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言语笔记——片段阅读之中心理解题

时间:2023-08-17 04:18:01

相关推荐

言语笔记——片段阅读之中心理解题

1.“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包括三种题型:片段阅读、语句表达、逻辑填空,这三种题型为主要题型。

2.除此之外,还有篇章阅读、词语理解、病句歧义句辨析等特色题型。

接下来,小鹿会按照“第一章:片段阅读”、“第二章:语句表达”、“第三章:逻辑填空”的顺序进行讲解。

第一章 片段阅读

1.组成部分:文段(300字左右)、问题、选项。

2.解题顺序:问题→文段→选项。先看问题,带着问题读文段才有针对性、目的性,在文段中形成自己的理解后,再匹配选项。

3.片段阅读有两类题型:中心理解题(也叫主旨观点题)、细节判断题。

第一节 中心理解题(也叫主旨观点题)

1.中心理解题很重要,考试中一般占 10 道题左右,属于基础题型。

2.提问方式:

①这段文字主要/旨在/重在/意在/想要说明(论述、强调)的是.....

②这段文字的主旨/主题/观点是.....

③对这段文字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做中心理解题关键是要把握文段中心、概括文段重点。

解题思路:

1.关键信息:

(1)关联词:如“虽然我很丑,但是我很温柔”,“但是”之后强调“温柔”。

(2)主题词。

(3)程度词。

2.行文脉络:作者写作的思路、文段的结构,可以帮助找到文段中心。

3.做题时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重点词语和行文脉络结合使用。

第一章 片段阅读

1.组成部分:文段(300字左右)、问题、选项。

2.解题顺序:问题→文段→选项。

先看问题,带着问题读文段才有针对性、目的性,在文段中形成自己的理解后,再匹配选项。

3.片段阅读有两类题型:中心理解题(也叫主旨观点题)、细节判断题。

第一节 中心理解题(也叫主旨观点题)

1. 中心理解题很重要,考试中一般占 10 道题左右,属于基础题型。

2. 提问方式:

①这段文字主要/旨在/重在/意在/想要说明(论述、强调)的是.....

②这段文字的主旨/主题/观点是.....

③对这段文字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做中心理解题关键是要把握文段中心、概括文段重点。

解题思路:

1. 关键信息:

(1)关联词:如“虽然我很丑,但是我很温柔”,“但是”之后强调“温柔”。

(2)主题词。

(3)程度词。

2.行文脉络:作者写作的思路、文段的结构,可以帮助找到文段中心。

3.做题时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重点词语和行文脉络结合使用。

一、关键信息——关联词

1.转折关系

(1)标志词:

虽然.....但是.....

尽管.....可是.....

.....不过.....

.....然而.....

.....却.....

其实/事实上/实际上

(2)理论要点:转折之后是重点

(3)转折关系常见错误选项特征:转折前的表述

①转折前非重点,命题人常常将转折前的表述设置为干扰选项。

②错误选项特征:无中生有、表述不明确、与文意相悖、非重点部分(例子、解释说明)、表述过于绝对。

(4)逆向思维:

①转折前后句子意思相反,将转折前的观点反过来即为整个文段的中心。

②适用文段特征:

“很多人都认为”“大多数人都认为”“传统观点认为”“不少人认为”“别人认为”+ 转折表述

当文段出现“别人认为”+转折表述时,才能使用逆向思维解题。

③言语中只有详读和略读,没有不读。使用逆向思维解题,转折后的内容可以略读,但不能不读。

(5)非典型性转折词:殊不知、截然不同、截然相反、全新的研究、一种误读、相对而言

(6)错误选项特征:

①转折前的内容,不选。

②无中生有,不选。

③选项中没有出现主题词,不选。

④相对绝对法:优选相对的表述,绝对的表述一般不选。需对比得出。

⑤优选明确的表述,不明确的表述一般不选。需对比得出。

2.因果关系

(1)典型格式:

因为....所以....

由于....因此....

