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汪曾祺经典散文集《山河故人》揭示纯粹文人是怎样炼成的

时间:2023-08-10 06:53:02

相关推荐

汪曾祺经典散文集《山河故人》揭示纯粹文人是怎样炼成的

【6500字长文,深度解析汪曾祺作家之路,读完约需16分钟】

一个名字可能会埋没一个人,就像《山河故人》这本书名,让完备收录了汪曾祺怀人忆旧系列散文的一本书被掩盖在同名电影《山河故人》之下。

实际上,同名为《山河故人》的书与电影并无交集。电影《山河故人》是贾樟柯导演2015年上映的电影,书籍《山河故人》是收录了汪曾祺(1920-1997)怀人忆旧系列散文的散文集。

本文将从隐藏在《山河故人》怀人忆旧散文中的蛛丝马迹,去探究汪曾祺这位自称“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的作家是怎样炼成的。

一、有趣有料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作家:汪曾祺

在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中,不论古今,人们多寄情于山河,“依山而居,临水而栖”是从古至今居者的向往,而且中国人是最念旧的,“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思念总伴随着过去的故人,和着曾经的光景,寄念逝去的美好。

《山河故人》这本书中收集的散文,处处可见汪曾祺对走过的山河、经历过的故人的真情实感。

提及汪曾祺,有人想到的是他干净的文字,易懂的语言。有人想到的是大师级小说家,有人想到的是他对白话文独一无二的贡献。

汪曾祺著作很多,经典的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脍炙人口,小说集、散文集、作品集多部,还参与京剧《沙家浜》剧本的编修。

但看完《山河故人》,从汪曾祺自述生平的散文中,可见他深入到骨髓的,生活在人间的烟火味。

从家中的住宅,到祖父吃的咸鸭蛋、父亲的画室、街巷的玩艺器物,到给朋友做的菜食、七十书怀还提及的墨汁,他就像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一个普通老爷子,介绍自己从幼年起的生平趣事。

放下汪曾祺在文学上的成就不谈,他确实是一个有趣又有料的人,吃、喝、玩、乐无一不精,诗、书、文、画无一不通。

例如他年轻时爱唱戏。唱过青衣、梅派,后来改唱余派老生,大学唱过昆曲、吹过笛子。

而他年纪长后爱好“写写字,画画画,做做菜”。

书法上,他幼时练过字有基本功,从描红模子开始,十一二岁时在祖父教导下临大字、小字,后来在一位韦先生教导时临《多宝塔》,在父亲指点下写了一段时间的《张猛龙碑》,后来读帖,形成了自己的一种字体。

画画上,他的父亲是画家,他自小爱看父亲画画,对画画的用墨、用水、用色有领会,从小学到初中都“以画名”,作品曾被装裱展览,但高中功课紧后就不再画画,大学也极少画画,工作后没再画画。

直到被“运动”促成重拾画笔,常把印象派的画法融入国画,自称“遣兴而已”,此时多人求画,自称是“只是因为是作家的画,比较别致而已”。

做菜上,他奉行“必须自己去买菜”,爱逛菜市,认为“菜市更有生活气息一些”,将逛菜市和做菜当成是轻量的运动,对成天伏案的人改换身体姿势有好处。

他做菜还有些心得,例如“做菜待客,须看对象”、“做菜要实践,要多吃,多问,多看,多做”。

看汪曾祺的文字,生活气息随处可见,似乎只要生活还是原来的模样,不管因为被盖帽、被运动带来多少不快,都能时刻找到乐趣。

二、怀人忆旧,在追忆往昔中盘点属于汪曾祺的里程碑

回忆往昔,我们能记住的事情通常是生命中的重大事件。汪曾祺也是如此,《山河故人》收集了他怀人忆旧的散文,里面许多文字都与他生平的里程碑紧密相连。

《山河故人》全书分为四个部分:我的世界、西南联大、我的师承、故人偶记。

其中,在“我的世界”这一部分,是汪曾祺对家乡、家人、自己的自述,这一部分记载的多是他到西南联大求学以前的事件,以及年老后的一些回忆记录,也是独属于他自己的精神世界。

