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2019年小升初文言文专项训练题(含答案)

时间:2023-04-29

1 文言文阅读四步走第一步 快速浏览题目第二步 仔细分析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郑人买履。第三步 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591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2 分钟。

1.文言文阅读四步走

第一步 快速浏览题目

第二步 仔细分析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郑人买履。

第三步 结合注释速读全文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

第四步 “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3)内容理解题。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

2、翻译原则

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

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

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3、翻译的基本的方法

①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②补:补出省略成分。

③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④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⑤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

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一.重点实词解释

1. 欲想要

2.故 A依旧,仍然 B原因 C所以

3.谓 对、、说

4.谒 拜见,进谏

5.具 A准备 B 俱 全部 详细低 C穿戴

6.或 A 有的人 有时

7.色 面色,脸色,神色.

8.疾 A快 B 生病

9.白 告诉

10.复 A 又 再 B第二次

11.期 约定

12.信 A信用 B诚实 C相信

13.负 A背 B拥有

14.至 到,来

15.许 答应,允许

16.怪 对、、、感到奇怪

17.尚 尚且 还

18.穷 尽

19.弃遗弃

20.毕结束

二.重点虚词解释

1. 以A 用 B 凭借

2.安 怎么

3.于 在

4.之 A它 B 的 C 往,去

5.然 A这样 B 认为、、、是对的

6.者 、、、、的人

7.为 A担任 B认为 C成为 D因而 E 给 F 制作 G被

8.虽 虽然

9.而 但是

10.则 A就 B但是

11.乃 竟然

12.焉 哪里

13.且 将要

14.若 A 如果 B如 C 像、、、、一样

三. 文言文阅读专练

1.(2018某工大附中入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3题。(10分)

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曾操)奇爱之,因晏在宫内,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在地上画了个方框),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

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1)欲以为子(2)人问其故

1.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因晏在宫内,欲以为子。(3分)

(2)魏武知之,即遣还。(3分)

1.3.读完此文,你认为何晏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分)

2.(2018某铁一中入学)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9小题。(10分)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zhuàn)。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猎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莱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luán):切成块的肉。②箸(zhù):筷子。

2.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1)因谒公(2)果蔬皆不具

(3)其人已心怪之(4)萧氏子颇骄纵

2.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2分)

(2)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2分)

2.3.文段结尾说到“公取自食之”,请根据文意推断,王安石吃了什么?由此可以看出王安石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3.(2017某高新一中入学)文言文阅读。(10分)

杨震暮夜却金

(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オ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日:“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幕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3.1.将画线句子的意思写在下面横线上。(3分)

3.2. 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故事的内容。(4分)

3.3.王密为什么羞愧地退出去了?(3分)

4.(2017某铁一中入学)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练习。(10分)

两败俱伤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而获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体士也。

(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释】①淳于髡(kūn):战国时齐国人。②卢:黑犬。③东郭(qūn):东郭山之狡兔。④板:尽,疲。⑤废:疲劳。⑥顿:疲弱。⑦弊:劳困。③谢:辞。

4.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齐欲伐魏(2)韩子卢逐东郭逡

(3)犬兔俱黑(4)弊其众

4.2.以下“于”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兔极于前 B.犬废于后 C.轻于鸿毛 D.熔于一炉

4.3.凭借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田父见而获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4.4.淳于髡同意“齐欲伐魏”这件事吗?为什么?(2分)

5、(2016某高新一中入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10分)

齐景公游少海,传骑从中来谒日:“婴疾甚,且死,恐公后之。”景公遽起,传骑又至。景公日:“趋驾烦且之乘,使驺(zōu)子韩枢御之。”行数百步,以驺为不疾,夺辔 [pèi] 代之。御可数百步,以马为不进,尽释车而走。

5.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4分)

(1)传骑从中来谒曰(2)景公遽起,传骑又至

(3)行数百步,以驺为不疾 (4)尽释车而走

5.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婴疾甚,且死,恐公后之。

5.3.齐景公能很快地赶回都城吗?为什么?(4分)

6、(2015某铁一中入学)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勉谕儿辈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ー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饥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注释】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

6.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由俭入奢易(2)若思得之艰难

(3)可办粗饭几日(4)莫待无时思有时

6.2.下列句中“之”与“若思得之艰难“的"之“用法相同的是(2分)( )

A.燕雀安知鸿之志哉 B.吾欲之南海

C.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D.其马将胡驶马而归,人皆贺之

6.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不饥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6.4. 文中提醒我们“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今天,还有必要提倡节俭吗?为什么?(2分)

7、(2014某高新逸翠园学校入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7-30题。(10分)

争雁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日:“舒雁烹宜,翔雁燔宜。”竟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注释】①燔:读fán。②社:古代社会的基层单位。伯:长官。

7.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1)社伯请剖雁 (2)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7.2.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1)将援弓射之(2)竞斗而讼于社伯

7.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7.4.请概括这则寓言的意义。(3分)

