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202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主观简答题的设题角度与解答技巧含解析

时间:2023-10-13 06:26:01

相关推荐

202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主观简答题的设题角度与解答技巧含解析

题点二主观简答题的设题角度与解答技巧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令狐楚,字壳士,自言国初十八学士德棻之裔。祖崇亮,绵州昌明县令。父承简,太原府功曹。家世儒素。楚儿童时已学属文,弱冠应进士,贞元七年登第。桂管观察使王拱爱其才,欲以礼辟召,惧楚不从,乃先闻奏而后致聘。楚以父掾太原,有庭闱之恋,又感拱厚意,登第后径往桂林谢拱。不预宴游,乞归奉养,即还太原,人皆义之。李说、严绶、郑儋相继镇太原,高其行义,皆辟为从事。自掌书记至节度判官,历殿中侍御史。楚才思俊丽,德宗好文,每太原奏至,能辨楚之所为,颇称之。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楚在白刃之中,搦管即成,读示三军,无不感泣,军情乃安。自是声名益重。丁父忧,以孝闻。免丧,征拜右拾遗,改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母忧去官。服阕,以刑部员外郎征,转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大和二年九月,征为户部尚书。楚久在并州,练其风俗,因人所利而利之,虽历岁旱,人无转徙。楚始自书生,随计成名,皆在太原,实如故里。开成元年上巳,赐百僚曲江亭宴。楚以新诛大臣,不宜赏宴,独称疾不赴。以权在内官,累上疏乞解使务。其年四月,检校左仆射、兴元尹,充山南西道节度使。二年十一月,卒于镇,年七十二,册赠司空,谥曰文。楚风仪严重,若不可犯,然宽厚有礼,门无杂宾。尝与从事宴语方酣,有非类偶至,立命彻席,毅然色变。累居重任,贞操如初。未终前三日,犹吟咏自若。

(选自《旧唐书·令狐楚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

B.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

C.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

D.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弱冠,古时男子20岁,需要行冠礼,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

B.丁父忧,指遭逢父亲的丧事,古代朝廷官员如若父母去世,需要辞官守孝。

C.征,指的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员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D.上巳,指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重要的节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令狐楚懂得感恩,行为注重节义。为了感谢王拱的厚爱,他考中进士后径直去向王拱致谢,他也没有参加宴会游乐,而是返回太原奉养双亲。

B.令狐楚才气过人,撰文文思敏捷。德宗能从太原来的奏章中辨别出他拟制的奏章,并颇为赞赏。胁迫之下,利刃圈中,他为郑儋起草遗表,挥毫即成。

C.令狐楚品行正直,做事讲究原则。他认为新近诛杀大臣不应该赏赐欢宴,直接拒绝参加。由于朝廷权柄落在了内官之手,他接连上疏请求辞去职务。

D.令狐楚仪态庄重,凛然不可侵犯。他长期官居要职,家无闲杂外客。曾有志趣不同的人偶至,打搅他与僚属的聚宴交谈,他让人撤去宴席,脸色大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惧楚不从,乃先闻奏而后致聘。

(2)楚久在并州,练其风俗,因人所利而利之,虽历岁旱,人无转徙。

5.(概括分析)“风仪严重,若不可犯”的令狐楚为什么在军官的胁迫下替郑儋写遗表?请简要说明。(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时西夏首领二人来降,位补借奉职。弼言当厚赏以劝来者。事下中书,宰相初不知也。弼叹曰:“此岂小事,而宰相不知邪!”更极论之,于是从弼言。帝锐以太平责成宰辅,数下诏督弼与范仲淹等,又开天章阁,给笔札,使书其所欲为者;且命仲淹主西事,弼主北事。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悦矣。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季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至和二年,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之日,士大夫相庆于朝。帝微觇知之,以语学士欧阳修曰:“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修顿首贺。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遂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六年八月,薨,年八十。

(选自《宋史·富弼传》,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B.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C.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D.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制科,古代由皇帝亲自下诏临时设置的科举考试科目。