“西南联大”是汪曾祺生命中的重要部分,进入西南联大后,他的生命中多了影响他深远的沈从文先生,还有金岳霖、吴雨僧、唐立厂、闻一多等先生,以及他的同学、朋友们。

“我的师承”记载了汪曾祺对沈从文的多篇文字,他对沈从文其人的理解,对沈从文作品的见解、自己受沈从文的影响,以及字里行间,他对文学的见解。

“故人偶记”这部分集结了汪曾祺与故人的生活往事,可以从中旁观他的生平,以及对生活的记录,也许是因为在特殊年代受到过特殊的对待,也许是因为多年写作形成的抒情文风,留下来的文字多是趣味与平实的生活细节。

盘点属于汪曾祺的里程碑,可以用他在69岁左右写作的《自报家门》一文来对照。

汪曾祺1920年元宵节出生在江苏高邮的一个“旧式的地主家庭”,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贡”,父亲多才多艺,早逝的生母“读过书”、过着“闺秀式的生活”。

他的小学和初中都是在本县读的,国文课的作文几乎每次都是“甲上”,其中一位高先生所授的,明朝大散文家归有光的几篇代表作对他的影响很深,他认为归有光“以轻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物,亲切而凄婉”和他的气质很近。

他读的高中是江阴的南菁中学,学校注重数理化,轻视文史,但他买了一部词学丛书,课余用毛笔抄宋词,不仅能练书法,还能略窥词意,词的抒情、多写离别,与少年人无端的感伤情绪相合,也赋予他在写小说时隐约带着的哀愁。

他读高中二年级时,日本人占领了江南,他与祖父、父亲在一个村庄的小庵里避难住了半年,这期间除了考大学的教科书,他只带了《沈从文小说选》和《猎人日记》两本书,这两本书对他的写作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9年,汪曾祺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期间与同学创办了校内的《文聚》杂志,开始不断在杂志上发表诗歌和小说。

1944年离开大学后,他在昆明郊区一个联大同学办的中学当了两年教师,期间与后来的妻子相识相恋。后来又到了上海一个私立中学教了两年书,直到1948年离开上海到北京。

失业半年后,汪曾祺在北京历史博物馆找到工作。

后来北京解放,他报名参加了四野南下工作团,想一直打到广州积累生活经验,却在武汉就被留下来接管文教单位,后又被派到一个女子中学当副教主任,做了一年后,又回到北京在北京市文联工作。

1954年,调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

他对民间文学很有感情,不过在1958年,他被错划成右派,下放到长城外面的一个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将近四年,“比较切实地看到中国的农村和中国的农民是怎么回事”。

1962年,摘掉右派帽子后,他被调到北京京剧团当编剧,这是他工作的最后一站。

也许就是因为这些在人生里程碑中的变故,在《山河故人》收录的散文里,有些时光被轻描淡写便跳了过去,有些平实的生活却被仔细的镌刻了下来。

三、源于生活,抒写生活,抒情的人道主义作家是这么炼成的

汪曾祺很早意识到要把现代创作和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且他在写作中非常重视语言,他的作品语言很有特色,用他自己的话说,“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山河故人》收录的怀人忆旧散文,隐藏了他成长为一位“抒情的人道主义作家”的蛛丝马迹。

