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鸦片战争为例 用一篇长文说说古代官僚组织的“好话与坏话”

时间:2023-05-19

文章有点长,但是保证很有趣!会看到新的东西

通过篇文章就来说一说古代官僚组织这个话题。文章有点长,但是保证很有趣!会看到新的东西。

我们先说说古代官僚组织的好话。

国家在进行博弈和战斗的过程当中有一条铁律,就是谁的动员和组织资源的能力越强,谁在博弈中就更有机会胜出。那在这方面谁做得最牛?谁能把全国上下的资源都动员起来?中国人最牛。我们在春秋战国时候能够达到的那种组织化水平,让西方人追了多少年?追了两千年,到19世纪的时候,差不多才能追上中国人当年那个水平。

我们就说在春秋战国,商鞅变法那个时候的秦国,他们已经能够做到对全国的老百姓,国家都了如指掌,然后通过一个短时间内打造出来的官僚组织——注意,不是过去的分封制,是官僚组织,老百姓家里每一口猪,每一石粮食,国家心里都有数,国王就像嘴里叼着根吸管一样,在民间嘬嘬嘬,所有的资源他都能嘬上来。

可是西方人就不行了,他是封建制度,领主下面虽然也分封了很多人,很多人种着他们家的田和地,但是他没有官僚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整套的技术体系。所以我看有些资料,西方中世纪的很多领主那真是可怜,他没有征税能力,但是这些粮食又是他的,怎么办呢?所以他们就吃,你看里西方中世纪的那些侯爵、伯爵,往往都吃成一个大胖子,为什么呢?这就替代了征税,他们每年要花半年的时间在自己的领地上巡游,带上自己的老婆,带上自己的丫鬟、马车夫,浩浩荡荡一群人,吃遍自己的领地,每天晚上都是添酒回灯重开宴,生怕吃不够本,为什么?没有征税能力。

可是中国的这种编户齐民技术,它就可以让每一颗粮食都能做到颗粒归公。你要到打仗的时候,那中国这方面的优越性就更强。所以我们看史料当中,在春秋战国时期,死伤两万人以上的战斗大概发生过二十次,其中十五次都是在秦孝公商鞅变法之后的五十年里发生的。你看那个长平之战,赵国人一下子就被秦国人干掉四十五万人,还不含伤员,最后几乎把赵国几乎全国的男丁都杀掉了。

可是这方面你看秦国,那付出的代价也是可怕的,它也要动员相应的人才能打这么大的大仗。据说在昌平之战胶着的时候,秦昭襄王他自己跑到前线,而且把国内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全部征发到前线,堵截赵国的援兵。他就有这个征发能力。可是西方呢?欧洲中世纪的时候最大的大战应该算是十字军的东征,第一次大概也就动员了三万多人,第二次多一点,七万多人,最多也就是这个规模。像英法百年战争的时候,最大规模的战役,英国就几千人,法国有几万人,因为他本土作战,动员能力稍微强一点。

所以为什么我们来自东方的蒙古大军一旦横扫到西方,西方那些领主觉得,“我的老天,黄祸呀”虽然是黄种人的黄,但是我想他心里想的可能是蝗虫那个蝗,没见过这么大规模的部队,为什么?动员能力差,因为他靠的是领主和自己的附庸之间的那种非常细弱游丝的那种权利义务关系来动员战争。就是国王想要打仗,得给自己手下封的那些侯爵、伯爵写封信,打个招呼,说你带上你的马车,带上你的人,带上你的战马,我们打仗去。那他买账就买账,如果不买账,或者是出工不出力的话,国王也没有办法。所以欧洲中世纪时候的战争规模相对来说就比较小。

我们中国人不仅在先秦时代就打造出了这套优秀的文官制度,而且我们还用了两千多年的时间不断地去修正和优化这套系统。那么什么时候达到顶峰?清朝。清朝这个朝代特别有意思,他那十几个皇帝你挨个扒拉数,你会发现没有一个可以称得上昏君,虽然有的有些小毛病。而且清朝更牛的一点是,它把此前历朝历代都会出现的那些王朝权力出现的那些缺陷,基本上都给弥补了。

比方说清朝没有宦官的专政,没有外戚的专权,没有地方的割据。即使是皇子夺嫡,但他也没有出现像唐朝那种为了争夺皇位,大家杀得血流成河。在皇位继承这个最容易出乱子的环节上都没有出过大乱子。所以说清朝应该算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最后发育到成熟的那个顶峰的一个朝代。

有人可能会说了,你这么夸奖清朝,这么夸奖我们老祖宗的智慧,那为什么在1840年的时候,英国人出动一支舰队,用一个小指头就把这样的一个万里长城推倒了呢?轰然倒塌了呢?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话题,为什么清朝在面对特定的威胁的时候,它根本来不及反应,然后脆弱得像一个婴儿呢?

