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南怀瑾老师:这句名言是历代中国政治哲学和用人行政上不变的原则

时间:2023-06-08

而且必须尊士,尊重当时所谓的士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39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这句名言是历代中国政治哲学和用人行政上不变的原则

本文摘录自 《孟子与公孙丑》

孟子希望那时的诸侯们怎样转变呢?他认为如果他们不愿在历史上蒙羞,留下恶名,就要赶快改变作风;而改变之道,在于“贵德”,尊重政治的道德,推行道德的仁政。而且必须“尊士”,尊重当时所谓的“士”。因为当时教育还不普及,“士”就是少数贤良的读书人、知识分子。其实上古真正的“士”并不如此简单,在中国文化里,典型的“士”应该像《礼记》中《士行》、《儒行》篇中所记述的读书人,是在思想、言行、学问、道德、修养上都有卓越成就的知识分子。现代人大学毕业为学士,进而硕士、博士,这些只是学位的名称。有人拿到了这种头衔,实际上也许是不“博”、不“硕”、不“学”也不“士”的。

领导人除了“贵德尊士”之外,同时还要做到“贤者在位,能者在职”。“贤者在位”就是贤人的政治,这不只是孟子的思想;与他意见相反的墨子,当时也提出了“尚贤”的主张。虽然孟子反对墨子某一部分的思想,但是在这一点上,他们的观点是一致的。

下一句“能者在职”和上一句“贤者在位”两句话,从文字上粗看起来好像是同一意义,一般人会认为在位就是在职,在职就是在位;贤者就是能者,能者就是贤者。其实,这两句话大有差别。

古代的政治体制,位是位,职是职。以现代观念来说,“职”是负责执行职务、具有政治权力的行政人员。“位”不一定负责执行,而是说有智慧、有见解的人执掌决策、清议、评审、监察等官位。他们虽然位高而清贵,并无执行政策的实权,如清代翰林大学士等的显位便是。上古官制中有三公之位,也是“在位”的一种体制。“三公坐而论道”,并不以行动去执行事务,是专门对政治给予策划、建议、诤谏的。帝王一有不对的地方,他们就严肃起来,开口说话了。至于执行政务的事,便由有才干、有能力的人在职务上去实施、去执行了。

从前有一位同盟会的元老曾经对我说过,对任何人,即使有很深挚的友情,也不可以拿国家的官位当做人情送。可以送钱,送别的东西,但不能送官位。这个意思也就是“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的道理。

国家为政当如此,个人事业也一样。譬如投资开一家公司,结果因为是岳父、是内弟,不问他们是不是贤或能,就拉到公司来当权做事。如果他们是贤的、能的,当然没问题;但是,如果是不贤、不能的,你这家公司就非垮不可。当校长、开医院,做任何事都一样。

现在我们实施民主政治,也要贯彻《礼运篇》的精神。但是所谓“选贤与能”,这里要注意贤、能是分开的。当然,既贤又能的人更好,不过这种人才恐怕少之又少。我们只要深入研究历代官职的人事制度,就会发觉古人的确不简单。例如这一张娱乐用的《满汉升官图》,它标示清代人事官职的遴选制度,也是德第一、才第二、功第三、良第四、柔(服从)第五,这是升迁的顺序标准。许多人看了西方文化的什么人事管理学就以为了不起,其实我们几千年以来,自己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可真是多得很,可惜自己把它堆在仓库里当废物,不知道去挖这些宝藏。

孟子又说,做到了“贵德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才可以施仁政,行王道。然后到了“国家闲暇”的时候——要注意“闲暇”两个字,并不是各级的公职人员坐在办公室里无事可做,看报、喝茶、打毛线。其实,社会安定,民富国强,政简刑清,天下太平无事,才是“国家闲暇”的状况。在全国上下皆得清闲的时候,“明其政刑”,整理内政,修明政治和法令,在这种政治形态之下,别的大国也不敢来侵犯你了!

读了《孟子》这一段文章,正可作为孔子在《礼运篇》里所提出“选贤与能”的最好注解。孟子在这一段中,提了德、士、贤、能四种人才分类。他的“贵德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的名言,成为历代中国政治哲学和用人行政上不变的原则。在过去的历史上,历代的明君良相也都是深深了解这个道理,以这个原则施行于用人行政上面。当然,这又限于所谓“明君良相”才能懂得;等而次之,如历代的庸碌之主,便不大明白了。至于昏庸的,更不用谈。

孟子这三句当中的“贵德尊士”,是一大原则。不过,这个“士”字,包括了后世“才与学”这两重含义的综合。说它是一大原则,是因为无论贤者与能者,都必须以德与才为至高无上的标准。贤德者未必有才能,有才能者不见得尽是贤德之士。这是古今中外人才智力的差等,绝对无法平等的。所以孙中山先生也讲智、贤、愚、不肖,是等差平等的。所谓等差,是不能齐头并论;所谓平等,是人权基本上立足的平等。我们明白了孟子所说的重点,便可对“选贤与能”的道理有了明确的认识,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随随便便认为都是贤能了。

我们读历史,当然要认识历史,在过去历代帝王专制的政权上,许多开国的明君良相对于这个原则天生都搞得很清楚,不必读了《孟子》才懂得。只可惜他们缺乏孟子所说的王道仁者的思想。举近代的历史来说,如清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便是集这个治术的大成者。他们懂得如何安置贤良方正、博学宏词的贤者们,把他们的位置摆得清而且高,使他们沾不到一点实权。至于放任地方行政长官的时候,大体上都只责成他们有治理的才能,不大过问那些小德小行的缺点。当然,有贤而有德的能员,如清初的汤斌、陆陇其等名儒,更是极为欢迎的。

我也常说,大家要研究政治上的人事制度,非要完全读通《通典》、《通志》等十通不可。不过太难了,还不如好好研究一下满清末年的一张娱乐用的《满汉升官图》,便可看出历代帝王政权的用人行政的确有他们一套,并不是随便胡来的。他们用人的标准是以“德、才、功、良、柔”五个字的原则做标准,以出身学历经历的“由”字辅助,责“赃”罚罪,以贪赃枉法的“赃”做根据。由此升迁调降,看出他们对孟子的“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的理想与做法真推崇备至。这是中国文化的结晶,是人事行政管理科学的良模。这张图表和解法,学者另有专文,我只是略加说明而已。这张图并不完全为纪晓岚所作,而是清朝翰林院中一班穷翰林们集体的杰作;只因纪晓岚名气大,后来便都挂在他的名下了。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南怀瑾老师:这句名言是历代中国政治哲学和用人行政上不变的原则》,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理型语文教师备课福利」|名师教案:部编教材必修一第七单元(二)

「理型语文教师备课福利」|名师教案:部编教材必修一第七单元(二)

...针对客人的观点,主人提出反驳。可分为两个层次:一、变与不变;二、取与不取。(注意抓住“且夫”等关键性词语来理清思路)变不变逝者如斯(水)未尝往也(水)盈虚者如彼(月)卒莫消长也(月)时刻在变(人)无尽...

2007-11-10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