1.“旧式地主家庭”特有的古典文化氛围滋养

可能是因为从小生活在传统文化氛围中,在祖父、父亲的影响下早早开始习文练字,汪曾祺从小学开始就是老师们喜爱的学生,时而在自述中出现老师“喜欢我”这样的表述。

与传统的中国家庭一样,祖父祖母是汪曾祺幼时敬重的长辈。

祖父在前清末科中过拔贡,虽然没能考取更高的功名,也没能做官,但他赤手空拳创出了丰厚家业,田地很多,还开了两家药店,是很有名的眼科医生。

祖父药店的信誉很好,为人看眼病不收钱也不受礼,“生活俭朴”、“自奉甚薄”却舍得花钱买古董字画,“有点浪漫主义气质,诗人气质”。

但也有不太一样的地方,汪曾祺能真切地感知到祖父“是个人”。例如在外避难时,祖父会跟他说起自己的艳遇,这样的经历不是每个孙子都能体验到。

祖母也是汪曾祺记忆深刻的长辈,他知道祖母的父亲是本县最有名的诗人,对祖母勤劳、针线很好、对祖父照料周到、吃长斋的细节记得很牢,还记得祖母很喜欢他,当自己年老了,自己与祖母长得像。

受这个“旧式地主家庭”特有的古典文化氛围滋养,和祖父一样,汪曾祺对名利看得淡,他曾说过“希望我就是悄悄地写写,你们就是悄悄地看看”,颇有中国传统“隐士”的风格。

2.“总是活得很有兴致”的父亲,是影响汪曾祺最深的家人

父亲通常很容易成为了自己子女的“偶像”,更何况汪曾祺的父亲金石书画皆通、多才多艺、文武双全,而且给予他深刻的父爱。

这父爱,主要体现在家庭最重要的爱与传承上。

《山河故人》的第一部分“我的世界”中,有大量文字关于汪曾祺的父亲。

在汪曾祺的眼里,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更让他自豪的,是父亲的名言“多年父子成兄弟”。

家庭的最要意义在于爱和传承,汪曾祺从父亲身上继承了“多年父子成兄弟”的父子相处方式,后来这也成了他与自己儿子的相处方式。

汪曾祺的父亲在南京读过旧制中学,年轻时是运动员,玩过各种乐器,后来大部分时间用于画画和刻图章,手很巧会做各种玩意,为人随和没架子,后来以为人医眼为职业。

他与父亲之间的许多件事情都让我印象深刻:

一是生母病故,父亲不再养花,还亲手给她糊了几箱子冥衣,按照生母生前的喜好,做出能分得出羊、鼠、狐皮的四时衣物。

二是父亲做“孩子头”领一群孩子玩,到麦田里放用胡琴的老弦亲自糊的蜈蚣风筝,用小西瓜皮镂的西瓜灯。

三是他小时候偏科,父亲关心他的学业,但不强求,从未指点过他画画,只对他练书法提过建议。

四是他初恋写情书,父亲在旁出主意,还会带着十几岁的他喝酒抽烟。

五是他在昆明时,父亲在信封里用玻璃纸包了一小包“虾松”寄给他,是他最喜欢的口味。

父亲的博学与随和,后来也在汪曾祺自己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在《自报家门》一文中说过:“如果我还不算太笨,大概跟我从父亲那里接受的遗传因子有点关系。我的审美意识的形成,跟我从小看他作画有关。”

汪曾祺从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小说、散文、戏剧、文论、新旧体诗等各种体裁皆有涉猎,在书画方面也有所著,可以说与父亲一脉相承。

最为重要的,是父亲“总是活得很有兴致”,这一点让汪曾祺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了,如何去发现生活的美,感受生活中的每一处细节。

在他的作品中,有很多细节都来源于少年时观察到家乡的各个角落,用简单的语言组合起来后,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卷。

汪曾祺与自己的儿子之间关系融洽,例如儿子刚从幼儿园毕业,学会汉语拼音,就用拼音给他写了第一封信。后来儿子的几次恋爱,他“闻而不问”,了解但不干涉,与父亲以前对他的做法同出一辙。

汪曾祺还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认为“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这样与子女的相处态度,不能不说与他自己父亲的做法殊途同归。

3.老师们的“喜欢”,是陪伴汪曾祺一路成长的养份

读《山河故人》,对一个句式的印象深刻:XXX很喜欢我。

幼年时,祖父喜欢我。祖母很喜欢我。父亲很喜欢我。二伯母很喜欢我。

上学后,王先生很喜欢我。高老师很喜欢我。王先生很喜欢。韦先生很喜欢我。

而到了亦师亦友的沈从文这里,汪曾祺用的句式有些不一样:“沈先生很欣赏我。我不但是他的入室弟子,可以说是得意高足。”

