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媒介社会学免费带背!再送你一套文史哲套卷 快拿去练!

时间:2024-01-08

如果在一期带背周期中你能够做到全程打卡背诵,那么就可以免费,也就是0元便可get超强背诵技巧,并获得跟研友们在冲刺阶段一起进步,一起学习的难得机会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893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8 分钟。

「来源: |夏日之阳考研 ID:xrzykaoyan」

To还不了解半夏带背营的同学们:

半夏必考书目带背是一个开放给所有考生的公益性栏目,旨在通过建群、学员打卡、专门师姐监督的方式的同时,为大家提供高效背诵技巧,帮助同学们解决“背诵难”、“记忆难”等问题。

如果在一期带背周期中你能够做到全程打卡背诵,那么就可以免费,也就是0元便可get超强背诵技巧,并获得跟研友们在冲刺阶段一起进步,一起学习的难得机会。

怎么样?是不是光听着就很心动了~时间不等人,那就赶快行动吧!详细报名方式在下方。

本期带背书目:

《媒介·社会:产业、形象与受众》

已经了解带背营且有背诵这本书需求的同学可以直接冲啦~

往期链接在文末

福利part

点开这篇帖子的同学

恭喜你赚到啦~

贴心的师姐特意根据今天的带背书目

为大家准备了一套

“文史哲”模拟题

题目和参考答案都放在文章后面了

快拿走去练吧!

Part:1

第十二期带背书目

《媒介·社会:产业、形象与受众》

书籍简介

《媒介·社会:产业、形象与受众》以作者建立的“媒介与社会世界的模型”为基本框架,以新鲜、生动、翔实的案例和深邃有力的理论分析了媒介产业、媒介内容、媒介技术、积极的受众以及媒介外的社会世界诸多要素之间的关联,为我们勾勒出媒介与社会世界的关系的生动图景。

此书已出至第三版,前两版在美国学界备受好评。第三版在原有基础之上增添了新鲜实例,更新了资料数据,可谓媒介社会学领域的一部力作。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媒介与社会世界

掌握社会化、媒介与社会的相关关系

第二章

媒介产业经济学

掌握受众商品制、私有制相关的知识点

第三章

政治对媒介的影响

掌握媒介制度相关知识点

第四章

媒介组织和从业人员

掌握媒介组织、记者等相关知识点

第五章

媒介与意识形态

掌握马尔都塞、意识形态等相关知识点

第六章

社会不平等与媒介再现

掌握拟态环境等相关知识点

第七章

媒介影响与政治世界

掌握宣传等相关知识点

第八章

积极的受众与意义的建构

掌握主动的受众、受众观变迁的相关知识点

第九章

媒介技术与社会变化

掌握麦克卢汉、英尼斯等相关知识点

第十章

全球文化变革中的媒介

掌握国际传播、软实力等相关知识点

Part:2

参与须知

#报名截止时间

Ban Xia Kao Yan

10月20日晚20:00前

#地点

Ban Xia Kao Yan

小程序

(届时学姐会发送到群里)

#形式

Ban Xia Kao Yan

语音或文字

#节奏

Ban Xia Kao Yan

一天一章一期

根据章节规定打卡天数

#报名时间

Ban Xia Kao Yan

提醒大家越早报名越好哦~

以尽快跟上背诵进度

Part:3

参与条件

1.半夏全程班/半程班/暑假班/冲刺班学员无条件自愿参与

2.一本书为一期,非半夏学员+9.99元保证金/期

购买方式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即可进入购买页面

按步骤下单即可加入

注意:

要求转发该推文链接到两个微信新传考研群(ps:不可以是半夏内部的考研群哦~),并截图给师姐看~师姐将根据下单和转发情况拉群

添加 芋泥啵啵师姐 微信

拉你进群

Part:4

带背计划特色

1.半夏全程班/半程班/暑期班/冲刺班学员:

坚持完成一期,由班主任以小红包形式奖励(此红包和每周任务完成奖励红包只能二者选其一)并赠送框架笔记哦~

2.非全程班/半程班/暑假班/冲刺班学员:

■打卡不缺席者,获得该书简版框架笔记;

■全期不缺席者可免拼团免转发享受半夏产品优惠价;

■全程跟背的同学,返还9.99元保证金!

