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建构

时间:2024-01-04

[关键词]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审美素养大学语文课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中华儿女独特的审美体系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467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0 分钟。

[摘 要]立足新时代,大学语文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抓思政滴灌的关键环节,即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课程“核心”,培养民族精神、涵育审美素养,引导学生以“雄健的精神”“高度的文化自信”投身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关键词]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审美素养

大学语文课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中华儿女独特的审美体系。如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作精神的种子,蕴藏着我们“从哪里来”的基因;中华民族精神便如粗壮的枝干,标示着我们“向何处发展”的方向;而审美素养则是繁硕的花朵,昭示着我们新时代的审美理想与文化追求。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和“审美素养”,以三位一体同心圆的方式构成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在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价值引领和塑造作用。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一直根植于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实践当中,成为我们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基础,提升审美素养的主要动力,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源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亦是大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培根铸魂的核心要旨,该核心既规定了大学语文的“好文章”内容驱动,又指向了“内省外化”的教学路径。

1.以“好文章”为驱动枢纽

母语教育的课程定位,决定了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不是知识灌输,而是以文载道、以文化人。通过师生与经典的深刻对话,在潜移默化中唤醒大学生对母语的兴趣、珍视与热爱,引导其在经典作品的学习与品悟中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个性特质和独特魅力。

首先,以“好文章”催生文化自觉。文章是对“基于母语教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固本强基的系统工程”,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文字载体。教学中可导入文言文经典文本,感悟汉语之美,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通过精读外国文学作品,于求同存异中张扬中华文化自觉,以培植学生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其次,以“好文章”增强文化认同。中华文化数千年绵延发展,在创新创造中葆有强大的生命力,拥有顽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和吸纳包容品格。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也要精选现当代优秀作品和不同国家的文化精华,兼收并蓄。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建构民族文化认同,从“好文章”的形质之美中体认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牢铸民族身份意识。

再次,以“好文章”孳乳文化自信。文学经典是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以“好文章”为文化载体,使学生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在多元文化的比较学习中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有魅力,以形成民族身份与民族文化认同。要引导学生在文质兼美的文章中感受中华民族的独特气质和精神信仰。

2.以“内省外化”为教学旨归

课程思政理想的效果就是“内省外化”。“内省”是一种内在认识活动,是价值观的认同及主动接受;“外化”强调知行合一,即用思政教育的核心理念砥砺自身、指导实践,实现自我教育与发展。通过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与实践”“内容与形式”“目的与手段”“灌输与感悟”的协同统一,使当代大学生真正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内省于心,外化于行。

一是强化整本书阅读研讨的“内省”内容。阅读并深入阐释文本是“内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书籍育人心”,教师可以把《诗经》《论语》《道德经》《庄子》《孟子》等经典著作作为阅读任务,引导学生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形成“我的思考”,在研讨过程中坚定“文化认同”。二是践行写作作为思想“外化”的途径。以“我手写我心”。以西南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经典导读与欣赏》为例,教师与学生一道在有关主流媒体发表有关经典阅读的相关报道,如《寻觅清明的内涵·师生话诗词》《西南大学“云端”共话经典》等对话与评论。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又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与实践、灌输与感悟的共生。三是实施“开口即美”的“外化”形式。以“我口诉我心”,实现德言统一,涵化以美育德。如以朗诵、辩论、演讲等形式,翻转教学课堂,实现高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内涵既有丰富的历史意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浓缩精华;又有与时俱进的现实意义,涵括民族开拓奋进历程中凝聚的中国近现代精神。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学语文尤需培养学生“雄健的精神”,以勇立时代潮头。

1.厚植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家国天下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爱国主义精神在“大学语文”教材里俯拾即是。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强力彰显着“忠恕爱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南宋诗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家国之思动人心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知人论世”,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与生命经验对作品进行深度解读,自然会对学生起到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帮助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觉地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树立远大的理想志向,并将其化为学习上的动力,报效祖国。

2.弘扬“四个伟大”精神

中国人民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教师应基于大学语文的人文特质在教学中具化这“四个伟大”精神,使之如涓涓细流滋润学生心田。

