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大唐名将薛仁贵 东征高句丽神勇异常 西攻吐蕃丢了不败神话

时间:2023-12-30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人的诗句里总是不乏此类关于战争的描写,历史上强盛的大唐王朝有过许多战争发生。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14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人的诗句里总是不乏此类关于战争的描写,历史上强盛的大唐王朝有过许多战争发生。

这些战争或是像诗中描写的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自卫战争,或是为了扩展领土以显大唐威风的侵略战争。

但是大唐王朝也并非是战无不胜的,毕竟“胜败乃兵家常事”,大唐就曾经历过一次巨大的败仗——大非川之战,而领兵者还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大将薛仁贵。

提起薛仁贵,不得不称赞他杰出的军事才能。薛仁贵出生于北魏一个将门世家,作为北魏将领薛安都的六世孙,他自幼便接受良好的军事思想的熏陶。

可谓“将门无犬子”,他很早就展示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在战场上一直表现优异。

贞观十九年,薛仁贵带兵远征高句丽,在安市城下,薛仁贵他一袭白衣引人注目,凭借自身本领于万军中所向披靡。

在显庆三年,薛仁贵大战高句丽军,于次年擒获契丹王阿卜固及诸首领,战功赫赫。

后来每每出征,只要是听到薛仁贵的大名,敌军都会感到恐慌,他战无不胜的神话也一直延续着,直到大非川之战。

由一向骁勇善战,从未吃过败仗的薛仁贵领兵,再加上当时大唐强盛的军力,为何会出现大非川的重大失败呢?实为战略失误所致。

好的战略部署是战争成功的一半,任何一场战役都离不开对战双方战略间的较量,大非川一战亦是如此。

在此次战役的战略安排上,唐高宗无疑失误了。

大非川战役的导火索是吐蕃对吐谷浑发动的战争。位于吐蕃和大唐边境之间的吐谷浑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成了两国必争之地。

兴盛的大唐王朝自然是不会放过吐谷浑这块“肥肉”,于是便利用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予以打击,在唐太宗执政时期,就将吐谷浑打击的“毫无还手之力”了。

而吐蕃在松赞干布的领导下逐渐强大起来之后,也想通过吐谷浑这个绝佳的跳板实现自己北扩的理想。

这是因为吐谷浑的地理位置十分独特。松赞干布也深刻地明白大唐王朝的强盛实力是没有那么容易被打败的,于是吐蕃就开始了漫长的筹谋与蛰伏。

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的准备终于让吐蕃有机可乘。

唐高宗时期在战略安排上只顾一味向东扩张,与高句丽等国家不断交战,这让大唐西部边境的防守变得空虚,吐蕃抓住这一“天赐良机”,乘机攻打吐谷浑,之后便顺势北上侵入唐朝境内。

西部地区长期空虚的守备,让吐蕃的攻势越来越猛,先是安西四镇落入吐蕃之手,而后西域的十八个羁縻州也先后失防。

即将全面崩溃的西部防线让唐王朝不得不正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便有了大非川之战的战略部署。

深知当前局势的严重性,为了迅速收回失地和保卫西部边疆,唐王朝抱着此战必须胜的态度做出了一系列的战略部署。

政治上,唐高宗采用攻心策略,先将吐谷浑君主册封为了青海王以笼络其心,打算借助他的影响力获得吐谷浑人们的支持。

此外,唐高宗还进行了其他两方面的战略部署。他先是了解到吐蕃人作战时鲜少多带粮食的习惯,打算从他们没有后勤保障这个缺点入手,希望用拖延战速耗尽钦陵所带军队的存粮。

根据《旧唐书》记载:“军至大非川,将发赴乌海,仁贵谓待封曰:“乌海险远,车行艰涩,若引重,将失事机,破贼即回,又烦转运。彼多瘴气,无宜久留。大非岭上足堪置栅,可留二万人作两栅,重等并留栅内,吾等轻锐倍道,掩其未整,即扑灭之矣。”