B.粟,五谷之一,即高粱,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

C.公,古代贵族五等爵位中的头等,爵位一般由嫡长子孙世袭。

D.薨,死的一种说法,例如周代诸侯、唐代二品以上官员之死。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富弼目光敏锐,见识卓越。他认为给与归降之人的赏赐过于微薄,不利于规劝其他人降服,并对宰相反应的迟钝表示不满。

B.富弼尽职尽责,勇于革新。宋仁宗渴望天下太平,多次下诏书进行督促,富弼顺势进言,力图革故鼎新,因此得罪了一些人。

C.富弼敢于担当,解民危困。河朔发生水灾,富弼完善前人的救灾方案,合理安置灾民,其方法简便周到,天下以之为样板。

D.富弼才能卓著,百官推崇。他被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士大夫互相庆贺。富弼人气之高,令仁宗心生嫌隙。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

(2)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

10.(概括分析)在今天看来,富弼的救灾方案仍有颇多启示意义,请分条概括其救灾之法。(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20分)

拜住,安童孙也。五岁而孤,太夫人教养之。稍长,宏远端亮有祖风。英宗登极,拜中书左丞相。先时,近侍传旨以姓名赴中书铨注者六七百员,选曹为之壅滞。拜住奏阁之,注授一依选格次第,吏无容奸。刑曹事有情可矜者宽恕之,贪暴不法必不少容。帝常谕左右曰:“汝辈慎之,苟陷国法,我虽曲赦,拜住不汝恕也。”延祐间,朔漠大风雪,羊马驼畜尽死,人民流散,以子女鬻人为奴婢。拜住以兴王根本之地,其民宜加赈恤,请立宗仁卫总之,命县官赎置卫中,以遂生养。拜住每以学校政化大源,似缓实急,而主者不务尽心,遂致废弛,请令内外官议拯治之。有言佛教可治天下者,帝问之,对曰:“清净寂灭,自治可也。若治天下,舍仁义,则纲常乱矣。”帝并善之。至元十四年,始建太庙于大都,至是四十年,亲享之礼未暇讲肄。拜住奏曰:“古云礼乐百年而后兴,郊庙祭享此其时矣。”帝悦曰:“朕能行之。”预敕有司,以亲享太室仪注礼节,一遵典故,毋擅增损。二年春正月,始备法驾。拜住摄太尉以从。致斋大次,行酌献礼,升降周旋,俨若素习,中外肃然。冬十二月,进右丞相、监修国史。帝欲爵以三公,恳辞,遂不置左相,独任以政。首荐张珪复平章政事召用致仕老臣优其禄秩议事中书不次用才唯恐少后日以进贤退不肖为重务三年春二月,将进《仁宗实录》,先一日,诣翰林国史院听读。首卷书大德十一年事,不书左丞相哈剌哈孙定策功,惟书越王秃剌勇决从容。谓史官曰:“无左丞相,虽百越王何益?录鹰犬之劳,而略发踪指示之人,可乎?”立命书之。其他笔削未尽善者,一一正之,人皆服其识见。

(选自《元史·拜住传》,有删改)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荐张珪/复平章政事/召用致仕老臣/优其禄秩议事/中书不次用/才唯恐少后日/以进贤退不肖为重务/

B.首荐张珪复平章/政事召用致仕老臣/优其禄秩议事/中书不次用/才唯恐少后/日以进贤退/不肖为重务/

C.首荐张珪/复平章政事/召用致仕老臣/优其禄秩/议事中书/不次用才/唯恐少后/日以进贤退不肖为重务/

D.首荐张珪/复平章政事/召用致仕老臣优其禄秩/议事中书不次/用才唯恐少/后日以进贤退不肖为重务/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纲常,“三纲五常”的简称,由汉代董仲舒提出,是传统儒家的伦理观念和行为准则。

B.郊庙是指古代帝王祭天地的郊宫和祭祖先的宗庙。此处有特指前文“太庙”之意。

C.左相即左丞相,与右丞相同属皇帝身边的重要官职。从文中看元朝当以右丞相为上。

D.实录是记载皇帝在位时期重要史实的编年体史书。《仁宗实录》所记为当朝皇帝的国事。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拜住公正严明,严格铨选制度。任中书左丞相时,他奏请搁置了积压官署的六七百人名单,完全按照程序选拔人才,遏制了不正之风。

