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浅谈靖远张氏古琴艺术(文/房振国 图/房宁)

时间:2023-05-24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被誉为哲学性的艺术或艺术性的哲学,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古代文人的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458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0 分钟。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被誉为哲学性的艺术或艺术性的哲学,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古代文人的必修之器。古琴也是儒学重要的六艺之一。《诗经》中就记载着“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等优美诗句。

历史上著名的琴家有孔子、蔡邕、蔡文姬、嵇康、李白等等。

古琴音乐所蕴含的音韵在琴曲的标记性、音乐的结构性方面是非常优雅的,集中体现了中国音乐体系的基本特征,尤其是构成了汉族音乐审美的核心。古琴艺术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因此,二〇〇三年十一月,具有悠久历史的古琴艺术继昆曲之后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古琴曲《高山流水》蕴含的故事,多数人都很熟悉。俞伯牙在自然环境中自娱自悦、修炼琴艺,以致后来钟子期成了“知音”。在这种情形中,音乐对于它的行为者及“知音”来说,讲究的是意境,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对人生、对大千世界的所体验到的某种冲动的意境。那种意境是纯净的,也是朦胧的,是超脱的,也是无功利的;它是心灵与自然的感应与沟通,是精神与灵魂的凝练与升华。

古琴的乐器本身也充满着传奇的象征色彩。比如,它的长度为三尺六寸五分,代表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琴面为弧形,代表着天,琴底为平,象征着地,为“天圆地方”之说。古琴有十三个徽,代表着一年有十二个月及闰月。古琴最初有五根弦,象征着金、木、水、火、土,并与《易经》学说相关联,有自身完备的理论体系。后来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为了增加士气,又加弦一根,是为武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古琴演奏的琴谱不是用简谱中的阿拉伯数字作为音符,更不是西洋曲谱中的五线谱,而是文字谱。文字谱是用普通文字详细描述弹琴时的定调、弦序、徽位,从而规定音高、音色和时值等的一种记谱法。我国现存唯一的文字谱是《碣石调·幽兰》。这种琴谱可以解释非常复杂的演奏方式,但却不标明精确的节奏,这正是古琴文化特征有意义的地方。因为从文化构成的角度来说,不标明精确节奏是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一种“有规而无格”,依谱而又不拘泥于谱,自由而又不失规矩的精神现象。这与中国书法和国画等艺术中追求的依“法”而不拘泥于法的境界是一样的。由于文字谱过于繁复,使用不便,唐代琴家曹柔创制了一种用符号记录弹奏音位、手法,较文字谱更为简洁清晰的琴谱,称为减字谱,由唐代一直沿用至今。

(古琴拓片局部)

靖远张氏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扬与靖远厚重的历史文化和靖远古琴艺术传播密切相连。

靖远地处古丝绸之路要塞,黄河之畔,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从民间珍藏有宋、元、明、清等各个朝代斫制的良琴和极为少见的古指法乐谱和琴乐手抄本(靖远图书馆也存有毛笔手抄本古琴谱)以及历代靖远本籍或客籍名士创作的反映古琴音乐艺术活动的诗、词、赋来看,古琴艺术在靖远的产生,从宋代就已经开始。自明代建卫,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一些文化人物研习古琴艺术颇多,以此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其中不乏造诣独到者,如明代的路升、彭泽,他们身体力行,极力弘扬古琴艺术,从而使靖远的古琴音乐绵绵不绝,对古琴艺术的传承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推动了靖远古琴艺术的发扬光大。清康熙《重纂靖远卫志》收录有名为“樗斋”以及“清意逸者”所撰的两篇《乐琴轩记》,其中有记述:“人处富贵之地而能乐古人之乐者,世不多见。何哉?富而易以淫,贵而易以骄,求其乐天循理而托物以为禁戒者,非读书之广有道之深其孰能与于此哉?余东床客路升彦扁其私室,曰乐琴轩者,正为此也。”明代靖虏卫人路升不仅长于诗词写作,而且古琴艺术造诣精深,故书斋取名“乐琴轩”,曾著有《乐琴轩》一卷,其内容吟古琴者颇多,在当时很有名气。明弘治年间,明代兵部尚书彭泽青年时期游学来到靖远,寄身法泉寺岩洞潜心读书,整日用功,不知疲倦,待到夜晚寂寞之时,尝以明月琴声相伴。彭泽咏法泉寺“东山八景”诗中有《草亭琴趣》一首:“白云深处草堂深,洗耳宫商太古音。莫笑钟期今去远,清风明月自知心。”

