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资治通鉴》精选30句 古人的智慧精髓

时间:2024-01-06

从周威烈王写到五代后周世宗,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359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由北宋司马光主编,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从周威烈王写到五代后周世宗,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论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鸣盛的一句话来概括:“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据说这书被毛泽东读了17遍。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历史地位有多么崇高。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 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论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鸣盛的一句话来概括:“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今天精选《资治通鉴》30句,与大家共读。

1. 聪明流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

【出处】《资治通鉴汉纪》

【释义】 聪明通达的人要警惕过于明察;听得少、见得少的人要避免闭塞无知。

2. 得财失行,吾所不取。

【出处】《资治通鉴陈纪》

【释义】 获得财物却丧失了德行(得不义之财), 这样的事我是不去做的。

3. 去就以道,可谓君子矣。

【出处】《资治通鉴晋纪》

【释义】 离开自己的职位,或继续留任,都能出于正理,这就是高尚的人了。

4. 不诚于前而曰诫于后,众必疑而不信矣。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

【释义】 事前不诚实而事后却表白自己诚实,这必然会引起人们的怀疑而让人不相信自己。

5. 好胜人,耻闻过,骋辩给,眩聪明,厉威严,恣强愎,此六者,君上之弊也。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

【释义】 争强好胜,不愿意听到别人提缺点,喜欢放开自己的舌尖而驰骋辩才,显示小聪明,对人过于苛刻严厉,顽固不化且自以为是。这六点,都是君主应当特别加以警惕的毛病。

6. 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

【释义】 千钧重的弩弓,不会为了射一只小鼠而开动;万石重的大钟,不会因为一根草茎碰撞而发出声音。指大材不可用在小处,大事不会因小的动静而启动。

7. 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释义】 木心不直,它的纹理就会歪歪斜斜,用这种木材制造的弓,虽然强劲,可是发射出去的箭矢也不会直飞目标。

8. 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

【出处】《资治通鉴宋纪》

【释义】 能选择别人的长处去学习它,这种长处自然也就属于自己了。

9. 夫登进以懋庸,黜退以惩过,二者迭用,理如循环。

【释义】 让他升任,是为了奖励他的功劳;罢免他,是为了惩罚他的过错。这两方面常常可以交替使用。

10.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释义】 德行胜过才能,叫做君子;才能胜过德行,就叫做小人。

11. 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出处】《资治通鉴周纪》

【释义】 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

12.凡人之情,穷则思变。

【释义】 人的本性是在到了没有办法之时,就会设法改变现状。

13. 夫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洁。

【释义】 标杆弯曲,其影子也一定是歪歪斜斜的,源头清澈,水流也一定是清清洁洁的。

14. 老禾不早杀,余种秽良田。

【释义】 残留在地里的头季稻谷不早点割掉,它落下的稻粒必然会使良田荒芜。

15. 立功者患信义不著,不患名位不高。

【释义】 立功的人担心自己的信义不显著,而不必忧虑自己的名誉和地位不高。

16. 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

【释义】 因为自己的原因而使人陷入危境,君子必定要和他共患难,怎么可以独自活下来呢?

17. 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释义】 听人说的不如亲身经历,亲耳听到不如亲眼见到。

18. 明主用人也,使能者不敢遗其力,而不能者不得处其任。

【出处】《资治通鉴魏纪》

【释义】 贤明的君主在用人时,能使有才的人竭尽全力,而不让不学无术的人白白占着位子。

19. 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

【释义】 一辈子连句怨恨的话都不说,这恐怕连圣人也难以做到。

20. 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测也。

【释义】 发怒是人之常情,但不发怒而常把笑容挂在脸上的人,这种人是最难让人猜测的。

21. 面从后言,古人所诫。

【释义】 古人最忌讳的是,表面服从而背后反对。

22. 明者,销祸于未萌。

【释义】 聪明的人总能把祸患消灭在没有产生的时候。

23. 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

【释义】 家道贫困的时候就希望有个能持家的好妻子,国家大乱的时候就希望有个治国有方的好宰相。

24. 短于从善,故至于败。

【释义】 不肯向善者学习,这便是失败的原因了。

25.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释义】 才能是德行的资本,德行是才能的统帅。

26. 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也。

【释义】 送来的礼物很多,说的话又非常入耳,这是古人最警惕的事。

27. 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

【释义】 不辨别事情的是非对错只是喜欢别人赞扬自己,没有比这更糊涂的了;不思量道理在哪边而一味地奉承讨好,没有比这更让人讨厌的了。

28.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释义】 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单听信某方面的话,就会愚昧不明。