B.拜住体恤民情,重视学校教育。他曾将流离失所的百姓收归自己的官署中,并多加抚恤;他关心学校教育,请内外官员一起商讨治理方法。

C.拜住尊崇仁义,熟悉祭祖礼仪。他认为佛教只可用于自我管束,若是治理天下,则须依靠仁义;他帮助皇帝遵循古礼完成祭祖仪式,严整有序。

D.拜住虑事周密,见解颇为独到。监修国史时,他亲自到国史院核查,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并要求史官对史书不完善的地方全都改正。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汝辈慎之,苟陷国法,我虽曲赦,拜住不汝恕也。

(2)拜住每以学校政化大源,似缓实急,而主者不务尽心,遂致废弛。

15.(概括分析)翰林国史院的史官犯了什么错误?拜住用怎样的方式晓谕他们?(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20分)

蒋堂侍郎为淮南转运使日,属县例致贺冬至书,皆投书即还。有一县令使人独不肯去,须责回书,左右谕之皆不听,以至呵逐亦不去。曰:“宁得罪,不得书不敢回邑。”时苏子美在坐,颇骇怪,曰:“皂隶如此野狠,其令可知。”蒋曰:“不然。令必健者,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乃为一简答之,方去。子美归吴中月余,得蒋书曰:“县令果健者。”遂为之延誉,后卒为名臣。或云乃天章阁待制杜杞也。

盛文肃[注]为尚书右丞知扬州,简重少所许可。时夏有章自建州司户参军授郑州推官,过扬州,文肃骤称其オ雅,明日置酒召之。人有谓有章曰:“盛公未尝燕过客,甚器重者方召一饭。”有章荷其意,别日为一诗谢之。至客次先使人持诗以入公得诗不发封即还之使人谢有章曰度已衰老无用此诗不复得见有章殊不意,往见通判刁绎,具言所以。绎亦不谕其由,曰:“府公性多忤,诗中得无激触否?”有章曰:“元未曾发封。”又曰:“无乃笔札不严?”曰:“有章自书,极严谨。”曰:“如此,必是将命者有所忤耳。”乃往见文肃而问之:“夏有章今日献诗何如?”公曰:“不曾读,已还之。”绎曰:“公始待有章甚厚,今乃不读其诗,何也?”公曰:“始见其气韵清修,谓必远器。今封诗乃自称“新圃田从事’,得一幕官,遂尔轻脱!君但观之,必止于此官,志已满矣。切记之,他日可验。”贾文元时为参政,与有章有旧,乃荐为馆职。有诏,候到任一年召试。明年除馆阁校勘,御史发其旧事,遂寝夺,改差国子监主簿,仍带郑州推官。未几,卒于京师。文肃阅人物多如此,不复挟他术。

景祐中,审刑院断狱,有使臣何次公具狱,主判官方进呈,上忽问:“此人名‘次公’者何义?”主判官不能对。是时庞庄敏为殿中丞审刑院详议官,从官长上殿,乃越次对曰:“臣尝读《前汉书》,黄霸字次公,盖以‘霸’次‘王’也,此人必慕黄霸之为人。”上颔之。异日,复进谳,上顾知院官问曰:“前时姓庞详议官何故不来?”知院对:“任满,已出外官。”上遽指挥中书与在京差遣,除三司检法官,俄擢三司判官,庆历中,遂入相。

(取材于沈括《梦溪笔谈》,有删改)

注盛文肃:姓盛,名度,字公量,宋仁宗时人。卒谥文肃。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至客次/先使人持诗以入公/得诗不发/封即还之/使人谢/有章曰/度已衰老无用/此诗不复得见/

B.至客次/先使人持诗以入/公得诗不发封/即还之/使人谢有章曰/度已衰老无用/此诗不复得见/

C.至/客次先/使人持诗以入公/得诗不发/封即还之/使人谢有章/曰度已衰/老无用/此诗不复得见/

D.至/客次先/使人持诗以入/公得诗不发封/即还之/使人谢有章/曰度已衰/老无用/此诗不复得见/

1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国北方民间,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古代官场的惯例,下属在此日要送上祝贺。