(张慎微先生珍藏的古琴谱)

清末之际,古琴艺术在甘肃的发展日渐衰落,能抚琴者寥寥可数,且主要集中在靖远、兰州、天水等地。而大量历史资料说明,靖远地区古琴艺术的传承相对更好些。

晚年从榆中移居到靖远的孝廉方正刘觐丹,据说他曾保存有瑶琴五张,都是宋、元时所制。其中有一张名为“石麟”的宋代古琴,精工雅致,九德具备,实属佳品,与一并珍藏的《五知斋琴谱》、《自远堂琴谱》被他视为至宝,每日读谱操琴,习之不倦。一旦遇有危难,刘孝廉对家里值钱的东西全然不顾,唯将朝夕相对的两个琴谱视如其命,后来他干脆让家人将琴谱缝制于自己的棉袍之内,随身携带,不离左右。

靖远还有一位视琴如命的琴人,就是杨绍周。民国年间,杨绍周因经商长期泛舟津闽等地,曾以琴会友,享有美誉,闲暇之际,时常读《易》弹琴,最为喜弹《梧桐一叶秋》琴曲。据张思隋先生讲述,杨家在靖远是经营水烟坊的,烟馆还在津闽一带有分号。杨绍周在天津时恰逢张子谦先生(近代中国古琴四大宗师之一)亦在津,有缘习琴。琴艺精湛的杨绍周先生同样爱珍藏佳琴,他曾藏有元代斫琴名家朱致远所制仲尼式古琴一张,传闻此琴通体蛇腹断,音韵超绝,堪称稀世珍品。琴腹内题有上款“大元甲申或古晾材”,下款“赤城朱致远制”两行楷书。抗战时期,日本飞机误将靖远视作兰州进行轰炸,杨绍周在躲藏日军炸弹的时候,总是不忘携琴在手,紧急关头还以身护琴。

一九八二年,靖远杨绍周、张慎微、张尚瀛、党世才、张思隋等人组织成了“靖远县古琴研究小组”,开展艺术交流活动。一九八三年冬,甘肃电视台到党世才家中录制了靖远古琴研究小组的演奏活动,参加活动的有杨绍周、党世才、靖远师范音乐教师李振荣、张慎微孙女张笑晴等人,其中党世才、张笑晴抚琴演奏。此次靖远古琴演奏交流活动在甘肃电视台播出。党世才还多次出席“全国古琴打谱学术经验交流座谈会”,两次参加“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曾担任“九五国际古琴交流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翻译并演奏(明代《神奇秘谱》)中之《大雅》、《古风操》、《敦煌古乐》中之《品弄》、《缺字弄》等曲,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研所录音、录像、出版发行,并在靖远长期举办古琴艺术培训班,培养青少年古琴演奏人才。

(张氏家族琴艺活动)

在古琴的传承与弘扬方面,靖远张氏家族尤为突出。

张氏家学渊源深厚,传统文化造诣精深。他们谙于书法,工于绘画,长于文学,练于琴艺,素以“琴、诗、书、画”传家。据《张氏家谱》记载,“张氏古琴”始于张珍。“张珍,字席臣,后改名儒珍,天禄仲子;性直戆,精医,幼时读书頗慧,因家计遂作商,屡游湖北、蜀川、秦州、凉州之地;常居泾阳,与进士田得吉友善,田官陕西太公,就养于官。田太公乃邑明经,讳汝霖,工草隶书,精于医,善鼓琴,每来泾,恒数月相居,因执弟子礼,得授医术、琴理;作琴数张,音皆雅妙。邑琴士杨德卿鼓之,称其音近高古,世亦不能多得”。这段文字记载了“张氏古琴”的源起。“张氏古琴”自张珍始至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已传承六代,第一代琴人张珍、张炳南,第二代琴人张云锦,第三代琴人张慎微,第四代琴人张思隋,第五代琴人张小朝,第六代琴人张艺尹。

