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文艺评论」宋彬:心中高耸的瓦屋——读吕敏讷散文集《倾斜的瓦屋》

时间:2023-11-07 05:23:01

相关推荐

「文艺评论」宋彬:心中高耸的瓦屋——读吕敏讷散文集《倾斜的瓦屋》

心中高耸的瓦屋 ——读吕敏讷散文集《倾斜的瓦屋》 宋 彬

在陇南文艺微信平台上看到吕敏讷散文集《倾斜的瓦屋》出版,心中很是高兴,在留言中进行了点赞,并期待阅读。不几日,吕敏讷打来给我寄来一本,并期待我的阅读和评论,我愉快地答应了。过去,吕敏讷的散文我经常在省市级的报纸杂志上读到。她的散文饱含家乡深情,充满悲悯感恩,描写委婉细腻,语言流畅轻盈,给人以极强的阅读感染力。近几年在市文联组织的采风活动中,认识了吕敏讷。她是一位待人处事落落大方,神情文静内敛,秀外惠中的女性。 在烈日炎炎的三伏天读完吕敏讷的散文集《倾斜的瓦屋》,作者怀乡思亲、悲悯感恩的美好而忧伤的情绪好似一股凉爽的清泉流过心田。作者以自己敏感细微的心灵,细腻流畅的笔触,把自己少儿时代天真纯洁眼光观察和体验到的现实生活及人生的切身感受,以敏锐独到的视角,通过一位位亲人的生活经历、一件件在常人看来是不经意的生活小事的叙述呈现在读者面前,随着作者深情真切的文字叙述引发读者一阵阵感情的波涛。在《倾斜的瓦屋》的十几篇文字中,作者以无比深情的笔调表达了自己对养育自己长大的父母长辈们的感恩之情;用冷峻的笔调叙述了亲人们生活的艰辛;用深沉的笔调讲述了自己的同辈们在社会转型时期多舛的命运。有的死于非命,有的流落他乡,有的干着无法言说的营生,作者为此而深深担忧着他们的未来生活之路。同时,作者用轻松愉快的笔触,叙述了自己成长的村子及村子周围的山川小河,自己成长的院子及被烟火熏黑的低矮的瓦屋,自己曾经和同伴们玩耍的高高的粪堆及通向远处的灰尘弥漫的土路,还有院子中的梨树和榆树及长辈们饲养的牲口……