B.扬州,宋代的一个州,与《禹贡》中所描述的“扬州”不同。相传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一般认为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C.字,指“表字”。古人的“字”不是随便起的,是有年龄、性别、含义规范的。只有男子才能有字,必须在加冠之后,而且和“名”要互为表里,所以叫“表字”。

D.庆历,年号。年号由汉武帝首创,至民国废止。现在的日本仍然使用年号。皇帝在位期间,是可以根据实际更换年号的。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盛文肃善于察人。原本称赞夏有章才情高雅,并摆酒招待他,后来却因看了夏有章写的诗封而断定他没有前途。

B.夏有章受到盛文肃的款待后,以诗答谢,不料突遭冷遇,大惑不解。几年后死于国子监主簿兼郑州推官之任上。

C.刁绎得知夏有章被“退诗”,亲自到盛文肃处询问“退诗”原因,得到的答复出乎意料。

D.蒋堂眼光独到,勇于推荐人才。能从皂隶的野狠中推测出县令是一个能吏,并为他传扬声誉。这是蒋堂成为名臣的重要原因。

1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8分)

(1)有一县令使人独不肯去,须责回书,左右谕之皆不听,以至呵逐亦不去。

(2)得一幕官,遂尔轻脱!君但观之,必止于此官,志已满矣。

20.(概括分析)宋仁宗认为庞庄敏是一个有才干的人,对他大力提拔。那他是怎么判断出来的?请简要说明。(3分)

题点二主观简答题的设题角度与解答技巧

1.A解析:原句中“暴卒”指“突然去世”,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B项;“迫楚至军门”的施动者是“十数骑”,“迫”对“至军门”起修饰作用,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C项;“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的主语是“十数骑”,“诸将环之”主语是“诸将”,是两个句子,中间应断开,故排除D项。

2.C解析:C项错误,征,是指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3.C解析:C项,“直接拒绝参加”分析错误,原文是“楚以新诛大臣,不宜赏宴,独称疾不赴”,“独称疾不赴”可见不是直接拒绝的。

4.(1)怕令狐楚不同意,于是先奏报朝廷然后向令狐楚征聘。

(2)令狐楚长期在并州,熟悉当地民情风俗,顺随百姓认为有利的事因势利导,尽管连年旱灾,没有人辗转迁移。

5.①报答郑儋的知遇之恩;②稳定军情的需要。

参考译文令狐楚,字壳士,自称是立朝之初的十八学士之一令狐德棻的后裔。他的祖父令狐崇亮,曾任绵州昌明县令。父亲名令狐承简,是太原府功曹。他家世世代代是名儒。令狐楚儿童时已经开始学写文章,二十岁左右应考进士,贞元七年考中进士。桂管观察使王拱爱惜他的才华,想以礼相待征召他入仕,怕令狐楚不同意,于是先奏报朝廷然后向令狐楚征聘。令狐楚因为父亲在太原做属官,有眷恋双亲之情,又感激王拱的厚意,考中进士后直接去往桂林向王拱致谢。没有参加他的宴请游乐,请求返回太原奉养双亲,随后回到太原,人们都认为他重节义。李说、严绶、郑儋先后镇守太原,看重他的品行,先后征召他作为僚属。由掌书记做到节度判官,历任殿中侍御史。令狐楚才气过人、文思横溢,德宗爱好文学,每次太原有奏章呈送朝廷,他能辨别出哪些是令狐楚拟制的,很赞赏他。郑儋在镇守太原时突然去世,来不及安排身后事宜,军中喧哗,将会发生紧急变故。半夜,十几名军官骑马持刀胁迫令狐楚到军营门前,众将领将他团团围住,让他起草郑儋的遗表。令狐楚面对刀刃,提起笔一挥而就,向三军将士宣读,没有人不感动落泪,军中情势方才安定。从此令狐楚的声望名气更高。他父亲去世,令狐楚以尽孝闻名。除去丧服后,朝廷征召他担任右拾遗,后改任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母亲去世,他守丧离职。服丧期满,他被征召为刑部员外郎,后调任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大和二年九月,令狐楚被征召任户部尚书。令狐楚长期在并州,熟悉当地民情风俗,顺随百姓认为有利的事因势利导,尽管连年旱灾,没有人辗转迁移。令狐楚从一介书生起始,从属吏到成名,都在太原,太原如同他的故乡。开成元年上巳节,皇帝赏赐百官在曲江亭聚宴。令狐楚认为新近诛杀大臣,不应该赏赐宴饮,唯独他称病不去赴宴。由于权柄掌握在宦官、近臣手中,令狐楚接连上疏请求解除使臣职务。同年四月,令狐楚任检校左仆射、兴元尹,担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开成二年十一月,在军镇去世,终年七十二岁,册封追赠为司空,谥号“文”。令狐楚风度仪态严肃庄重,好像不可侵犯的样子,但实际上他待人宽厚有礼,家中没有乱七八糟的宾客。曾有一次他与僚属宴饮交谈兴致正浓,有志趣不同的人偶然到来,他立即让人撤去宴席,态度坚决脸色大变。令狐楚长期官居要职,节操坚贞如初。临终的前三天,仍然吟咏诗文不改常态。