29. 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

【释义】 大丈夫答应别人一句话,即使许以千金也不会改变。

30. 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功而遂。

【出处】《资治通鉴·汉纪》

【释义】 做事把重点和精力放在难点上,只要把难点解决了,简单的自然也就解决了;做人要取长补短,只要把自己的短板解决好了,自己的长处自然也就会得到加强。

当然,以上只是我对《资治通鉴》的粗浅认知罢了

作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与《史记》并称为“史学双璧”。

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生动详细地记载了战国至五代期间,整整1362年的历史。

整部作品,体例严谨,史料充实,文笔生动,既包含跌宕起伏的朝代变更,也有帝王将相的为政治国策略,还有英雄豪杰的待人处事之道。

也因此,古往今来,无数名人志士,都将它作为人生必读的案头书。

清朝历史学家王鸣盛这样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曾国藩评价其为“先哲惊世之书”,梁启超称赞它“亦天地之一大文也”。毛泽东,更是整整啃了17遍!说自己每读一遍都受益匪浅……作家冯唐甚至坚定地表示:“如果只读一本书,我就选《资治通鉴》。”

这样的一部绝世奇书,无论喜爱文学还是历史的孩子,都绝对不可错过。

更重要的是,从小学到高中的文史科目里,《资治通鉴》几乎无处不在:《围魏救赵》《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孙权劝学》《赤壁之战》《商鞅变法》……都是需要重点学习的篇目。

可以说,如果孩子能早一点读懂《资治通鉴》,也就能越早获得学好文科的金钥匙!

不过《资治通鉴》原著是文言文,大人读起来尚且晦涩,孩子们就更读不懂了。我也一直在找适合孩子读的版本,最近终于遇到了一套特别满意的,果断推荐给大家。

就是这套《孩子读得懂的资治通鉴》(全4册),内容通俗易懂,插图精美绝伦,读来让人震撼不已,孩子绝对会爱不释手!

不同于市面上一般的版本,这套书用讲故事的方式来给孩子们讲历史,足足120个精彩故事,串联起跌宕起伏的千年历史,极为精彩。

而且,作者们用新颖独特的视角,幽默风趣的口吻,简练生动的语言,把一段段历史都写“活”了,读起来特别过瘾!

比如,三家分晋的故事,将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群雄逐鹿的历史,刻画得极为生动。

刘邦项羽之争 ,鸿门宴是一个重要节点。虽然课本上也有讲述,但这套书里紧张刺激的情节,特色鲜明的人物,绝对会让孩子过目不忘。

三国时期,关羽大战曹军,巧借天时地利,水淹七军, 生擒敌军主将,从此声名大噪。读着书中精彩的描写,就如同亲自见证了这波澜壮阔的历史,感染力十足!

这样精彩传神的作品,别说孩子,就连我这个大人也读到停不下来,哪怕有的篇章,已经读过很多遍,但还是收获不小。

而且,这套书还特别为每个故事都配上了大师级的插 图,足足有400多张,精美绝伦,细腻生动,让孩子身临其境,重温惊心动魄的历史时刻!

讲真,翻阅这样的作品,真的比看电影都过瘾,既能让孩子轻松理解,记忆深刻,又能积累知识,拓宽眼界,实在不可多得。

更惊喜的是,它还是一部可以听的历史书!扫一扫书后的二维码,就可以听精彩的音频故事,跟着专业老师,畅游历史世界。

整套书内容含金量十足,低年级的孩子,可以和家长一起阅读;小学高年级和初高中的孩子,完全可以自主阅读,为以后的语文、历史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套书原价276元,咱们争取到的团购价仅99元(包邮)!性价比不用多说,无敌超值~

才5折左右,就能拿下这套收藏级别的《少年读资治通鉴》,要多划算有多划算,家有中小学阶段的娃,绝对不能错过,库存有限,老朋友们先抢为快!