书中的这些文字及情感呈现,表明作者在内心深处潜藏着真切的悲悯情怀和真诚的忧患意识。表现悲悯情怀和忧患意识是古往今来、中外文学作品的优秀传统,是一切优秀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恰到好处地表达悲悯情怀和忧患意识是一位优秀的作家应该具有的特质。悲悯情怀和忧患意识是一位真正的写作者不可或缺的文学潜质,没有这种文学潜质的人是创作不出具有感染力的优秀文学作品的。通过仔细阅读《倾斜的瓦屋》中的十几篇文字,作者哀叹世事艰辛,怜悯百姓疾苦,由此真实描写农村生活,表现农民的喜怒哀乐,渲染农村的风土人情,为当时农村的苦难生活或鸣不平,或掬一同情泪水。由此也引发了作者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对他们生存命运的担忧,甚至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由此看出作者是一位具有这种文学潜质的真正的写作者,她描写的是伴随自己成长的已经倾斜的瓦屋,表达的却是装在自己心中的高耸云天的瓦屋,即由倾斜的瓦屋生发出来的真挚的悲悯情怀和真切的忧患意识。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以自己少儿时期的成长经历和所见所闻作为主线,围绕主线叙述了一位位亲人真实的生活经历,讲述了一个个真切动人的故事。在首篇《倾斜的瓦屋》一文中,作者叙述了自己的母亲苦难的出身,母亲五岁就失去了母亲,在那生活异常艰辛的年代里,母亲顽强地生活着,终于长大成人,成了作者的母亲。母亲的经历不仅让作者惊叹,而且读者也为之赞叹。苦难的人生终究是有回报的,母亲也有了好的归宿。作者的二舅本来已经招工并说好了对象,过完年就去上班。但是,乐极生悲,过年时二舅高兴,嫌鞭炮响声不大,点燃雷管当鞭炮,不小心炸断了一只手。工作也黄了,对象也没了。作者及亲人们为二舅今后的日子担忧着,叹息着。但是,二舅凭着自己坚韧的生命力,在西北腹地一个大山深处的贫瘠的农村里,以自己的残废之躯顽强地生活着。他种地耕田,修房造物,和农村其他小伙子一样娶妻生子,还养活大了四个子女。第四个孩子因强制计划生育,在玉米地生下孩子后被埋在土中,后被邻居发现抱养给了他人,从此杳无音信,后来听说考上了大学还有了工作,但是和二舅家没有任何联系。大儿子嫌弃家里贫困,不务正业,给人家当了上门女婿,从此再不归家。大表妹结婚后生了三女一子,三个女儿初中毕业就在大城市打工游荡,到底在干什么无人知道。大表妹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小儿子身上,在县城陪读,起早贪黑帮人打工,艰辛地生活着。十六岁的小表妹突然失踪了,原来她跟着一个养蜂的河南人私奔了,好几年不见音信。小儿子也嫌弃家里贫困,在外面乱跑着,几年不回家,不知在外面干什么。大舅家的生活更为悲惨,大女儿意外死亡,小儿子去矿山死于非命,大舅因为悲伤而过早去世,大舅一家便由此而坍塌了。大姨也因家庭不幸而劳累心酸,瘫痪在床。外婆在母亲五岁时去世,外爷在生活异常贫困的农村,凭着自己艰苦的劳作和坚韧的毅力养大了四个儿女,子女及孙子辈的后代大多却因生活贫困而命运多舛,在对生活的失望中一病不起而撒手人寰。生活的异常艰难,生存的艰辛就是为了儿女或后辈们继续生活下去,并希望日子越过越好。但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父母们可以拼尽毕生的力气把儿女们养大成人,却无力让儿女们作为生命的个体走好自己的路,他们却一个个在社会变革时期,无所适从,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真实人生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这篇散文作品的悲剧性由此而加深。但是,作者从自己思亲怀乡的悲悯情怀出发,对现实生活仍然抱有希望,因为“二舅歪斜的身体,和他身后倾斜的瓦屋顶,站在冰封的大地之上,等待着又一个春天来到稍峪河谷。那时,稍峪河两岸山坡会冰雪消融,土层潮润。绿色也将裹敷大地,玉米、洋芋、小麦和菜籽照着新一年的阳光,像往年一样,在各自的田块间,欢快地自由地疯长。”