6.B解析:“救灾者”是“聚民城郭中”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或待数日不得粥而仆”意思是“有的等待进食却几天都不能吃到粥而饿倒”,不能在“而仆”前断开,排除D项。故选B项。

7.B解析:粟,小米。

8.D解析:富弼人气之高,令宋仁宗喜出望外,而不是“心生嫌隙”。宋仁宗所说的话,是指人心所向,比“梦卜”更为可靠。梦卜:殷王武丁以梦得傅说,周文王以卜得姜尚,故以“梦卜”代指任命宰相。

9.参考答案(1)富弼上奏当世的事务十余条,大致内容以进纳贤才斥退无能之人、阻止侥幸之徒、革除过去的积弊为根本。

(2)富弼当宰相,遵守典章制度,按照旧例行事,并参考公众议论,其中不掺杂私心。

解析:第(1)句关键词:大略,大致内容。进、退,进纳、斥退。不肖,无能之人。宿,旧有的。第(2)句关键词:典故,典章制度。故事,旧例。傅,参考。容,掺杂。

10.参考答案一是保障民众基本生存需要。二是有效动员官员。三是鼓励民众自救。四是采取措施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

解析:要找到答题区间,“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这是解决了百姓的“吃”和“住”的问题,可概括为“保障民众基本生存需要”;“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这是“有效动员官员”;“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这是“鼓励民众自救”;“死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这是“采取措施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

参考译文富弼,字彦国,河南人。从小好学,气量大度,范仲淹见到他后十分惊奇,说:“是帝王的辅佐之才。”将他所写的文章拿给王曾、晏殊看,晏殊将女儿嫁给他。仁宗恢复制科,范仲淹对富弼说:“你应当通过这种途径进入仕途。”推举他为茂才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这时西夏有两个首领前来归降,朝廷对他们只是补借奉职。富弼说应当给他们丰厚的赏赐以便规劝人前来降服。事情下到中书,宰相起初不知此事。富弼叹息说:“这难道是一件小事吗?而宰相却不知道!”更加极力论说此事,这样(宰相)就听从了富弼的建议。仁宗急切地用天下太平来督责宰相辅臣们,多次下诏督促富弼与范仲淹等,又打开天章阁,给予笔和纸札,让他们写下他们想要做的事情;并且任命范仲淹主管西部边境之事,富弼主管北部边境之事。富弼上奏当世的事务十余条,大致内容以进纳贤才斥退无能之人、阻止侥幸之徒、革除过去的积弊为根本,打算逐步更换监司中没有才能的人,让监司裁减所属各部的官吏,这样小人就开始不高兴了。河朔发生大水,老百姓到处流浪讨饭。富弼规劝治区内的老百姓拿出粮食,加以官仓的粮食,获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处,分散让人居住,以便于供给柴薪饮水。官吏从前资、待缺、寄居的都给予俸禄,让他们到老百聚集的地方,挑选老病衰弱者给予粮食,并记下这些官吏的功劳,约定到时候替他们上奏请求赏赐。一般每隔五天,就派人拿着酒肉饭菜进行慰问,出于最大的诚心,人人都愿为之尽力。山泽森林池塘之出产有利于老百姓生活的,都听任流民自行获取。死者就筑大冢墓安葬,将它叫作“丛冢”。第二年,麦子大丰收,流民各自按照远近领取粮食回家,共救治五十余万人,收募为兵的数以万计。在此之前,救灾者把老百聚集在城中,煮粥供食,结果导致疾病,以及互相践踏,有的等待进食却几天都不能吃到粥而饿倒,名义上是救济灾民,实际上是杀死灾民。自从富弼立法简便周到详尽,天下相传来作为样板。至和二年,诏令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那天,士大夫在朝廷互相庆贺。仁宗暗中观察知道此事,对学士欧阳修说:“古人任命宰相,有的得之于做梦和占卜,哪里像现在人心如此呢?”欧阳修叩头致贺。富弼当宰相,遵守典章制度,按照旧例行事,并参考公众议论,其中不掺杂私心。这个时候,百官各自任职,天下太平无事。于是请求告老回乡,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辞官归居。元丰六年八月,去世,终年八十岁。