我们就要用鸦片战争为例子,我们来讲一讲清朝官僚制度的劣势。

下面我们就该说说古代官僚组织的坏话了,大官僚组织一个最明显的毛病是它反应速度慢。有一个传说中的动物,叫星期五。什么意思呢?就是星期一早上有人踹了它一脚,一直到星期五的晚上,这个动物才跳起来说,谁踹我?这就叫星期五病。

传统的大官僚组织因为它的神经系统反应太慢,所以一定会患上这种病。鸦片战争的时候,最开始主要的纠纷是发生在广东,可是一封奏报从广州城上达天听,到北京需要多少天?三十天左右,即使是启动当时所谓的五百里加急,也得十五天。一封奏报到北京,皇帝批示过后再到达前线,又是一个月吧?你说这个仗还怎么打?可是官僚组织当它成熟到顶峰的时候,就是所有的权力全部在中枢,皇帝老子不做决定,前线是没法做决策的。所以一个月之后再对战场做出反应,你不是星期五,你又是什么呢?

举个例子讲,1840年的7月5日,英军已经放弃了广东,直接北上,打下了浙江的定海。注意,十二天后,道光皇帝收到的奏报还是六月中旬,林则徐在广东给他打的报告。林则徐在报告上说,皇上你放心,我们这儿准备得万无一失,所有的英军在那儿呆若木鸡,根本就不敢动,你放心吧,已经搞定了。一直到8月9日,道光皇帝才模模糊糊知道,好像浙江出事了,好像定海被打下来了,好像英国鬼子没有林则徐说得那么乖,好像真的要跟我开战了,这已经是又快一个月了。所以你说,这场战争怎么打?

但是今天我说大官僚组织的缺陷,远远不止这简单的这么一点。因为如果说大组织只有这一点缺陷,随着后来有了电报,19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也修建铁路,那应该就解决这个问题了。真正缺陷是传统的官僚制度的一个内生性的缺陷,说白了就是胎里带来的。

传统的官僚制度,你把它摊开一看,你会发现它有一个内在矛盾,这个内在矛盾是解决不了的。什么矛盾呢?就是皇帝和官僚系统之间的那种永远也化解不了的恩仇。

皇帝高坐在金銮殿的顶端,他对他自己亲手构建起来的这个官僚组织永远是不信任的。皇上在面对职业经理人,能干的吧,他怕你贪污;你要是又能干、又清廉,名望又高,当官当然是个好材料,皇上又想,你想干什么?是不是要夺我的江山社稷?所以这种相互之间的矛盾,相互之间的不信任是永恒的。所以中国古代有一个现象,就是皇帝为什么老是宠信太监?太监因为他不是正常人,他心态扭曲,为人阴险残毒等等,皇上心里都知道,可是为什么他还要用呢?因为太监是他的家奴,太监所有权利的获得都只能依附于皇帝,太监本身不可以篡位。所以皇帝他宁愿相信那个心理上和生理上都缺陷的太监,他都没有办法相信这些外廷的官僚。所以这个矛盾是永远没法弥合的。

我们再说到鸦片战争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一开始派过去的是林则徐,后来林则徐倒台,然后又派过去一个人,叫琦善。琦善可不是后来我们讲的卖国贼,他也是当时清朝朝廷里面非常有名的一个能臣,那也是做过多年的封疆大吏。琦善去了之后,后来他因为私下把香港许给英国人,后来又被撤职。可是撤职之后,你知道道光皇帝想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你是不是受贿了?就是你是不是偷我们家东西了?然后赶紧派员去查,甚至把琦善的家给抄了。你看皇帝真正的不信任不是说这事办得好不好,而是你是不是偷我们家东西了?这个内生矛盾是官僚系统胎里带来的这样一个矛盾。