在《一口深井》一文中,作者用一口深井来比喻和祖母相守一生的黑柜子,黑柜子里装的就是作者的父辈们在苦难的年代里相互守望、坚韧生存的秘史。黑柜子里装的什么,母亲不知道,作者更不知道。祖母去世了,“黑柜子被打开了。那是祖母的柜子。母亲打开那个黑柜子时,祖母离开人世已过三年。祖母的黑柜子里,仍然保持着她生前的秩序,大包袱小包袱各就其位,大纸盒小纸盒层次清晰,一沓沓布料,一团团棉线。”母亲是不屑于打开这个黑柜子的,因为黑柜子的秘密里有母亲的伤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厚厚一沓条绒,放在柜子里最显眼的地方。”在四十年前的作者的家乡百姓生活仍然十分艰辛,能够穿上一件条绒做的衣服,那是很奢侈的事情。母亲在家中既要做家务,又要干繁重的农活。在外地煤矿工作的父亲深知母亲的辛苦,买回一块条绒,让母亲做衣服。但是,祖母让母亲看了一下就锁在自己的黑柜子了,母亲为了恪守妇道也没有问,一直到祖母去世,为此在母亲心中留下了伤口。祖母为什么这样做?作者和母亲不得而知。黑柜子里还放着许多东西,装有安乃近片的玻璃瓶子,盒装的饼干和豆奶粉,粮票、布票和一角两角的纸币,去世的祖父留下的烟包包,带有锡箔纸的纸烟盒和压得整齐的奶粉塑料袋,五颜六色的卷成圆棒的小布头和装在袜子筒里绑的紧紧的各式各样的小纽扣,许多各种商标的空火柴盒和一沓捆的很紧的信封,现代人无法复制的祖母的五双小脚鞋,祖母一辈子耐以生存的红糖和喝红糖水的杯子……所有这些看来是很不起眼,甚至应该丢弃的东西,在目不识丁的祖母眼里是多么珍贵!这些东西不仅以实物的形式记录了作者的父辈们艰辛生活的家族历史,更为重要的记录了那个时代老百姓的苦难历程。以黑柜子里翻出的祖母的遗物为引子,作者给读者讲述了祖母生前一幕幕坚韧而苦难的生活场景,通过作者的叙述,一位生活在上世纪西北农村腹地贫困山乡即勇敢、又泼辣,即智慧、又苦难的老奶奶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遥远的梦境》一文中,作者真切回忆了自己第一进城参加会考,学校语文老师带着全班同学去“最远最高”的地方的难忘经历,以一位初中女生懵懂初始的纯洁情感深情回忆了自己的班主任语文老师,表达了自己对班主任老师的感激之情,也对班主任老师的困境和不得已离去而感到万分的惋惜。遥远的梦境在哪里?作者在十五岁那年去县城参加会考,才第一次来到县城。但是,县城与自己梦境中的县城却相去甚远。作者叙述道:“忽然来到一个叫何坝的地方。是一个春天。天气晴朗。天蓝水碧,楼群林立,水岸边的草坪,空旷恬静,上面只放着一把白色的靠椅。身穿粉色连衣裙腿裹白色长筒袜,脚蹬小黑皮鞋的一个小女孩走过去,坐在椅子上,端起手中的书,在这个叫何坝的地方,她在看书。”这是作者小时候的一个梦境,何坝是爷爷工作的地方,是爷爷常常讲述的有楼房的地方,也是作者意念中的县城,梦境中的女孩就是作者自己。当作者第一次走进县城后,“我见到了传说中的楼房,却不是梦里的样子,城里的楼房与梦中的楼房差了十万八千里。我进城后站在白水桥头,第一眼看到了一座古旧的二层楼房,写着‘青年楼’,但是楼却灰头土脸,一点也不年轻。再往前走,在县城的最繁华地段第二眼看到的楼房写着‘百货大楼’,在门口一股乡村供销社的熟悉味道扑面而来。县城这座地标式的楼房,裸着青砖的骨架,布满锈蚀的钢筋,破旧的玻璃窗,满是尘土,完全不是想象中的模样。梦里的事物是白天难以实现的,梦里是现实的缺憾,所以人们常常提醒对方,做梦去吧。”梦境破灭。作者提着两个包袱袋子,穿着姑姑给的小西装,脚蹬母亲纳的千层底布鞋,思谋着母亲“回家时一定要给爷爷奶奶买城里的酥饼和麻糖”的叮嘱,找了一家最便宜的老奶奶经营的瓦房旅社,住了下来。作者对县城的希望还没有因为楼房的破败而破灭,还存有希望。她去找了一位比自己大几岁,但小时候一起玩耍长大、一起上学后辍学,现在已经结婚的好朋友,她住在楼房里,家里窗明几净。但是作者在这里受到了冷遇。对好友而言,通过屈辱式的婚姻住进了楼房,作者感到不屑。因此,作者在内心里对县城产生了极大的失望。作者理性地写道:“工作和大城市构造了一个虚幻的未来,虚幻里的未来远离泥土和低处的大地。梦里的那些高大上和理想主义的梦境,时不时跳出来让我与现实比较。多年过去了,我发现在城里奋斗了十数年后还是没有实现。”作者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梦想,当然是切合实际的梦想。为此作者想到了自己的学校和启蒙自己的老师。西北地区大山深处的学校都有一个相同的特征,那就是,学校都是由原来供奉神像的寺庙演变而来的。作者的学校也同样如此,学校白天充满了少年儿童的读书声和欢歌笑语,晚上却弥漫着一片神秘的气氛。学校里的小阁楼因为经常性的神秘的响动吓跑了一位女老师和一位男老师。因此,离开地面的楼房给作者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作者对在初二那一年去凤凰山春游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是作者在老师的带领下和同学一起去最远的地方,爬上了当地最高的山,看到了比学校各大的寺庙,登上了当时最高的魁星楼,看到了最好最远的风景,留下了第一张最美的彩照。“我们崇拜的班主任老师一路上不断地教导我们,外面的世界大得很,不要老想着稍峪沟,心胸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长大了一定要好好读书,走出去,去看看外面的大世界。”如果说祖父讲述的何坝公社,去凤凰山春游为作者在内心深处埋下了梦想的种子的话,那么,学校的班主任语文老师通过语文教学活动激发了梦想种子的萌芽。学校刚毕业的班主任老师干净卫生,青春活泼,语文课上的很受同学们的欢迎,是同学们的心中偶像。作者写作文的情愫被激发出来,写出的作文受到老师的表扬,使作者对学习语文课增加了极大的兴趣。但是,老师在学校和村子的际遇却很不如意,他郁郁寡欢,终于离开了学校,去大城市里的另一个学校进修去了。同学们为此而变得郁闷和不安。“一个淫雨霏霏的秋天,班主任要离开我们学校,一个响雷突然落在我们头顶的天空。我们似乎突然从一个高处地面的地方重重摔落在地,不辨东西。教室里变得无比沉默,每个人都在内心质问,谁来管我们?眼泪滚落下来,内心被掏空。”数年后,作者成了大学中文系的一名学生,毕业后又成了一位中学语文老师,现在又成了一位正在文学之路上不懈跋涉的写作者。这种梦想的实现,不正是源于养育自己的亲人教诲和家乡的山水滋养吗?不正是源于春游凤凰山老师的教导和班主任语文老师的启蒙和鼓舞吗?