(2)理论要点:结论是重点

(3)引导结论的标志词(按照考查频次由高到低排序):

①所以、因此、因而、故而、于是、可见、看来

②导致、致使、使得、造成

③为什么、为何

(4)考情:如果一段文字很长,结尾处出现“因此”,则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故“因此”后是文段的中心句所在。当尾句出现结论词时,尾句是中心句的概率非常大,做题时可以重点关注尾句的结论词,进而快速解题。

(5)结论句出现在文段开头/中间,之后仍有其他语句

1.之后的语句是进一步解释说明,此时中心句仍为结论句。

2.之后又出现并列、因果、转折,需结合多种关联词共同分析。

3.必要条件关系(重点)

①典型格式:只有 A,才B。

②理论要点:必要条件是重点。

③必要条件即“只有”和“才”之间的部分。

④出题人为了增加题目难度,会省略“只有”,此时根据“才”找重点,重点在“才”之前。

⑤对策常考很重要

【注意】

1.例句:

(1)只有大量刷题才能上岸。

“只有...才”强调的是中间的必要条件,即强调“大量刷题”。

(2)要想上岸就必须大量刷题。

强调“大量刷题”。

※(1)(2)句重点相同,(1)句为必要条件,(2)句为具体做法、具体措施,即对策,所以必要条件和对策是相同含义的不同表达方式。

2.(1)句的样式考查较少,常考查(2)句的形式,即对策常考。

如果文段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则解决问题是重点,即对策是重点。

对策标志词:

应该、应当、必须、需要、亟须、亟待 + 做法

通过/采取...手段/途径/措施/方式/方法/渠道,才能...

呼吁、倡导、提倡、提醒、建议 + 做法

前提、基础、保障

4.并列关系:没有侧重点,都是重点,要概括全面完整。

文段特征:

1.包含并列关联词或标点,如此外、另外、同时、以及、“;”:提示文段上下文之间为并列结构。

2.层次分明,格式工整:即形成排比句。例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为并列关系。

3.无明显其他关联词。需分析整个文段内容,可能是并列关系。

选项特征:

1.两方面情况:和、及、与、同。

2.更多种情况:通过“许多”“一些”“不同”“各种”“一系列”等表并列。如“小新会唱歌、小新会跳舞、小新会弹琴、小新会书法”,总结概括为“小新有很多特长。

知识链接:

分句表达意思相同——提取共性。

如“某人参加模考,一模分数为 81,二模分数为 82,三模分数为 83,四模分数为 84”,提取共性为“某人模考成绩都很高。

5、反面论证

【注意】

(1)反面论证:即“有话不好好说”。例如:你一定要认真听课、好好刷题,这样你能够顺利上岸,“认真听课、好好刷题”是对策。再如:如果你不认真听课、不好好刷题,你就不能顺利上岸,此句从反面依然强调要“认真听课、好好刷题”,此为反面论证。

(2)典型格式:如果/倘若/一旦... + 不好的结果。

(3)具体应用:把前面的做法反过来,即为正确答案。

(4)常见错误选项的特征:假设变成现实的表述。

二、重点词语之主题词

1.文段围绕其展开:“其”指代主题词,主题词为文段的核心

2.一般高频出现:

题目比较简单时,主题词一般多次出现;

题目比较难时,主题词可能只出现 1-2 次,要结合行文脉络分析,找出主题词。

3.多为名词:文段中“的”虽然多次出现,但不是主题词,名词才有实际意义。

4.前有引入或后有解释说明。

5.干扰选项:范围扩大/缩小/偷换。目前偷换概念考查较多,如“原子”一题,选项将主题词“原子”偷换为“智能手机”“激光”。

三、重点词语之程度词

标志词:正是、特别是、真正、根本、最(核心、突出)等。

理论要点:程度词所在的语句通常为重点,故可以通过程度词寻找文段的中心和重点。

四、行文脉络

理论要点:把握中心句及分述句的特点中心句

位置特征:首、尾

中心句内容特征:观点(对策、结论、评价)

【注意】

1.行文脉络为文段的思路和结构,分为五种类型:

(1)总-分:前文总结,后文辅证,如对策+正反论证。

(2)分-总:①“因此”出现在文段尾句,起总结作用,前文分析,后文总结。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重点。

(3)总-分-总:给出观点+分析+重申观点,前后观点形成呼应。

(4)分-总-分:“因此”出现在中间,为中心句。

(5)分-分:即并列结构。

2.利用行文脉络找中心,中心出现在“总”的部分。

3.中心句特征:

(1)形式上多出现在文段的首尾,需要重点关注首尾句。

(2)内容上中心句多为核心观点,如对策、结论、评价。评价即作者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评论,如:有人认为蓝色代表忧郁,而我认为蓝色是天空、大海的颜色,代表着豁达和宽容。文段重点为“我”对蓝色的看法。

知识链接:中心句在开头

中心句后为不同类型的解释说明

【注意】中心句出现在文段开头,一般是总-分结构,即“观点+解释说明”结构,其中例子、正反论证、原因解释可充当解释说明的部分。

知识链接:分述句特征总结:

1.举例:“比如”“例如”“...就是例证”。

2.多角度分析:(1)不同角度的并列;(2)正反论证(反面论证如:没有相应的历史文化不行)。

3.原因解释(如:为何不能说“磨剑”)。

4.调查资料、研究、报告

5.分述句的作用:(1)如一段话中有“例如”,有“调查报告”,这两者为“分”,当确定分述句时,剩下的语句即总句、中心句,文段为“分-分”结构时,要概括全面;(2)言语与申论不分家,确定“分”时,申论大作文会更好写,如确定观点后,可利用举例、正反论证、原因解释、研究报告等进行论证。

知识链接:中心句在末尾:“总”在末尾,前文为“分”,即“分-总”结构。

1.结论:“因此”出现在文段结尾。

2.对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中,“解决问题”出现在结尾,是“总”。

3.代词:“这”“此”出现在尾句时,起指代前文、总结后文的作用(与“因此”“所以”出现在结尾作用相同),故指代词引导的尾句(结论句)需关注。

当行文脉络出现:

1.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

其中解决问题是重点。

2.对策+正反论证/原因论证 :

正反论证/原因论证都为对策服务,所以对策是重点。

3.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意义效果:

(1)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出现,解决问题(对策)是重点。

(2)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义效果同时出现,解决问题(对策)是重点。

如“你应该考上公务员,考上之后就会走上人生的巅峰”,“走上人生的巅峰”是意义效果,产生意义效果的前提是考上公务员,所以“考上公务员”是重点。

4、当文段只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部分时,“解决问题”通常会作为正确答案出现在选项里。

作者的目的是想让读者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命题人会将“解决问题”放在选项中。

例.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处于濒危状态,我国政府与群众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薄弱...

A.我国政府与群众应该提高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B.我国政府应该增加保护文化遗产的资金投入

如例题中,“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处于濒危状态”为提出问题,“我国政府与群众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薄弱”为分析问题,作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目的是想要解决问题,要解决“意识薄弱”这个问题,应该提高保护意识,对应 A 项。

并非所有的对策都选,与文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可以对应的对策才能选。比如 B 项“应该”为提出对策,但该对策“资金投入”不能与问题对应,故不能选。

搜索“小鹿上岸训练营”,可以看到更多详尽内容!

#2022国家公务员考试#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1)
  1. ℃ha●2023-11-08 17:39℃ha●[内蒙古网友]203.18.153.152
    阅读这篇文章我发现片段阅读真需要种深入心理理解不仅要理解每个片段意思还要理解它们内在关系。真是个挑战啊!
    顶10踩0
相关阅读
公考行测太难?听上岸老学姐分享学习技巧 快速帮你搞定言语!

公考行测太难?听上岸老学姐分享学习技巧 快速帮你搞定言语!

引的许多小伙伴们纷纷留言,翻看了小伙伴们的留言,感触颇多,好多小伙伴已经备考两年、三年、甚至五年有考必进;公考人,不仅有应届毕业生、教师、银行

2013-07-25

“看破言语”巧解类比推理

“看破言语”巧解类比推理

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在历年的安徽省公务员招考考试的试题中,言语理解与表达是必考的部分

2023-09-26

行测言语理解备考:破解词句理解题小妙招

行测言语理解备考:破解词句理解题小妙招

在遇到词句理解题时,有些同学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词语的意思,致使题目的理解出现偏差,导致失去本应该拿到手的分数却白白丢掉,所以掌握基本的词句理解

2008-08-13

了解这些 言语助你上岸!

了解这些 言语助你上岸!

着急不?看着其他小伙伴已经在公考的路上奔跑,而你还在出发点来回徘徊,怎么办呢?今天公考专业人华图教育就送给大家一个锦囊,助你在公考的路上飞起来

2023-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