8.(2015某铁一中入学)文言文阅读。(10分)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宦者称宫市取之,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驴送柴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与之。不肯受,曰:“须得尔驴。”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特此然后食,今此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注释】①宮市:王宮中所设的市肆。②就索:向他索取。③门户:指门户税。④邀,强要。(5)有:只有。

8.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1)尝有农夫以驴负柴(2)宦者称宮市取之

(3)以所得绢与之(4)我有父母妻子

8.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今此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

8.3.文末ー句“遂殴宦者”,体现了农夫的什么性格特点?(2分)

9、(2014某铁一中入学)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完成25-28题。(12分)

不鞭书生

王安期作东海郡守,世乱,令日:夜不得私行。吏系得一夜行人。王问:“何处来?”云:“从师家受书还,不觉日晚。”吏曰:“鞭乎?"王曰:“鞭挞[tà]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释之,使吏送令归家。

【注释】①系:抓。②致:达到。

9.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世乱(2)云

(3)鞭乎(4)释之

9.2.以下与“释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惊弓之鸟 B.君子何之 C.置之度外 D.久而久之

9.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鞭挞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

9.4.这则故事中,王安期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做法说明了什么道理?(4分)

10.(2018某交大附中入学)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題。(9分)

万事莫贵于义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出自《墨子贵义)

10.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今谓人曰(2)子为之乎

(3)予子天下(4)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10.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万事莫贵于义。

10.3.本文提出的论点是什么?(用原句回答)试另举一例来证明这个论点。(3分)

参考答案

第一篇

1.想要(2)原因

2.(1)因为何晏从小在武帝家长大,(武帝)就想要收他做义子。

(2)魏武帝知道了这件事,马上让人把他送回了何家。

2)知:知道;遣:送。

3.何晏是一个非常聪明而且有主见的孩子

【解析】考查分析人物形象。何晏以画地自处的方法表明自己不愿改姓的

态度,充分说明何晏非常聪明且有主见。

第二篇

1.(1)拜见(2)准备,备办(3)对…感到奇怪(4)很,相当地

2.(1)萧氏的儿子穿着华丽的衣服前往,以为王安石一定会准备好丰盛的食物(来款待他)。

2)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

3.胡饼的四周 王安石是一个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作风简朴、不铺张浪费的人。

第三篇

1.到了夜里(王密)怀中揣着十斤金子来赠送给杨震。

2.杨震在夜深人静,没有第三者知情的情况下,拒收王密送来的重金。

3.杨震的严于律己、清正廉明、光明磊落、拒礼拒贿的高尚品质使王密感

到羞愧。

第四篇

1.(1)讨伐,攻打(2)追逐(3)都,一起(4)百姓

2.C【解析】考查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A、B、D中的“于”是介词,与后面的词语构成介宾短语,在句子中做状语,是“在”的意思;C中的“于”是引进比较对象,译为“比”。

3.有个老农夫看到并获得了它们,没有遭受任何劳碌之苦,就独得了利益。

4.不同意。淳于髡通过“韩子卢逐东郭这”的故事告诉齐王不要因双方争斗,让第三者渔翁得利的道理,也就是害怕在与齐、魏两国争斗期间秦、楚两国得利。

第五篇

1.(1)拜见、进见(2)立即、急忙(3)疾驰、快(4)放弃

2.晏婴病得很厉害,即将死去,恐怕您在他死前赶不上见他了。

3.不能,因为他放弃了速度快的马车,选择了速度慢的步行,欲速则不达。

第六篇

1.(1)容易(2)如果(3)置办(4)不要

2.D【解析】考查文言虚词“之”的用法。“若思得之艰难”的“之”是代词指这些东西。A、C两项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B项中的“之”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D项中的“之”是代词,指“他”。故选D。

3.不饿不冷就够了,何必图个吃好穿好?

4.示例:有必要。在今天,我们仍要发扬节俭的传统美德,一是因为有利于美德的培养,二是因为节约物质资源,利己利国。

第七篇

1.(1)pōu(2)líng

2.(1)引;拉(2)互相

3.等到(兄弟两个争吵)结東了以后再(准备)射取大雁,那只雁早已飞远了。

30.做事要抓住时机,不能因为无谓的争论而错失良机。

【解析】考查把握文章主旨。返则寓言讲了兄弟两人为如何吃雁的方

式而争执,最终没有得到大雁的故事,可以得出不要因无谓的争论而

错失良机,要抓住机会。

第八篇

1.(1)背,驮 (2)代词,指柴 (3)把、用 (4)妻子和孩子

“妻子”是一个古今异义的词,在古代指的是妻子和儿女。

2.现在我把我的木柴给你,不拿钱回去,你还不愿意,我只有一死而已了!