同样,在《倾斜的瓦屋》的其它文字中,作者怀乡思亲的感情不仅仅停留在思念和痴想上,还对过去的苦难生活进行着深刻的反思。他们为什么会是那样一种生活?在作者的眼里,他们应该是永远支撑我们生活不断前行的脊梁,他们在泥土的芬芳里,在烈日的灼烧中,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在与山神野鬼的终生搏斗中锻炼成了生命生存的英雄,个个都是生活的强者,其不朽形象成了支撑当今年轻人生活的精神支柱,并成为我们今天主流媒体宣传的对象之一。试想,现在的我们,如果处于当时的环境中,可以生存下来吗?但是,他们又是一个个的失败者。作者的父辈们在贫瘠的土地上竭尽全力劳作,榨干自己的血和汗,其目的就是千方百计养活自己的儿女们长大成人,自己却无法让他们走好自己的路,顺利地娶妻生子,勤劳致富,平平安安地过好自己的生活。社会的变革使子女们认为家乡贫穷,有的远走他乡,有的死于非命,有的干着可能是非法的营生,有的成了城市的游民和“混混”,对自己的年老父母不管不顾,年迈的父辈们蜗居在倾斜的瓦屋中苟延残喘。乡村已经衰败,新的秩序和文明没有建立,怎么办?这是作者在这本散文集最为集中的一些思考,也是作者对乡村,对乡村倾斜的瓦屋,对居住在倾斜的瓦屋中的年迈的父辈们难以割舍的悲悯情怀的体现,与此同时,随之从内心生发出对他们现实和未来生活一种无时无刻的深深担忧。

散文集《倾斜的瓦屋》让我突然想起了文学史上一个有趣的而且是规律性的现象。文学史上绝大多数中外优秀作家他们创作出来的优秀作品,都与自己的出生背景、家乡生活环境有着或隐或显的直接关系。其原因是,一个人在经过生活的历练逐步成熟之后,数年前家乡的各种影响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思想和意识中间断或不间断地呈现,甚至幻化成各种引人深思的意象。这种意象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造就了一位作家有别于普通人的触角和眼光,也就是童稚甚至少年时代那种真挚无邪的特殊人生体验。这种人生体验和意象会促使作家在经历了人生坎坷之后,能够系统地回忆过去,反思过去。反思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反思过去就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使人生尽量少走弯路。一位成熟的作家,会对在家乡曾经经历过的山山水水、人物事件,即使有些是苦难心酸的,产生一种痴迷的热爱和回归感,这种痴迷和热爱常常使内心充满悲悯情怀和忧患意识的作家泪流满面。所以说,家乡是每一位优秀的作家肥沃的精神家园,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挖之不竭的矿藏。为此,先哲们给出了总结。法国哲学家巴士拉说:“在岁月老去时,童年的记忆使我们具有细腻的感情,具有诗人的气质。童年深藏在我们心中,永远在我们的心中,它是一种心灵的状态。”作家昆德拉说:“童年和少年是我们无法重返也无法恢复的年龄,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恒久的秘密,而作家才会使我们再次靠近。”故此,如果一位作家不愿意在作品中呈现家乡的山山水水,不愿意呈现家乡的人物事件,那怕是令人心酸的回忆或者是苦难的生活,那么,这位作家是不成熟的,是注定创作不出优秀作品的。细读《倾斜的瓦屋》中的十几篇文字,无一不是作者对贫瘠的家乡山山水水的回忆、对家乡父老乡亲们苦难生活的追述、对家乡同辈或后辈们未来生活的担忧。二舅和二舅母未来生活在哪里?表弟和表妹们生活得到底怎么样?大舅家的苦难生活会不会在家乡重演?和爷爷依依不舍的老骡子的结局到底是什么?老匠人的三个女儿生活如意吗?学校里曾经的语文班主任老师现在在哪里,生活还顺利吗?张老太太老两口的生活有人照顾吗?如此等等,作者在《倾斜的瓦屋》中的十几篇文字倾诉了自己对家乡的无边热爱和痴情,尽管家乡是贫瘠落后、贫穷苦难的。