11.C解析:“平章政事”是个官职名,不能分开,故而排除B项;“召用”的宾语是“老臣”,所以在“老臣”后断开,从而排除D项。“优其禄秩”是召用老臣的待遇,对他们的俸禄和品秩进行优待,故在“优其禄秩”后断开,从而排除A项。“议事中书”是“议事(于)中书”的省略;“不次用才”的意思是不按固有的次序选拔人才,即提倡破格重用人才,所以“不次用才”前后要断开,这一处只有C项断得正确。“唯恐少后”意思是只是担心误了人才的选拔,“日以进贤退不肖为重务”是选贤举能的具体表现。

12.D解析:D项,错在“《仁宗实录》所记为当朝皇帝的国事”这个地方,从文中“英宗登极,拜中书左丞相”等文字可知:“当朝”皇帝为英宗,而不是“仁宗”。

13.B解析:B项,曲解文意,错在“收归自己的官署中”这个地方,原文“请立宗仁卫总之,命县官赎置卫中,以遂生养”,是指命县令出钱赎回被出卖的子女,安置在宗仁卫中。

14.参考答案(1)你们要小心谨慎,如果违犯国家法律,即使我想要特别赦免,拜住也决不会宽恕你们。

(2)拜住常常认为学校是为政教化的根本源头,看起来似乎可以缓办实际上必须抓紧,但主办者不肯用心,结果造成学校教育衰败。

解析:第(1)句关键词:汝辈,你们;苟,如果;曲赦,宽恕;“拜住不汝恕也”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拜住不恕汝也”。第(2)句关键词:每,常常;以,认为;务,致力于;遂,于是;致,导致。

15.史官记事有偏颇,他没有记录左丞相哈剌哈孙的决策功劳,只记录越王秃剌从容不迫、勇于决断的事迹。拜住用“只记鹰犬捕获猎物的功劳,不记发号施令的人”来作类比,指出史官做法的不当之处。