皇帝不信任臣子,臣子呢,他也不信任皇帝。说白了,就像我是铁路警察,我就管这一段,虽然说我们见到皇上都说臣肝脑涂地,我们为皇家尽忠,习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等等,讲得好听。但实际上,他给你们家当官,他就当一段,他管得只是一小片,当得只是一小段的官,那他的天然的本能是什么?推卸责任。所以你看鸦片战争的时候,后来在1841年的时候,皇帝又新派一帮人去跟英国人打仗。派往广东这一路叫奕山,奕山他老人家就一路磨磨蹭蹭地走,磨磨蹭蹭地走,一段路走了将近两个月。还有一路叫奕经,那是去浙江的,那一路就更过分,一共走了131天才走到浙江。为什么?都在等啊,谁愿意一门脑子就扎到那个战场上,让英军痛揍一番?都是走走停停,吃喝玩乐,歌舞升平,叫静以待变,看前方出现什么事,如果前方有利于我,那就日夜兼程往前线赶;如果前方出点问题,那就留给当地的人,我干吗先跳到热水里洗澡呢?所有的官员都是这么想的。官僚体系都会有这个毛病,往其他的地方祸水他引,或者是留给后人。

我们就说林则徐,林则徐这个人当然你要细说起来,他在鸦片战争当中也有很多责任。比方说他老跟道光皇帝讲我这儿没问题,放心吧,我这儿搞定了,码得平平的;然后动不动跟道光皇帝讲,英国人只会打水战,没法上岸,一上岸膝盖不能打弯。这话都是林则徐说的。虽然他已经在当时的官僚中称之为睁眼看世界之第一人,但是他也这么糊弄上面。为什么?求个安稳嘛。

可是当英国人后来打到北边之后,琦善(就是后来接替林则徐的那个人)就跟皇帝讲(琦善会给皇帝找台阶下),说英国人之所以打北边,不是跟你皇帝有仇,他们是来伸冤来了。在广东林则徐不像话,受了林则徐的气,那怎么办呢?他只好跑到北京来,他上访来了,所以咱们现在不是打仗,咱们是接访。皇帝一看高兴了,所以就把林则徐牺牲掉了,你虽然没有什么错,也没打过什么败仗,但是你看你搞得老百姓上访,不就要撤你的职吗?所以林则徐就撤了职。

所以史料当中有一个细节就特别有意思,林则徐先是被发配到新疆伊犁去效命,后来当然又官复原职了,当了什么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可是清代的官制当中有一个规矩,就是所有的封疆大吏一旦调任和迁转的时候,你得进京请训,就是跟皇帝见个面,请示一下训话。而道光皇帝一直就不让他进京,所以这段史料的发掘者也在说,可能这个道光皇帝心里有愧,因为人家没犯错误,你就把他搞掉。官僚系统的这种残酷性就在这里啊,虽然你是职业经理人,你没犯什么错,可是一旦出现外部性危机的时候,那上面的人是不跟你讲二话的,直接就把你当替罪羊扔出去了,这是官僚系统非常残酷的一个地方。这种事情在鸦片战争当中当然也发生了很多很多。

那官员们怎么办呢?官员们很简单,骗啊,我不跟你说实话好不好?当时在广州战区,没好下场的就是两个人,一个是林则徐,第二个是琦善,这两个人没有好下场。因为什么呢?这两个人相对比较实在,还不敢跟皇上瞪眼说白话。可是第三任主帅奕山到了广州之后,一看英国这个军队,那哪儿打得过呢?那打不过怎么办呢?骗啊。比方说1841年5月份,广州城基本上就被英国人打下来了,越秀山上都架上炮了,就是没入城。当时英军要入城的话,广州城就被占领了。奕山怎么办?很好办,求和啊,跟英国人求爷爷告奶奶,最后说怎么办?赔钱,要多少钱吧?六百万两白银,给,你说的期限我还提前给,赶紧凑银子你滚蛋。可滚蛋之后,你怎么跟皇上交代?奕山有办法,你看奕山当时那个奏报,就特别有意思,奕山要穿越到今天,那是中国最牛的编剧。