尽管《倾斜的瓦屋》中的十几篇文字大多是简短的,选取的是从父辈们的苦难生活中折射出来的沉重的社会生活题材,但读起来却有着独特的阅读吸引力和感染力。首先,作者在散文创作中运用了意象思维的创作手法,把自己所要表现的事物和情绪以拟人化的方法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读起来轻松有趣,不显得文字沉重。就文学层面而言,一提到意象一词,就好像是诗歌的创作手法,其实不然。意象思维是源于诗歌,但是散文创作和诗歌创作有相同之处,都需要意境之美。而当下许多散文创作只重视了语言之美,而忽视了意境之美,这是不正确的散文创作方向。只有用意象思维的方法创作,才能烘托出散文或者诗歌的诗意和意境之美来。意象思维创作方法具体运用在文学创作中就是文字叙述的拟人化描写。这种特点在吕敏讷的散文创作中使用的恰到好处。《倾斜的瓦屋》一文第一节的文字就是作者意象思维的结果。作者没有亲历外婆去世的场面,全凭母亲讲述,但是,外婆去世的经过通过当时只有五岁的母亲的视角和亲人们一举一动的叙述,显得活灵活现、动人逼真。在文字的最后一节,作者更是把自己对亲人们的感受以意象思维的方式,用拟人化的创作方法表现了出来。“老房子的周围,有欧式小楼,有新打的平顶。老屋深陷其中,还在努力支撑着它的老骨架,就像一个老人歪斜着身子,努力支撑着残余的生命。观后镜里,几棵大柳树垂着黑灰的枝条,在风里飒飒作响,树枝上布满着黑色的小窝,耐寒的鸟儿都留在这里过冬。二舅歪斜的身体和他身后倾斜的瓦屋顶,站在冰封的大地之上,等待又一个春天来到稍峪河谷。那时,稍峪河两岸冰雪融化,土层潮润,向阳的崖畔会提前冒出西米的草芽儿,牛羊重新走向山坡啃食青草。不久,山野就会像一面绿毯子,树林将褪去老旧的枝干,浓密的新叶会变得郁郁葱葱,草木灰脱下旧年的灰衣服,绿色也将裹敷大地。北面和南面的田块间会重新长出一茬庄稼,玉米、洋芋、小麦和菜籽照着新一年的阳光,像往年一样,在各自的田块间,欢快自由地疯长。”我之所以引用了这么长的一段原文,是因为这段文字采用意象思维的方式和拟人化的手段,表现了作者对未来充满着如春天的田野里、如庄稼疯长般的希望。读者也从这段文字中感受到了从沉郁到快乐的阅读美感体验。在《旧事》一文中,作者为了描写赛虎的机警,在开头一段这样写道:“夜空干净,月亮挂在蓝布景上。月亮踮着脚尖,托着白沙的裙,扫过青瓦,越过房檐,沿着青石板的小路,掠过高墙一般的黑绿的玉米林,在沿河岸蔓延的松软的青草里,悉悉索索,惊醒了夏虫,蛙声也响了。田野的交错阡陌间,只听见青苗在拔节,小麦在抽穗。村子被安宁包裹。”家乡尽管是贫穷的,但是宁静的夏夜是多么富有诗意啊!在《倾斜的瓦屋》的十几篇文字中,涉及动植物、自然现象、生活场景、人物活动等的意象有许多。在偏僻贫瘠的农村里,作者通过意象思维的方式,给读者展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的破败与苦难——灰尘飞舞抑或是泥泞满地的黄土路,泥石流流淌或冰冻如石头的河谷,冬天枝叶干枯、夏天绿荫如盖的梨树、柳树、杏树,热火朝天的打麦场和瓦屋火炉旁香气四溢的罐罐茶,低矮的土墙和倾斜的瓦屋,高高的凤凰山和恬静而热闹的学校,以及作者的父辈、老师、同伴,作品中的这些形象不是严格意义上当时作者家乡的形象,是作者通过意象思维后展现给读者的形象。这些形象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不仅营造出来了散文作品的诗意美,还渗透出了对生命生存的哲理思考。

