体裁。

2.课堂练习:仿照下列例子,从月、蛙……中选取一个作为意象,写一首小诗。

示例: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参考:(1)云端的月,你遍洒光华时,夜晚便亮了。(2)池塘的蛙,你自鸣得意时,天地便小了。

3.课后作业:选取生活中常见的意象,写一首小诗。主题:青春、生命、理想、情感等;具体要求:不少于14行;可以4节一行,也可自由;可以押韵,也可不押,题目自拟。

2021年北京高考作文备考必备资料

(点击所选字体即可打开内容)

来源:资料由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理型语文教师备课福利」|名师教案:部编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二)》,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描写花的句子超优美100字

描写花的句子超优美100字

1、还有的是花骨朵儿,害羞得不敢出来。一阵微风吹来,桃花几片花瓣落了下来,落在你的肩膀上,落在你的头顶上,落在你的鼻尖上,让你沉醉在这里。2、微风过处,那碧绿的随风起伏,就像一位舞女在摆动她那美丽的长裙...

2019-12-29 #经典句子

描写花的句子唯美短句

描写花的句子唯美短句

1、那盛开的花朵儿,不正像一张张美丽可爱的脸儿吗?2、昙花是我最喜爱的花,它虽不华贵,但它淡雅的风格却让我深深喜欢上了它。3、可惜,那婀娜多姿的花朵,只开到10点钟就开始枯瘦,时间那么短暂,无怪乎人们都说:...

2013-09-15 #经典句子

描写花的句子超优美200字

描写花的句子超优美200字

1、有的菊花全开了,露出鹅黄的花蕊;有的菊花半开着,像位害羞的小姑娘,尤其是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儿,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娇美。2、芍药花的叶子张开了,绿油油的,上面还挂着一滴露珠。仔细一看,叶子中间还藏...

2008-11-03 #经典句子

夏天关于描写花的句子

夏天关于描写花的句子

1、花开了,花开了。那一朵朵火红的玫瑰花,红的如同火焰一般。一片片火红的玫瑰花,是那样的有活力、有生机,它的火红,感染着从此经过的每一个人。2、每逢秋风来临,露水成霜时,树叶脱落了,群花萎缩了,惟有菊花...

2013-10-06 #经典句子

描写花的句子超优美50字

描写花的句子超优美50字

1、还有的是花骨朵儿,害羞得不敢出来。一阵微风吹来,桃花几片花瓣落了下来,落在你的肩膀上,落在你的头顶上,落在你的鼻尖上,让你沉醉在这里。2、远远看去,一品红那一个个小花蕾就像一颗颗珍珠撒在雕刻着花边的...

2012-01-01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