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拙政园前尘往事:传说是仙人托梦始建造 文征明五次为它写诗作画

时间:2007-05-15

它堪称江南园林的代表,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中国四大园林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31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它原是一颓败破庙,只因仙人托梦,主人找到它,经过精心打造,成为苏州现有园林中最大的一座。它堪称江南园林的代表,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中国四大园林。近五百年后的今天,它依然是姑苏河畔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拙政园。

在历史长河中,拙政园几度兴废,曾贵为官宦私家宅邸,也曾荒废至败落收容之所。几经离析合并,遗落了满园的前人遗迹和故事。

王献臣,生于苏州东门吴县,自幼就因才华出众而闻名乡里。明孝宗时官至明朝御史 ,为官清廉公正,无意间得罪了东厂太监,以莫须有的罪名诬陷他参与边界军事,不但招来三十下廷杖,还被贬岭南。明正德元年得以平反,任浙江永嘉知县。

然而此时王献臣已对仕途心灰意冷,想到自己一向秉公执法却这么轻易遭奸佞小人陷害,心想还不如回家建一处自己喜欢的宅子归隐,好好过清闲的日子。

那么宅院该建在哪里,如何选址?心爱的女儿该去哪里择一个乘龙快婿?这成了他急需解决的两件心事。

王献臣在浙江永嘉任县氶时,听说闵中有个九鲤湖,传说汉朝时有何氏九兄弟在此炼丹修仙,后来就乘着九条鲤飞升成仙,后人就在九鲤湖畔修建供奉九仙祠,传说在这里祈福是非常灵验的,连唐伯虎都曾去过。

于是王献臣揣着两桩心愿前往,虔诚地希望仙人能托梦予他,指点一二。

这天,王献臣来到九鲤湖畔,焚香叩拜九鲤仙人之后,夜宿九仙祠,很快就进入梦境。

朦胧间,仿佛一仙人手持拂尘来到跟前,声称念他一片虔诚,为人正直,故来指点迷津。

接着仙子指引他登上“天子万年”石旁,并咏诗云:

王生为女择婿求,白石阶前先唱游。

上海龙华寺里会,必定才子配佳人。

仙子话毕,又带他到一处荒废的寺院,望见墙壁上隐隐约约书有“隐”字,周边清静而空旷。仙子又赠诗一首于他:

姑苏古城久扬名,地平水沛绕前沿。

光阴流逝沧桑变,择宅居处城东边。

王献臣还来不及细询其意,仙子已瞬间消失。王献臣突然惊醒,只依稀记得梦中的情景。

不久王献臣辞官还乡,举家回到姑苏城。

他心里记挂着梦里仙子的指引,这天,带着妻女来到上海龙华寺。恰巧昆山状元朱哲文父子亦在此烧香许愿,想为儿子娶个美貌贤慧媳妇。

两家正巧相逢,谈得非常开心,得知朱状元之子尚未婚配,此人淡泊功名,喜欢坐禅修行,正合王献臣心意,两家就此结了亲家

这正是“有缘千里来相会”,也同时印证九鲤祠的梦兆。

王献臣觉得这是九鲤仙人庇佑自己,梦中来指点迷津的,大喜之下赶紧去姑苏城东选宅基。

一到拙政园旧址,一座破庙在眼前,杂草丛生,破败不堪,这里当时叫大弘寺,乃元朝遗留建筑,相传唐朝高适曾在此居住过。不过现在那光景正是梦中看到的那一处,王献臣二话不说就买下了。

这段经历在文征明的《梦隐诗》前的题跋中有记录,这说明,王献臣的这段传奇经历在吴中的文人圈中是广为流传的。

在大弘寺原址上建“广袤二百余亩,茂树曲池,胜甲吴下”的归隐之处,王献臣也是花费了不少心思。他广邀吴中名士,常至家中饮酒讨论,咨询意见,这其中文征明就亲自参与了设计与规划。

文征明在园子建成之后还多次撰文作画,整个园林参考了中国写意画的意境,在原有的地形地貌、残垣断壁之上,稍作修整,修筑茅亭若干,营造出良田、美池、桑竹之境的市内田园风光,关上院门就能享受田园野趣。

王献臣根据晋代潘岳《闲居赋》”拙者之为政“,取名“拙政园”,意我为笨拙之人,不适合为官,适合在这平素的田园生活。

园林以水为纽带,分东、中、西三大区块,园中多草坪,高大乔木、枫树、竹林、桃园,野趣盎然,,亭台楼阁连廊点缀其中,疏朗有致,形成三十一景,

比较有名的像听雨轩、梧竹幽居、倒影楼、海棠春坞、芙蓉榭、香洲、卅六鸳鸯馆等,极富中国诗词的意境美

文征明非常喜欢拙政园,经常前往拙政园。他曾为前后五次为拙政园写诗作画。最早44岁时作《拙政园图》,最后一次为拙政园作画82岁去世前一年。

63岁时创作小楷书法作品《王氏拙政园记》,将园中画册整理成共三十一册,每册各赋诗一首,后来人们将这套书画合璧的作品称为《拙政园图咏》,这套作品非常精美,加上文征明的名气,受到人们的追捧,只可惜现在真迹已遗失。