承扬东方智慧中的创造精神。大学语文教材中有耳熟能详的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圣人先贤,这些闻名于世的思想巨匠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也为世界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泱泱五千年,每个时代都创造出各自鼎盛的文艺作品,应让大学生在思想的火花、智慧的光芒、审美的形式中充分领悟东方智慧及其创造风采。

品鉴诗词歌赋中的奋斗精神。中华民族向来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民族,中国人民向来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离骚》《天问》中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与伟大抱负;从鲁迅《狂人日记》、李大钊《青春》中重温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风雷激荡;从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七律·长征》中感受长征艰苦卓绝的斗争经历,以及红军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与奋斗精神。

彰显百年征程中的团结精神。自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奏响了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主旋律。如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女排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历久弥坚。大学语文课程可通过多文本互文、多媒介呈现等方式增强教学效果。

追溯古代神话中的梦想精神。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在家国一体的思想理念下,个体梦想的追寻始终晕染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烙刻,形成了天下为公的博大情怀。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我国古代神话故事,引导学生体会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精神,让自己的梦想也开出“娇艳的花来”。

涵育审美素养

对于人的发展而言,“美”不仅是人进步、成长的外显性目标,也是人的内在尺度与本质属性的外在表达。正因如此,审美鉴赏能力始终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新时代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中突出的“外环”,是高度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

1.从中华经典文学中汲取美的元素

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富含优秀的审美艺术和高雅的审美情趣,从中国经典文学中寻找适切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元素,是重构审美心智、培植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之一。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涵养审美修养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美的丰富性,进而完成德育浸润。以《诗经》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发掘以下美的元素:

追求温良的美好人性。“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唱响对美好感情的向往与憧憬;“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国风·卫风·木瓜》则体现珍重、答谢、理解对方的高尚情义,诗之美学彰显人性美学,以美育美,应为师生的崇高追求。

激活诗意的审美想象。《诗经》中大量的比兴和意象,不仅拓展了诗歌内容的意蕴,同样散发着无穷的想象魅力。“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由春天盛开的桃花想象出美丽如花的新娘及希望新娘能宜室宜家的美好祝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抚今追昔,再现了诗人回家时的孤独凄凉。这些诗句能激活读者的审美想象,激发审美鉴赏。

感受语言的鲜活形象。《诗经》最初是以口头传唱的形式存在,所以诗中的句式富有节奏感, 如《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首诗一唱三叹,一韵到底的特点为其增添了音韵美,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师可通过对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挖掘,引导学生以审美视角发现美的人、美的事、美的品德、美的文化、美的境界,进而滋润青春心灵,培植文化自信。

2.在中外作品对比中提升美的鉴赏力

真正的审美课堂,教师不仅要观照学生的审美心态,尊重学生的审美趣味,还要在中外作品的对比与分析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比较和文化反思中巩固优秀的民族根性,使学生形成坚定而理智的文化自觉。

明辨“个群”文化中的价值追求。中西方在价值观念上往往凸显个体文化与群体文化的差异,西方文学注重体现个人的经历和情感,将“人”作为最显性的个性存在。而中国文学多从群体角度出发强调“群生相”。可以说,中国文学是从“整体”上来关涉文学创作的,中国的文学作品更像是一个社会。东西方文学创作的差异既是不同文化理念的具体表征,也反过来引导着社会的价值追求。中国文学作品所蕴含的责任等观念来自于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深层哲思,家国天下是中华民族的美学底色和精神根基,个体的价值实现是在汇入家国梦的道路中得以彰显的,这种集体观念需要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承扬。

品鉴“曲直”叙述中的表达差异。中国人擅长含蓄深沉的表达,而外国作品习惯热烈倾泻。中西两种截然相反的情感表达不仅是文学技巧的不同,更蕴含着民族文化的气质特征。中国文学作品中含蓄、婉约的叙述方式意味着中国人对人生态度、交往习俗、审美价值的选择。大学语文课程可以通过比较,认识表达方式背后所具有的中西生活方式、文化心理、行为取向的差异,努力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方式。