你知道他怎么写的?说英国人其实特别委屈,他们主要是做生意做赔了,所以就撒泼打滚,然后他们跑到广州来要钱,我们就派了一个人去跟他对峙,说英国人你们想怎么样?想见我们的总督,那是没门,你还不下马归降。然后他还写得特别有细节,说英国人免冠叩首然后说,你看我们做生意做赔了,没办法,你是不是赔我们点钱,把欠我们的钱给我们点。奕山说,一看太可怜了,怎么办呢?既然经商欠的钱,那我们就先垫了吧,那你们以后还敢不敢闹事?英国人说再也不干了,从此就恭顺天朝。然后说那好吧,那就买个安吧,然后天朝就赏了六百万两银子,英国人就退去了。

奕山跟道光皇帝讲得是这个版本,当然后来你说道光皇帝知道吗?也知道,他没办法啊,这个奏报和事实也就是奕山他对英国人态度的描述有差距,真正事实上也没多大差距,所以他拿奕山也没有什么办法。所以到最后,奕山反而靠一个弥天大谎又是加官,又是进爵,据说还给他赏了一个白玉的帽簪子。

可是你会问,说这么大一个谎言,广州城当时发生的事所有人都知道,全城军民都看在眼里,这能骗得过道光皇帝吗?这就又牵扯到官僚系统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要好大家一起好,要坏大家一起坏,奕山就靠撒这个谎,你知道什么结果吗?道光皇帝大笔一挥,批了五百多个人升官,那你说上上下下那些官员能不共同维护这个谎言吗?而那些想要揭破这个谎言的人会是什么下场呢?没有好下场的。

官僚系统里谁也不敢,谁也没有那个胆量去突破大家的一些共识。既然骗皇帝,大家又有官升,又有赏钱可发,谁会触那个霉头呢?可是你心里会有一个疑问,你说既然大家这么干,虽然都骗得了皇帝,得到了一时的安稳,但是他们不知道长久的后果吗?毕竟战争打败了,所有的人覆巢之下,没有完卵,你知道官员们是怎么思考这件事的吗?。

上面我们说了这帮官员胆子这么大,敢这么欺哄皇上,他们就不怕东窗事发,不怕秋后算账?人家不怕,为什么?心里有底,什么底?官僚系统当它成熟到一定份上的时候,天子固然是高居顶端,可是这个成熟的系统你绕过它,你也没有资源可以用。皇帝明知道可能受到了欺瞒,但是时过境迁,有的时候也是打落牙往肚子里吞,他也没办法。

所以可以看到鸦片战争有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这么大规模的战争,败得那么惨,天朝颜面尽失。可是真正因为战败而被明正典刑处斩的只高级将领只有一个人,浙江提督余步云,剩下的台上台下、前前后后跑的那么多头面人物,什么林则徐、琦善、奕山、耆英、奕经,所有这些人没有一个是被处斩的,这么大规模的丧失失地。

那个琦善当时是被抓到京里去,判了一个斩监侯,八月份判的,说秋后处斩,可秋后就给放了,然后逐步地就开始起复,官复原职,一步一步,后来还当了挺大的官。琦善后来是怎么死的?是在太平天国的时候,死在江北大营,还得了个善终。其中最有趣的就是,大概是1840年之后四五年的时间,道光皇帝有一次跟底下人说,这个四川总督让谁去当呢?我觉得琦善最合适。为什么呢?第一,他聪明绝顶;第二,九任封疆;第三,他何等事不曾办过?更重要的是,我如此用他,他还不肯尽心竭力地为我效命吗?他大概讲了这个意思。