参考译文拜住,安童的孙子。五岁丧父,太夫人抚养和教育他。长大以后,志向宏远品格端亮,有祖父的风度。英宗登上帝位,任命他为中书左丞相。在此以前,通过近侍传旨凭借姓名前往中书省考选登录的有六七百人,官员办理铨选,以此阻滞不畅。拜住上奏,将这些名单搁置,授官任职完全按照选拔标准排列次序,办事的吏员无法作弊。刑部工作中的问题凡是情有可原的都加以宽恕,贪暴枉法的决不饶恕。皇帝经常对身边的人说:“你们要小心谨慎,如果违犯国家法律,即使我想要特别赦免,拜住也决不会宽恕你们。”延祐年间,北方沙漠遇到大风雪,羊、马、骆驼等牲畜全都死亡,百姓流散,将子女卖给他人当奴婢。拜住认为北方是国家兴起的根本之地,对那里的百姓应该加以救济,于是便请求设立宗仁卫负责此事,命县令出钱赎回被出卖的子女,安置在宗仁卫中,使他们得以正常地生活成长。拜住常常认为学校是为政教化的根本源头,看起来似乎可以缓办实际上必须抓紧,但主办者不肯用心,结果造成学校教育衰败,他请求皇帝下令,要内外官员都来商议振兴的办法。有人说佛教可以治理天下,皇帝问拜住,(拜住)回答说:“佛教主张清净寂灭,只可用来自行治理。如果要治天下而不讲仁义,社会秩序就要混乱了。”皇帝都肯定了他的见解。至元十四年,开始在大都建造太庙,到这时已有四十年,但皇帝亲自供献的典礼没有时间练习。拜住上奏说:“古人说礼乐需百年时间才能见效,举行郊庙祭祀供献仪式,现在是时候了。”皇帝高兴地说:“我能做这件事。”预先通知有关部门,皇帝亲自祭祀太室的仪式和礼节,都按过去的制度办,不要随便增减。二年春正月,首次供献,开始置办皇帝的车驾,拜住代理太尉职务随从在后。举行斋戒,安排皇帝停留休息,行酌献的礼节,上下周旋,如同早就熟悉一样,朝廷内外都为之肃然起敬。冬十二月,升右丞相、监修国史。皇帝准备封拜住三公爵位,(拜住)恳切辞让,(皇帝)为此不置左丞相,由他一人主持政务。(他)首先推荐张珪,重新任命为平章政事;召回已经退休的老臣,在俸禄、品秩上给予优待,让他们到中书省议事。破格选拔人才,唯恐抓得不紧,时时以进用好人排除坏人为重要任务。三年春二月,(有司)准备将《仁宗实录》进献皇帝,前一天,(拜住)到翰林国史院听人朗读。第一卷记大德十一年的事情,不记左丞相哈剌哈孙的决策功劳,只记越王秃剌从容不迫、勇于决断。(拜住)对史官说:“没有左丞相,即使有一百个越王也没有用。只记录鹰犬捕获猎物的功劳,却不记发号施令的人,行吗?”马上下令记下来。其他取舍有不适当的地方,一一加以更正,人们都佩服他的见解。

16.B解析:“至客次”的意思是“到旅店住下后”,中间不能断开,所以“次”后断句;“公”作“得”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公”前断句;“封”作“发”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封”后断句;“使人谢有章曰”的意思是“让人告诉夏有章说”,中间不能断开,所以“曰”后断句。故选B项。

17.C解析:C项,“只有男子才能有字”错误,女子在及笄后可以有字。

18.D解析:D项,“并为他传扬声誉。这是蒋堂成为名臣的重要原因”错误,由原文“子美归吴中月余,得蒋书曰:‘县令果健者。’遂为之延誉,后卒为名臣”可知,是苏子美为那个县令传扬声誉,那个县令后来最终成为名臣,而不是“蒋堂”为那个县令传扬声誉,原文只是说那个县令后来成为名臣,并没有说是蒋堂成为名臣。

19.参考答案(1)有一个县令派来的人不肯离去,一定要索取回信,侍郎的属员要他走,他一概不听,甚至呵斥驱赶他也不走。

(2)当个幕僚就如此轻佻!你只管看吧,必定就当到这个职位了,他已内心满足了(他的志向已经满足)。

解析:关键词:(1)使,派。去,离去。须,一定。责,索取。左右,侍郎的属员。谕,告诉。以至,甚至。呵逐,呵斥驱赶。(2)遂,就。轻脱,轻佻。但,只管。止于此官,介词结构后置,应该为“于此官止”,就当到这个职位了。

20.宋仁宗是通过观察庞庄敏的言行作出判断的。①庞庄敏作为一个低级官员,在殿上敢于大胆发言,这是自信、有勇气的体现。②庞庄敏博学多识,凸显高超的才能。

参考译文蒋堂侍郎任淮南转运使时,下属各县按惯例送来祝贺冬至的书信,都是递交贺信后就回去。有一个县令派来的人不肯离去,一定要索取回信,侍郎的属员要他走,他一概不听,甚至呵斥驱赶他也不走,说:“宁可冒犯大人,拿不到回信不敢回县城。”当时苏子美在座,感到特别吃惊和奇怪,就说:“做仆从的如此蛮横无理,那县令可想而知。”蒋堂说:“不是这样的,县令一定是个能干的人,能使人不敢怠慢他的命令到如此程度。”于是就写了一封信答复他,那差役才离去。苏子美回到吴中一个多月后,收到蒋堂的来信说:“那县令果然是一位能干的人。”于是为他传扬声誉,后来终于成为名臣。有人说那位县令就是(后来的)天章阁待制杜杞。