老师们的喜欢与欣赏,伴随汪曾祺一路成长,在他的记忆中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印记。

比如幼稚园时的老师王文英先生,一句一句地教会他们所有的歌舞表演,有些内容汪曾祺在几十年后还记得,曾经在幼稚园中给予他的特别关心、特别喜爱,让他多年后还写出“师恩母爱,岂能忘怀”这样的诗句。

比如从五年级到初中的国文老师高北溟先生,汪曾祺从他那里受到了启发,“小说的描叙要使读者有具体的印象”。

高先生选文章的标准“有感慨,有性情,平易自然”,这种“人道主义”倾向,以及对归有光文风的接触,都对他汪曾祺后期的文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另一位国文老师韦子廉先生在一个暑假里教过汪曾祺,教了几十篇桐城派古文,这些桐城派古文对他文章的洗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避难住在城外的小庵里,他除了教科书外就读两本书,《沈从文小说选》和《猎人日记》,这两本书对汪曾祺后来的写作风格影响深远。其中沈从文同为20世纪中国的文学大师,是他进入西南联大后的老师。

沈从文先生讲课“毫无系统”,没有课本,就是每周让学生写一篇习作,第二周上课时就学习的习作讲一些有关的问题。

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这句话被汪曾祺引为小说学的精髓,认为沈先生的话浸透了淳朴的现实主义精神。

沈先生在上课时还说过“要训练自己的感觉”,汪曾祺深以为然,认为“对于颜色、声音、气味的敏感,是一个画家,一个诗人必需具备的条件”。

在解放前那些年代里,当许多现代作家对“人应当怎样活下去”这个问题绝望,表现出低沉、哀悼、尖刻、愤世疾俗、冷嘲等等调子时,1945年,沈从文在离开昆明前郑重地跟汪曾祺说:“千万不要冷嘲”。

在提及某些作品的玩世不恭倾向时,沈从文说:“这不好。对现实可以不满,但一定要有感情。就是开玩笑,也要有感情。”

沈从文的小说“调子自然不是昂扬的,但是是明朗的,引人向上的”,这些作人和作文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汪曾祺。

汪曾祺和沈从文一生亦师亦友,在《梦见沈从文先生》的短文里,他还记得沈先生在梦中说的话虽无多少深文大义,但是很中肯。或许这就是他当时以梦寄思的痕迹。

4.环境造人,更成就汪曾祺源于生活的文学之路

汪曾祺的文字干净,语言易懂,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的文字描述很多平常的物件、事情。

《山河故人》中的第一篇《自报家门》,将汪曾祺对自己家乡人事物的细致观察展示得纤毫毕现。

翻译过他几篇小说的法国一位女士问了他一个问题,为什么他的小说里总有水?即使没有写到水,也有水的感觉。后来他自己回想,是因为他的家乡是一个水乡,他在水边长大,被水影响了性格,也影响了作品的风格。

事实上,就像沈从文的小说多能在《从文自传》中找到原型,汪曾祺的许多作品,也描写了跟自己生活经历有关的内容。

例如,在环境上,他写过许多关于自己家乡、居住过的地方场景。比如汪曾祺小学和初中所在的小城,是很多篇小说的背景。比如《幽冥钟》是城北承天寺罗汉堂的一口钟。

小说《异秉》中所写的老朱,每天要到大淖去挑水,汪曾祺小时候就跟着他一起去玩。小说《受戒》写到的庵与和尚生活,就是汪曾祺曾与祖父、父亲一起避难的城外小庵的场景。

再比如,在人物上,汪曾祺的作品中,有些人物是确有原型的。

像小说《徙》中的高先生写的是教过汪曾祺的高北溟先生,小说开头还引用他小学就读学校的校歌。小说《珠子灯》里写的孙小姐,原型是汪曾祺的二伯母。

读汪曾祺的文字,很容易就被他带进他用文字构建起来的世界。

比如他写祖父生活俭省,不过只用一句话:“他爱喝一点酒,酒菜不过是一个咸鸭蛋,而且一个咸鸭蛋能喝两顿酒。”