道光皇帝的算盘也打得噼啪直响。第一,培养出来一个九任封疆,有相当的官僚政治经验的官员不多的。所以为什么很多倒霉的官员后来都能官复原职?就是因为他们是国家的宝贵资产。第二,他本来犯了错,然后我又赦免了他,我还给他当官,他还不感恩图报吗?皇帝要的就是忠心嘛。包括林则徐,遣送伊犁,后来不也官复原职吗?最后是在家里得以善终,所以这是他们有底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这些官僚不傻的,他们忽悠皇帝,更多的用了一个方法,其实叫赵本山大法。什么意思呢?起来走两步,先把你给忽悠瘸了,然后在那儿搁一个轮椅,你自个儿就找这轮椅去了。在鸦片战争当中,你会发现这些地方官员跟皇帝玩的都是这一招,最典型的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那个叫奕经的人,为什么走了131天,才从北京走到浙江?他在等,等什么呢?等浙江出事。为什么等浙江出事?因为他们所有人都知道,浙江一出事,皇帝老子就不敢打仗了,他带兵到前线浴血奋战的任务就没了,所以他就等啊、拖啊,他得等浙江自己出事,让皇帝自己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那为什么浙江这么重要?当时中国的北方是缺粮的,南部的粮食每年运到京师大概400万石,浙江占三分之一。所以英国人一旦开始在浙江登陆,皇帝心里就慌了,这是他的底线,因为浙江一乱,三分之一的漕粮就没了。如果从浙江再一下子延烧到江苏的苏松二府,那就完了,因为苏松二府占的比例更高,一半。如果400万石漕粮有300万石不见了,那朝廷就不要干了,瞬间就要崩掉。所以这就触碰到皇帝老儿的底线。

这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事就是,道光皇帝是清朝皇帝当中最抠门的一个,自己天天上朝穿一些打补丁的衣服。道光朝有一个著名的奸臣叫曹振鳙,有一天道光皇帝说,曹爱卿啊,你怎么也穿一个打补丁的衣服啊?你那个补丁打了多少钱啊?曹振鳙想半天,报低了也不是,报高了也不是,咬咬后槽牙说,三钱银子。皇帝说,不像话,我内务府给我打一个补丁五两,然后回头就去跟内务府算账。

据说道光皇帝有一次给皇后办寿宴,大宴群臣,上的是什么呢?打卤面,一人只有一碗,群臣都吃不饱。这么抠门一个皇帝,你想浙江要出事,他怎么受得了?本来就是精打细算过日子的一个人。

最有趣的一个人是耆英,就是后来负责那个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谈判的那个人。这个家伙知道自己去就是当卖国贼的,谈判嘛,皇上希望再打点小胜仗,然后跟英国人签个协议就算了。打仗打不过人家,那怎么搞定呢?耆英特别聪明,他干了一件事,他在当时的宝山县城外贴了一个告示,伪造英国人贴的告示。大意就是说,英国人说,你看我们这些人,我们到中国来做生意,到现在又赔本,被地方上的奸徒所害,这些奸徒又不肯把我们的委屈上达朝廷,告知大皇帝。所以我们的主子就怒了,让我们尽起本国人马,杀尽中国奸贼,尔等百姓你们自管耕作无妨,我们不骚扰你们,我们明天就自己带队,我们自己去跟皇上自有话说。

这个告示厉害,厉害在哪儿?第一,你看人家英国人自己说的,人家是来求和的,人家是来上访来的,是受了地方封疆大吏迫害的。给道光皇帝台阶下。第二,隐隐然透露给道光皇帝一个信息,说我自去北京自有话说。道光皇帝想,你还是别来了,你来不定又有什么后患。耆英是先把这个伪造的告示贴出来,然后再拿小本一抄,给道光皇帝打报告。道光皇帝一看,这叫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心里一会儿舒服一下,一会儿针扎一般的刺痛,然后自然就会让耆英在签订《南京条约》的时候,可以尽其所能地去签卖国条约。所以你看官员都有这个本事,去让皇帝自己先忽悠瘸了,然后找到轮椅,自己坐下来。

这篇文章说到这儿,其实说来说去就是想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道理。当传统王朝在面对一个突如其来的,超越可以应对的危机的时候,自己的缺陷就会暴露出来。最重要的缺陷就是王朝的庞大官僚组织内部,大量的资源全部是用于内耗的。

鸦片战争是一个国家的视角,我们切换到个人的视角来看,你在封建官僚体系之中,你所能够受到的命运是什么?第一,你随时可能被当做替罪羊给扔出来,而且你的委屈,你何处去诉它,你何处去告它?没地方说理。第二,你的所有的成长,你的人生机会都是不确定的,不是你有几分努力,你一定能够收获几分成就。第三,身处在这个体系中,一定会把你培养成一个奸邪小人。不是说你在道德上有多败坏,而是你学不会这一套欺上瞒下、忽悠四方的这样一种本事,你在这个体系内是没法生存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这个经典的爱情句子承诺讲述了向往的美丽 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来源

这个经典的爱情句子承诺讲述了向往的美丽 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来源

...子成说(yue四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话。他所描述的爱情誓言已经被一代又一代人陶醉、许多女性都被这个誓言所感动和伤害,却至今仍有其独特的魅力。这首诗真的能描述爱情吗?让我们看看。如果我们通读整首诗...