返还方式:

每期完整带背打卡结束后,拿着自己的打卡截图,去「研究生新手村小程序」找客服退款即可。

小程序指路

带背就差你一个,快来!

·BAN XIA·

ps:

如果还有想报名往期带背书目的同学也依然可以报名(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是往期的活动,所以再报名的同学9.99元的保证金就不予退还了哦~),往期链接在下方

接下来还想让师哥带背哪本书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师哥都会看。

文史哲套卷

一、选择题

(3道文学,3道文明史,2道哲学,2道媒介社会学,各2分)

1、不属于明代中期文学复古的流派有( )

A、唐宋派

B、前七子

C、茶陵派

D、公安派

2、属于世情小说的作品是( )

A、“三言”“二拍”

B、《西游记》

C、《金瓶梅》

D、《水浒传》

3、我国戏曲史上的“双壁”指的是( )

A、 《西厢记》《南柯记》

B、 《牡丹亭》《西厢记》

C 、《汉宫秋》《南柯记》

D、 《牡丹亭》《南柯记》

4、以下不属于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是( )

A、买卖法

B、亲苗法

C、保甲法

D、免役法

5、租庸调主要的征税依据是( )

A、土地面积

B、丰收状况

C、人丁

D、财产

6、隋唐我国科技进一步发展,其中一点体现在( )

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B、《齐民要术》的出现

C、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D、十进位制计数法的发明

7、西方哲学代表人物卢梭反对旧传统哲学对理性的无比崇尚,认为人与人一体相通,因此人天生就有同类感。在张世英老师的观点中,以下哪一点不属于我们对卢梭道德观的可取之处( )

A、他认为科学、文明、社会制度、理性使人产生私心和恶念,是道德的对立面,应该排斥。

B、他承认恶念可以使人忘掉原始的同类感,但应该把同类感”召唤回来“”恢复过来“。

C、他承认人皆有自己的欲望,自己的具体生活,而又有自发的、不需要经过推理和思索的为他人谋幸福的同类感。

D、他把道德意识建立在天生的自然感情基础之上,认为人皆有爱同类的天性。

8、以下哪一项不是中国古典诗的语言的特征和要求( )

A、言约旨远

B、内涵不变性

C、画意性

D、音乐性

9、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宣传七大技巧( )

A、乐队花车法

B、洗牌作弊法

C、转述法

D、证词法

10、哪位学者提出了内容分析法( )

A、施拉姆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拉斯韦尔

二、名词解释

(1道文学史,1道文明史,2道哲学,1道媒介社会学,各5分)

1、汤沈之争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共同性领域

4、相遇的世界

5、受众商品论

三、简答

(2道文学,1道哲学,各15分)

1、分析《水浒传》的艺术表现手法。

2、简述汤显祖的“至情论”。

3、请分别简述无道德意识、道德意识、超道德意识的超越过程。

四、论述题

(1道世界文明史,1道媒介社会学,各30分)

1、论述井田制与均田制的内容及两者区别

2、论述新兴媒体对政治传播带来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

明代文学流派演变过程中,反复古的流派有公安派和竟陵派,故这道题选D。需要注意的是,茶陵派虽未完全摆脱台阁体的影响,但是也提出了学古思想,主张应崇尚唐代,主要宗法杜甫。

2、答案:C

解析:

“三言二拍”为白话小说,《西游记》为神魔小说,《水浒传》是描写农民起义题材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小说将人物非英雄化,情节日常化。作者耐心细致地描写日常生活细节,呈现出人物置身于其中的社会背景,笔法细腻生动。对后来的世情小说、家庭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清代《红楼梦》的创作在题材和细节上也继承了《金瓶梅》。