3.文中的农夫性格刚烈,敢于奋起反抗。

【解析】太监要农夫的柴,只给了一点丝绸作为报酬,还硬逼着农夫用驴将木柴送到内廷去。农夫知道驴被送进去以后就回不:来了,所以求太监不要抢他的驴,太监不听,农夫气怒交加,打了太监。表现了他的反抗精神。

第九篇

1.(1)动乱(2)说(3)鞭打(4)释放

2.C【解析】考壺文言虚词“之”的用法。A项“之”是助词“的”;B项“之”译为“到”;D项“之”用在向末补足音节,不译;C项中“之”是代词,与“释之”的“之”用法相同。

3.用鞭打书生来树立威信,恐怕不是达到社会太平的根本办法!

4.王安期是一个对待问题实事求是的人。

“夜不得私行”是为了防止坏人作案,至于书生求学而迟归当另行对

待。说明了处理事情不能死守教条、一概而论,而要审慎灵活,根据事

实进行合理的安排处理。

第十篇

1(1)对;说 (2)愿意 (3)给予 (4)比

設事情节,并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2.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3.万事莫贵于义。

历史上为了正义而牺牲的人很多,如谭嗣同为变法而抛头颅酒热血,夏明翰、刘胡兰为了民族解放而牺牲自我的精神等。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2019年小升初文言文专项训练题(含答案)》,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新说学习:小学小升初英语资料说明

新说学习:小学小升初英语资料说明

【资料名称】小学小升初英语语法知识点讲解 时态练习 易错题解析word版【资料说明】资料包含:1.语法大全(含字母、语音、名词、冠词、代词、形容词、副词、介词、数词、连词、动词、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

2023-09-28 #经典句子

「小升初」说明文阅读专项训练《话“扇”》(附答案 详写解析)

「小升初」说明文阅读专项训练《话“扇”》(附答案 详写解析)

...文并不难。感谢你的关注、点赞、评论、转发。拓展阅读小升初语文(语基类)选择专项训练(附答案及详细解析)「最新」部编版语文小升初(语基类)选择专项训练(附答案)小升初,阅读作文占了半壁江山,快来做做阅读...

2022-12-12 #经典句子

小升初病句修改专项训练:家有六年级考生的家长 不要错过

小升初病句修改专项训练:家有六年级考生的家长 不要错过

在小升初语文的考试当中,基础知识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孩子在小升初语文的备考当中就要牢牢掌握基础考点,不要在这上面丢分。常见的基础知识涉及了字音字形、形近字,修改句型、名篇能背诵等相关知识点。今天...

2023-04-29 #经典句子

2019小升初语文:词语搭配专项训练(附答案) 做一遍提分20+

2019小升初语文:词语搭配专项训练(附答案) 做一遍提分20+

2019小升初语文:词语搭配专项训练(附答案),做一遍提分20+在小学语文中,词语搭配是每次考试都有的题型,它在试卷中所占的分数并不少,也是很多学生容易出错的存在。所谓词语搭配简单来说,就是将意思或词性相同的...

2023-04-29 #经典句子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学知识汇总 掌握熟练 小升初考试常考!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学知识汇总 掌握熟练 小升初考试常考!

...记事等,都要专项强化训练,方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小升初,孩子的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希望各位同学认真复习,为中学语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转眼间,六年级第一学期的学习已经结束了,也意味着小升初的...

2022-11-17 #经典句子

小升初必备“全国通用版”——小学语文句子专项训练 非常实用!

小升初必备“全国通用版”——小学语文句子专项训练 非常实用!

...句子再到高年级的缩句、关联词语造句、修改病句等,在小升初考试中是必考的题型。小学语文包含了很多知识点,句式变换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知识。句式变换是贯穿小学语文一大考点,无论是阶段性考试还是升学考试都是必...

2023-09-16 #经典句子

小升初语文基础:扩句 缩句专项训练 考试会考 多练习考试受益

小升初语文基础:扩句 缩句专项训练 考试会考 多练习考试受益

...习,就能找到做题的感觉。基于此,本次老师汇总了一份小升初语文的缩句、扩句专题训练,包含答案,尤其是这个专题掌握得不好的同学,更应该在课后多去练习,家长朋友们可以给孩子打印下来,当作假期作业巩固复习。文...

2023-04-29 #经典句子

小升初语文(语基类)选择专项训练(附答案及详细解析)

小升初语文(语基类)选择专项训练(附答案及详细解析)

...关注、点赞、评论、转发。拓展阅读「最新」部编版语文小升初(语基类)选择专项训练(附答案)小升初,阅读作文占了半壁江山,快来做做阅读训练(附详细解析)「小升初」阅读:梦里也能背单词?认真读短文,然后赶快...

2023-04-29 #经典句子

小升初语文词语专项训练卷(附答案) 赶紧收藏吧!

小升初语文词语专项训练卷(附答案) 赶紧收藏吧!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套小升初语文词语专项训练卷。这套试卷专注考查学生词语积累情况,如果孩子的词汇较为匮乏,建议让孩子在平时多摘抄一些好词,在空余时间里拿出来阅读,这样就能扩大孩子的词汇量,掌握更多的词语,...

2023-04-29 #经典句子