2022-11-18 #经典句子

一把长剑 舞出刚与柔:浅析唐朝“剑舞文化”

一把长剑 舞出刚与柔:浅析唐朝“剑舞文化”

...泉等,或婉转,或豪放。同时期的杜甫,在他的诗中也有描述观赏剑舞的诗句,诗中对公孙大娘舞剑风姿的描写为后人传唱千年。剑作为一种武器,虽然在军队中退出主导地位,但是在一些将领及武士中依然广泛存在。在唐朝军...

2023-08-06 #经典句子

写作1000篇文章 100万字后 我总结了这5个写作方法(建议收藏)

写作1000篇文章 100万字后 我总结了这5个写作方法(建议收藏)

...在你的场景里产生情绪和情感。我屡试不爽的法子是:在描述某件事情或者场景时,插入一段带有强烈「情绪滤镜」的景色描写。注意,风景只是起到渲染作用,不用大篇幅描写,否则容易主次颠倒。例如,描写在人生低谷,站...

2023-01-13 #经典句子

优雅而诗意的“伪君子” 文 /周腾飞

优雅而诗意的“伪君子” 文 /周腾飞

...的人,你不想开枪打死他。”我想,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描述,对于和平时期的非军人读者来说,是感人的。作者作为作家的优雅与诗意、他那伟大高尚的悲悯情怀,在短短地描述中如瀑布般飞流直下,很能感动人。30年前,我...

2023-09-04 #经典句子

月读|“阿基琉斯之盾”的城市文明意象

月读|“阿基琉斯之盾”的城市文明意象

...关,又抽离其中。史诗用一种视觉化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描述了神匠赫法伊斯托斯为英雄阿基琉斯所造的这枚战盾,引发了后世无穷的想像与解析,许多人尝试用“画”的形式还原它,文字解读更不胜枚举。笔者拟从史诗描述本...

2022-12-09 #经典句子

抄抄抄 国产手游的妙招?《明日方舟》文案被曝抄袭《彩虹六号》

抄抄抄 国产手游的妙招?《明日方舟》文案被曝抄袭《彩虹六号》

...表现奇特的幽默感,也相当自恋”。把这两者的这个档案描述一对比,无论是在逻辑结构还是具体的用词方面,确实如该博主所爆料,明日方舟文案存在抄袭的嫌疑。而随着事情的不断发酵,在今天下午该博主再次发微博贴出更...

2018-12-17 #经典句子

描述温暖的爱情句子 简单深刻 引起无数共鸣

描述温暖的爱情句子 简单深刻 引起无数共鸣

1.人生旅途上,反正都是路,日子,总是平平的,每天重复着一样的程序,有时真的会疲惫,要学会当令调节心境,于繁忙中寻一方绿意,于嘈杂中寻一份静谧,有时仅仅一点小情味,小改变,也会让浮躁的心,变得安定。2.当...

2022-12-14 #经典句子

当文学摆脱怀旧的责备 它才能抓住历史

当文学摆脱怀旧的责备 它才能抓住历史

...否谈谈你眼中的“大历史”?维亚尔:这一表达出现在我描述1945年纽伦堡一次庭审的段落里,检察官希尼·奥尔德曼在法庭上宣读了1938年3月13日戈林和里宾特洛甫之间的一次通话。1938年3月13日那天,纳粹对奥地利的吞并正在进...

2023-11-16 #经典句子

用这样的句子来描述明朝皇帝 效果那是杠杠的!

用这样的句子来描述明朝皇帝 效果那是杠杠的!

1,明太祖朱元璋,年号为洪武,在位时间公元1368年-1398年,曾经因为太穷,当过和尚要过饭,当皇帝后,把宫里的空地都变成菜园,种满蔬菜。而且他是没知识,有文化的典型代表,不会文言,下圣旨用大白话,但他创立的制...

2023-01-21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