3、答案:B

解析:

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与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并称为我国戏曲史上的“双璧”。《南柯记》汤显祖的戏曲作品,与《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并称”临川四梦“。《汉宫秋》为马致远所作元杂剧。

4、答案:A

解析:

BCD都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选项B青苗法指的是官府在每年青黄不接时分两次贷款给农民,收成后加息20%偿还;选项C免役法指的是官府向本应服役的农民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同时向原来不服役的官僚家庭和城市居民收取“助役钱”;选项D保甲法指的是官府将农村住户十家编为一保。家有两丁以上者,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军训,平时在生产之余维持治安。

5、答案:C

解析:

租庸调是以隋朝和唐朝前期实行的以均田制度为基础的赋役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本质上是一种按人丁计税的方式。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多少,均按丁(人口)交纳定额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

6、答案:C

解析:

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代表作是《金刚经》。选项A是北宋时期的发明;选项B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发明;选项D则是先秦时期的发明。

7、答案:A

解析:

在张世英的观点中,选项A的论述是卢梭的缺点,并不是可取之处,我们所主张的并不是排斥文明、科学、理性,而是应该超越它们,而且它们也不是恶念的罪魁祸首。

8、答案:B

解析:中国古典诗的语言是诗的语言,具有独特性和一次性,它所蕴含的无穷尽性的不在场,可以随着意境和阅读者而改变,并不具有内涵不变性。

9、答案:C

解析:

宣传七大技巧分别是乐队花车法,洗牌作弊法,转移法,光辉泛化法,辱骂法,证词法,平民百姓法。

10、答案:D

解析:

拉斯韦尔。政治传播第一人: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政治学家,美国系统研究政治传播第一人,同时开创了内容分析法。

二、名词解释

1、 汤沈之争

指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与沈璟围绕“曲律”所产生的分歧与争议。汤显祖注重剧作的曲意,为了内容的需要,可以突破格律束缚;沈璟则注重严守音律,认为只要作曲合乎曲律,内容倒在其次。两人的分歧,关键在于着眼点不同,汤显祖是从文学对社会的功用角度出发.提出重立意、才情,而沈璟则致力于戏曲艺术内部规律的探讨。

他们的分歧并非政治意义的对立,也没有好与坏、进步与落后、正确与错误之分,相反,正是二者的补充、融合,推动了传奇艺术的发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时期推行的政治、经济改革。(定义)北魏中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为巩固统治,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前期改革由冯太后主持,包括颁布俸禄制,整顿吏治;实行均田制度和租调制。(改革前期)490年,冯太后去世之后,孝文帝亲政后继续改革,主要措施有迁都洛阳和推行汉化。汉化改革包括让鲜卑贵族改旧俗,穿汉服,说汉语、用汉姓,鼓励与汉族通婚等等。(改革内容)改革遭到守旧鲜卑贵族的反对,孝文帝断然镇压叛乱。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意义/影响)

3、共同性领域

(1)定义:

相互理解的基础是实践生活的共同体,狄尔泰把它叫做“共同性领域”(类似于万物一体)。个体的人总是在共同性的领域中体验、思想和行动。

(2)核心:

“共同性”是指人人都生活于其中交往其中的唯一的生活集体或共同体。正是这唯一的共同体保证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包括相互间的同情。

(3)意义:

个人与个人是通过共同性而相互结合在一起的,活在此共同性中,同类关系或亲缘关系都彼此联系在一起。

(4)评价:

狄尔泰认为在人与人的生活关系中,事物不是离开人而独立的简单对象,而是能指示人的意向并与人融为一体的,也只有这样事物才能得到理解。但他强调,语言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或者说主体间性的基础。

4、相遇的世界

(1)定义:

由奥地利宗教家、哲学家马丁·布伯提出,所谓“相遇”是指与人的灵魂深处的直接见面。布伯用“我一它”的公式称谓“被使用的世界”,用“我一你”的公式称谓“我们与之相遇的世界”。

(2)特点:

“我一你”范畴:实指一种把他人他物看作与自己同样具有独立自由的主体性的态度。这是一种以仁爱相持、互为主体的态度,即“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态度。

①直接性:它具有“直接性”,在我与你之间不掺杂任何具有意图和目的之类的中介。

②相互性:只有“我一你”才“建立起关系的世界”,双方都是自由自主的,可以相互回应。它与万物一体的领悟是人生的最高意义。

(3)启示:

人不能把世界万物只看作是可供自己使用的对象,人应该以爱的态度、以“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态度对待世界万物。

5、受众商品论

(1)由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鼻祖达拉斯·斯密塞在《传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盲点》中提出。

(2)受众商品论认为,媒介提供音乐、电影、新闻等免费节目,其目的是吸引受众,就像以前的小酒店为了吸 引顾客来喝酒而提供的“免费午餐”一样。然而媒介真正的产品是受众,受众经过测量公司的计算,以“收 视率”的形式打包卖给广告商并收取广告费,以此获取利润。广告商则将广告费用计入产品成本,在售卖产 品时转嫁给顾客。斯密塞认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所有的时间都是劳动时间。“免费午餐”的享用者不仅在消磨时光,还在创 造价值。但是这个价值交给了媒介,并通过购买商品时额外付出的广告附加费来实现。最终消费者购买了自 己创造的价值,这是不公平的。

(3)理论特点:

①这一理论从经济角度批判了媒介为获取利润而将受众打包出卖的本质;

②它提出了5w模式中没有的广告商。这样,媒介的经济关系就成为了受众、媒介、广告商三者的关系。这 个视角在理论界引起轩然大波,影响了无数学者;

(4)理论缺陷:

①他将受众降低为“无生命的商品”,着眼于受众的购买能力及消费特点等统计学属性;

②只从传媒的立场,而不从受众的立场考虑问题,因此忽视了受众的主体选择性和能动性,被批评为“经 济决定论”。但是,受众商品论仍然能够启发我们看待媒介活动的新视角。因此它成为影响传播学研究的重大理论。

三、简答题

1、分析《水浒传》的艺术表现手法。

(1)人物塑造上:

以其行动和语言显示其性格特征,紧扣人物的身份、经历、遭遇,塑造了李逵、林冲、武松等众多鲜明的英雄形象。同时在塑造人物时,作者结合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写作手法,将自己的爱恨情仇融合在人物身上,如对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拨垂杨柳等夸张的描写。

(2)艺术手法上:

善于白描:写景、状物、叙事、表情皆简洁明快,没有拖沓的叙事和冗长繁琐的景物描写。无论叙述事件或刻画人物,常常是寥寥几笔,就达到绘声绘色、形神毕肖的地步。

(3)小说语言上:

以北方口语为基础。通过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不仅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而且也能准确地表现出其出身、地位以及所受文化教养。《水浒传》的语言是在民间口语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净化了的文学语言。这不但标志着我国古代运用白话语体创作小说已经成熟,而且对整个白话文学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2、简述汤显祖的“至情论”

”至情论“是汤显祖最为重要的戏剧理论,受源于泰州学派,同时也渗透着佛道的因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从宏观上看:

汤显祖认为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世总为情”“人生而有情”,“情”与生俱来并始终伴随着生命进程。思欢怒愁等表象、感伤宣泄等渠道,都是情感流程中的(2)不同环节。世间之事,非理所能尽释,但一定都伴随着情感的旋律。

(2)从程度上看:

汤显祖认为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牡丹亭》便是“至情”的演绎,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种贯通于生死虚实之间、如影随形的“至情”,呼唤着精神的自由与个性的解放。

(3)从途径上看:

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汤显祖借梨园小天地展现人生大舞台的瑰丽画面,在戏剧艺术中畅快恣意地演绎出无情、有情和至情的三大层面和多元境界。他甚至把戏剧的情感教化作用自由铺张、无限放大,最终把戏剧看成是一种可与儒、释、道并列的极为神圣的精神文化活动。

3、请分别简述无道德意识、道德意识、超道德意识的超越过程。

(1)无道德意识:

原始天人合一阶段,人因不能区分主客,故无自我意识,在道德上无善恶之分,所以无道德意识;

(2)道德意识:

人有了主体客体之分,有了自我意识,因而有了认识与道德实践。未脱离主客二分的道德既包含功利追求,又表现为“应该如何如何”的意志要求。

(3)超道德意识:

张世英主张,善与欲望、功利不可分。审美意识是超越道德意识之后达到的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

(4)三个阶段的超越关系:

道德意识并未真正达到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境界。审美意识具有“原始的天人合”阶段的特性:直接性或直观性、非知识性、非功利性非道德性。间接性、知识性功利性、道德性都源于对原始的天人合一的破坏和主客关系的建立。但审美意识又不等于原始的天人合一,它是经过主客关系的洗礼之后才达到的,所以它必须通过努力以克服和超越主客关系阶段所带给它的间接性、知识性、功利性和道德性。审美意识中的天人合一是一种高级的万物一体的境界,它不是间接的分析,不是知识的充实,不是功利的牵绕,不是善恶的规范;但它又不是同这些没有联系的,就像原始的天人合-阶段尚未发生这些样,它包含间接性、知识性、功利性和道德性而又超出之,颇有些类似老子的“学不学"“欲不欲”、超仁义和大智若愚的境界。

四、论述题

1、论述井田制与均田制的内容及两者区别

井田制度与均田制度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两种土地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及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内容和区别如下。

(一)井田制与均田制的内容

(1)井田制是西周时期奴隶制度下盛行的土地制度。因土地被划为“井”字而得名。土地为最高统治者天子所有,实行分封制,诸侯、卿大夫和士族等各级贵族有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但不得随意买卖、转让。各级统治者将每方里土地分为九区,土地由各级贵族的奴隶耕种,奴隶首先要为土地所有者无偿耕种,提供劳役地租,然后才可以耕种自己的土地。

(2)均田制度是北魏初推行的土地制度。内容规定,男子15岁以上授露田40亩,妇人20亩,露田不准买卖,年老免课,身死还田;每人授桑田20亩,非桑之乡给麻田,桑田是世业,不在还授之列;奴婢授田与良人田;耕牛一头授田30亩,限牛40头;官吏给公田,离职时候移交下任。均田制的出现限制了土地兼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征收赋税和调发徭役,成为三长制的基础。

(二)井田制度与均田制度的区别

(1)耕种者的区别。

井田制度是奴隶制度下的土地制度,土地耕作者多为奴隶。均田制度是封建制度下的土地制度,耕作者多为自耕农。

(2)赋税缴纳方式的区别。

井田制度下土地耕作者是通过耕种公田来交纳地租的,即劳役地租。均田制度下的土地耕作者是通过缴纳粮食、布帛等产品来回交纳赋税的,称为租庸调。

(3)土地所有权的区别。

井田制度下土地名义上为天子所有,实际上为奴隶主的私人领地而世代承袭,并由奴隶主授地给奴隶耕种,土地不可转让、买卖。均田制度下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由国家直接授地给农民耕种,年老免课,身死还田。

论述:

简论新兴媒体的对政治传播带来的影响。

作业要求:

1.字数控制在1200-1500字之间

2.段落讲究逻辑,需要有案例支撑

参考答案

我们在经历一个激变的时代。裂变式发展的社交媒体正不断完成“数字拓荒”,截止2017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到了7.53亿——甚至逐年攀升,标志着以公众为主要参与者、以互联网为公共场域的新媒介革命,正卷起新浪潮。在此情景之下,以通过多渠道传播政治信息、影响受传者态度和行为的政治传播遭遇社交媒体的整肃,呈现出不同的形势与特点。