张氏家族不但弹琴,也能斫琴,张云锦先生(号小霞)就是一位弹琴斫琴高手。现保存在靖远县博物馆中一张古琴,就是张云锦先生制作的,此琴长118厘米。宽17厘米,厚3.5厘米。琴腹有张云锦题写的“松韵”二字及两枚阴刻印章,并有文字“余光绪戊午春作琴数张,有十七人,各与一张,并附琴学入门曲谱,弹琴或可有益于身心。小霞记”。此琴制作精致,琴身秀美,保存完好。我收藏的一张张云锦先生的古琴腹部拓片。拓片上方自刻隶书“龙吟”和遒劲流畅的行书作品,内容是:“光绪三十三年,余作琴二张,得明成化时房木,鼓之音无凡响,因名龙吟。每一鼓,令人心中静定,全无尘世之想。小霞记”。下方刻有两方篆刻印章,一方词云:“吾爱此响如松之风而竹之雨,涧之滴而波之涛也。”另一方词云:“几回拈出阳春雪,月满西楼下指迟。”由此可知,张云锦先生在光绪年间,就斫琴十九张。现在,还有数张古琴流传保存在张氏宗亲中。近几年,我在靖远张氏家族及亲戚中调查了解,张老先生制作这样多的古琴,并非卖琴,而是给自己和子女们做的,也有送给好友的,为的是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扬。他有十一个子女,个个都会抚琴,其中七个姑娘,有一个姑娘六岁就学会了抚琴,因为人小胳膊太短,够不上琴徽,特地为她做了一张短琴,这在中国古琴史上恐怕也是创举。同时,他还给每位子女琴谱一部,也让孩子们自小抄写琴谱。他的二姑娘因为毛笔字写得好,当时靖远官衙的一些公文都是请她抄写的。张氏家族还有一个传统,就是姑娘出嫁,就将古琴和字画当做嫁妆陪嫁。在靖远能这样做的,据我所知,仅此县城南关张氏家族。

(张思隋先生讲述张氏家族古琴传承历史)

据张思隋先生说,解放前,曾有靖远筏客子在黄河边山崖上一处废弃窑洞中的一个水缸上发现古琴一张,当时已散为两片,琴背刻琴名曰“翔凤”,后来张云锦得知并赶去察看,筏客子得知张云锦擅长抚琴,就将此琴送于他。此琴经张云锦精心修复后气韵皆佳。

张云锦先生不但是位斫琴抚琴高手,对古琴美学研究也有独特之处,著有《琴品》一文,共二十四章,从二十四个方面探究古琴美学,是四言的句子,与《司空曙诗品》同一格调,为现知全国唯一留存的以《诗品》结构撰写的古琴美学评论性文章。其中第二章小题为《鬆秀》,其词云:

依依者柳,灼灼其华。秀若桃李,鬆若蒹葭。

神妙宛转,流水天涯。如珠走盘,如锥画沙。

风和意畅,玉树兰芽。升堂入室,可望伯牙。

他整理编辑的《友石斋琴谱》、《晚香山房诗稿》等原稿多在甘肃省图书馆保存。

张思隋先生也继承了祖父张云锦斫琴的手艺,几年前他去海南时看到了一根杉木,反复摩挲敲打后觉得可以做琴,就做了一张仲尼式的古琴,就差最后上漆了。他弹古琴也是父亲张慎微教的。张思隋讲述:“我父亲不仅抚琴,还擅长绘画、摄影、写作。那一本署名为魏晋的《兰州春秋》就是他写的。父亲编撰的《北魏墓志刀刻法研究》曾受到郭沫若的来信称赞。”

(张小朝修理古琴)

现供职于白银市教育局教科所的张小朝先生,即“张氏古琴”五代传承人,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高级教师职称,中国古琴协会会员,甘肃古琴协会常务理事,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艺术教育委员会理事,白银市教科所艺术教研员。张小朝继承了张氏家族书法绘画传统,书画作品多次入选省市展览并获奖,也自小就喜欢古琴。他二姐张笑晴曾向祖父张慎微及杨绍周老先生学习古琴。二姐在家中习琴时,张小朝就被优美的古琴声所吸引迷恋,后来他业余刻苦学习古琴演奏,并继承了家族斫琴的传统。近几年,张小朝已斫琴数张,并业余培训古琴演奏新手。