洞悉“英雄”崇拜下的文化差别。相比西方,儒家传统下的“英雄”是崇尚“人本”的,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士之弘毅到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牺牲精神,无不灌注着一股充盈的浩然之气。从上古“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神农尝草”等神话故事,到烽火连天的岁月长河,再到和平年代的强国复兴,正是这样一种独特的贯穿古今的“仁”的英雄主义,使得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无数英雄,前仆后继地为了这个伟大的国家、民族而奉献青春甚至生命。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对中外作品的差异性进行多维度、多角度的挖掘,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个性特质和独特魅力,进而在审美创造中形成民族身份与民族文化认同。

[本文为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艺术融入学科教育的审美化课程建构”(2020ZDYS1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董小玉 王鹏辉,单位:西南大学】

原载2021年第19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作者:董小玉 王鹏辉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建构》,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5)
  1. 叶纸风筝2024-01-17 08:48叶纸风筝[香港网友]43.241.197.167
    这种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思想觉悟,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教育方式。
    顶26踩0
  2. 转念幸福间2024-01-14 18:08转念幸福间[福建省网友]203.26.60.131
    @扛枪的狼 让大学语文课程与思政教学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顶10踩0
  3. 扛枪的狼2024-01-12 03:28扛枪的狼[澳门网友]103.22.230.27
    @音心建构起语文思政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不仅能提升他们的语文水平,还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顶28踩0
  4. 音心2024-01-09 12:48音心[青海省网友]43.241.254.77
    很支持语文课程和思政教学的结合,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观。
    顶0踩0
  5. 辉煌人生2024-01-06 22:08辉煌人生[云南省网友]119.148.183.128
    这种语文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揉合思政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能够增强自身的思想素养。
    顶0踩0
相关阅读
融入课程思政 聚焦创新能力——广州工商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融入课程思政 聚焦创新能力——广州工商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改革项目《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本科 “互联网+”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的推动下,进行了积极尝试,取得了可喜效果。 大学语文>“各 课都要守好 段渠,种好责任 ,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形成协同效应...

2017-10-28 #经典句子

吴忠豪|注重语文实践性 重构语文教学方式

吴忠豪|注重语文实践性 重构语文教学方式

...点比较了以教师讲读课文为主和以学生自学课文为主两种教学模式的效果差异。在三所不同类型的小学中分别选择学业成绩相近的三年级和五年级各两个班级,教( 学)同一篇课文。一个班级采用"教师中心”方法,另一个班级采用“...

2023-08-16 #经典句子

语文教学愿景现实环境在什么方面需要改变

语文教学愿景现实环境在什么方面需要改变

...数为考核标准。学生的分数高,全能考上重点高中或重点大学说明教师的教学是成功的,否则是失败的。再次是评定教师教学是否成功就看这个教师是否会搞人际关系,如上下级关系、师生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家长...

2017-08-10 #经典句子

论红色文化与大学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

论红色文化与大学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

...理论阐释和精神诠释,学生的感悟和收获不多。三、改革教学模式,助力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在课程中应用红色文化资源,有益于将教学形式更新,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也创新了课堂教学模式。利用红色文化,如井冈山革命斗争...

2008-03-14 #经典句子

理论学习丨运用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思政金课

理论学习丨运用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思政金课

...请进思政课堂,这种特殊形式的思政课教学往往可以激起大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共通情感,增强思政课教学感染力和说服力;二是拓展时空,让思政课堂走入社会大天地。要让学生在参观蕴含中医药文化内涵的文物...

2007-08-17 #经典句子

课程思政 转变话语体系是关键

课程思政 转变话语体系是关键

作者:王云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黄戈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讲师)近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所有高校、所有学科和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擘画了施工蓝图...

2023-10-08 #经典句子

如何评价一节英语课

如何评价一节英语课

...果我们英语教学和母语教学占用这么多的时间,从小学到大学(差不多终身教育的时间),反而效果很差,我们整个中国教育就可能是失败的。我们中国人力资源的质量就要出现大问题,这对于我们国家发展来说是极其危险的事...

2023-12-10 #经典句子

话语分析说认知|话语感知模式的特点5:自主性

话语分析说认知|话语感知模式的特点5:自主性

...2。4.《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5.《社会学》,戴维·博普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7。6.《文化哲学导论》,杨启光,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8。7.《文化社会学》,司马云杰,山...

2023-06-29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