只剩文征明晚年所做的8套图文,但不知是何原因,诗文与图却不太能对应得上,现存于纽约大都市博物馆。

王献臣建成拙政园如今已将近500年的历史。时光随着日出日落斗转星移,王献臣和文征明这对老友历尽毕生心血养护着拙政园,只可惜最后还是被王献臣儿子因赌博抵债让予他人。

随着历史动荡,拙政园几易其主,几经分裂离合。如今人们看到的拙政园已多非原貌,在动荡的岁月遭到严重破坏,后几经修葺,大致上恢复为清朝时的风貌。

文征明对拙政园的喜爱,不仅给拙政园留下了美丽的诗篇与画作,还留下了一样活物。那就是被称为“苏州三绝”的紫藤。

这棵紫藤是文征明当年在拙政园院子里亲手种下。紫藤寓意紫气东来、飞黄腾达,寄语着人们美好的愿望。文征明作为一个园林设计师,他深谙园林的构造除了山、水、建筑,还有花木。

拙政园一年四季都有花木营造出的应景之物,海棠、玉兰、荷花、枇杷、芭蕉、丹桂、梅花,住在院子里就能看到四季景色,乐在其中。拙政园的设计体现了“三分匠,七分主人”,住在拙政园的主人大都淡泊名利。

拙政园散发出的文化气息始终不变,那些花花木木也似乎浸染了主人的灵气,把不变的山、水、建筑,点缀得生气盎然又自成一景,每一处都是花了主人的巧思妙想,或对景或借景,因情生景。

每年四月份,拙政园的这棵紫藤迎着春意绽放,团团簇簇的紫色花朵从架子上垂泻而下,吸引了无数慕名而来的游客观赏,它也成了史上唯一的一件“活”的国宝文物。

园林几经盛衰,换了一代又一代的主人。这棵紫藤在历史的角落里,见证了人生的繁华,也见证了历史的衰败。

如今否极泰来,它将伴随着拙政园喜迎四方来客,宣扬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的魅力。 #拙政园#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拙政园前尘往事:传说是仙人托梦始建造 文征明五次为它写诗作画》,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明代文征明 用何方法把玉兰诗写得极有艺术性 想写作可以学一学

明代文征明 用何方法把玉兰诗写得极有艺术性 想写作可以学一学

...下裙,霓为青赤色彩虹,霓裳则是指下着青赤若虹之裙。传说杨贵妃常以霓裳羽衣舞娱玄宗,舞姿曼妙。还有玉环飞燕。玉环:杨玉环,唐玄宗妃子,体态肥胖。飞燕:赵飞燕,汉成帝的皇后,体态纤瘦。原指体态不同的美女。...

2018-08-10 #经典句子

文征明行书《滕王阁序》 太养眼了 值得学习和借鉴!

文征明行书《滕王阁序》 太养眼了 值得学习和借鉴!

...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明_文徵明_滕王阁序据了解,明代书画家文征明当时很喜欢这篇文章,所以就把它抄录下来。其实,历史上抄录《滕王阁序》的书法家不在少数,其中写...

2023-12-21 #经典句子

玉兰花开了!春天里谢的最快的一种花 大画家文征明的最爱!

玉兰花开了!春天里谢的最快的一种花 大画家文征明的最爱!

明人大抵是极爱玉兰的,因为玉兰这名字,是明人给的。唐人唤它木兰,宋人唤它迎春。直到明时,方由姑苏好事人唤为玉兰。图为文征明《玉兰图》。明人何时唤它玉兰呢?如今能找到的最早的史料记载,是沈周的《题玉兰》...

2023-01-05 #经典句子

文征明父子书《岳阳楼记》 哪个更强?

文征明父子书《岳阳楼记》 哪个更强?

「来源: |名艺在线 ID:luartweb_com」文征明行书《岳阳楼记》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明代杰出画家、书法家、道家、文学家。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

2023-12-27 #经典句子

著名书画家文征明行书《梅花诗》老辣精谨而纯熟 轻灵飞动而雄健

著名书画家文征明行书《梅花诗》老辣精谨而纯熟 轻灵飞动而雄健

文征明是明代的文学家,诗人,书法家,画家。他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四绝”,与沈周共创“吴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在文学书法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文...

2011-04-05 #经典句子

清钱泳《履园丛话》中谈刘墉 祝枝山 文征明书法的来源

清钱泳《履园丛话》中谈刘墉 祝枝山 文征明书法的来源

清钱泳《履园丛话》中,谈及祝枝山、文征明书法均出自赵子昂,非是直接从二王出,或者说,最重要影响他们的人是赵子昂,这可做为我们对其二人认知的一种参考。文征明,后来学的是沈周,而沈周书学黄庭坚,所以文衡山...

2023-09-30 #经典句子

文征明65岁行书《游虎丘》 神似黄庭坚 网友:这字大气 过瘾

文征明65岁行书《游虎丘》 神似黄庭坚 网友:这字大气 过瘾

还记得《唐伯虎点秋香》里的文征明吗?今天说的就是这位明代书法家。不过,文征明和影视作品里的形象是截然不同的,虽然和唐伯虎是挚交好友,但两人的脾气秉性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再说了,唐伯虎也不像电影里演绎的那...

2017-12-18 #经典句子

文征明行草《琵琶行》全篇 收藏好慢慢欣赏!

文征明行草《琵琶行》全篇 收藏好慢慢欣赏!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或作璧,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

2015-06-09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