其次,《倾斜的瓦屋》中的十几篇文字遵循了传统散文创作方法,即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抒发真实的感情。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对人物的描写和事情的叙述详略有序,情节清晰,人物形象鲜明。根据感情表达的内在逻辑需要,一个人物连着一个人物,一件事情连着一件事情,一个场景连着一个场景,使作品更具阅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是《倾斜的瓦屋》吸引读者的又一特征。特别是《倾斜的瓦屋》一文,对外婆的去世,对父辈们的苦难生活际遇,对无法把握自己生命轨迹的同辈们的来龙去脉交代的很是清楚。我在这篇文字中读到了萧红《呼兰河传》和马金莲中篇小说《长河》的感觉,在面对父辈们经历的苦难生活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了对生命生存进行哲理思考的浓郁忧伤的气息。在《遥远的梦境》中,作者以孩童时代的一个梦境为开头,引发了自己对城市的向往。十五岁的作者第一次去县城参加会考,所见所闻,使作者很是失望。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自己的路在哪里?作者对过去的学校生活进行了反思,以意象的思维方式,梦幻般地抒发了自己隐秘的感情。“我看见路上人来人往,每个人的个头都变小了许多,我感觉到身体在高处地面地方变得漂浮轻快,藏在内心某个隐秘角落里的一些细小念头在蠢蠢欲动。那些念头没有方向没有形状,却像一粒种子在内心柔软的土层里扎了根。”班主任老师带我们去凤凰山春游,看到了更远的地方,登上魁星楼,语文老师对自己作文的赞赏,直到作者终于站在了大学中文系的图书馆里,后来同样成为一名乡村语文教师和业余的写作者。自己的梦想实现了吗?没有,作者还在牵挂着自己的家乡及在还在家乡生活着的父辈们。这篇散文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感人的人物形象,可以作为一篇对人生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的小说来阅读。在《一口深井》中,作者更是以严谨缜密的思维方式,把奶奶秘不示人的黑柜子里的“宝贝”一一展示出来,作者好像给那些“宝贝”串上了一条无形的家庭苦难生活历程的金属链条,根据表情达意的逻辑需要进行或繁或简的叙述,同时,牵扯出事件的经过和人物的命运。