本文将以微博为例,具体谈新兴媒体对政治传播的影响。

(一)传统媒体时代的政治传播:弊病丛生

1.互联网思维缺位下的“受众本位”缺失

基于“受众为王”的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思路,如何抓住受众是测量传播效率的一把标尺。而居高临下的传统媒体在政治传播中缺乏“受众本位”的意识,报道大量充斥会议和领导人公务活动,例如,“某年某月某日,某xx领导冒着烈日翻山越岭去了什么地方调研,查看什么东西…”埋没了受众关心的事实。

2.单向价值输出下的共通意义空间缺位

对等沟通的时代,传统媒体在政治传播中依旧固守“新闻八股”式话语的巢窠,往往以自说自话型报道代替情感互动,使官方与民间缺乏共通的意义空间。例如,自媒体更关注包括范冰冰偷税漏税等负面报道,而2018年主流报纸头版和要闻版面80%关注各地成就;在时政新闻中,“隆重开幕”、“亲切问候”、“扎实推进”等抽象形容词和程度副词频现,宣传报道遭遇对立式解读,说服效果差。

3.传播渠道窄化下的互动机制匮乏

在以报刊、电视、广播为渠道的媒体传播路径中,缺乏沟通的“上传下达”式报道忽视了与受众的沟通交流,使得长期处于附属地位的读者逐渐流失,造成传统媒体话语权力的分崩解构。

(二)社交媒体对政治传播的提振

2009年,开放性、互动式、平民化的社会化媒体代表——微博强势“空降”互联网世界,受众话语权开始崛起,使生硬、僵化的政治传播“套路”在web2.0时代被抛弃,由此,全新的政治传播景象开始建构与重塑——

1.政务新媒体抚平传播失衡:

微博的到来倒逼传统媒体适应“受众为王”的新形势,借助微博等社交媒体增进与受众的沟通成大势所趋。“平安北京”、“江宁公安在线”等政务新媒体转换话语方式,实现去隔层对话,在对等沟通中抚平传播失衡。

2.呈现技术提高传播效果:

借助微博的多种技术融合分享和互动传播的功能,在重大政务主题报道时,主流媒体采用H5、短视频、直播、VR等极具吸引力的可视化技术降低受众解码难度。“全国两会”报道中,《人民日报》通过微博直播总理答记者问,参与直播人数逾两百万,阅读量超两千万,议程设置效果显著。

3.公共场域促进官民沟通:

微博让受众被置于传播链的枢纽,在重大政策传播过程中,通过转发、评论等反馈机制,帮助民众发声,完成从宣传到反馈的闭环,从而加强官民政治沟通。《人民日报》官博发起的“2.5天休假可能要来了,你怎么看?”讨论,上线72小时转评逾两万,阅读量超两千万,热评榜质疑与支持并存,实现了官民沟通。

(三)社交媒体中的政治传播困境:

(1)谣言此起彼伏,真相还原困难:

微博的实时化内容生产、信源隐蔽等特性带来了真相缺位,官方信息发布的延迟性使得谣言常常在真相之前“攻陷”微博。去年“深圳献血不做检测,输血会得艾滋”谣言一度成为“微博热搜”第一,引起民意沸腾,官方辟谣仍未打消部分人疑虑。

(2)情绪侵蚀理性,群体割裂极化:

在爆炸信息扩散的微博舆论场,“乌合之众们群体时常在部分自媒体“带节奏”之下,人际传播产生大众传播的效果,情绪走向极端甚至割裂极化。新华社借微博发布“二胎税”建议,受到公众意见抵抗,谩骂见诸“微博广场”,甚至上微博热搜。

