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刘同很刺耳的语录 仅18个字 却揭露了大多数人的悲剧 发人深省

时间:2023-11-23

因为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很多人一旦没有钱了,就不知道怎么活,就会活得很烦躁,就会天天苦瓜脸,好像全世界人都欠了他钱一样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25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大多数人的悲剧,是什么呢?在我们这个年代,一切不好、不如意、痛苦、悲剧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可能都是因为没有钱。因为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很多人一旦没有钱了,就不知道怎么活,就会活得很烦躁,就会天天苦瓜脸,好像全世界人都欠了他钱一样。

不过说实话,在我们这个年代,没有钱的人,跟有钱的人,一对比,没有钱的人生悲剧就会相对多很多。但也不乏也有一些有钱人也会酿造一些悲剧,就好比一些有钱人家的孩子开豪车,喜欢飙车,甚至撞死人,这样就是悲剧。

而没有钱的人生活中的悲剧,可能在有钱人眼中,算不上悲剧。比如说没有钱的人,感到这个国庆过得也是悲剧,都没有钱送礼。没有钱送礼,是很可悲的,不能不送,因为人家送你了,你不送人家,会被人家说闲话,不仅人家会说你闲话,甚至一些跟你不相关,跟你没有关系的人,都会瞧不起你,看不起你。

但有钱人自然就不会去感叹这些,有钱人肯定感叹,本来想去旅游的,结果却都被安排参加婚礼了。甚至有钱的人,他不去参加别人家婚礼,送礼多加一些钱,也会让那些人开心,自己也能玩得开心。

更何况有钱人随便一个理由,大家都是理解的,比如说工作繁忙,有项目要谈,这也都成了有钱人喜欢说的借口。但大家明知道是借口,也只能笑着说,好,你忙。不过有钱人,也都是挺会说话的,也会做人,在送礼方面,总会礼尚往来的多一些,让你感觉不到吃亏。

当人,也会有一些有钱人,是铁公鸡的那一种,一毛不拔,你当年送多少他,那怕是五六年前,你送他五百,他现在依旧会送你五百。当然这个真没有什么好争的,让人想要争的是,有钱人,真的很难到场参加你的婚礼,哪怕你当年从国外赶回参加他的婚礼,如今你结婚了,他明知却还往国外飞,这就是区别,有钱人,我们没有钱就难请动他们。

说到这里,如果大家对以上的回答和分析不是很满意,我们不妨一起来读一下刘同很刺耳的语录,仅18个字,却揭露了大多数人的悲剧,发人深省!文字如下:

大多数悲剧都是因为一有呐喊,却鲜有回应。——刘同#刘同语录#

读完刘同的语录,相信活在这个世上,每一个人都曾在自己内心深处呐喊过,甚至把这呐喊的声音,呐喊出来了,呐喊给了很多人听,却鲜有人回应。这就让人感到悲剧,心会凉凉的。

今天有幸跟大家一起读到了刘同这样的语录,我们不妨借着这段语录,更深入来分析一下,探讨一下,反省一下。

为什么说每个人在心中都曾呐喊过呢?

因为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一片天地,这个天地就是你的兴趣爱好,或是心灵的栖息地,就好比你喜欢写诗,你希望有个人来跟你和诗一样。其实说白了,人活着,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孤独。

就如村上春树所言一样,“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即使是你最心爱的人,心中都会有一片你没有办法到达的森林。”

这个森林,也只有灵魂深处有碰撞的人,才能走在一起。就如徐志摩所言一样,“于茫茫人海中寻我唯一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其实徐志摩要找的,就是跟他灵魂深处能够纠缠到一起的人,也就是可以住进他心中那片森林的人。

徐志摩之前一个人一直在呐喊,一直在写诗,写得很孤独,他呐喊,想要找到一个人能与他和诗,最后他找到了,他觉得林徽因就是。因为林徽因符合他的审美,而且林徽因也很有才华。徐志摩的诗哪怕全世界人都读不懂,但林徽因不会读不懂,甚至林徽因当场就能读懂,还能和诗一首。

这样的灵魂伴侣,是求也求不到的,更是徐志摩毕生所求的。但林徽因也看得出来,徐志摩所喜欢的,也不过是他希望那样,幻想的那样罢了,也就是说徐志摩喜欢诗胜过自己,胜过喜欢林徽因。如果没有诗,徐志摩还会喜欢林徽因吗?如果林徽因不懂诗,徐志摩还会喜欢她吗?

我们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过呐喊,呐喊有人能与自己共鸣!