由于流行音乐的普及,古琴艺术渐渐被多数人忘却。但是,随着国学的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古琴——中国这一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及娱乐方式,将逐渐被大众接受。因为古琴演奏很能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个性和生命中的最为原真的东西。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时代,学习演奏或听听古琴,也许能让我们的心灵从这淡雅的琴音中去除浮躁与庸俗,得到宁静与和平。

二〇〇八年八月九日初稿

二〇一七年三月补充修订

(图:房宁)

作 者 简 介

房振国,原靖远县文体局党总支书记,靖远县文广局副局长。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浅谈靖远张氏古琴艺术(文/房振国 图/房宁)》,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古琴 中国文人的情结

古琴 中国文人的情结

...的美好憧憬。今天,王建欣教授将和大家分享中国文人与古琴的故事。何谓“琴德最优”:中国的传统中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首先是重视音乐,重视得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认为天下只有两件事情最重要,一是礼,一是乐,...

2023-01-29 #经典句子

《三国演义》 多看历史名著还是有助于学习中学语文课

《三国演义》 多看历史名著还是有助于学习中学语文课

...就是美妙,平平仄仄的,听起来韵味无穷。电视剧中还有古琴曲《流水》的插曲。听起来极是美好。无论是曹操、诸葛亮,还是周瑜,在电视剧中都有他们弹古琴的情节。看来古琴对于古人来说真是太重要了。只不知道那时候的...

2023-01-29 #经典句子

孟浩然夏日悠闲地乘凉 写一首诗怀念老友 第三句被誉为千古清绝

孟浩然夏日悠闲地乘凉 写一首诗怀念老友 第三句被誉为千古清绝

...声。四周一片静谧。我该怎么去形容这样的安静呢?想用古琴来传达心声,可惜没有人能欣赏。这个时候,我就想起了辛大。我一想,就是一整晚,只能在梦里和他一起欣赏。诗的第一句“天光忽西落”,是指太阳的光线向西隐...

2023-09-14 #经典句子

「美文美图」马晓琼|品读徘徊的《千秋岁

「美文美图」马晓琼|品读徘徊的《千秋岁

...里感受到诗意,琴和箫都是中国古老的乐器,琴指弦乐器古琴。这两句读起来飘逸而摇曳生姿,意味深长,两个“我”字的连用加强了全心投入的分量,琴与诗的意境是相通的,道出对音乐的理解和痴迷。明月下,点题,月的内...

2023-06-18 #经典句子

增长人生智慧的感悟句子 经典入心 寓意深远

增长人生智慧的感悟句子 经典入心 寓意深远

...星眼稀疏,幽宅门前拂清风。翠袖湘裙,独坐池前。清弹古琴,素手弄音。琴声若画,一卷柔美芳景;琴声似诗,氤氲清幽雅意;琴声如泪,滑落一地伤痕;琴心幽忧,映月迷离,水波袅荡,浮碎一池相思。弃琴归去,冷月入窗...

2023-07-31 #经典句子

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有难度 作为老师该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有难度 作为老师该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收集了“伯牙”的资料?你从哪里收集的资料?2、师出示“古琴”的图片。3、“鼓”是什么意思?4、本文选自什么?你怎么知道的?出示老师从网上搜集了相关资料,请你给大家读一读。5、搜集资料除了看课外书和上网之外,你还有...

2023-10-07 #经典句子

2020年江苏高考名师猜题卷1(语文)

2020年江苏高考名师猜题卷1(语文)

...年代,由于家里穷,十几岁不得不出门学艺。从没听说过古琴,到对古琴如数家珍。从第一次选料做琴,到成为小有名气的斫琴师,父亲整整用了二十年。靠着斫琴以及古筝等其他乐器的制作,父亲吃饱了饭,有了积蓄,成了家...

2023-11-11 #经典句子

《中华文化故事》传统文化能给人生带来什么?

《中华文化故事》传统文化能给人生带来什么?

...启发:他们虽没有安眠药,却从不为睡不着而焦躁,或弹古琴,或观松月,或徘徊散步,连陶渊明“披褐守长夜”的“守”字里也透着一种安定和坦然。在无眠的夜晚,这些诗词成为我精神上的加持,我不再痛哭,不再焦虑,不...

2023-10-27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