盛文肃以尚书右丞之职任扬州知州,庄严持重而对人少有称许、肯定。当时夏有章从建州司户参军受任郑州推官,路过扬州,盛文肃屡次称赞他有才能,风度不俗,第二天备酒招待他。有人对夏有章说:“盛公未曾宴请过路过的客人,特别器重的人オ款待一顿饭。”夏有章感激盛公的情意,另一天作了一首诗感谢他。到旅店住下后,先让人拿着他封好的诗笺进门递交。盛文肃拿到诗函没有开封,当即还给了来人,让人告诉夏有章说:“我(盛度)已衰老无用,不用看这诗了。”夏有章完全没有料到(会这样),就去见通判刁绎,详细说出事情的原委。刁绎也不明白其中的缘由,说:“盛公性格不那么随和,诗里该不会有什么地方触怒他了吧?”夏有章说:“(他)原本就没开封。”刁绎又说:“恐怕是信封写得不讲究吧?”有章说:“是我亲笔写的,非常严谨。”刁绎说:“这样看来,一定是奉命给你办事的人对盛公有所冒犯了。”于是(刁绎)去见文肃并问他:“夏有章今天献的诗怎么样啊?”盛公说:“没有看,已经退还给他了。”刁绎说:“您先前十分厚待夏有章,现在却连他献的诗都不看,为什么呢?”盛公说:“起初见他风度不俗,以为必是个前途远大的人オ。今天见他诗封上竟自称‘新圃田从事’,当个幕僚就如此轻佻!你只管看吧,必定就当到这个职位了,他已内心满足了(他的志向已经满足)。千万记住我的话,今后可以验证。”贾文元当时任参知政事,与夏有章有关系,就荐举他做馆职。有诏令,等到任一年后参加考试,第二年被授为馆阁校勘。御史揭发了他以往的过失,于是取消对他的任命,改任国子监主簿,仍兼带郑州推官的职名。没过多久,(夏有章)就在京城去世。文肃观察人物多像这样,不再依仗其他什么方法。

景祐年间,审刑院判案,有使臣何次公整理上报的案卷,主判官刚呈上去,皇帝忽然问道:“此人名‘次公’是什么意思?”主判官答不上来。当时庞庄敏正担任殿中丞审刑院详议官,跟随长官上殿,就越级应答说:“臣曾经读过《前汉书》,黄霸字次公,大概是因为把‘霸道’放在‘王道’之后了。这位何次公一定是仰慕黄霸的为人。”皇帝点头称是。另一天,又递呈案卷,皇帝看着审刑院主判官说:“前些日子那个姓庞的详议官,今天为什么没来?”主判官回答说:“他在京中任期满了,已经外派做官去了。”皇帝急忙命令中书省给(庞庄敏)安排京城的职务,任命他为三司检法官,不久又提升为三司判官,庆历年间,当上了宰相。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1)
  1. ™2023-12-12 19:16[江苏省网友]203.55.224.51
    这是个很好话题对于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非常有帮助。希望考生们能够通过这个专题复习提高对主观简答题设题角度与解答技巧理解。祝他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顶20踩0
相关阅读
2020新高考官方模拟考语 数 英试卷出炉!透露最新命题风向

2020新高考官方模拟考语 数 英试卷出炉!透露最新命题风向

2019年11月30日—12月3日,山东省考试院组织全省高三考生举行了高考模拟考试,这是山东省进入新课改后,首次举行的全省考生参加的大型考试

2023-05-22

语文高分复习技巧:从写作业开始 家长抓好3个步骤辅导课本考点

语文高分复习技巧:从写作业开始 家长抓好3个步骤辅导课本考点

提到语文复习,家长们总习惯于在期末复习阶段,帮孩子梳理整学期的知识点

2008-11-08

202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外国语言文学考研必看授课全方位指导

202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外国语言文学考研必看授课全方位指导

这本书网上相关资料很少,且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有关翻译理论的学习,复习起来有些吃力

2024-01-18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与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与方法

写作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阅读理解题目的解答是有做题技巧可以遵循的

2023-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