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想满分?教你3类常用答题方法!

时间:2023-10-26 05:17:01

相关推荐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想满分?教你3类常用答题方法!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欲尽其用,必先得其法。在言语题中,掌握方法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方法又不是仅有一种,且一种方法又不能应对所有问题。然而,面对问题时,掌握一些常用的、普遍的方法却是我们解决问题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们就言语题目中涉及的3种高频方法进行一些介绍,这些方法渗透于大部分的言语题目或题型中。

一.转折关系

1. 提示主题句的位置,主要应用于概括类题目,通常转折之后的内容为主题句。

2. 提示话题落脚位置,主要应用于下文推断题,通常转折之后的内容为话题落脚点。

3. 验证句子之间话题的关联性,主要应用于语句衔接题,可根据转折前后话题一致、句意相反验证捆绑选项。

4. 提示语境信息,主要应用于选词填空题,通常转折前后的内容互为语境信息,转折前后语义和感情色彩相反。

例题1:改革进入深层的利益调整和权力重构阶段,阻力越来越大。但是,再硬的骨头也要啃下来,再深的河水也要蹚过去。政府改革的核心是简政放权、转变职能。中央三令五申,实施清单制度,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成效却难以让百姓满意。在不少地方和部门,该放的权力难以放到位,该管的环境难以管理好。那么多的“双创”行为受制于政策的悬置,那么多的企业不是战死沙场,而是倒在了行政审批的“最后一公里”。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

A.改革越深入,遭遇的阻力越大

B.改革不可回避,阵痛在所难免

C.改革深入攻坚,已是不容迟滞

D.创新发展的巨大潜能蕴藏在改革之中

例题2:当下,“文化”成为最热的词之一。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形成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增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已成热门话题。但这种共识其实是相当模糊的,很多争议因此而生。学繁体字、穿唐装、开国学班……围绕“传统文化”生出的热闹一场接一场,但讨论的背后都离不开对“文化”概念的深层次辨析。如果这是一篇文章的开头,接下来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A. 对“什么是文化”展开讨论

B. 探讨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C. 对当前“复古风”进行解读和反思

D. 分析“文化”缘何成为当下最热词之一

二.因果关系

1. 提示主题句的位置,主要应用于概括类题目,通常结论词之后的内容为主题句。

2. 提示话题落脚位置,主要应用于下文推断题,通常结论词之后的内容为话题落脚点。

3. 提示语境信息,应用于语句填空题时,通常是总结前文,前文原因即为语境信息,作为推断横线处所填内容的依据;应用于选词填空题时,通常“因”“果”互为语境信息,可根据“因”或“果”推断空格处所填词语的含义。

例题1:从发展趋势来看,淡化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是大势所趋,因为片面过度追求这一个指标,不足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青山绿水、放心食品、良好教育、便捷出行、健康工作、安享晚年等美好生活方面更高水平的期待与向往。这段文字主要谈论的是( )。

A.片面追求GDP指标的不当之处

B.淡化GDP增长目标后的发展趋势

C.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D.淡化GDP增长目标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

例题2:食品行业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需求与经济社会和谐稳定的民生行业。但目前来看,我国食品供给体系总体呈现出中低端产品过剩、中高端和个性化产品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消费者对国外产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特别在当前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经济新常态下,深入推进食品行业供给侧改革,是实现食品行业健康、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食品标准既是国家食品安全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引导食品生产质量的主要风向标,因此,深化食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构建一套先进的食品行业标准。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讲的是:

A. 目前国内食品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B. 国外构建食品行业标准的经验教训

C. 构建食品行业标准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D. 深化食品行业供给侧改革的具体措施

三.并列关系

1. 提示文段无主题句,主要应用于概括类题目,此时需要全面概括前后文内容。

2. 提示语境信息,主要应用于选词填空题,并列前后内容互为语境信息,语义一致或相反。

例题1:从高层决心和公众自觉方面看,大气污染治理的步伐不断加快。调整能源结构、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政府更有所作为,这是无可争议的重头。同时,作为每位公民却可做到少些抱怨,多些从自身做起,比如不放鞭炮、多乘坐公共交通等等。作者通过这段文字主要想表达的是:

A. 每位公民在大气污染治理中都应承担相应责任

B. 大气污染治理需要政府与每位公民的共同努力

C. 政府在大气污染治理中应承担起最主要的责任

D. 政府与公民都已经开始积极投身于大气污染治理中

例题2:外交调研是一门特殊的学问,既要善于________,又不能听风便是雨。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见微知著 B.当机立断

C.反躬自省 D.触类旁通

答案:

转折关系,例题1:C解析:这题要留意重要的转折关联词:“但是”,A选项只是说明转折词前陈述的内容,只强调改革遇到困难,B选项也是如此,这两个选项都是片面地总结这段话。没有突出“但是”后面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打破困难,坚定进行改革。D选项叙述与题干所陈述内容毫无关系,不予选择。所以C为正确选项。转折关系,例题2:A解析:转折题一定要留意重要的转折关联词,此题中2个“但”后面的内容是重点。第一个“但”后面的“这种共识其实是相当模糊的”强调了“文化是什么”的概念存在争议,第二个“但”后面的“讨论的背后都离不开对“文化”概念的深层次辨析”,再度强调了文化概念不清晰的问题。可想而知,如果这段话作为一篇文章的开头,必定是要讨论文化是什么,研究文化的概念。故本题选A最为恰当。因果关系,例题1:D解析:本题明显是一条因果关系题,需要注意关联词“因为”前后的内容,这里先指出了淡化GDP指标是大势所趋,然后分析了淡化GDP指标要求的原因,故本题干内容主要陈述了:“淡化GDP 增长目标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不少同学错选A,A选项错在只说了“淡化GDP指标的原因”,没有说“淡化GDP指标是大势所趋”的这个结果,“因为”前面的内容被忽略了,没有完整概括题干内容。因果关系,例题2:C解析:本题干内容在关联词“因为”之前讲述了要构建一套先进的食品行业标准的原因,“因为”后面引出了“要构建一套先进的食品行业标准”,即已经提出了“为什么”和“要做什么”,推测后面将要陈述的内容,很可能就是讲述“要怎么做”,故本题选C。A选项,错在已经题干内容已经陈述了“为什么”,并提出了“做什么”,下文没必要再次强调“为什么”。B选项中的“国外”纯属无中生有,与题干内容中相去甚远。D选项虽然也是提出“要怎么做”,但是与“构建一套先进的食品行业标准”无关,和“要做什么”无法承接。并列关系,例题1:B解析:此题提出大气污染治理,政府和每位公民都要出力的并列关系,故正确选项是B。A选项只说公民要做什么,未提政府,不正确。C选项只提政府要负主要责任,不提公民要做什么,不正确。D选项纯属无中生有,题干内容完全没有提及,不正确。并列关系,例题2:A解析:此题题干中的关联词“既要……又不能……”是重点,一般用于强调要做某事,但其中可能会存在某些内容,是不能做的。现在题干说清了不能“听风便是雨”,是指要有独立思考能力,不能根据某些情况,夸大地想当然地推断出某些不符合事实的结果。可推断出前面“既要”做的事情,肯定是要有“知道某情况,然后推断出更多更复杂问题的过程”,这就可以排除B、C两个选项。D选项的“触类旁通”是指:掌握了解某一事物的变化、趋势及规律,从而举一反三地了解同类的其他事物的变化、趋势及规律。A选项的“见微知著”是指:“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两者虽然都有推断的过程,但A选项是以小见大,容易出现“听风便是雨”的结果,故A正确。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kitty yang2024-01-17 13:09kitty yang[河南省网友]43.229.17.234
    学习了这篇文章后,感觉自己更有信心能够在言语理解与表达这个部分取得满分了!
    顶10踩0
  2. nmb2023-12-06 21:13nmb[河南省网友]203.19.30.74
    这篇《行测》文章分享了关于言语理解与表达的答题方法,对备考行测的人们非常实用。
    顶7踩0
相关阅读
单项选择总是错?英语老师告诉你 单项选择这样做 英语考满分

单项选择总是错?英语老师告诉你 单项选择这样做 英语考满分

专栏主要分为:命题规律、解题步骤、高分技巧等部分,内容翔实,方法实用,能够让你快速掌握中考英语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中考英语不再难!本专栏会每天

2023-06-01

海南专升本-英语阅读理解满分技巧分享(二)

海南专升本-英语阅读理解满分技巧分享(二)

海南奥赛熊老师有话说:上期我们谈到了英语阅读理解满分技巧,并给大家分享了两个答题不丢分的小技巧,那么今天我们继续来分享几个专升本英语阅读理解满

2009-08-09

孩子扩句与缩句老丢分?这份答题方法+练习题 吃透拿满分

孩子扩句与缩句老丢分?这份答题方法+练习题 吃透拿满分

很多时候,就连老师也要对着标准答案来进行争论

2023-05-12

中学语文赏析句子满分答题技巧 从这三方面入手 你一定要收藏

中学语文赏析句子满分答题技巧 从这三方面入手 你一定要收藏

考试分值是4分,这种题型有三种提问方式,一是分析某句的表达效果;二是赏析某句话;三是;分析句子的语言特色

2022-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