再次,在《倾斜的瓦屋》的十几篇文字中,其语言文字精炼简短,自然流畅,是一种没有被城市文明所覆盖和污染的乡土语言,使读者感受到了金属般干净透明的声音和气息。散文中具备的这种语言特征有助于作者题材的选择和主题的表达。题材是上世纪八九十年带西北腹地大山中贫瘠的农村,人物是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乡亲们,生活苦难却历史沉淀深厚,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当然要用属于当地的乡土语言,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作者情感的再现,有利于吸引和感染读者。在《娘啊娘你莫打》一文中,作者这样写道:“童音的唱诵,此起披伏,像撒出的豌豆,稠密,铿锵,悠长,凌乱。在各个小巷道里传出,在冷风中蹦啊跳啊,那声音散发出特别的味道,朝着村子的各个方向飘啊撒啊,像是有人交代的任务,身不由己地喊啊喊,像是被谁催赶着,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欢快,越来越浓烈,越来越急迫------”这段拟人化的文字语句简短,声音清晰,气息浓烈,把孩子们大声说唱的景象叙述的十分逼真。在《泥语》一文中,作者写道:“土房子下面,炕是土做的床,是泥巴缝补出来的窝,是生命降生和终结的地方。一个人呱呱坠地,在方正平整的炕上,咽下最后一口气,在亲人围坐的土炕上,是一生的圆满和祥瑞。有的人降生在炕上,有的人降生在田间野外,有的人在土炕上永久睡去,有的人骨骸留在异乡大地。”在简短快捷,赋予质感的语言叙述中清晰明了地讲述了泥土与人生的关系。在《老骡子》一文中,作者这样描述半夜爷爷给老骡子添草料的情景。“半夜,骡子生气了,踱着蹄子震得地上咚咚响。一墙之隔的土炕上,爷爷惊醒了,爬起身,划亮一根火柴,点上煤油灯,披了外衣,推开堂屋的门,咳嗽一声,骡子‘唬唬唬’,鼻子里吹着气,连身唤起来。明晃晃的月光下,木槽被舔得干干净净,爷爷在给槽里添些干草,骡子吃着甘草,等着天亮。”这段简洁的文字作者叙述的既有理性,又有感性。用简短的语句有条不紊叙述了爷爷半夜起床给骡子添草料的场景,在理性的叙述中又无声地表现了爷爷和骡子之间高度的默契和情感的交流。

总之,吕敏讷的散文集《倾斜的瓦屋》,通过对自己少年时代生活和心路历程的书写启示着读者,在追求梦想,注重物质利益的同时,不能忘记了心灵家园的重建。人生是短暂的,也是漫长的,要心存悲悯和忧患,才有可能在平安中度过一生。正如作者《父亲的院落》一文的结尾所写的,“趁着夜色,回城,已是万家灯火,在氤氲的灯光映照下,在暖暖的屋子里,我想起了老家——安宁的院落,父亲独自一人守候的院落。那个当初意气风发地出走又终将要回去的地方。就在那一夜,在梦里,我又回到老屋的院子。浓浓的年味里,年轻时候的父亲和童年时代的我,盼望着心中的年。”为什么要不遗余力地追求喧嚣、浮躁、功利和动荡不安呢?在童年时代睡过的土炕上做一个美梦多好!

作 者 简 介 宋彬,即宋斌,陇南文县人,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20世纪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在省市县级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评论100多篇,出版有小说集《柿子红了》、散文评论集《冰心玉壶》。

监制:张红霞 编审:尹玉会 编辑 :赵立琼

【来源:陇南文艺】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莈結淉の故亊蕞媄2024-01-22 11:01莈結淉の故亊蕞媄[山西省网友]210.16.184.82
    吕敏讷的文字必定会让人感受到心灵的震撼,期待阅读这个独特的作品。
    顶3踩0
  2. 山居秋暝2023-12-15 08:12山居秋暝[甘肃省网友]43.241.254.186
    这本书名字起得真有创意,一定是个充满诗意的散文集。
    顶0踩0
相关阅读
文化名人邯郸笔记丨张继合:回车巷——走不完的“窄胡同”

文化名人邯郸笔记丨张继合:回车巷——走不完的“窄胡同”

通过名人见闻式报道,全景展现第六届河北省旅发大会举办地邯郸传承红色基因、创新绿色发展、打造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的生动实践

2023-12-26

《两江文苑》总304期|名家有约|余璟:她挥舞着红叶而来

《两江文苑》总304期|名家有约|余璟:她挥舞着红叶而来

余璟走马巫山看红叶去巫山看红叶,已是多年的夙愿

2015-08-04

“人在旅途杯”中国作家诗人眼中的旅游名胜景点大奖赛入围作品展:徐启文

“人在旅途杯”中国作家诗人眼中的旅游名胜景点大奖赛入围作品展:徐启文

有日我在广东画院参观了麓湖派的一回画展,看到他们对麓湖是如此的钟爱,我决意去那里走一走探个究竞

2009-01-01

《华中文学》散文苑 ‖ 新疆作家 李斌:行走在祖国的土地上

《华中文学》散文苑 ‖ 新疆作家 李斌:行走在祖国的土地上

作者简介李斌:出生于1963年5月,男,回族,现年58岁。1986年毕业于新疆塔城师范学院。自2007—2013年期间,曾担任玛纳斯县广播电视台特邀记者。常年在新

2023-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