唐高宗这一打算可以说是很有远见的,但是不幸的是实行过程中出了纰漏,将军薛仁贵考虑到远程作战的问题,并没有服从唐高宗原本的安排,而是坚定了要速战速决的念头。

根据史书记载,大将薛仁贵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来布置大非川一战。

首先便是派郭待封留守大非岭,并且给了他五千战士和一万五千人的辎重部队,命令其迅速开展布置防御工事。

其次,薛仁贵亲率大军的主力部队奔赴河口突袭钦陵军队,想要以此破坏吐蕃军队的战备资源,从供应上切断敌军的援助。

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天不遂人愿,薛仁贵的布置竟然全部失败了。

郭待封并未听从薛仁贵的命令驻扎在大非岭,而是率领辎重部队继续前进。

等到快到乌海时,不料吐蕃军队来袭,郭待封所率军队溃不能敌,只能逃之夭夭,一万五千人所带的粮食和武器辎重等全部落入敌手,这让薛仁贵的第二个布置也失败了。

无奈之下,薛仁贵只好率军队退至大非川。可谁料吐蕃军队乘胜追击,吐蕃大将钦陵率领四十万大军袭来。

薛仁贵所率唐朝官军正面迎击,但无奈寡不敌众,又加上不熟悉地形,唐军一败涂地,这也成了唐王朝建国以来所打的最大的败仗。

大非川之战唐军大败,死伤惨重,目之所及,遍地尸体,血流成河。无奈之下薛仁贵只得向吐蕃求和,最终与吐蕃大将钦陵签订求和条约才得以返还。

回顾这场著名的大非川之战,不难发现唐军的失败有着其历史的必然性。

首先是率兵的将领是从未打过败仗的薛仁贵,享有“战无不胜”之名的他自然心气傲于常人,也正因此才有了满打满算能够打赢这场战役的信心。

在这种心理的引导下做出来的战略安排自然是不够全面的,他只考虑了自己设想的情况,却并未将如何应对突发情况纳入思考的范畴,造成战略上的失败。

其次,手下将领不能够完全服从上级的命令是这次战役失败的重要原因。正是郭待封的擅自行动扰乱了薛仁贵的所有安排。

由此可见,战争的胜利不仅仅只需要合理的战略安排,更需要的是天时地利人和。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大唐名将薛仁贵 东征高句丽神勇异常 西攻吐蕃丢了不败神话》,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竹溪雨钓2024-01-11 10:51竹溪雨钓[山东省网友]203.26.173.185
    薛仁贵东征高句丽,西攻吐蕃,真是有勇有谋,威震边疆啊!
    顶10踩0
  2. baby 恋殇*2024-01-05 06:57baby 恋殇*[吉林省网友]203.15.149.47
    薛仁贵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名将,东征高句丽西攻吐蕃,英勇无比!
    顶26踩0
相关阅读
唐朝名将哥舒翰 一杆断枪击溃吐蕃大军 诗人杜甫用一句话嘲讽他

唐朝名将哥舒翰 一杆断枪击溃吐蕃大军 诗人杜甫用一句话嘲讽他

...世民,李治,武则天都是唐朝中能力很强的皇帝,他们让大唐变成了盛唐,像后来宠爱杨玉环的唐玄宗其实能力也不差,敢于征讨外族。反观宋朝呢?虽然经济比唐朝好,人口也比唐朝鼎盛时期多了3000万,达到了1亿,但是从来...

2019-04-02 #经典句子

大唐文成公主孤身嫁入吐蕃 她的后半段人生又怎样了呢

大唐文成公主孤身嫁入吐蕃 她的后半段人生又怎样了呢

...文成公主,虽然是一介女流,但却是民族女英雄,她为了大唐的安危只身入藏嫁入吐蕃。而在嫁入吐蕃后,文成公主并没有放下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在其有生之年,她利用自己的身份与地位为两国的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做出...

2010-12-25 #经典句子

入藏和亲的文成公主 贡献巨大 却不知她最后的结局如何?

入藏和亲的文成公主 贡献巨大 却不知她最后的结局如何?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你知道她最后的结局是怎么的吗?大唐为什么选择和亲?说到大唐选择和亲的原因,就不得不讲述西藏在当时的发展情况。事实上,在隋唐之前的西藏地区是罕有人烟的,毕竟那里的气候环境并不宜人,就...

2023-08-18 #经典句子

文成公主:一位十六岁少女以一生换来两邦和平 成就千古佳话

文成公主:一位十六岁少女以一生换来两邦和平 成就千古佳话

...为“文成公主”,第二年将她下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大唐的强盛,威震四海,太宗皇帝更是被西域诸国所尊崇敬佩,诸国王侯更是都以能娶到大唐公主为无上的尊荣。而统一了吐蕃的松赞干布也不例外,前后两次派使者携重...

2023-08-18 #经典句子

文成公主为什么被称为“盛世背后的女人”?

文成公主为什么被称为“盛世背后的女人”?

...位吐蕃(今西藏地区)的使者来到李世民面前提亲,愿与大唐结交永世之好。李世民早有耳闻赞普松赞干布已有妻室,希望使者给出保证,使者说到,赞普会像亲人一样对待每一位公主,希望借此与大唐深交,发展贸易。李世民...

2008-12-28 #经典句子

松赞干布去世后 文成公主为何宁愿寡居30年 也不回到唐朝?

松赞干布去世后 文成公主为何宁愿寡居30年 也不回到唐朝?

...回长安。01 松赞干布求亲这个故事的开始,是松赞干布对大唐先进文明的深深仰望。公元629年,松赞干布继位为吐蕃赞普,也即吐蕃之王,《新唐书》称他为弃宗弄赞。在这之前,吐蕃仅仅是青藏高原上的多个政权之一,位于山...

2009-01-20 #经典句子

千秋传颂的圣女—文成公主

千秋传颂的圣女—文成公主

...原。松赞干布穿上了唐朝服饰,以唐朝驸马的身份去迎接大唐公主。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的端庄美貌、优雅气度所倾倒。文成公主看到松赞干布英武的神采,也暗自庆幸,缓解了思乡的愁绪。文成公主的到来,让吐蕃人民欢腾若...

2017-07-22 #经典句子

禄东赞 唐朝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的“大红娘”!

禄东赞 唐朝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的“大红娘”!

...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当初,吐蕃藏王松赞干布为和大唐修好,派大臣禄东赞往唐京都长安求婚。禄东赞的知识丰富,善于用兵,聪慧机智。他到长安后,晋见唐太宗李世民,应对得体,得到唐太宗的赏识。于贞观十五年春...

2010-01-12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