一句话不过30个字,就生动地勾勒出一位旧式家长喜爱喝酒,但只用半颗咸鸭蛋就一顿酒的俭省形象。

比如他写大学同学蔡德惠,这是一个“说不上什么交情”的同学,而且“彼此似乎是毫无往来”,汪曾祺只写了一个假日见到他的样子,便让人意会他说“自此他成为我一个不能忘去的人”。

“觉得人世甚不寂寞,大有意思”,已然是将蔡德惠引为精神上的知己。

还有一篇描写归家的文字《雪湖》,写他自己放寒假回家,与三个跑生意的买卖人一起经高邮湖面走到高邮,接近县城家,他走进了一个小饭店,看到墙上的八字小对联“家常便饭,随意小酌”。

长途跋涉后回到家的附近,那种感觉要湿了眼眶。

源于生活,抒写生活,比常人更为细致的观察,对人物、人物所在生活环境的观察,这便是汪曾祺写作的重要原则。

四、结语

与其说《山河故人》是一部散文集,不如说是一部汪曾祺的自传。

读《山河故人》,汪曾祺在怀人忆旧的散文中,用一贯干净、易懂的语言,“悄悄”勾勒出了自己一生的故事。

幼小时在旧式家庭中沾染的古典文化氛围,生母早逝后从父亲身上感受到的带有“童心”的爱与陪伴,求学路上老师们亦师亦友的指点与陪伴,整个成长的环境,成为他在面对特殊事件时仍能感受到家庭温暖,乐观向上的源动力,让他能保持本心去感受生命中的善意与乐趣。

而这份源动力,在写作的过程中又不断重温、再加热,一直陪伴他将“童心”保持到晚年。

贾平凹曾评他“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读《山河故人》,身为一名写作者,更多的感受到,在汪曾祺的成长中留下过痕迹的事物,多数都被他引用到了自己的作品中,这也是“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作家,用自己的人生书写“人道”的一生。

这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以我手写我心的表现吧。

身历千事,眼观万物,凡事皆有趣处,凡事皆可入文。

【原创文章,盗版必究。欢迎点赞并关注@沙拉观照,与沙拉一起静观世界,照见事理,用心解读生活,观照事物内里。】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1)
  1. 我姓赵i2023-11-06 01:10我姓赵i[台湾省网友]27.109.48.194
    汪曾祺散文真让人如痴如醉读了《山河故人》感觉心灵得到了洗涤纯粹文学情怀让人敬佩。
    顶1踩0
相关阅读
汪曾祺《如意楼和得意楼》《小说的散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汪曾祺《如意楼和得意楼》《小说的散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文本一:如意楼和得意楼节选汪曾祺竺家巷是一条不很长,也不宽的巷子,巷口就有两家茶馆

2024-01-06

天目书单 汪曾祺回忆老师沈从文:他讲课都是经验之谈 没一句从书本上抄来的话

天目书单 汪曾祺回忆老师沈从文:他讲课都是经验之谈 没一句从书本上抄来的话

启蒙、授业恩师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至为重要,有时甚至能决定一个人的人生方向和毕生成就,大师也不例外

2023-01-18

汪曾祺:语言像树 一枝动 百枝摇

汪曾祺:语言像树 一枝动 百枝摇

「来源: |蝴蝶为你朗读 ID:dancingbutterfly2271」文学与语言蝴蝶为你朗读,让声音插上情感的翅膀语言不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应该提到内容的高

2017-04-22

《人间草木》:看汪曾祺如何用平淡文字 来描述人与人的深情之美

《人间草木》:看汪曾祺如何用平淡文字 来描述人与人的深情之美

因为真爱,就是一柄利剑,能够刺穿一切的不美好

2007-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