点击下面商品卡购买: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资治通鉴》精选30句 古人的智慧精髓》,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7)
  1. *莣沋愺&2024-01-18 18:46*莣沋愺&[河南省网友]103.242.160.43
    @那风那云那雨读完这些句子,觉得自己懂得了很多道理,古人的智慧真是了不起。
    顶8踩0
  2. 那风那云那雨2024-01-16 23:44那风那云那雨[新疆网友]202.67.0.30
    @我的未来NO梦古人的智慧真是不可限量,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顶0踩0
  3. 我的未来NO梦2024-01-15 04:42我的未来NO梦[湖南省网友]202.149.226.198
    看完这些句子,感觉自己的心境都变得高尚了一些。
    顶4踩0
  4. Edgar2024-01-13 09:39Edgar[湖南省网友]203.2.197.43
    @[ 我一直都在,]这本书里的句子都是经典,每一句都值得细细品味。
    顶1踩0
  5. [ 我一直都在,]2024-01-11 14:37[ 我一直都在,][安徽省网友]202.43.76.61
    阅读这些句子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与见识。
    顶5踩0
  6. 程俊2024-01-09 19:35程俊[广西网友]45.116.140.148
    @文字的遐想感觉好像又回到了古代,能够窥见古人的智慧真的很神奇。
    顶6踩0
  7. 文字的遐想2024-01-08 00:33文字的遐想[浙江省网友]203.56.216.29
    这本书真的是一部古代智慧的结晶啊,读了让人受益匪浅。
    顶5踩0
相关阅读
《资治通鉴》中的20句至理名言 洞见古人智慧精华!

《资治通鉴》中的20句至理名言 洞见古人智慧精华!

《资治通鉴》中的20句至理名言,洞见古人智慧精华!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耗时19年主编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从周威烈王写到五代后周世宗,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论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鸣盛的一句话来概括:...

2013-01-27 #经典句子

《资治通鉴》25句至理名言 洞见古人智慧!

《资治通鉴》25句至理名言 洞见古人智慧!

《资治通鉴》25句至理名言,洞见古人智慧!1. 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资治通鉴唐纪》释义:木心不直,它的纹理就会歪歪斜斜,用这种木材制造的弓,虽然强劲,可是发射出去的箭矢也不会直飞目...

2023-09-02 #经典句子

《资治通鉴》浓缩的10句话 洞见古人智慧

《资治通鉴》浓缩的10句话 洞见古人智慧

《资治通鉴》浓缩的10句话,洞见古人智慧!1、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资治通鉴·宋纪》假如可以去选取他人的优点去学习,那样他人的优点顺理成章就归为己拥有。2、币厚言甘,人之所畏也。——宋·司马光《资...

2022-12-21 #经典句子

300万字的《资治通鉴》浓缩成了10句话 洞见古人智慧!

300万字的《资治通鉴》浓缩成了10句话 洞见古人智慧!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耗时19年主编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从周威烈王写到五代后周世宗,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1.忍小忿而存大信。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译文】忍住个人小的愤怒,而坚持法律大的信用...

2010-05-22 #经典句子

《资治通鉴》中的经典名言警句 洞见古人智慧精华!

《资治通鉴》中的经典名言警句 洞见古人智慧精华!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耗时近20年主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史书。从周威烈王写到五代后周世宗,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清人王鸣盛一句话概括为:“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一、兼听则明,偏信...

2010-12-21 #经典句子

300万字的《资治通鉴》浓缩成这5句话 值得你收藏

300万字的《资治通鉴》浓缩成这5句话 值得你收藏

中国有上千年的文明,汇聚成了成百上千本史书,而在古人心中真正记录历史的书籍只有二十四部“正史”。而这之中最长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被历朝历代帝王视为提高自我修养的必读之书,其中所蕴含的治国之术与...

2023-11-18 #经典句子

毛主席读了17遍的《资治通鉴》 300万字浓缩4句金言 令人深思

毛主席读了17遍的《资治通鉴》 300万字浓缩4句金言 令人深思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古人为我们创作了许多的宝贵财富,每一笔财富都是古人辛劳智慧的结晶。有的人认为封建时期已经过时,因此他们所留下来的历史典籍也应该取缔,但是虽然封建时期已经被淘汰,可是关于人生的大道理以...

2023-06-14 #经典句子

《资治通鉴》300万字 浓缩3句精华 让孩子学会:慎独 正气

《资治通鉴》300万字 浓缩3句精华 让孩子学会:慎独 正气

...为它记载了历史,还因为它其中凝聚了历朝历代的智慧。古人十分注重从其中汲取领导思想。直至今天,搜索各大学术网站,你都能搜索到“资治通鉴”和“领导艺术”这两个关键词之间的紧密联系。除此以外,《资治通鉴》中...

2023-07-25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