正如伟大的传播理论家英尼斯所说:任何一种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诞生。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带来了政治传播的变革,尽管问题仍存,但其影响是翻天覆地的。唯有抓住机遇并迎接挑战,才能在全新的媒介景观下跨越障碍,实现蝶变,从而为新时代的政治传播服务。(1485字)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媒介社会学免费带背!再送你一套文史哲套卷 快拿去练!》,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9)
  1. 0君莫舞2024-01-19 14:390君莫舞[广西网友]103.1.170.113
    真是太好了,太感谢了!
    顶5踩0
  2. 将笑2024-01-18 08:16将笑[江苏省网友]203.100.195.35
    太棒了,谢谢你的分享!
    顶6踩0
  3. 向晚星2024-01-17 01:53向晚星[湖北省网友]103.26.66.81
    @甜心小公主这么多资源,太开心了,太感谢啦!
    顶0踩0
  4. 甜心小公主2024-01-15 19:30甜心小公主[贵州省网友]203.29.46.148
    @角落的孩子太实在了,谢谢你!
    顶8踩0
  5. 角落的孩子2024-01-14 13:07角落的孩子[宁夏网友]203.12.226.224
    @个个草这是学习的好机会,感恩!
    顶5踩0
  6. 个个草2024-01-13 06:43个个草[山东省网友]103.229.229.134
    谢谢分享,真的太有用了!
    顶0踩0
  7. 自恋2024-01-12 00:20自恋[云南省网友]202.40.150.119
    @杨豹豹太好了,正想找这种资料学习呢!
    顶1踩0
  8. 杨豹豹2024-01-10 17:57杨豹豹[西藏网友]103.240.36.6
    哇,太给力了,谢谢啦!
    顶4踩0
  9. 山中树2024-01-09 11:34山中树[山东省网友]43.241.166.215
    这真是太棒了,感谢分享!
    顶0踩0
相关阅读
郑也夫|文史哲是社会科学的基础——论中国学者作品为何无趣

郑也夫|文史哲是社会科学的基础——论中国学者作品为何无趣

讲这样一个题目,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入手

2008-03-28 #经典句子

论述题金句|全民媒介素养的提升路径(模板+框架.直接背诵版.docx)

论述题金句|全民媒介素养的提升路径(模板+框架.直接背诵版.docx)

每周日前会将批改后的内容发给抽中的宝贝们!TITLE本期题目信息疫情之下,如何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

2011-11-16 #经典句子

新传四大刊丨新传论文速递08

新传四大刊丨新传论文速递08

PS:同学们可以在文末领取第8期完整的论文包,高阶的同学可以挑选其他感兴趣的论文积累自己的语料和案例

2019-03-14 #经典句子

漳州市2021届高中毕业班语文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及答案

漳州市2021届高中毕业班语文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及答案

材料一:人们生活所依赖的各种传播媒介不断变化

2022-11-24 #经典句子

读个论文 NO.4|非理性——新传真题的钉子户 喻国明老师在线划考点!

读个论文 NO.4|非理性——新传真题的钉子户 喻国明老师在线划考点!

在大家复习后期,急需优质论文的滋养以更好地积累答题话术、扩展视野、拓宽思想深度

2013-05-31 #经典句子

美术研究|人文精神与艺术相伴 只要人性不灭 艺术就不会终结!

美术研究|人文精神与艺术相伴 只要人性不灭 艺术就不会终结!

前者重在研究艺术、历史与哲学之间的关系,把问题放在历史哲学的视野中来考察,强调艺术形态的历史性变化与艺术观念转型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2023-12-07 #经典句子

从第三帝国到社交网络:语言污染与人类社会如何相互塑造?

从第三帝国到社交网络:语言污染与人类社会如何相互塑造?

这部堪称母爱版美丽人生的佳作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出发,呈现了纳粹德国时代的残忍血腥

2023-06-10 #经典句子

鼓励地方参与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

鼓励地方参与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

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3-08-17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