如果得不到与我们共鸣的人,我们就会很孤独。特别是一些玩文字的人,喜欢写作的人,如果一直写,却没有读者,那么写作的人,就会很孤独,他就会发现自己呐喊的声音,没有人听到,他小说、诗歌、散文的观点,想法,都得不到世人的认同,这种孤独,就会酿造成一种悲剧,让人感到浪费了时间,荒废了自己的年华,甚至活着没有意思,没有活出人生价值。

一旦有人回应了,他又能死灰复燃,又会燃起心中的梦想,这就是很多喜欢玩文字的人都有徐志摩这样的梦想,“于茫茫人海中寻我唯一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这样玩文字的人,即便结婚了,也是孤独的。就如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了,徐志摩依旧是孤独的,当然,刚开始肯定是幸福,很多时候,也可能是两个缺爱的人彼此都需要爱,才会走到一起,但爱情终归平静,可内心的文字孤独,会一直无法平静,一直独自在呐喊,独自在歌唱。

这种孤独,是可以跨越几百年的,就好像有些文字是留给百年后的人玩味的一样,因为他一生呐喊的,他那一代人都不能理解,所以孤独,所以悲剧,就如尼采,呐喊了一辈子,他们那个年代的人都认为他是疯子。

但再过一些年后,后世人就会发现尼采没有疯,疯的只是当世人而已,尼采的思想是超前的,是当世人不能懂得。这样的人活着,无疑也是一种悲剧,因为他活着时候,没有人能懂得,就如梵高,都是死后价值才得到肯定,流芳百世。

所以说刘同很刺耳的语录,仅18个字,却揭露了大多数人的悲剧,发人深省!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启路文学

生存的障碍是什么?不是弱小,也不是无知,刘慈欣回答得很好!

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一副自勉联,仅16个字,激励了多少人走向成功!

出外旅行的人,都要注意的一件事,被林语堂的语录指出,警醒世人

活着的人,不得不去明白的一个道理,被林毅夫的语录道出,很现实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刘同很刺耳的语录 仅18个字 却揭露了大多数人的悲剧 发人深省》,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刘同很刺耳的一段语录 揭露了恋爱中的人犯贱心理 不得不防!

刘同很刺耳的一段语录 揭露了恋爱中的人犯贱心理 不得不防!

...心理?相信很多人都想到了张爱玲,因为张爱玲就有一段语录揭露了恋爱中的男人犯贱的心理,这段语录事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其中的一段,大概的意思是对于男人而言的,说男人都是得不到永远是最好的,这也就是男...

2008-07-21 #经典句子

如果你也想要知道以后的路 不妨读一下刘同的语录 真知灼见!

如果你也想要知道以后的路 不妨读一下刘同的语录 真知灼见!

...很满意,如果你也想要知道以后的路,不妨读一下刘同的语录,真知灼见!文字如下:要知道以后的路,那就不叫人生了。那叫认命。——刘同#刘同语录#读完刘同的语录,可以说,如果我们都知道以后的路,那就不叫人生了,...

2023-11-23 #经典句子

如果你也跟别人道过歉 一定要读下刘同的语录 让人明白了一件事

如果你也跟别人道过歉 一定要读下刘同的语录 让人明白了一件事

...。说到这里,如果你也跟别人道过歉,一定要读下刘同的语录,让人明白了一件事!文字如下:不要认为你的每个道歉都能换来一切如昨,道歉只是你的解脱,而不是我的原谅。——刘同读完刘同这段语录,可以说真的道出了很...

2016-11-23 #经典句子

刘同将“时间”看得很透的语录 让人读完 感叹很现实!

刘同将“时间”看得很透的语录 让人读完 感叹很现实!

...间,如果让大家去看,大家如何看透呢?在没有读刘同的语录前,相信很多人都会说,时间本身就是很残酷的,无论你走,还是不走,无论你做事还是睡觉,时间都会替你向前走,不会停留。而更多人都会说,时间是一把杀猪刀...

2023-11-23 #经典句子

活得很卑微的人 读完刘同的语录 或许会幡然醒悟 受益一生!

活得很卑微的人 读完刘同的语录 或许会幡然醒悟 受益一生!

...答和分析不是很满意,也是活得很卑微的人,读完刘同的语录,或许会幡然醒悟,受益一生!文字如下:我不止一时觉得自己过得卑微。面对朋友、家人的不理解,我只能咬牙挺住。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明白这些质疑的本意──...

2023-11-23 #经典句子

王尔德很刺耳的语录 揭露了大多数人从未后悔的事 引人深思!

王尔德很刺耳的语录 揭露了大多数人从未后悔的事 引人深思!

大多数人从未后悔的事,是什么呢?在没有读王尔德的语录前,相信很多人也能回答生来,毕竟很多人也都做过很多从未后悔的事。就好比遇到了她,最后爱上了她,虽然最终没有在一起,但从未后悔相识一场。也有人从未后悔...

2018-06-16 #经典句子

鲁迅很刺耳的语录 揭露了胜利者不好的一面 让人感到悲哀!

鲁迅很刺耳的语录 揭露了胜利者不好的一面 让人感到悲哀!

...呢?成功者有什么不好的一面呢?在很多人没有读鲁迅的语录前,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回答。不过只要仔细思考后的人,其实也不难发现成功背后的不好一面,胜利背后不好的一面。就好比古代打仗一样,一个人打了十几场...

2009-12-11 #经典句子

太宰治很无情的语录 很刺耳 让人看清了人性 警醒世人!

太宰治很无情的语录 很刺耳 让人看清了人性 警醒世人!

...从古至今,就有很多是难以改变的,哪怕不去读太宰治的语录,我们也能说出人性残酷无情的一面,比如说最近几个月发生的一些新闻,“商户为让牛血旺保鲜非法添加甲醛”,“上海警方查获18万个假冒品牌月饼 ”,“南宁高...

2011-10-11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